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費用明細 » 什麼是內生交易費用
擴展閱讀
哪裡有原裝滲透設備價格 2024-10-18 22:21:52
汝窯和官窯哪個價格高 2024-10-18 22:03:08

什麼是內生交易費用

發布時間: 2022-01-29 17:19:43

① 經濟外部性的反對觀點

很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概念提出了評判,其中張五常和楊小凱就多次提及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同義反復、沒有意義等問題。
張五常對外部性理論的批判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在產權沒有明確界定的情況下談外部性問題,這時,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到底是誰對誰產生外部性呢?第二,之所以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是因為合約本身不完全性或不完善性,之所以不完全或不完善是由於獲取信息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第三,既然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以合約理論取代外部性理論更加符合真實世界。在張五常看來,所有經濟活動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合約安排。 楊小凱對外部性的批判主要反映在以下幾點:第一,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不同的產權安排都能導致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既然交易成本為零,就不存在外部性,或者說外部性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存在外部性也只是想像中的初始狀態,由於自願協商馬上就會離開這一初始狀態。第二,有了交易費用概念就不需要外部性概念,傳統的外部性問題實質是交易費用問題,即節省界定產權的外生交易費用與節省產權界定不清引起的內生交易費用之間的兩難沖突問題。第三,應該用內生交易費用與外生交易費用來替代外部性概念,或者說把外部性內生化。楊小凱把所有經濟問題本質都看作是交易費用問題。在楊小凱等的新興古典產權經濟模型中就內生了外部效果。
新古典經濟學和新興古典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演化而來的兩大分支,它們有各自的概念、范疇、方法和理論體系,因而也有各自的適用范圍。相比而言,外部性概念適用於邊際分析,而專業化概念適用於超邊際分析,雖然超邊際分析可能包容邊際分析,但難以否定外部性理論,相反,外部性理論將隨著經濟理論的發展而得到深化。

② 簡述科斯交易費用理論的要點

交易費用交易成本 (又稱為交易費用) 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交易費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後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學術界一般認可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交易費用和狹義交易費用兩種。廣義交易費用包括一切非魯濱遜經濟中出現的費用,即為了沖破一切阻礙,達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無形的成本。狹義交易費用是指市場交易費用,即外生交易費用。包括:搜索費用,談判費用以及履約費用。楊小凱等經濟學家創立的新興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和內生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費用;內生交易費用則包含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來度量的潛在損失可能性。按照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交易費用是使用市場機制時發生的「制度費用」。例如,諾思認為,正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經濟過程產生摩擦,它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關鍵因素。張五常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好的經濟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協調成本,即節省交易費用;不好的經濟制度則會提高社會的協調成本,即增加交易費用。以國際貿易為例,列舉如下:搜尋成本 (Searching Cost):包括尋找最適交易對象的成本及尋找交易標的物的成本。協議成本 (Negotiating Cost):指交易雙方為消除歧見,所進行談判與協商的成本。訂約成本 (Contracting Cost):當雙方達成共識而進行交易時,簽訂契約所投入的成本。監督成本 (Monitoring Cost):指契約簽訂後,監督對方是否依約執行的成本。違約成本 (Enforcement Cost):指契約簽訂後,當交易一方違約時,另一方為激勵契約之履行所花費的成本。交易成本理論搜尋成本:依產品的屬性而有不同的資訊搜尋成本。(Degeratu et al. (2000))談判成本:網路可降低交易中的談判成本。(O'Connor and O'Keefe (1997))監督成本:網路的互動性可降低資訊的不對稱; 網路降低監督成本。(Papows et al. (1999) ;Dutta, Kwan and Segev (1998))契約訂定成本:網際網路可減少締約過程中不必要的成本;網路具降低締約成本。(Tapscott (1997);Dutta et al. (1998))交易成本的衡量:消費者的交易過程分七個階段:搜尋、比較、測試、協商、付款、遞送、售後服務。(Liang and Huang (1998) )參考七個階段之交易成本 (Liang and Huang (1998)) ,並參照消費者決策過程劃分為三階段,而各階段所發生之交易成本分別為:購買評估階段:包括搜尋成本、比較成本、測試成本。購買行為階段:包括訂購及付款成本。購後行為階段:包括傳送成本。張五常的看法根據中國經濟學家張五常的看法,這個概念叫做交易費用。定義任何不會在一人經濟 (猶如魯賓遜漂流記的狀況) 內出現的機會成本。由於一人經濟內不可能構成社會,所以也沒有制度和經濟組織。張氏亦認為,交易費用就是制度費用 (Institutional cost) 。任何不牽涉直接生產的機會成本。但它並不一定牽涉到實質的交易。如果交易費用等於零,就沒有市場和企業。而產權的選擇將會是不確定,因為用任何種類的產權,也可以在毫無成本下達到交易。例子在一人世界內不可能有偷竊的行為。所以在社會中,任何防止偷竊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都是交易費用。(如安裝門鎖、閉路電視等)在一人世界內不需要律師,所以在社會內,訓練律師、聘請律師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③ 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交易費用
交易成本 (又稱為交易費用) 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

