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通公司的財務舞弊手段故意混淆了哪些費用界限
一、濫用准備金,沖銷線路成本
濫用准備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計提的各種准備(如遞延稅款、壞賬准備、預提費用)沖銷線路成本,以誇大對外報告的利潤,是世通的第一類財務舞弊手法。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和司法部已經查實的這類造假金額就高達16.35億美元。
二、沖回線路成本,誇大資本支出
世通的高管人員以「預付容量」為借口,要求分支機構將原已確認為經營費用的線路成本沖回,轉至固定資產等資本支出賬戶,以此降低經營費用,調高經營利潤。SEC和司法部已查實的這類造假金額高達38.52億美元。
通過將經營費用調整為資本支出,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費用項目——線路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虛構了巨額的利潤,嚴重誤導了投資者對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斷。
三、武斷分攤收購成本,蓄意低估商譽
世通可謂劣跡斑斑。除了在線路成本方面弄虛作假外,世通還利用收購兼並進行會計操縱。在收購兼並過程中利用所謂的未完工研發支出(InprocessR&D)進行報表粉飾,是美國上市公司慣用的伎倆。其做法是:盡可能將收購價格分攤至未完工研發支出,並作為一次性損失在收購當期予以確認,以達到在未來期間減少商譽攤銷或避免減值損失的目的。世通和思科(Cisco)等上市公司在過去幾年曾多次採用這種手法粉飾其會計報表而受到SEC的譴責。sEC前主席阿瑟。利維特(ArthurLevitt)在其著名的「數字游戲」一文中指出:「最近幾年,各行各業紛紛通過合並、收購和剝離(Spin-offs)進行再造。一些收購方,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為收購貨幣的公司,已經將這樣的大環境作為從事另一種『創造性』會計的機遇。我將之稱為『合並魔術』」。在利維特列舉的五大粉飾手法(創造性並購會計、巨額沖銷、餅干盒式准備、重要性、收入確認)中,世通利用了其中的前兩種手法。
世通利用創造性並購會計,武斷地將收購價格分攤至未完工研究開發支出。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億美元的代價(其中股票約330億美元,其餘為現金)收購了微波通信公司(MCI)。盡管世通未披露收購日MCI公司的凈資產,但相關年報資料顯示:MCI公司1998年末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和凈資產分別為138.8億美元、109.3億美元和29.5億美元,1998年末世通的商譽余額為440.76億美元,比1997年末的133.36億美元增加了307.4億美元。可見商譽的大幅增加與收購MCI有關。收購MCI時,世通原計劃將370億美元收購價格中的60~70億美元分攤至未完工研發支出,並確認為當期損失,以降低商譽的確認額。此計劃受到SEC的干預。SEC認為這是世通利用未完工研發支出的手法進行盈餘操縱。迫於SEC的壓力,世通最終只好將這部分的分攤額確定為31億美元,並在1998年度一次性確認為損失。然而,世通並不能提供這31億美元未完工研發支出的相關證據,也無法說明擬分攤至未完工研發支出的金額為何從60~70億美元銳減至31億美元。這一武斷分攤收購成本的做法,導致商譽被嚴重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