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費用明細 » 按完成進度如何計算預提費用
擴展閱讀
雲南的電子產品哪裡買 2025-01-23 09:02:18

按完成進度如何計算預提費用

發布時間: 2024-01-03 07:16:18

1. 每周已完工程預算費用怎麼算出來的

我也一直弄不懂,找了老半天,終於被我找到答案了,如下:
- - - - - - - - - - -
因案例進度表有誤,按上表計算,第一周已完工程實際費用應為10萬元。2. 書中給出公式「已完工程預算費用=已完工程量×預算單價」,如果已知已完工程量和預 算單價,可以按公式計算,本案例相應已知條件,因此不按該公式計算。本案例的已完工程預算費用是這樣計算的:首先注意到案例給出的條件是「分項工程每 周計劃進度與實際進度均為勻速」,分項工程實際完成的總工程量與計劃的相同。如分項工 程B;計劃完成工程預算費用是每周11萬元,分項工程B雖然拖後,但仍用3周完成,因 此B一周所完成的工作量與計劃一周完成的工作量相同,所以B每周已完工作預算費用也 都是11萬元。也可以這樣理解:B總預算費用是11×3=33萬元, B實際用3周完成,由 於是勻速, 各周工作量相同, 預算單價是不變的, 所以各周實際完成工作的預算費用也相同, 即33/3=11萬元。又如C,計劃3周完成,預算費用8×3=24萬元,實際用了4周完成,由於是勻速,故 C的每周已完工程預算費用為:24/4=6萬元。D工作預算費用:12×4=48,每周已完工程預算費用為:48/4=12萬元。E工作預算費用:9×4=36,每周已完工程預算費用為:36/3=12萬元。如果用公式表達 (前提是各分項工程勻速工作且分項工程實際完成總工程量與計劃完成 的工作量相等) ,可以這樣計算:每周分項工程已完工程預算費用=分項工程總的計劃完成 工程預算費用/實際完成的周數按各周將相應的費用累加即可得到答案表中的數據。如答案表中的「每周已完工程預算費用」 :第一周只有A工作,為10(按更正後的表計 算) ;第二周也是10;第三周為11(B工作的) ;第四周:11(B工作的)+6(C工作的) =17;第五周:11(B工作的)+6(C工作的)+12(D工作的)=29;第六周:6+12=18; 第七周:6+12+12=30;第八周:12+12=24;第九周為12。

在這里找到的答案(參考復制自)http://wenku..com/view/3879077b02768e9951e73879.html

2. 預提成本的計算與核算

關於預提成本的計算與核算

根據《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國稅發[2009]31號)第九條的規定,開發產品完工前後,企業所得稅的計稅處理是不一樣的。企業銷售未完工開發產品取得的收入,應先按預計計稅毛利率分季度(或月)計算出預計毛利額,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開發產品完工後,企業應及時結算其計稅成本並計算此前銷售收入的實際毛利額,同時將其實際毛利額與其對應的預計毛利額之間的差額,計入當年度企業本項目與其他項目合並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

對於開發產品的實際毛利率高於國稅發[2009]31號文件規定的未完工開發產品的預計計稅毛利率,企業開發產品完工後結算計稅成本,必然需要在年度納稅申報中,將實際毛利額與對應的預計毛利額之間的差額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且在當年產生較大稅負的企業所得稅,這是企業不情願的,但是國稅發[2009]31號文件明確規定了開發產品的完工標准,即開發產品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視為已經完工:

(一)開發產品竣工證明材料已報房地產管理部門備案。

(二)開發產品已開始投入使用。

(三)開發產品已取得了初始產權證明。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房地產企業開發產品完工標准稅務確認條件的批復》(國稅函[2009]342號)也作出解釋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建造、開發的開發產品無論工程質量是否通過驗收合格,或是否辦理完工(竣工)備案手續以及會計決算手續,當其開發產品開始投入使用時均應視為已經完工。

開發產品開始投入使用,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始辦理開發產品交付手續(包括入住手續)或已開始實際投入使用。實踐中,未備案竣工驗收合格的開發產品雖不能辦理初始產權證明,但交付業主使用的情況普遍存在,遵循時點孰先原則,以國稅發[2009]31號文件、國稅函[2009]342號文件均認定開發產品開始投入使用時即視為已經完工。

開發產品完工與否是決定計稅成本核算的前提。實務中,開發產品完工後,工程結算成本仍然無法最終確定的情況比較常見,國稅發[2009]31號文件第三十二條充分考慮了這一因素,給予房地產開發企業核算計稅成本一大利好,即允許預提部分成本費用計入完工產品的計稅成本。