交易費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後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

學術界一般認可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交易費用和狹義交易費用兩種。廣義交易費用包括一切非魯濱遜經濟中出現的費用,即為了沖破一切阻礙,達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無形的成本。狹義交易費用是指市場交易費用,即外生交易費用。包括:搜索費用,談判費用以及履約費用。

楊小凱等經濟學家創立的新興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和內生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費用;內生交易費用則包含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來度量的潛在損失可能性。

按照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交易費用是使用市場機制時發生的「制度費用」。例如,諾思認為,正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經濟過程產生摩擦,它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關鍵因素。張五常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好的經濟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協調成本,即節省交易費用;不好的經濟制度則會提高社會的協調成本,即增加交易費用。

以國際貿易為例,列舉如下:

搜尋成本 (Searching Cost):包括尋找最適交易對象的成本及尋找交易標的物的成本。
協議成本 (Negotiating Cost):指交易雙方為消除歧見,所進行談判與協商的成本。
訂約成本 (Contracting Cost):當雙方達成共識而進行交易時,簽訂契約所投入的成本。
監督成本 (Monitoring Cost):指契約簽訂後,監督對方是否依約執行的成本。
違約成本 (Enforcement Cost):指契約簽訂後,當交易一方違約時,另一方為激勵契約之履行所花費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論
搜尋成本:依產品的屬性而有不同的資訊搜尋成本。(Degeratu et al. (2000))
談判成本:網路可降低交易中的談判成本。(O'Connor and O'Keefe (1997))
監督成本:網路的互動性可降低資訊的不對稱; 網路降低監督成本。(Papows et al. (1999) ;Dutta, Kwan and Segev (1998))
契約訂定成本:網際網路可減少締約過程中不必要的成本;網路具降低締約成本。(Tapscott (1997);Dutta et al. (1998))
交易成本的衡量:消費者的交易過程分七個階段:搜尋、比較、測試、協商、付款、遞送、售後服務。(Liang and Huang (1998) )
參考七個階段之交易成本 (Liang and Huang (1998)) ,並參照消費者決策過程劃分為三階段,而各階段所發生之交易成本分別為:
購買評估階段:包括搜尋成本、比較成本、測試成本。
購買行為階段:包括訂購及付款成本。
購後行為階段:包括傳送成本。

張五常的看法
根據中國經濟學家張五常的看法,這個概念叫做交易費用。

定義
任何不會在一人經濟 (猶如魯賓遜漂流記的狀況) 內出現的機會成本。由於一人經濟內不可能構成社會,所以也沒有制度和經濟組織。張氏亦認為,交易費用就是制度費用 (Institutional cost) 。
任何不牽涉直接生產的機會成本。但它並不一定牽涉到實質的交易。
如果交易費用等於零,就沒有市場和企業。而產權的選擇將會是不確定,因為用任何種類的產權,也可以在毫無成本下達到交易。

例子
在一人世界內不可能有偷竊的行為。所以在社會中,任何防止偷竊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都是交易費用。(如安裝門鎖、閉路電視等)
在一人世界內不需要律師,所以在社會內,訓練律師、聘請律師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

④ 股票內在價值的計算方法

股票內在價值的計算需要用到:當前股票的內在價值、基期每股現金股利、基期後第一期的每股現金股利、現金股股利永久增長率、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等指標進行計算。

股票內在價值是分析家們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盈利前景以及其他影響公司生產經營消長等因素後認為股票所真正代表的價值。

這種所謂的內在價值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分析家或投資者個人的看法,所以可能對同一公司得出不同的結論。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有許多方法,但都是以未來的收入折成現值(即未來款項的現值)計算的。

(4)什麼是內生交易費用擴展閱讀:

股票交易費用

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手續費),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最高為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三,最低沒有限制,越低越好。),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

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 (以前為3‰,2008年印花稅下調,單邊收取千分之一)。

2015年8月1日起,深市,滬市股票的買進和賣出都要照成交金額0.02‰收取過戶費,以上費用,小於1分錢的部分,按四捨五入收取。

還有一個很少時間發生的費用:批量利息歸本。相當於股民把錢交給了券商,券商在一定時間內,返回給股民一定的活期利息。

⑤ 基金里的內生收益指的是什麼

基金收益有以下六種:

