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印度石油有多少是進口的
擴展閱讀
fba產品哪個好用 2024-10-18 20:11:33
煤石油是什麼化合物 2024-10-18 19:50:06

印度石油有多少是進口的

發布時間: 2022-02-02 17:36:46

『壹』 印度的石油氣進口量突然超越中國了嗎

英媒稱,印度本月料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液化石油氣(LPG)進口國,因為印度在國內推動居民在做飯時採用液化石油氣替代柴火和牲畜糞便。

12月27日報道,湯森路透Eikon的船運數據顯示,12月運往印度的液化石油氣將達到240萬噸,首次超過最大進口國中國230萬噸的進口量。

雖然這只有中東出口規模的一成,但美國液化石油氣正變得越來越有價格競爭力。

得克薩斯州蒙特貝爾維尤出口中心的丙烷報價,扣除運費後每加侖99美分(每噸516美元)。當前沙特的合約價扣除運費後為每噸590美元。

美國供應商已經大舉進軍日本,目前能滿足日本半數需求。

『貳』 世界第一石油進口國是哪國

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全國石油進口達到每日740萬桶,相當於全球每日石油消費量的13分之一,超過美國每日720萬桶的進口量,成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

美國石油進口曾高達每日1000萬桶,占該國石油消費量的一半以上。頁岩革命使得美國國內原油產量大幅增加,降低了該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而中國的石油需求在經濟放緩之際卻有增無減,導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進一步增加。

(2)印度石油有多少是進口的擴展閱讀

美國自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變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而美國對於沙特,伊拉克以及委內瑞拉等富油國的外交政策也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促使了其對於原油的巨大需求量,而這一需求也同時促使中國在近幾年更加關注國際海運安全問題並且促使其不斷加強自身在產油國如伊拉克等的影響力,統計顯示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投資額已經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叄』 印度尼西亞石油出口量

印度尼西亞是歐佩克即石油輸出成員國之一,石油儲量和出口量都十分巨大,主要出口到中國,日本等石油進口國。

『肆』 印度停止進口中國石油,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印度停止進口中國石油,事實上這對印度造成了許多不良後果,比如油價、物價上漲等問題,那麼印度出於何種考量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呢?筆者從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推測,一是限制從與印度接壤的陸地國家進口的新法規 ,二是反華政策的延伸,三是疫情原因導致的印度石油需求量減少從而使印度減少了顧慮

隨著疫情發展,印度經濟活動遭到拖累,根據印度公布數據顯示,19-20財年,印度燃油需求增長僅0.2個百分點,這對於印度這一新興經濟體而言是不正常的,大量煉油廠處於產能過剩的階段。另外,有趣的是,中國實際上不對印度出口石油,畢竟大陸本身就是石油進口大國。中國在全球各地都擁有油田的股權,是全球主要石油貿易商,經常參與印度石油項目的投標,印度停止的實際上是對這些石油貿易商的進口貿易,印度完全可以更換石油貿易商,油價波動只是暫時性的。正因為種種考慮,印度便打出停止對華石油貿易這一籌碼,延續反華策略。

