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血鑽石的影評
初看名字,不知「血鑽」何意,原來是「血腥鑽石」。極炫目的鑽石和刺目的鮮血在一起應該是怎樣的風采?這部電影拍得很穩,不做炫耀,不做誇飾,對非洲這片富饒而災難深重的土地進行投射出深沉的關注。這次,甚至白人也拯救不了他們,因為每個人都對利益俯首稱臣:白人的軍方首領、本土黑人的反政府武裝、鑽石販子、甚至那個黑人的小兒子(在最後一刻把手槍指向自己的父親)——復雜的人性和所謂的政治在此暴露無疑。這是一部頗具野心之作。黑人們的種種行徑讓我想到「凡可憐者必有可恨之處」。這部影片讓我對萊昂納多奶油小生的形象改觀了許多,他將男主角的復雜性格展現地立體豐滿。黑人男主角的表現也不錯。至於詹妮弗·康納利,成年之後真是不敢恭維,也許還能從那矯厲的目光中找到一絲當年在《美國往事》中驚鴻一瞥的影子。我對娜塔莉·波特曼的感覺也是如此。 怎麽樣的影片才能稱上是一部好電影?有一個真實嚴肅的主題素材、有大量火爆的動作場景、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發人深省的人性話題、有傾情努力的演繹詮釋,而這一切綜合成了一張有冠軍相的臉,於是有人說這始終是一部好萊塢式的商業片,不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華麗的外表與深刻的內涵,取決於你更注重哪一面?是否它産自好萊塢,所以人們才會更多看中它的商業性與娛樂性;如果這是一部法國片、伊朗片、或源於非洲本土的小製作成本電影,我們才能認定它爲真正意義上的講述故事的電影麽? 在鑽石閃耀著獨特光芒時,沒有人會想到它的來曆,或許它正好走私於非洲,帶著血腥與殺戮,那些部落的屠殺、家庭的破裂、童心的泯滅、人性的貪婪--這就是現實,在我們所陌生的另一塊大陸上,每天都在上演的慘劇,猶如人間地獄。成年人被迫開礦挖鑽石,而兒童則從小被訓練成殺人機器,重複著一代又一代的毀滅。 我想我們都會被震憾,也會認同影片的優秀之處,這與電影類型無關。雖然說這不是一部人文電影,但是它真實且深刻的內涵未被華麗的外表所掩蓋,正如同鑽石那樣,在洗盡鉛華之後才能折射出奪目的光彩。只是,它是血色的……
『貳』 到底什麼是血鑽石
在世上大部分人都很喜歡鑽石,而鑽石是大家最喜歡的禮物了。每個人都希望能擁有一顆屬於自己的鑽石戒指或者項鏈等鑽石飾品。那為什麼都會喜歡鑽石呢?正是因為鑽石足夠璀璨、美麗,以及鑽石象徵著情侶美好的愛情,這是大家喜愛鑽石最主要的原因。雖然我們都很喜歡鑽石,但我們真的對它了解嗎?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鑽石都是白色的,但其實不然,鑽石有很多種顏色,一般被稱之為彩鑽。今天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血鑽石。
血鑽產出地
大家一聽到血站是這個名字,可能會有點害怕,那麼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血鑽石又被稱為沖突鑽石、滴血鑽石。它的開采地一般為戰爭區。按照聯合國的規定,沖突鑽石是被國際普遍承認的,是一種被與當地政府相對立的地方出產的鑽石。那麼這種鑽石為什麼要被稱為沖突鑽石呢?主要是因為鑽石具有高額的利潤,而銷售這種鑽石得到的利潤,主要應用到當地政府對抗反政府武裝或其他危害當地安全的組織中。因此才被稱為沖突鑽石,而鑽石交易的大部分收入用來購買軍用裝備,來保證當地居民安全,所以被稱之為血鑽。
命名由來
通過了解血鑽石的命名來源,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正是因為鑽石所獲得的利潤容易發生戰爭,而導致一些人死亡,所以才得名。我們也都清楚,血鑽石其實並不是紅色的鑽石。而是通過沖突獲得的鑽石,通常是伴隨著戰爭而發生的。他是在銷售鑽石而獲得的巨大利潤中產生的對抗,導致很多人喪命,所以出產的鑽石才被稱為血鑽石。
流通的血鑽石量
而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都是普通鑽石,只有低於0.2%的才是血鑽石。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國家都在限制血鑽石的流通所導致的,所以我們在平時購買鑽石時大可放心購買,基本不用擔心所購買的鑽石是否為血鑽。其實本質上血鑽石和普通鑽石一樣的,大可不必擔心。