(1)紅利:是基金因購買公司股票而享有對該公司凈利潤分配的所得。一般而言,公司對股東的紅利分配有現金紅利和股票紅利兩種形式。基金作為長線投資者,其主要目標在於為投資者獲取長期、穩定的回報,紅利是構成基金收益的一個重要部分。所投資股票的紅利的多少,是基金管理人選擇投資組合的一個重要標准。
(2)股息:是指基金因購買公司的優先股權而享有對該公司凈利潤分配的所得。股息通常是按一定的比例事先規定的,這是股息與紅利的主要區別。與紅利相同,股息也構成投資者回報的一個重要部分,股息高低也是基金管理人選擇投資組合的重要標准。
(3)債券利息:是指基金資產因投資於不同種類的債券(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企業債、金融債等)而定期取得的利息。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一個基金投資於國債的比例、不得低於該基金資產凈值的20%,由此可見,債券利息也是構成投資回報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4)買賣證券差價:是指基金資產投資於證券而形成的價差收益,通常也稱資本利得。
(5)存款利息:指基金資產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這部分收益僅占基金收益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開放式基金由於必須隨時准備支付基金持有人的贖回申請,必須保留一部分現金存在銀行。
(6)其他收入:指運用基金資產而帶來的成本或費用的節約額,如基金因大額交易而從證券商處得到的交易傭金優惠等雜項收入。這部分收入通常數額很小。
綜上,不知道你說的內生收益是那種,不過可以推薦你看看現貨黃金。

⑥ 新古典經濟學的範式是什麼制度經濟學對它做了哪些改進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特色
[摘 要] 西方經濟學經歷2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三次大的革命,已經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但它始終未能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正是這個缺陷構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得以產生和興起的理論條件與邏輯起點。新興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疇、理論框架、分析範式等方面的開拓性研究取得嶄新突破,並以此為基礎,對企業成因和經濟增長長期動態模型等提出新的學說。新興古典經濟學增強了對現實經濟事實的解釋力,受到日益廣泛的認可,成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特色的最新反映。

[關鍵詞] 新興古典經濟學 經濟學 理論特色 創新

一部西方經濟學說史向我們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臘以來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和經濟理論,不斷涌流與分化,不斷否定與前進,不斷創新與發展,形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智慧長河與信息洪流,林林總總的流派和交錯延綿的學說,彰顯著學術的勃勃生機與活力。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許是西方經濟學這條智慧長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為前沿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從一開始它就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產生熱烈反響。當然,從學科性質、理論體系與思想淵源上講,新興古典經濟學仍屬西方經濟學的范疇,但由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對新興古典經濟學加以嚴肅的研究和積極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創者之一是以楊小凱(Yang)、黃有光(Ng)等為代表的華人或華裔學者,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被認為是一個有中國背景的新興經濟學前沿學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對現實經濟事實的研究和解釋,包括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有別於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過了頭,一股腦鑽進陰冷書齋而遠離火熱現實的純理論性或數理化的邏輯推演。也許不用多久,新興古典經濟學就會走進國內大學經濟學的講堂;事實上在1999年,楊小凱就把新興古典經濟學帶到了北京大學的講壇,並正式受邀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總之,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框架、分析範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又成為催生新的理論的恰當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思想淵源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實現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糾正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重新定義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礎。

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了古典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研究從專業化和分工問題轉向了給定組織下的資源分配問題,使專業化經濟被規模經濟所取代,使資源配置的Pareto最優總是與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可能性邊界相聯系。他們認為,這種偏離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糾正這種偏離,把經濟學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軌上來。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強調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概念,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消費者與生產者對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概念,將分析框架建立在以個人自利決策交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同時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費用,又內生出企業制度、經濟增長、遞增報酬、廠商規模等現象。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將企業制度在分工中內生,在企業理論中直接注入了經濟增長的含義,從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揚棄和超越。新古典經濟學慣用的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方法,而新興古典經濟學不僅運用邊際分析方法,而且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實現了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模型中,通常假定社會由2個人組成,每個人必需消費食物和衣服2種產品,同時每個人在每種產品上有3個變數可選擇:一是自給自足量,二是購買量,三是銷售量。這樣,2種產品就有6個變數。每個變數的取值既可為正也可為零,由此,全社會成員(2個人)對所有產品(2種產品)的最優決策,共計有23*2=64個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所謂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數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而內點解則是指當決策變數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在上例64個解中,有1個內點解和63個角點解。如果產品數量增加,其可能的角點解將變成一個天文數字。然而,楊小凱運用庫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優化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使可能的最優解范圍大大縮小,而後文玫(Wen,1996)將這一方法推廣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數和非常一般的生產條件,形成的方法被稱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據文氏定理,可能成為最優決策解的數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實際上只有基於3種選擇組合的3個角點解為最優解:第一種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給自足,沒有專業分工,也沒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種組合是專業生產食物,用出賣食物的錢購買衣物;第三種組合是專業生產衣物,用出賣衣物的錢購買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組合都不是最優解。

