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確定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一般確定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只要把利潤總額乘以所得稅稅率就可以算出所得稅費用。
② 利潤表的所得稅費用怎麼計算
1、利潤表中的所得稅=(會計利潤(利潤總額)+納稅調增項目-納稅調減項目)×適用稅率(25%/20%/15%/10%)。
2、所得稅,是指對所有以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總稱。有些國家以公司為課稅的稱作企業課稅,這經常被稱為公司稅,或公司收入稅,或營利事業綜合所得稅。
(2)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怎麼算擴展閱讀
所得稅不同於個人應稅收入的定義和個人在不同時間的應稅收入的百分比,有時稅收,工資收入和意外收入(如彩票中獎)分別征稅。所得稅,又稱所得稅和所得稅,是指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對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經濟組織的各種收入徵收的稅種。
所得稅(香港被稱為「所得稅」,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和韓國稱為「所得稅」,英國所得稅)是一種稅種,根據自然人,公司或法人的應稅單位。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稅率制度,例如累進稅率和單一的統一稅率。
所得稅是指所有收入對象的總稱。在一些國家,公司稅被稱為公司稅,通常被稱為公司稅,或企業所得稅,或營利性企業的綜合所得稅。
一些國家對個人收入征稅。個人所得稅是自然人應向政府支付的收入的一部分。不同地方政府在不同時間對個人應納稅所得的定義和收集情況不盡相同;
稅收有時會分別從草案,工資和偶然收入(如彩票獎金)中獲得。在世界上所有國家中,只有中東,巴林和卡達這兩個小國不必支付所謂的所得稅。
③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如何計算
1、損益表中的所得稅是根據收入或利潤計算的。也就是說,根據你單位所得稅徵收方式來計算。
(1)如果你單位所得稅屬於核定徵收的,按收入計算繳納所得稅。
計算公式:應交所得稅=收入總額*稅務核定固定比例*25%
(2)如果你單位所得稅屬於查帳徵收的,按利潤計算繳納所得稅。
計算公式: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25%
2、如果你單位沒有發生所得稅,損益表中的「所得稅」項目,不填寫。
④ 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的計算
舉一例子說明。
某企業利潤表節選如下:
主營業務收入:100萬元
減:主營業務成本:50萬元
減: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1萬元
主營業務利潤:49萬元
減:營業費用:10萬元
減:管理費用:20萬元
減:財務費用:9萬元
營業利潤:10萬元
減:營業外支出:3萬元
利潤總額:7萬元
假設上述營業外支出系支付的違法稅法的罰款,企業適用所得稅稅率25%,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則,根據稅法和企業會計准則(制度)(2005前)的有關規定:
納稅調增額 = 3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 = 7 + 3 = 10萬元
應交所得稅 = 10 * 25% = 2.50萬元
編制會計分錄:
借:所得稅 2.50萬元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2.50萬元
完成上述利潤表:
主營業務收入:100萬元
減:主營業務成本:50萬元
減: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1萬元
主營業務利潤:49萬元
減:營業費用:10萬元
減:管理費用:20萬元
減:財務費用:9萬元
營業利潤:10萬元
減:營業外支出:3萬元
利潤總額:7萬元
減:所得稅 2.50萬元
凈利潤 4.50萬元
由此例可見:
1、納稅調整是稅務上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一個步驟,與會計核算、利潤表編制無關。即納稅調整不需要進行任何的會計處理。
2、應納稅所得額等於利潤總額加(減)納稅調增(減)事項。
3、應交所得稅等於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
4、根據計算得出的應交所得稅,借記「所得稅」科目,貸記「應交稅金」科目。這就是說,「所得稅」科目核算反映的是企業交納承擔的所得稅費用,不是應納稅所得額。
⑤ 所得稅費用怎麼算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由兩個部分組成: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
按照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如下:
1、當期所得稅=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2、遞延所得稅=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
確定了當期應交所得稅及遞延所得稅以後,利潤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費用為兩者之和,即: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根據題目:營業利潤800 000元,營業外收支凈額為-50 000元。
從而,應納稅所得額=800000-50000=750000元。
進而,所得稅費用=750000*25%=187500元。
(5)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怎麼算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即據以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的法定比率。
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應當就其所設機構、場所取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以及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台灣地區:台灣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經稅收減免後,本土公司稅率中位數為20%,而跨國公司為18%。
減免政策:
1、經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所得稅;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年度起,免徵所得稅2年。
2、對農村的為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行業,即鄉村的農技推廣站、植保站、水管站、林業站、畜牧獸醫站、水產站。生機站、氣象站,以及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對其提供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所取得的收入。
3、以及城鎮其他各類事業單位開展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所取得的收入暫免徵收所得稅;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服務於各業的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所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暫免徵收所得稅。
4、對新辦的獨立核算的從事咨詢業(包括科技、法律、會計、審計、稅務等咨詢業)、信息業、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自開業之日起,免徵所得稅2年。
5、對新辦的獨立核算的從事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自開業之日起,第一年免徵所得稅,第二年減半徵收所得稅。
6、對新辦的獨立核算的從事公用事業、商業、物資業、對外貿易業、旅遊業、倉儲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教育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自開業之日起,報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減征或免徵所得稅二年。
7、企業在原設計規定的產品以外,綜合利用該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在《資源綜合利用目錄》內的資源作主要原料生產的產品的所得,以及企業利用該企業外的大宗煤矸石、爐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產建材產品的所得,自生產經營之日起,免徵所得稅5年。
8、為處理利用其他企業廢棄的,在《資源綜合利用目錄》內的資源而興辦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減征或免徵所得稅1年。
9、在國家確定的「老、少、邊、窮」地區新辦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後可減征或免徵所得稅3年。
10、企業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以及在技術轉讓過程中發生的與技術轉讓有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的所得,年凈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暫免徵收所得稅。
11、企業遇有風、火、水、震等嚴重自然災害,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減征或免徵所得稅1年。
12、新辦的城鎮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當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超過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60%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查批准,可免徵所得稅3年;勞動就業服務企業免稅期滿後,當年新安置待業人員占企業原從業人員總數30%以上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批准,可減半徵收所得稅2年。