『伍』 印度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1990—2003年,世界初級能源消費從81.17億噸當量增長為97.41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1.4%,同期印度初級能源消費從1.93億噸增長為3.45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4.6%。印度在世界初級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從1990年的2.38%躍升至3.54%,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之後的第五大消費國。
2003年印度初級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和核電的比例分別為53.4%、32.8%、7.8%、4.5%、1.2%。印度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基本能夠實現自給,但石油資源較為短缺,必須依賴進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費1.13億噸,國內生產3670萬噸,進口8200萬噸,進口石油所佔的比例超過70%。
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產量年平均達600萬噸,1992年達1500萬噸,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為5000萬噸,國內產量2000萬噸,進口石油約佔60%,1985年後,加大了海上石油開采力度,進口總量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20%左右。
印度政府對海上油田開發總投資約200億盧比,油氣開采累計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億盧比以上的財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個5年計劃期間,印度政府給石油工業投資300億美元,將年煉油能力提高到5000萬噸。
海上油氣開采促進了印度海洋技術的發展,在近海油氣服務方面,一段時間印度在採油平台、供應船、動力定位船、檢修平台的潛器等全部從國外引進,現除動力定位船、潛器之外,印度已能製造供應船、貨駁船、吊駁船等設施設備。
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產由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承擔,印度石油公司也負責印度東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產,該公司以前是緬甸石油公司的夥伴。印度原先不允許國際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印度政府已開放陸上和近海地區,以便讓國際石油大公司投標。
外國石油公司參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印度邀請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幫助其尋找石油。1979年,在孟買高地附近的區域,同雪佛龍國際公司簽訂了一項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結果,該公司蒙受了約3000萬美元的損失。第二和第三輪投標也令人失望,沒有發現碳氫化合物,據說損失約1億美元。在第四輪投標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響應。於是印度政府同美國、荷蘭及印度國內的一些集團公司簽訂了5項合同。1993年又先後進行了第五輪和第六輪投標,接著於1994年進行了第七輪投標。但投標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數據。為此,印度政府邀請了一些私營公司進行地理測量。印度政府還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氣供私營公司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同意為這些計劃中的一些項目提供35%的開發費用。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
1975年孟買高地油田的發現,以及近海石油生產的開始,使印度當時在石油方面可以達到自給。但是過度開采導致一些油田的嚴重損壞,最終使大量油井關閉,產量下降。1993年,原油總產量下降了11%,這主要是由於阿魯納恰爾邦的產量減少。但在1990—1993年連續4年產量下降後,1994年石油生產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區,人們也認為具有近海石油生產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納—戈達瓦里地帶內,在拉瓦油田的兩口油井開始產油。這些油井的目標是每年生產40萬噸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買高地的兩口近海油井開始啟動,目標是每年生產797萬噸原油。在同一地區的尼拉姆油田,那裡有多達6300萬噸的石油儲量。
自1986年以來,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從1986年的140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3050萬噸,每年平均增長率為21%。進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石油生產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進口量每年增加19%,而國內生產則下降10%,據印度一份官方報告稱,1994—1995年,原油進口量估計為2400萬噸,其中1600萬噸是根據定期合同進口的,800萬噸則從現貨市場上取得。印度分別同沙烏地阿拉伯簽訂了進口600萬噸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簽訂了進口450萬噸原油的合同,同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分別簽訂了進口300萬噸和200萬噸原油的合同。
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產品的生產和消耗不斷上升,1971年生產約1700萬噸,1994年上升到約5100萬噸。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印度比較先進的煉油能力。1993年石油產品的產量為5040萬噸,比1992年增長了4.2%,這種增長,主要歸因於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導致了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印度的石油產品中,柴油占總產量的53%以上,而輕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別為20% 和27%,隨著對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煉油廠已調整了它們的產品結構,以獲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輕油、重油的產量分別為2700萬噸、1000萬噸、134萬噸。1991—1993年,這3種油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2%、-0.16%和4.33%。
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產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長率約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產品的消耗量,1971年為1910萬噸、1981年3230萬噸,1991年5770萬噸,1994年達到6330萬噸。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約2400萬噸,1994年達到3800萬噸。高速柴油和煤油是兩種最重要的柴油產品,它們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總消耗量為3450萬噸,其中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為2580萬噸。輕油的消耗量從1986年的68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1050萬噸。車用汽油、液化石油氣、石腦油是輕油中最重要的產品。1993年,液化石油氣和車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別增加了8%和6%。國內部門消耗的液化石油氣占總消耗量的85%,而且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達1020萬噸,1994年為1200萬噸。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這種下降是由於燃料油的消耗量較低導致的。肥料和化學工業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產量下降了22%。在第八個經濟計劃期間,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估計每年增加6.8%,1996—1997年每年8000萬噸左右。有人建議本國供應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進口彌補。印度石油產品的國內銷售由4家公司進行,它們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緬石油公司。國營石油公司占潤滑油市場的85%。許多跨國公司,如ELF公司、卡爾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等,已同一些國營石油公司合資,利用已有的市場網路。私營部門也可以在煉油工業投資。
天然氣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費量中所佔比重很小,1991年僅為2%(世界平均水平為20%)。如果把木柴、農業廢料和畜力等傳統能源(傳統能源占總能源消費量的35%)也加入計算,天然氣所佔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數國家一樣,印度的天然氣工業是由國家控制的公司經營的,大約90%的天然氣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氣委員會(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產,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產和供應天然氣的公司,但其作業僅集中在一個地區生產。
1987/1988財政年度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主要是伴生氣,從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氣,即游離氣投入生產。各產區生產的天然氣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產區的天然氣,不僅探明儲量、生產水平、利用狀況和政府政策有顯著不同,而且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價格亦有巨大差異。
印度的天然氣用戶可分兩類:約定用戶和臨時用戶。天然氣生產者通常與前者簽訂有中期合同,保證最低供應量。有多餘的天然氣則供應後者。由於各地區天然氣儲量、伴生氣在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需求量、用戶數量、基礎設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氣產量和利用率也不同。
印度的天然氣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產量大約為1100萬噸油當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0.7%。但印度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紀80年代,天然氣產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9%,而原油僅為10%。不過,天然氣是在80年代末才開始加速生產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長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大部分為伴生氣。70年代初,天然氣利用量大約僅占天然氣總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到70%,相當於大多數歐佩克國家的水平。
三個主要天然氣產區,即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孟買高地(海上),1988/1989財政年度的產量在印度天然氣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0%、73%。
印度的天然氣價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開始生產天然氣時,幾乎找不到天然氣買主。因此當時僅以每千立方米8.83盧比(約合1美元)的低價向一家國營電力局和另外幾家用戶供氣。後來又以每千立方米42.38盧比的價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氣。這種價格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期原油價格暴漲時。1974年1月,出售給電廠的天然氣價格升至每千立方米35.31盧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70.63盧比。出售給化肥公司的天然氣從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150.06盧比。油氣委員會在古吉拉特邦銷售的天然氣的價格則高一些。
歷史上,印度的天然氣價格,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區別,對不同用戶也相差甚遠。由於沒有統一的價格體系,天然氣生產者不得不與消費者逐個談判,以確定價格。而這樣,往往引起糾紛。鑒於這個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統一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並從1987年開始執行。統一價格體系的基價以南部地區天然氣的生產成本為基礎。南部地區是一個新開發的天然氣產區,因此其成本可被視為長期邊際成本。此外南部地區生產的天然氣為非伴生氣,因此價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開發和設備成本。根據這個原則,在登陸點的海上天然氣價格和陸上天然氣價格定為每千立方米1400盧比,其中不包括運輸費用。加上運輸費用,HBJ管道沿線的天然氣價格為2250盧比。這一基價適用於熱值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氣。價格中不包括各項稅收。
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氣發展規劃》。這一遠景規劃制定了未來25年印度在油氣領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確指出了為實現遠景目標而採取的中長期措施。
規劃指出,油氣勘探開發部門在以下方面負有重大責任:加強已勘探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加強對未勘探各地質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儲量的開發效率,努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開發。
過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國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權控制的各自區域內進行。從1993年開始,為使私營企業、印度與外商合資企業以及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開放了石油勘探區。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積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來提高大型老油田的採收率。在優先實施該計劃的油田中包括位於西海岸的巨大的孟買高地油田,已於2001年1月開始實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為那些願意與印度攜手康德油氣勘探、提高印度本國油氣產量的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機會和廣闊空間。不過,國營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氣工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尤其油氣供應與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僅招商引資,而且印度政府還要擴大在海外的石油權益,印度政府一貫鼓勵國營和私有石油公司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印度曾與俄國M/s Roseneft簽訂了一個長期協議,涉足庫頁島和越南一個海上氣田。
這些年來,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及石油產品市場逐步開放,以便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量,解決能源問題。同時印度的能源企業也會積極向海外擴張,在國際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