以文氏定理為基礎,超邊際分析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為最優的角點解;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組合(角點解)用「邊際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第三步,比較各組合之間的局部最大目標函數值,整體最優解就是一般均衡最優解。由此可見,超邊際分析方法既脫胎於邊際分析,包含了邊際分析,更超越於它。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假定人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根據超邊際分析,他們不但在消費各種產品之間作邊際選擇,更要在專業生產何種產品上作超邊際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還要涉及出售多少產品、是否雇傭工人等等,這些就是多項超邊際選擇了。

(三)重新定義重要基本范疇,為建立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範式鑄成了所必需的理論基石。這些基本范疇包括:分工,專業化,兩難沖突,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並由此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

例如關於交易費用的研究。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應將交易費用區分為外生的交易費用和內生的交易費用,並由此建立其新的產權理論。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費用,而未涉及內生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是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非由於決策者利益沖突導致的交易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用於生產、通訊、運輸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設施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著重研究和定義了內生交易費用的新概念,提出內生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內生交易費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已做出決策之後才能確定的交易費用;狹義內生交易費用則是指市場均衡與Pareto最優之間的差別,即人們在交易中爭奪分工好處的機會主義行為引起的交易費用,包括外部性、壟斷權以及扭曲等,它與個體的決策、制度及合約的安排有關。他們認為,研究內生交易費用的意義在於:可根據兩難沖突將壟斷和外部性程度內生化,有助於研究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交易費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關於貿易(包括國際貿易)的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造成貿易的兩難沖突。因為,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高效率,多樣化消費則意味著高效用,而消費的效用越高實現消費的交易費用也越高。因此,由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比較優勢效益就與交易費用形成了沖突。如果交易費用很大,超過了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則均衡結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選擇自給自足方式;這時效用最大,生產水平處於可能性邊界之內,水平較低。反之,如果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超過了交易費用,則必然出現分工,而且隨著交易費用的逐漸降低,分工呈現跳躍式發展趨勢,從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這時生產水平得以提高,處於可能性邊界上。這一均衡結構是由交易雙方的相對人數、相對偏好和相對生產率所決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帶來了勞動分工的演進,進而伴隨著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增長、市場結構變化等拓撲性質的變化。

