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費用明細 » 徵收環境項目保護稅的費用有哪些
擴展閱讀
什麼工具比較牛 2025-02-10 22:20:19

徵收環境項目保護稅的費用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6-15 17:59:08

① 資源和環境稅包括哪些稅

中國與資源環境有關的主要稅種有7個,即企業所得稅、資源稅、消費稅、車船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佔用稅、增值稅。盡管中國環境管理部門和財政部門並不把排污收費看成污染稅,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排污收費是根據「污染者付費原則」提出的一項准污染稅的手段,而且也確實發揮著對污染控制和環境管理的積極作用。
(一)企業所得稅

中國2008年超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十分重視利用稅收優惠來鼓勵企業採取措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具體的規定有以下方面。
1、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
2、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計收入。
3、企業購置用於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
(二)資源稅
徵收資源稅的目的主要是調節資源開發者之間因開采資源條件的差_而形成的級差收益,使資開發者能在大體平等 的條件下況_ ,同時促使開發者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資源,資源稅是對使用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獲得應稅資源的使用權而徵收的。
1994年中國稅制改革,資源稅的徵收范圍擴大了,應稅產品包括原油、天然氣、煤炭、金屬礦產品和其他非金屬礦產品、鹽等。
(三)消費稅
消費稅在征稅范圍中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是四類能源和能源有關產品,即成品油、汽車輪胎、摩托車和小汽車。其中,成品油是直接能源產品,而汽車輪胎、摩托車和小汽車則可視為能源產品的互補產品,以徵收消費稅手段對其消費加以抑制,從理論上講,可以間接起到抑制汽油等能源產品消費增長的作用。
(四)車船稅
車船稅間接地構成了一種車船能源消費的代價,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能源消費的作用。
(五)城市建設維護稅
城市建設維護稅是為了擴大大和穩定城市維護資金的來源而開征的一個稅種,所徵收的稅款主要用於城市住宅、道路、橋梁、防洪排水、供熱、造林綠化、環境衛生以及公共消防、路燈照明燈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該稅種具有專款專用的特點,因此,已經成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
(六)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佔用稅
1、城鎮土地使用稅的目的在於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合理、節約使用城鎮土地資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適當調節城鎮土地級差收入。
2、耕地佔用稅的徵收是為了加強對土地的合理利用,保護日益減少的農用耕地。耕地佔用稅根據不同地區人均佔有耕地數量和經濟發展狀況規定不同的稅率。
(七)增值稅
對於部分貨幣適用較低的增值稅率。與環境有關的貨物可為分兩種:一種是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產品,如對銷售或進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煤氣等較清潔能源實行13%的低檔稅率;另一種是對環境不利或可能產生污染的產品,如大量使用的農葯、化肥和農膜等。

② 環保稅徵收標准

環保稅徵收標准具體如下:
1、應稅大氣污染物適用稅額為每污染當量3.9元;
2、應稅水污染物適用稅額為每污染當量2.8元;
3、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稅額標准為每噸5元到1000元;
4、雜訊按超標分貝數,稅額標准為每月350元到11200元。
應稅污染物的計稅依據具體如下:
1、應稅大氣污染物按其排放量摺合的污染當量數確定,應稅水污染物按其排放量摺合的污染當量數確定,應稅固體廢物按固體廢物的排放量確定,應稅雜訊按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分貝數確定;
2、應稅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污染當量數,以該污染物的排放量除以該污染物的污染當量值計算。每種應稅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具體污染當量值,依照環境保護稅法所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執行;
3、每一排放口或者沒有排放口的應稅大氣污染物,按污染當量數從大到小排序,對前三項污染物徵收環境保護稅;
4、每一排放口的應稅水污染物,按環境保護稅法所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區分第一類水污染物和其春歷察他類水污染物,按污染當量數從大到小排序,對第一類水污染物按前五項徵收環境保護稅,對其他類水污染物按前三項徵收環境保護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爛粗國環境保護法》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扒茄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