『陸』 印度進口石油要 檢驗嗎

哪個國家進口石油不檢驗的幾乎不會有,印度進口石油當然必須要檢驗。
1、印度石油極其依賴進口,其80%要從國外進口

2、印度石油進口來源:沙特18%,伊朗16%,科威特10%,伊拉克9%,阿聯酋8%,尼日8%

印度確實採取了停止進口石油的舉措,印度作為一個極度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做出此舉動確實有點令人費解。不過結合疫情的當下,印度做出此番舉動倒也可以理解,疫情之下對石油的需求顯著下降,很多煉油廠產能過剩,所以印度難免出現了不需要進口石油的錯覺,但是不難看出這又是印度自己給挖的一個坑。
一、印度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服從意識很明顯。
隨著美國與中國互相制裁不斷加深,印度作為美國的小弟,也是對美國的指示絕對服從,停止進口中國石油,成為了向美國效忠的舉措,更是忽略自己的利益要去捧美國的臭腳,但是從過往的事件,美國並沒有把印度放在眼裡,甚至正眼都不瞧一下印度,所以印度對美國的服從只能是自作多情。
二、印度自我膨脹,無清醒自我認知。
印度一直自我膨脹厲害,認為自己已經完全超越中國,是可以脫離中國連接自己發展。這種錯覺很大程度上是印度的自我膨脹,印度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智能手機業都離不開中國,就連石油也是離不開中國,此次停止進口中國石油,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柒』 哪些國家從中東進口石油

