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製造費用核算存在的風險有哪些
會計是以貨幣單位來綜合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的過程。生產成本的核算是會計在眾多的經濟活動中應掌握的一種重要的會計技術,運用於工業企業等生產環節,是會重大影響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指標的。生產成本的核算是永不過時的話題,似乎大家都懂,但我們看到相當多的企業是不規范的,是不符合會計制度的。本文試圖通過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工業企業生產成本核算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來解讀並引導到正確的成本核算規定。由於生產成本的核算內容廣泛,本文並不是論述其所有方面,而是從一個細節入手,提醒一些會計工作者,特別是一些年青的會計工作者的注意,達到糾正問題,正確核算的目的。
一. 生產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
企業未根據本企業生產的特點,選擇適合於本企業的成本核算對象、成本項目及成本計算方法。生產成本核算不規范、不符合會計制度的現象有[以定單(分批)法核算為例]:
1.設定按定單(分批)法核算成本,未見有按定單(分批)法設置的帳簿和配套表格;
2.生產成本明細帳只設到二級;
3.生產費用發生未按發生的時間及時入帳,時而無材料,時而無工資;
4.生產費用發生直接列入主營業務成本……;
5.在產品余額成本項目反映(1)材料小於人工、製造費用;(2)只有人工、製造費用;(3)只有材料和人工或製造費用;
6.在產品盤點表未反映定單(分批)的成本項目、數量和余額。有的企業反映的是產品名稱數量金額,有的企業反映的是一種品種多種規格的材料,如某電機廠在產品盤點表反映0.27漆包線多少,0.29漆包線多少……;
7.材料領用消耗大大超出產品自身定額耗量。材料領取太多,未按規定辦理退料或假退料手續;
8.工業企業的產品講究其生產周期。假定某定單的甲產品從投料到入庫待售為10天工作日,在同等條件下(無增人、加班),每月20日後投入生產的某定單的甲產品都只能是在產品。車間期末還在熱火朝天地生產,但帳面期末在產品反映零餘額、少余額、甚至於是紅字余額,嚴重地帳實不符。特別電機等行業在持續生產的情況下,不定期接受定單,組織生產,一年到頭十二個月,月月都沒有在產品,會計反映的信息不是反常了嗎?
9.隨意結轉完工產品成本;
10.未遵循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
另外我們也看到有一些企業成本項目較亂,例如有的企業屬於「原材料」成本項目的用電(電解產品),卻列入了「動力」支出;636f70797a6431333332616435服裝廠管理部門領用的窗簾用布,列入了「原材料」支出;有的企業生產工人的工資列入了「製造費用」支出……
二. 生產成本核算存在問題的認識
各種制度對生產成本核算是如何規定的呢?《企業會計制度》這樣規定:「企業應當根據本企業生產的特點,選擇適合於本企業的成本核算對象、成本項目及成本計算方法」。《小企業會計制度》這樣規定:「小企業應當根據本企業生產的特點,選擇適合於本企業的成本核算對象、成本項目及成本計算方法」。兩種制度成本核算的規定是一致的,與行業會計制度規定也是一致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會計制度多變的今天它並沒有變,《工業企業成本核算方法》幾十年至今同樣沒有變。
既然制度未變,就必要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糾正過來。上述存在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屬算假帳甚至是牽扯到舞弊的問題,如第7例、第8例。第二類為對生產成本核算的內涵、精髓未理解透徹,缺經驗或常識少,似懂非懂,以至各種產品成本核算方法未加以區別,各方法混用,隨意性大。
對第二類問題筆者認為:
關於設置的帳簿和配套表格的問題:帳簿設置、配套表格和記帳憑證的編制一樣,如同是會計語言,也是會計標識,它會表達本企業在用什麼方法來核算生產成本。因為你所設置的帳簿、配套表格[材料、工資及製造費用分配表,成本計算單帳表,在產品(各定單)盤點表等],必需與你這個企業生產特點、管理相適應。企業生產特點、工藝過程和管理要求會需要你這個企業選則適用的方法來核算生產成本。你這個企業是按定單組織購進材料(配件)、組織生產,這就決定了你這個企業必需按定單(分批)核算成本。如電機、服裝、印刷、造船。如果你這個企業是定幾個品種來組織生產,按這些品種需要的材料(配件)組織進貨。那麼,你這個企業必需按品種核算成本,如電機、發電、自來水、採煤、化肥、製糖、麵粉……。這就是〈〈成本會計〉〉所介紹的分批法、品種法。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帳簿設置、配套表格也就不同。否則提供出來的會計資料說明不了你這企業所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