『叄』 什麼叫做血鑽石
用很多人命和鮮血換來的鑽石💎
『肆』 血鑽石的介紹
滴血鑽石(也稱沖突鑽石、血腥鑽石或血鑽)是一種開採在戰爭區域並銷往市場的鑽石。依照聯合國的定義,沖突鑽石被界定為產自獲得國際普遍承認的,同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對立方出產的鑽石。由於銷售鑽石得到的高額利潤和資金會被投入反政府或違背安理會精神的武裝沖突中,故而得名。一般而言,這些組織派系秘密地為供給暴徒的活動經費,或為侵略軍事力量籌措資金以發動戰爭。包括部分非政府組織聲稱,沖突鑽石帶來的利潤是2001年參與策劃911襲擊事件的資金來源。
『伍』 血鑽和紅寶石有什麼區別
兩個詞語不是指代同一類對象
紅寶石是礦物,是剛玉的一種,是指顏色呈紅色的剛玉,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紅色來自鉻(Cr),主要為Cr2O3,含量一般0.1~3%,最高者達4%。目前天然紅寶石大多來自亞洲(緬甸、泰國、斯里蘭卡、中國雲南等),非洲(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大洋洲(澳大利亞),以及美洲(美國的蒙大拿州和南卡羅萊那州)。
天然紅寶石非常稀少,因此很珍貴,但是合成紅寶石並非太難,所以工業用紅寶石都是合成的。
血鑽並非一種鑽石的分類,更不是血紅色的鑽石(這種鑽石是沒有這種顏色的)。而是「血腥鑽石」的簡稱,指的就是在非洲內戰中,各路軍閥不惜屠村殺人,強拉民夫,開采鑽石,再通過販賣未加工的鑽石籌集軍費,繼續燒殺劫掠,很多人身上佩帶的閃閃發光的石頭都沾滿著非洲人民的血淚。有一部電影就是描寫這個的。
目前,血鑽已經被全世界大部分國家所抵制
『陸』 血鑽石究竟是什麼
鑽石美麗、璀璨,是愛情的象徵,也是女士們天生的好朋友。很多女士都希望擁有一件鑽石飾品,比如說鑽石項鏈、鑽石手鏈或者是象徵愛情的鑽石戒指。我們通常看到的鑽石都是白鑽,那麼還有一種鑽石是血鑽石,血鑽石是紅鑽石嗎?它為什麼被稱為血鑽石呢?
血鑽石名字的由來
血鑽石這個名字乍一聽有些可怕,它又被叫做滴血鑽石、沖突鑽石和血腥鑽石。這是一種開採在戰亂地區的鑽石。聯合國規定,沖突鑽石應該是產自獲得國際認可的,具有合法性的政府的對立一方出產的鑽石,而銷售血鑽石所獲得的利潤,會被用於反政府武裝和違背安理會精神的武裝沖突當中。比如說,2001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一部分的資金來源就是通過售賣血鑽得來的。因為血鑽的流通環節總是牽涉到很多條人命,所以它才被叫做血鑽。
血鑽的流通
看過了血鑽的介紹,很多人都會擔心是不是會購買到血鑽。血鑽的利潤往往非常大,往往是因為鑽石原石是通過非法的渠道獲得的,而這些渠道往往是暴力和戰爭。銷售的時候獲得的巨大利潤也都會被用在不正當的地方。但是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不用擔心,因為在市場流通環節,血鑽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只有百分之零點二的鑽石原石,是血鑽。
血鑽的特點
血鑽有著幾個比較大的特點,首先血鑽石在戰爭區域開采、銷售的鑽石。然後,血鑽石是合法政府的對立方開采、產出的鑽石。血鑽銷售所獲得的利益也會為某些組織派系的秘密基地和暴徒提供他們的活動經費,然後他們就會更加激烈的發動侵略和戰爭。所以下次再遇到血鑽,不要認為它是紅色的鑽石,而是要意識到在它的身後有無數的暴力流血和戰爭。
『柒』 血鑽石的劇情簡介
《滴血鑽石》以1999年內戰中的獅子山為舞台,意欲揭示走私鑽石行當的骯臟內幕。非洲大陸長期以來流傳著一句俗語:「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想要長命,別碰鑽石,可見,璨然生輝的正八面體背後,掩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與鮮血淋漓的罪惡。