(四)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

新興古典經濟學沿著如下主線實現理論創新,發展並建立起新的理論框架體系:產權界定、合約執行——(內生、外生)交易費用——專業化和分工——市場化、競爭程度與協調失靈的風險。他們認為,為了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協調失靈風險,可以採用三種辦法:一是構築保險市場;二是明確界定產權。他們認為,合理的產權制度選擇,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自發的內生過程,國家政府對於公共資產的產權設置,基本上決定於最終的內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選擇。當然,明確產權可能產生較高的外生交易費用,同時還帶來競爭程度與分工水平及協調可靠性之間難以兼顧的兩難沖突;三是加強同行競爭,包括縱向和橫向的競爭。他們認為,競爭會大大推動分工和市場的發育,增強消費者對生產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進私有產權制度。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構架和分析範式,可以將很多經濟發展和貿易現象解釋為分工演進的不同側面,可以解釋企業的出現和企業內部組織的均衡意義,可以解釋交易費用和制度對分工和生產力演進的意義,可以解釋貨幣出現、景氣循環等宏觀現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礎上探索出「宏」、「微」有機聯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們做決策前的經濟環境。經濟學家通常用一些數學函數來描述這一基礎層次,比如,用效用函數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產函數描述生產條件,用預算約束描述制度環境,用博奕論中的游戲規則描述經濟制度等。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理論分析個體的自利行為,用自然及制度環境來解釋人的自利行為。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決策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環境變化時最優決策會如何作出反應。第三個層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個體的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用自然及制度環境解釋不同人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的後果。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當環境變化時,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會如何變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層次的分析中,加入時間因素,就可實現對動態決策和動態均衡的比較動態分析。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第一、二、三層次的分析都是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中,經濟學家一般運用思想實驗的方法,探究在什麼條件下什麼事會發生這類實證性問題。第四個層次則是與價值判斷有關的所謂福利分析或規范分析。在這個層次上,經濟學家會提出什麼是對全社會最好的經濟狀況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通過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後果進行福利分析,他們會得出這種後果對全社會是否有利的價值判斷。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層面上進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內的靜態或動態競爭均衡,並且由於存在規模收益遞減,難以達到Pareto最優,因此其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被大大削弱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基於多個兩難沖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並且,這種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觀的角點均衡和資源的Pareto最優配置的基礎上的,這種整體Pareto最優既涵蓋了最優資源配置又涵蓋了最優分工結構,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釋宏觀經濟增長。這樣,新興古典經濟學就將微觀基礎與宏觀增長有機聯系起來,從而為回歸經濟學「大一統」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的依據,對企業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為建立基本經濟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論學說,對現實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解釋力遭到很大削弱。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創新在於,用勞動的交易效率來解釋企業的產生。他們認為,勞動的交易效率與中間產品交易效率的比較是關鍵。若勞動的交易效率大於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則分工會通過勞動市場和廠商來組織,從而促使企業產生,以體現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小於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則中間產品專家會成為企業的老闆;反之則由最終產品專家充當企業老闆。他們認為,作為一種巧妙的間接定價方式,企業家享有的剩餘權促進了分工,催生了企業,因而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此外,新興古典經濟學還提出了對城市化、工業化和層級結構等現象進行解釋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經濟增長動態模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對專業化和分工的忽視迴避,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經濟增長模型缺乏微觀基礎、缺乏解釋力的根源;又由於其經濟增長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內發展的,模型中只有動態競爭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優,是新古典經濟學增長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這種理論缺憾,促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新增長模型的創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重點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動態模型,並取得了理論創新的突破。他們認為,作為經濟增長內在原動力的專業化和分工水平,應當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說,即使外界技術、環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恆定,在社會生產的條件下,分工水平也會自發的提高,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由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起分工的內生演進模型,其內生增長理論研究的動態決策包括兩個沖突:一是專業化生產加速學習過程的動態效果與交易費用的沖突,二是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難以兼顧的沖突。但他們強調,演進的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

——起點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由於很低的生產率,負擔不起交易費用;
——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生產率的稍微提高,能夠負擔起一定的交易費用,這時可以選擇稍高的專業化水平;
——進一步地通過市場的自由擇業和自由價格機制,使得整個社會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隨著生產經驗積累和生產技術改進的進一步加速,生產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擔交易費用的能力增強,從而推動更高水平專業化的實現。這個循環累進過程的持續,最終必然會導致一國經濟的起飛。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這一增長模型有兩個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生產與消費絕對分開的做法;二是體現了競爭均衡和Pareto最優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新興古典經濟學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與困境,運用現代分析工具,對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進行了古典回歸,建立起新的學派,創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範式,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這個學派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越來越多的認可。當然,作為一個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尚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尚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頗和失當。比如,他們忽視預測、計劃、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認規模經濟的存在,熱衷於運用學說作廣泛的解釋,力圖創制出一種可以解釋一切現象和過程的全能學說。對這些缺陷或不足,與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這個新興學派的發展空間。無論如何,在研究起點、研究方法、分析範式、分析工具、理論創新、經濟解釋和政策建議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與跨越,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來說,是尤為重要和關鍵的。

⑦ 交易費是什麼意思

交易費
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
學術界一般認可交易費可分為廣義交易費和狹義交易費兩種。
廣義交易費包括一切非魯濱遜經濟中出現的費用,即為了沖破一切阻礙,達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無形的成本。
狹義交易費是指市場交易費,即外生交易費。包括:搜索費,談判費以及履約費。
楊小凱等經濟學家創立的新興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和內生交易費。
外生交易費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費用。
內生交易費則包含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來度量的潛在損失可能性。
按照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交易費是使用市場機制時發生的「制度費用」。例如,諾思認為,正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經濟過程產生摩擦,它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關鍵因素。

⑧ 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命題是什麼

請參考下列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總之,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框架、分析範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又成為催生新的理論的恰當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思想淵源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實現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糾正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重新定義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礎。