(一)出包工程未最終辦理結算而未取得全額發票的,在證明資料充分的前提下,其發票不足金額可以預提,但最高不得超過合同總金額的10%。

(二)公共配套設施尚未建造或尚未完工的,可按預算造價合理預提建造費用。此類公共配套設施必須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協議或廣告、模型中明確承諾建造且不可撤銷,或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必須配套建造的條件。

(三)應向政府上交但尚未上交的.報批報建費用、物業完善費用可以按規定預提。物業完善費用是指按規定應由企業承擔的物業管理基金、公建維修基金或其他專項基金。

除此之外的建造成本費用以及其他應當取得但未取得合法憑據的,不得計入計稅成本。

以上規定可以認為是新31號文件對於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的企業所得稅處理的例外處理,此前的原31號文件規定,開發企業發生的各項應付費用,可以憑合法憑證計入開發產品計稅成本或進行稅前扣除,其預提費用除稅收另有規定外,不得在稅前扣除。但是企業在做計稅成本預提時並不是隨意的,其一出包工程應當是有實際的工程進度,按照31號文件的理解,結算計稅成本應當在工程竣工後,此時對於未辦理最終結算而未能取得全額發票的,才允許計提,計提總額不得超過合同總金額的10%。其二未實際發生的業務難以判斷其業務是否確實發生,金額無法計量,一般認為不符合稅法的真實性、合理性原則,不允許稅前扣除。31號文件考慮到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實際現狀,允許預提尚未發生的公共配套設施和報批報建費用,但限制條件是必須能夠有切實證據證明是要發生及發生的金額。

另外,考慮到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成本結算相對於稅法認定的完工條件是滯後的,國稅發[2009]31號文件第三十五條規定,開發產品完工以後,企業可在完工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前選擇確定計稅成本核算的終止日,不得滯後。該規定遵從了《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條的規定,即「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這樣就給了房地產企業充分的核算申報時間,即企業可以在年度結束後的5個月匯算清繳期內,盡快地完成出包工程結算,索取發票,完整確定完工項目的計稅成本。補計需要在當年度稅前扣除的應計未計、應提未提項目。該規定不失為房地產企業核算完工年度企業所得稅的又一大利好。

我們以案例解析房地產企業預提成本及核算終止日對開發產品計稅成本的影響。

【例】吉祥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的某住宅樓於2008年9月完工,出包工程合同總金額20000萬元。2008年,由於未最終辦理結算,僅取得的發票金額為15000萬元,2009年3月,取得發票2000萬元,2009年6月取得發票3000萬元。

會計實務中,該住宅樓雖然於2008年9月完工,截止資產負債表日,「開發成本」科目歸集的成本費用除已經取得合法憑據(發票)外,還包括已經結算未取得發票的預提工程成本。假設全部開發產品銷售完畢,會計處理為:

預提成本時:

借:開發成本 5000

貸:應付賬款(預提) 5000

結算完工成本:

借:開發產品 20000

貸:成本 20000

結算銷售成本:

借:銷售成本 20000

貸:產品 20000

次年度3月、6月取得結算發票:

借:應付賬款(預提) 5000

貸:應付賬款(工程承包商) 5000

資產負債表日前結轉的完工成本以及銷售成本都包含了預提的成本費用5000萬元。根據國稅發[2009]31號文件第三十四條關於「企業在結算計稅成本時其實際發生的支出應當取得但未取得合法憑據的,不得計入計稅成本,待實際取得合法憑據時,再按規定計入計稅成本」的規定,假定企業計稅成本核算終止日確定為2009年5月30日,則2009年3月取得的發票2000萬元可以計入計稅成本,超過計稅成本核算終止日取得的發票3000萬元不能夠計入計稅成本,但是在證明資料充分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預提合同總金額的10%,即2000萬元計入計稅成本。這樣2008年企業該項目計稅成本:15000+2000+2000=19000(萬元),2009年匯算清繳後,盡管實際取得發票金額3000萬元,計入實際取得發票年度(2009年)的計稅成本只能為1000萬元。

這樣,會計成本反映為2008年20000萬元,2009年0元,而企業所得稅計稅成本2008年為19000萬元,2009年為1000萬元。雖然成本總額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由於計稅成本核算終止日及預提成本形成的會計成本與計稅成本的年度差異,對吉祥公司兩個年度的企業所得稅產生了一定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