關於生產成本明細帳只設到二級的問題,這樣的設帳只能滿足單一或單批產品使用,在其他情況下是不能滿足你選用的。
關於第3例、第10例的問題:及時、權責發生制、配比等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是我們應該嚴格認真遵循的,否則事倍功半,甚者事與願違。
關於生產費用發生直接列入主營業務成本的問題:核算程序錯誤,明顯地違背了會計制度。
關於第5例、第16例的問題:成本核算強調正確劃分各種費用的界限(A.經營性與資本性支出、B. 生產費用和期間費用、C.各個月份的費用界限、D.各種產品的費用界限、E. 正確劃分完工產品與在產品的費用界限)。
成本核算將費用分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即單獨費用、共同費用)。直接費用可以直接計入生產成本,間接費用應分配計入生產成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都是相對而言。如一個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一種產品還是N種產品,各成本項目是直接費用還是間接費用就在變化著。間接費用分配、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等等做得好壞都影響著在產品的余額和完工產品成本核算的計算。
至於會計人員成本費用列支項目弄不清,應該說是屬於業務不熟.是對本企業生產特點、工藝流程、產品配方等的「常識」認識不清、搞不清楚。
三. 糾正生產成本核算存在問題的對策和注意事項
1. 會計人員只有搞好自身專業學習,將專業素質、專業技術水平提高,才會理解透會計制度,做好帳簿、表格單據設置和設計及解決「常識」不清問題。而自身學習不能象考證那走形式,應有真本事,深入生產,了解產品,正確核算。在會計實務中,僅生產成本核算應注意會計政策要選定的事項就很多,重要的還應通過管理層、治理層,甚至董事會等決策層決定,如產品成本核算方法、材料的計價方法、間接費用的分配方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方法等等。
應該強調,生產成本核算應從會計賬簿設置和從內部控制獲取相關的成本配套表格入手。而帳簿設置必需了解工業企業成本要素,並把它們作為生產費用的成本項目:①原材料(主要材料、輔助材料);②燃料和動力;③廢品損失;④工資和職工福利費;⑤製造費用。各企業據自己的生產特點、工藝過程和管理要求選用或合並它們。選用時自然應適當、合理。常見的企業是選用原材料、工資和職工福利費(工資和附加費)、製造費用三項。人們把這三項簡稱為料、工、費。
完工產品成本核算的環節,應抓住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套用,產品成本計算應遵循「直接費用直接計入,間接費用分配計入」的原則。間接費用分配標准(分配方法)應科學、合理。方法一經選定,前後各期應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成本核算計算過程,料、工、費分配標准、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方法等等的合理性和一貫性應得以貫徹實施,確保產品成本核算正確合理。
生產成本核算還應重視內部控制的運用,也包括了審核本企業的盤點方法和記錄。在在產品的核算方面,一定要記住:相同的產品品種在不同的企業,採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雖然有著相同的在產品實物形態,在帳表單證上的反映,卻一定有不同的形式。在產品的盤點表也應做到名副其實。例如上述的定單(分批)法的在產品,盤點表中定單(分批)號、名稱、數量等和實物應力求一致,還應從內控入手獲取這些定單(分批)的訂貨合同,領料單、記工單、成品入庫單等,作為會計記帳有效依據。
2.公司管理層或治理層應從管理企業角度協助財會部門做好與成本核算相關的成本核算基礎工作 , 如內部控制(進出倉手續及憑證、領料匯總表的傳遞和核對等),定額管理(工資定額、材料定額、費用定額等)等,並懂得向財會部門要成本核算數據,用於企業管理上的各方面的需要,以此來促進會計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
3.會計人員在接受財務檢查或報表審計時,一方面要協助做好內部控制測試等工作,應積極提供給注冊會計師等所要的生產成本核算方面充分、適當的的證據,另一方面應虛心接受檢查人員、注冊會計師等審計人員的業務指導,讓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能更快地提高。
本文的論述看似屬於過時的話題,卻是通過大家可能所忽視的細節,筆者掛一漏萬的闡述來達到一個目的:一個稱職的、全能的企業會計如何通過自己設計的帳表單證和提高實際工作經驗來正確地執行會計制度,有效地進行生產成本的核算。正因為感覺生產成本的核算在較多企業有不同程度的錯法,特別是在年青的會計中間。尤其是在執行新的會計准則的時候,把它一塊改了才顯得更有意義。當然正確的掌握運用成本核算方法,更需要會計人員盡責的態度來從事會計工作,把自己服務的企業的會計信息正確、及時地反映出來,才能更好地展現現代會計人員的職業化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