先從歐洲國家說起,歐洲國家除了英國和俄羅斯石油自給以外還出口石油,像德國,法國,西班牙,波蘭,挪威,芬蘭,瑞典,奧地利,義大利,瑞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原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國等其他歐洲國家都要進口石油;中東北非除了葉門和阿曼等都為為石油出口國;非洲除了蘇丹,撒哈拉沙漠周邊國家,及安哥拉,黃金海岸沿岸國家其他的國家也進口石油,但是進口極少;亞洲國家進口石油的有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印度,塔吉克,寮國,柬埔寨等其他國家都能自給或者出口,比如中亞四國,南海周邊國家,比如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但是以越南為首幾個小國妄圖窺視我石油的國家,他們的陰謀難以得逞;北美的美國,加拿大都進口石油;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都進口石油;拉丁美洲國家除了委內瑞拉等少數幾個國家產石油以外,大部分都進口石油;但是有的國家說我們中國,以前是石油出口國,但是現在完全是石油進口國,他們是可以裝換的,比如非洲的某個國家,在他們國家發現油田,他們的國家用量又少,他們就會出口,從而轉化為出口國。

『捌』 印度有石油資源嗎

有石油資源,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8)印度石油有多少是進口的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玖』 印度石油的介紹

印度石油公司的前身是印度政府於1958年成立的印度煉油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活動包括煉油、銷售和從事國際貿易活動,其主要任務是減少印度對外國石油的依賴,從而節省寶貴的外匯。其包括提煉、生產和運輸石油產品,產品有原油、機油、潤滑油以及其它石油產品。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三十五。

『拾』 目前主要的石油生產國、出口國和進口國是哪幾個

出口國1、沙特
石油工業是沙特經濟的主要支柱,為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近年來,沙受益於國際油價攀升,石油出口收入豐厚,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政府大力建設和改造國內基礎和生產設施,繼續推進經濟結構多元化、勞動力沙特化和經濟私有化,努力擴大采礦和輕工業等非石油產業,鼓勵發展農業、漁業和畜牧業,積極吸引外資,保護民族經濟。 2、俄羅斯
俄羅斯是世界經濟大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製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製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製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3、伊朗
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胡齊斯坦為石油工業區與重要出海門戶。也發展煉油與石油化工,以及鋼鐵、機械等工業部門。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3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0%,居於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

4、科威特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68億桶,佔世界儲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南部的布爾干油田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氣儲量為1.49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國民經濟的支柱,財政收入90%以上來自石油。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占出口創匯的95%。1978年產原油11,000萬噸(1991年為631.5萬噸),為世界主要產油國之一。 5、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之一。尼原為農業國。七十年代起成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農業日漸萎縮。資源豐富。已探明有30多種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錫、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儲量270億桶,居世界第九位,以目前開采速度可再開采30年。 6、瑞典
瑞典實行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 森林、鐵礦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采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木材、鐵礦、水力資源的國家,瑞典著重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經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業品出口到國外。 7、阿聯酋
以石油生產和石油化工工業為主,同時注重發展經濟多樣化。政府在發展石化工業的同時,把發展多樣化經濟,擴大貿易,增加非石油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當作其首要任務,注意利用天然氣資源,發展水泥、煉鋁、塑料製品、建築材料、服裝、食品加工等工業,重視發展農、牧、漁業;政府充分利用各種財源,重點發展文教、衛生事業,完成和擴大在建項目。 8、印度尼西亞
1968年以來,特別是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後,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第一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中,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通貨膨脹控制在10%以內。1994年4月進入第二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即經濟起飛階段。政府進一步放寬投資限制,吸引外資,並採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旅遊、增加出口。 9、巴西
巴西擁有拉美最為完善的產業體系,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歷史上巴曾經一度是單一農業經濟國家,蔗糖、咖啡等為其主要經濟作物。20世紀初,巴西開始工業化進程。從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進口替代」經濟模式,並依靠大量舉借外債獲得了經濟騰飛,其中1967-1974年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0.1%,創造了「巴西奇跡」,並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後近20年的時間里,巴一直為外債和通貨膨脹所困擾,經濟發展陷於停頓。 10、伊拉克
以石油業為主,農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北部油區通過油管在黎巴嫩、敘利亞與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輸出原油,南部油田通過油管至沙烏地阿拉伯的紅海岸延布油港輸出原油。有煉油與石油化工以及紡織、食品、煙草、水泥等工業。兩河平原的灌溉農業已有數千年歷史。主要農產品有小麥、黑麥、大麥、稻米、棉花、煙草、溫帶水果與椰棗等。椰棗輸出量居世界首位。畜牧業偏重在東北部地區,養值牛、羊、驢、馬,西南部乾旱高原上有游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