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了古典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研究從專業化和分工問題轉向了給定組織下的資源分配問題,使專業化經濟被規模經濟所取代,使資源配置的Pareto最優總是與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可能性邊界相聯系。他們認為,這種偏離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糾正這種偏離,把經濟學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軌上來。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強調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概念,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消費者與生產者對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概念,將分析框架建立在以個人自利決策交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同時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費用,又內生出企業制度、經濟增長、遞增報酬、廠商規模等現象。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將企業制度在分工中內生,在企業理論中直接注入了經濟增長的含義,從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揚棄和超越。新古典經濟學慣用的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方法,而新興古典經濟學不僅運用邊際分析方法,而且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實現了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模型中,通常假定社會由2個人組成,每個人必需消費食物和衣服2種產品,同時每個人在每種產品上有3個變數可選擇:一是自給自足量,二是購買量,三是銷售量。這樣,2種產品就有6個變數。每個變數的取值既可為正也可為零,由此,全社會成員(2個人)對所有產品(2種產品)的最優決策,共計有23*2=64個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所謂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數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而內點解則是指當決策變數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在上例64個解中,有1個內點解和63個角點解。如果產品數量增加,其可能的角點解將變成一個天文數字。然而,楊小凱運用庫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優化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使可能的最優解范圍大大縮小,而後文玫(Wen,1996)將這一方法推廣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數和非常一般的生產條件,形成的方法被稱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據文氏定理,可能成為最優決策解的數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實際上只有基於3種選擇組合的3個角點解為最優解:第一種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給自足,沒有專業分工,也沒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種組合是專業生產食物,用出賣食物的錢購買衣物;第三種組合是專業生產衣物,用出賣衣物的錢購買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組合都不是最優解。

以文氏定理為基礎,超邊際分析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為最優的角點解;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組合(角點解)用「邊際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第三步,比較各組合之間的局部最大目標函數值,整體最優解就是一般均衡最優解。由此可見,超邊際分析方法既脫胎於邊際分析,包含了邊際分析,更超越於它。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假定人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根據超邊際分析,他們不但在消費各種產品之間作邊際選擇,更要在專業生產何種產品上作超邊際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還要涉及出售多少產品、是否雇傭工人等等,這些就是多項超邊際選擇了。

(三)重新定義重要基本范疇,為建立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範式鑄成了所必需的理論基石。這些基本范疇包括:分工,專業化,兩難沖突,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並由此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

例如關於交易費用的研究。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應將交易費用區分為外生的交易費用和內生的交易費用,並由此建立其新的產權理論。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費用,而未涉及內生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是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非由於決策者利益沖突導致的交易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用於生產、通訊、運輸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設施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著重研究和定義了內生交易費用的新概念,提出內生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內生交易費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已做出決策之後才能確定的交易費用;狹義內生交易費用則是指市場均衡與Pareto最優之間的差別,即人們在交易中爭奪分工好處的機會主義行為引起的交易費用,包括外部性、壟斷權以及扭曲等,它與個體的決策、制度及合約的安排有關。他們認為,研究內生交易費用的意義在於:可根據兩難沖突將壟斷和外部性程度內生化,有助於研究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交易費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關於貿易(包括國際貿易)的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造成貿易的兩難沖突。因為,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高效率,多樣化消費則意味著高效用,而消費的效用越高實現消費的交易費用也越高。因此,由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比較優勢效益就與交易費用形成了沖突。如果交易費用很大,超過了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則均衡結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選擇自給自足方式;這時效用最大,生產水平處於可能性邊界之內,水平較低。反之,如果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超過了交易費用,則必然出現分工,而且隨著交易費用的逐漸降低,分工呈現跳躍式發展趨勢,從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這時生產水平得以提高,處於可能性邊界上。這一均衡結構是由交易雙方的相對人數、相對偏好和相對生產率所決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帶來了勞動分工的演進,進而伴隨著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增長、市場結構變化等拓撲性質的變化。

