『壹』 揭秘鑽石這個東西為什麼在咱中國古代一點都不金貴
在人類的各大古代文明中,各自都有自己的寶石之王。古代中華文明認為,白玉是寶石之王,詩經時代即有君子跟玉比德的傳統,到了漢代,玉已是帝王家族專供,平民百姓不得擁有玉。而西歐文明則認為琥珀是寶石之王,到了與漢同期的羅馬,琥珀也成為帝王專供,一塊極品琥珀,可以換數十個壯奴。此外,兩河流域還有把貓眼石、祖母綠作為寶石之王的,但我們就是找不到任何關於鑽石的描述。顯然,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鑽石在古代並不像今天這樣金貴。在中國,它長期以來不過是瓷器匠人的工具——金剛鑽而已,充其量算是個手工業原料。而古代歐洲直到14世紀,甚至沒人知道還有鑽石這回事。
那麼,是什麼文明發現了鑽石呢?答案是古代印度。
在距今2500年前,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印度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開采和打磨鑽石,並以加工後的寶石的形式在達官顯貴中流傳。但古代印度比較低調,所以,2000多年過去了,鑽石也沒有國際化。
鑽石的命運,在一個叫讓·巴蒂斯特·塔凡尼爾的法國人於17世紀60年代到達印度後,開始變化。他一下子買了44顆大的鑽石和1122顆稍微小一點的鑽石,帶回了歐洲。塔凡尼爾的買主是當年的歐洲萬王之王、法蘭西史上最牛的皇帝路易十四。路易十四還有個身份,是東方的粉絲,只要上跟東方沾邊的,他都喜歡。他太喜歡這些來自東方的閃閃發亮的石頭了,立馬就給這些石頭起了名字,其中一顆112克拉的他叫它「希望之鑽」。1668年,這顆「希望之鑽」還被路易十四重新切割了一下,改名「法蘭西之蘭」。但法國大革命後這顆鑽石被世紀大盜偷走,輾轉法國、英國、美國,給其主人帶來了一連串的厄運,它的傳奇經歷甚至被好萊塢拍成了電影《神秘的希望之鑽》。
此後,歐洲各國王室紛紛跟風,掀起了一股鑽石熱,鑽石從此被西方世界接受了~
『貳』 中國古代有鑽石嗎
有的但不如今日鑽石如此絢麗,因為鑽石的光彩奪目需要很高的切割技術,古代的切割技術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