片名Blood Diamond並不是為拍這部電影而起的名字,這個詞早已有之。英文還有Conflict Diamond、War Diamond等同義詞,特指在戰爭地區,用來購買武器組織叛軍,對抗合法政府或濫殺無辜,為這些「專項用途」而開采販賣的走私 鑽石。因此,是先有這個詞,後有電影取用現成的名詞作題目。影片中有個情節,科奇上校(Arnold Vosloo飾演)抓起一把紅土,說這是多少代非洲人的血浸染而成。而全片牽動眾人命運的那顆巨鑽,隱隱泛出淡紅色,似也經鮮血染過。《血鑽石》的故事,發生在1999年,世界在關注美國總統的拉鏈門事件,獅子山處在內戰。鑽石走私者丹尼·阿其爾(迪卡普里奧飾演),偶然得知一個名叫索羅門·萬迪(吉蒙·休斯飾演)的苦力,在叛軍「革命同盟陣線」(RUF)掌控的鑽石場里,私藏了一顆巨大的鑽石。這顆鳥蛋大小的粉紅鑽石,苦力要藉助它找到妻子兒女,全家團圓;走私者要憑了它做成最後一樁買賣,擺脫早已厭倦的走私生涯遠離非洲;上校要用它繼續他的軍火生意;叛軍首領要拿它作引子報復私藏珍寶的苦力;女記者要追蹤它的去向揭露珠寶商的黑暗交易。最後,有人得償所願,有人魂歸黃土,這顆多少人生命所系的石頭,則鎖進了地下室的一隻編號箱(AC07)。世間事原本許多荒唐,更何況,這是非洲!
這是影片中的一句流行語(catch- phrase):TIA,──This is Africa,──這是非洲。這句話由阿徹說過兩次,第一次是以非洲土著的身份,回答美國來的女記者對種種災難的感觸,是見慣不驚,是無動於衷,這就是非洲,是漠然。第二次是他舉槍殺死追隨十二年的上校,不是個人恩怨,而是你死我活,來不得半點猶豫,這就是非洲,是殘酷。
『捌』 電影《血鑽》反映的問題是什麼你如何看待它
血鑽石又稱沖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其令人寒心的稱號出自於鑽石的主要出產地-非洲。非洲僅有少數國家真的因出口鑽石而獲得顯著的經濟利益,在其他國家,如中非的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西非的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等國,鑽石卻成為當地叛亂分子購買軍火的資金來源。他們為了搶奪這些價值不菲的原始鑽石,不惜強拉壯丁,甚至年幼的村民入營,在十分艱苦不堪的環境下采礦,並經常非人道地對待這些人。叛亂組織最後使到手的鑽石輾轉通過走私混入一般的鑽石出口管道,經過第三國的加工後,進入先進國家的鑽石成品行列。這時,人們再也無法分辨出其來源是否清白了。
環球目擊組織在1998年正式開始了打擊沖突鑽石行動(Combating Conflict Diamond campaign),將血鑽石背後不堪的來源揭露出來。在環球目擊和其他非政府組織的要求下,國際社會逐漸對全球的鑽石產業賦予了更多的注目和檢驗。2000年,主要鑽石交易國、鑽石產業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齊聚於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y, South Africa),對鑽石來源的問題進行談判;三年後,各方終於達成協議,正式創立名為「金伯利進程」(Kimberly Process)的驗證機制:各國政府和鑽石商允諾將對鑽石的來源嚴格把關,以防止來自沖突地區的鑽石流入市場,讓消費者在購買鑽石時,不必為它們「血淋淋」的來源而背負良心的譴責。環球目擊也因為它對打擊血鑽石的長期努力而被提名角逐200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然而,根據長期追蹤血鑽石銷路的環球目擊的調查,「金伯利進程」於2003年正式實施後,來自非洲戰亂地區的原始鑽石流入先進國家消費者口袋的情況仍然屢見不鮮。主要的原因在於貪心的珠寶商們「利字當頭」,不顧鑽石是否有合法的認證而予以收購,而各國政府的執法不力更是讓不肖鑽石商有機可乘,非法的血鑽石因而繼續潛伏在珠寶市場上。一無所知的消費者常常不知自己在戴上一隻光彩奪目的鑽石戒指的同時,手上已經沾滿鮮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