(四)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

新興古典經濟學沿著如下主線實現理論創新,發展並建立起新的理論框架體系:產權界定、合約執行——(內生、外生)交易費用——專業化和分工——市場化、競爭程度與協調失靈的風險。他們認為,為了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協調失靈風險,可以採用三種辦法:一是構築保險市場;二是明確界定產權。他們認為,合理的產權制度選擇,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自發的內生過程,國家政府對於公共資產的產權設置,基本上決定於最終的內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選擇。當然,明確產權可能產生較高的外生交易費用,同時還帶來競爭程度與分工水平及協調可靠性之間難以兼顧的兩難沖突;三是加強同行競爭,包括縱向和橫向的競爭。他們認為,競爭會大大推動分工和市場的發育,增強消費者對生產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進私有產權制度。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構架和分析範式,可以將很多經濟發展和貿易現象解釋為分工演進的不同側面,可以解釋企業的出現和企業內部組織的均衡意義,可以解釋交易費用和制度對分工和生產力演進的意義,可以解釋貨幣出現、景氣循環等宏觀現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礎上探索出「宏」、「微」有機聯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們做決策前的經濟環境。經濟學家通常用一些數學函數來描述這一基礎層次,比如,用效用函數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產函數描述生產條件,用預算約束描述制度環境,用博奕論中的游戲規則描述經濟制度等。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理論分析個體的自利行為,用自然及制度環境來解釋人的自利行為。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決策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環境變化時最優決策會如何作出反應。第三個層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個體的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用自然及制度環境解釋不同人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的後果。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當環境變化時,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會如何變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層次的分析中,加入時間因素,就可實現對動態決策和動態均衡的比較動態分析。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第一、二、三層次的分析都是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中,經濟學家一般運用思想實驗的方法,探究在什麼條件下什麼事會發生這類實證性問題。第四個層次則是與價值判斷有關的所謂福利分析或規范分析。在這個層次上,經濟學家會提出什麼是對全社會最好的經濟狀況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通過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後果進行福利分析,他們會得出這種後果對全社會是否有利的價值判斷。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層面上進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內的靜態或動態競爭均衡,並且由於存在規模收益遞減,難以達到Pareto最優,因此其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被大大削弱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基於多個兩難沖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並且,這種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觀的角點均衡和資源的Pareto最優配置的基礎上的,這種整體Pareto最優既涵蓋了最優資源配置又涵蓋了最優分工結構,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釋宏觀經濟增長。這樣,新興古典經濟學就將微觀基礎與宏觀增長有機聯系起來,從而為回歸經濟學「大一統」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的依據,對企業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為建立基本經濟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論學說,對現實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解釋力遭到很大削弱。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創新在於,用勞動的交易效率來解釋企業的產生。他們認為,勞動的交易效率與中間產品交易效率的比較是關鍵。若勞動的交易效率大於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則分工會通過勞動市場和廠商來組織,從而促使企業產生,以體現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小於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則中間產品專家會成為企業的老闆;反之則由最終產品專家充當企業老闆。他們認為,作為一種巧妙的間接定價方式,企業家享有的剩餘權促進了分工,催生了企業,因而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此外,新興古典經濟學還提出了對城市化、工業化和層級結構等現象進行解釋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經濟增長動態模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對專業化和分工的忽視迴避,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經濟增長模型缺乏微觀基礎、缺乏解釋力的根源;又由於其經濟增長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內發展的,模型中只有動態競爭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優,是新古典經濟學增長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這種理論缺憾,促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新增長模型的創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重點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動態模型,並取得了理論創新的突破。他們認為,作為經濟增長內在原動力的專業化和分工水平,應當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說,即使外界技術、環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恆定,在社會生產的條件下,分工水平也會自發的提高,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由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起分工的內生演進模型,其內生增長理論研究的動態決策包括兩個沖突:一是專業化生產加速學習過程的動態效果與交易費用的沖突,二是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難以兼顧的沖突。但他們強調,演進的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

——起點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由於很低的生產率,負擔不起交易費用;
——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生產率的稍微提高,能夠負擔起一定的交易費用,這時可以選擇稍高的專業化水平;
——進一步地通過市場的自由擇業和自由價格機制,使得整個社會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隨著生產經驗積累和生產技術改進的進一步加速,生產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擔交易費用的能力增強,從而推動更高水平專業化的實現。這個循環累進過程的持續,最終必然會導致一國經濟的起飛。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這一增長模型有兩個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生產與消費絕對分開的做法;二是體現了競爭均衡和Pareto最優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新興古典經濟學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與困境,運用現代分析工具,對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進行了古典回歸,建立起新的學派,創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範式,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這個學派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越來越多的認可。當然,作為一個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尚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尚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頗和失當。比如,他們忽視預測、計劃、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認規模經濟的存在,熱衷於運用學說作廣泛的解釋,力圖創制出一種可以解釋一切現象和過程的全能學說。對這些缺陷或不足,與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這個新興學派的發展空間。無論如何,在研究起點、研究方法、分析範式、分析工具、理論創新、經濟解釋和政策建議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與跨越,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來說,是尤為重要和關鍵的。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時代特徵與創新機制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起不是偶然的。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發展加速,信息及網路技術沖擊原有的經濟格局和發展路徑,經濟結構不斷更新,經濟制度創新活躍,新經濟成分和因素不斷涌現。而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新古典經濟學卻日漸失去其鼎盛光芒,對經濟發展現狀及其過程不斷涌現的新情況、不斷呈現出的新特徵日漸解釋乏力,甚至不知所措。這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年延續、分化和發展,成長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門類,在它的龐大體系中,實證分析與規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辯推演與案例解說交相輝映,邏輯的演繹和歷史的歸納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源源流長的思想源泉、豐厚肥沃的理論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勤奮探索取得的輝煌研究成果,為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這個新學派產生的時間不長,人們對它的理論框架、研究範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現出的理論特色,它對經濟學發展的貢獻等,也還有個認識過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特別是它所反映出的對現實經濟現象及其特徵的不凡解釋力,對於經濟學的發展是一大幸事,對經濟學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們有必要關注這一新流派的產生和發展。