12、高等學校和中小學校辦工廠、農場自身從事生產經營的所得,暫免徵收所得稅。高等學校和中小學舉辦各類進修班、培訓班的所得,暫免徵收所得稅。
高等學校和中小學享受稅收優惠的校辦企業,必須是學校出資自辦的,由學校負責經營管理、經營收入歸學校所有的企業。下列企業不得享受對校辦企業的稅收優惠:
(1)將原有的納稅企業轉為校辦企業;
(2)學校在原校辦企業的基礎上吸收外單位投資舉辦的聯營企業;
(3)學校向外單位投資舉辦的聯營企業;
(4)學校與其他企業、單位和個人聯合創辦的企業;
(5)學校將校辦企業轉租給外單位經營的企業;
(6)學校將校辦企業承包給個人經營的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高等學校和中小學的范圍僅限於教育部門所辦的普教性學校,不包括電大夜大、業大等各類成人學校,企業舉辦的職工學校和私人辦學校。
9、對民政部門舉辦的福利工廠和街道的非中途轉辦的社會福利生產單位,凡安置「四殘」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35%以上的,暫免徵收所得稅;凡安置「四殘」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的比例超過10%未達到35%的,減半徵收所得稅。
10、鄉鎮企業可按應繳稅款減征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的費用。
⑥ 求會計利潤表中,利潤總額下所得稅費用怎麼算和填
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所得稅納稅調整)*企業所得稅稅率;利潤總額為負數的話,所得稅費用為0.但需注意的是:按稅法規定,在後續經營的5年內可作納稅調整.利潤表中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⑦ 利潤表中 所得稅費用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當期所得稅費用就是當期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所得稅稅率(25%),其中應納稅所得=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納稅調整增加額:稅法規定允許扣除項目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
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職工福利費(職工工資及薪金的14%)、工會費(2%)、職工教育經費(8%)、業務招待費、公益性捐贈支出、廣告費、業務宣傳費。以及企業已計入當期損失但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如稅收滯納金、罰金、罰款。
納稅調整減少額:稅法規定允許彌補的虧損和准予免稅的項目,如前五年內未彌補虧損和國債利息收入等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註: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即發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負債)---(註: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即轉回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 (註: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即發生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資產)---(註: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即轉回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結轉: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也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來計算或驗算上述方法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如果當期沒有發生稅率變化,則簡單至極,只需考慮永久性差異(即稅法根本不讓抵扣的稅會差異)的影響。
(7)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怎麼算擴展閱讀:
企業在損益類科目中需設置「所得稅費用」,使用該科目時需注意:
(1)本科目核算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2)本科目可按「當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進行明細核算。
(3)所得稅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
①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確定的當期應交所得稅,借記本科目(當期所得稅費用),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②資產負債表日,根據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大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余額的差額,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本科目(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小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企業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比照上述原則調整本科目、「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及有關科目。
(4)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無余額。
⑧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該怎麼算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是根據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求得的。
在會計實際操作時,企業一定時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時常存在差異。
其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目的不同。
企業會計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為了達到財務會計的目的,即盡量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
它是根據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和收入實現原則來確定利潤總額。而應納稅所得額則是實現稅收的目的,即根據國家稅法的規定確定企業應繳納所得稅,以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中國所得稅率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此外為了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特定的產業和項目。規定了兩檔優惠稅率:20%和15%。
從性質上看,對所得收益的分類可以分為四類:
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法人所得稅等;
利得稅—資本利得(資本活動帶來的);
收益稅—土地收益,房產收益;
社會保險稅(對個人所得的一種扣除)。
(8)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怎麼算擴展閱讀:
確定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項目:
一、當期應繳所得稅(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1)其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1.應納稅所得額=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
2.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額=會計利潤±永久性差異納稅調整額±暫時性差異納稅調整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項目金額-納稅調整減少項目金額。
(2)企業利潤表中核算所得稅,主要是為了確定當期應繳所得稅以及利潤表中應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在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的情況下,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由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部分組成。
.當期所得稅是指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確定的針對當期發生的交易和事項,應繳納給稅務部門的所得稅金額,即應繳所得稅。
二、當期所得稅應以適用的稅收法規為基礎計算確定,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不同的,應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照適用稅收法規的要求進行調整,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按照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稅率計算確定當期應繳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