緊隨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研究時代提出的現實和理論問題,經由各種學說充分而自由的爭辯交鋒,是西方經濟學200多年來保持活力與生機,不斷取得進步發展的動力和特色。在學術研究上,成長起來的是「大家」而不是權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論發展上,後者對先人既有繼承和發展,更有修正和批判,從而營造出經濟學發展的勃勃生機,開創出突破性發展的嶄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興起,是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新進展,是上述理論創新機制的新體現,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對古典經濟學的傳承。從這批判與傳承中,我們看到了新興古典經濟學閃爍著創新的智慧之光。

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是研究財富增長的學說,他在《國富論》中強調分工和專業化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與途徑,而分工和專業化則是一個經濟組織問題。因此,古典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問題就是任何改變經濟組織,使分工得以擴大,專業化得以加深,從而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產品。以對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刻研究為基點,在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經濟學說:分工效率與交易費用的比較差別,決定了工農業生產率的差別;分工水平由市場大小決定;市場可以自發協調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幹預;分工使產量大增,從而使每一個勞動者都有大量的產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給,這種由分工導致的產品逐漸充裕的過程,也就是整個社會逐步富裕的過程。李嘉圖把斯密的分工理論運用到國際貿易,提出了比較成本學說。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被認為是新古典經濟學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衣缽。因為《經濟學原理》在關注資源配置問題的同時,仍然關注分工與專業化問題,並提出了新的見解。只是囿於當時數學工具的缺乏,馬歇爾未能將他的新見解加以數學化。這一缺失,無論對馬歇爾還是對其後的經濟學的演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後的經濟學家在運用數學工具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邊際分析感到的得心應手,牽引著他們逐漸遺棄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研究,專注於資源配置問題和理論研究範式的數理化、模型化,從而走向了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的《通論》將經濟學的基本模型從兩部門模型擴大至三部門模型,把政府作為與消費者和企業並行的經濟行為主體,提出了政府幹

⑨ 中國農業銀行信息交易費是什麼

異地交易手續費,余額變動簡訊提醒的費用,每月2元錢,年費,每年10元 這些都是交易費

學術界一般認可交易費可分為廣義交易費和狹義交易費兩種。
廣義交易費包括一切非魯濱遜經濟中出現的費用,即為了沖破一切阻礙,達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無形的成本。
狹義交易費是指市場交易費,即外生交易費。包括:搜索費,談判費以及履約費。
楊小凱等經濟學家創立的新興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和內生交易費。
外生交易費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費用。
內生交易費則包含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來度量的潛在損失可能性。
按照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交易費是使用市場機制時發生的「制度費用」。例如,諾思認為,正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經濟過程產生摩擦,它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關鍵因素。

⑩ 什麼是內部融資

內部融資:即將自己的儲蓄(留存盈利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外部融資:即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使之轉化 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部融資已經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部融資成為企業獲取資金的重要融資方式。外部融資又可分為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 從大的方面來說,企業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途徑來融通資金。 內部(源)融資是企業依靠其內部積累進行的融資,具體包括三種形式:資本金、折舊基金轉化為重置投資和留存收益轉化為新增投資。 內部融資對企業資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風險性等特點。相對於外部融資,它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及與此有關的激勵問題,節約交易費用,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企業剩餘控制權。但是,內部融資能力及其增長,要受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凈資產規模和未來收益預期等方面的制約。 外部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從外部融入資金,它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高效性、靈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點。從實際看,外部融資是成長中的企業獲取資金的重要渠道,它包括銀行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等負債融資方式與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等權益融資等形式。 尚普咨詢認為如果企業盈利能力很強,行業也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那麼僅靠企業內生融資就很可能會喪失很多發展機會,從而造成股東價值的損失。這時更多的依靠股權和債權的外部融資顯然是一個合理選擇。以萬科為例,從2003年到2007年,內部融資比例只有25%,而債權和股權融資的比例分別為42%和33%。 反之,如果企業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有利的投資項目難獲得,企業內部產生的現金流就足以滿足資本支出需要,外部融資必要性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