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把石油稱什麼求大神幫助
石油的發現早已有之,沈括並不是第一人,最早可以見於史書的石油的記載是在《前漢書》中,稱其「肥可燃」[8]。石油在中國古代的用途比較廣,主要有五點:照明、做潤滑劑、醫治疥瘡、制墨、用以作戰[9]。沈括在出任北宋塶延路經略使的時候,非常重視石油可能給宋朝帶來的益處,數次去石油產地益州做實地考察,甚至結廬而居[10]。 我覺得沈括利用石油還給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那就是「油煙墨」——他本人稱之為「延川石液」。他將石油燃燒後得到了碳粒製得油煙墨,自己評價為「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10],蘇軾也曾對之贊不絕口。後世仍不斷為人稱道,在謝在杭的《五雜俎》和潘贗祉的《墨評》中均有提及,且極受推崇。 不知對不對啊,自己看下
㈡ 古時候的人稱石油叫什麼
在古代西方人還不知道石油是什麼東西時,中國老百姓已經用這種黑色液體燒飯點燈了。這要歸功於我國古代的一位讀書人,是他經過反復研究,弄清了這種東西的性質和用途,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這位讀書人還給它起了一個名字:「石油」,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這位讀書人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間錢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學家,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學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稱他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33歲到京城開封研究天文歷法。王安石變法期間,被任命為負責觀測天象、制訂歷法的司天監長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歷》代替舊歷,提出《十二氣歷》代替農歷,《十二氣歷》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還要合理,可惜未被採納。
沈括在物理學方面建樹很多。他通過實驗找到了使用指南針的辦法,使針總是精確的指向南方。這是世界上關於如何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錄。此後,他在用指南針定向時,發現磁針常向東偏,不指正南,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這比歐洲人要早400年。他對凹面鏡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說明,對聲音振動的實驗,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到浙江東部地區考察,提出雁盪山群峰是經過千萬年流水的沖刷而成。他經過太行山麓,見山壁中間有一條由卵石螺殼組成的堆積層時,斷定這里是古時的海邊,並推論出「大陸都是混濁泥沙沖積形成」的。這些獨到的見解,與現代科學結論有許多相通之處。
沈括晚年居住在潤州(今鎮江)的夢溪園,專門從事著述,為後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庫。像活字印刷、磁針裝置四法、水法練鋼等重要成果,就是由這本書記錄留傳下來的。
㈢ 北宋時期石油何時開採的 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石油的是誰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中國古人就已發現並利用了石油。那麼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據史料記載:他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
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漢族,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我國最早記述石油與石油開採的記載也來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那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50歲,出任陝西延安府太守,在西北前線對抗強敵西夏的入侵。他在緊張的軍旅生活中,仍不忘考察民間開採石油的過程,在《夢溪筆談》中他記錄了石油的存在狀態與開采過程。他是這樣寫的:
「在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就是過去說的高奴縣脂水,脂水就是石油。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火炬,冒著很濃的煙,帳幕沾上了油煙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根據現有的史料,他是第一個使用石油的人,他將石油燃燒後產生的煙塵製成了墨,他還寫過一首《延州詩》,描述了延州開採石油形成煙塵滾滾的盛景:「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沈括,最早描繪石油形態與開采過程的是沈括,最早用石油煙塵代替松煙制墨的也是沈括。他筆下的延州石油如今已形成我國著名的長慶油田,年產量達到了二千萬噸,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㈣ 石油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什麼,至少4個名稱
石油在古代曾被稱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等。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稱,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並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㈤ 石油的來歷
石油的來歷:
「石油」這個詞是900多年前我國著名科學家沈括提出來的。關於石油的生產和應用早在漢代就有記載,在沈括以前,石油已有石脂水、石漆、泥井油、火井油等名稱。公元1080—1082年,沈括在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時,曾對石油資源的利用問題進行了科學考察。那是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的一個隆冬季節,沈括途經陝北,來到鄜延境內。他下馬步行進城,只見延河兩岸,炊煙裊裊,熱氣騰騰,這引起了沈括的注意。他想:此時正值大雪封山,柴禾來源艱難,這里的百姓燒的又是什麼呢?他進一步了解,原來是一種黑色液體。這種液體粘稠似漆,燃燒起來比麻杵還旺,發出的熱量極大。這種黑色液體從哪裡來的呢?沈括決定親自到實地考察,發現這種粘稠似油漆的液體和泉水、沙石混雜在一起,從岩石縫隙中漫漫溢出,漂浮在山澗小溪的水面。這油不是從石頭縫隙里流出來的嗎?沈括考察了這種油的產狀、性質以後,斷然把它命名為「石油」。
㈥ 石油古今義是什麼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輸送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㈦ 石油是什麼
石油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在加工提煉之前稱為原油。
石油是種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液態烴,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態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氣,並溶有固態烴及非烴,多具芳香氣味,呈油脂狀,比水輕,多呈黑褐色、棕色、綠色及淺黃色。
是什麼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進展,生物亦廣泛地發育和繁殖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雖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又異常復雜。近年來在許多活著的有機體中發現了石油烴類及其有關烴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們對生成油、氣原始物質的認識。但是,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物質為主。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有機生油說認為,油、氣的生成過程是在沉積岩形成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可以簡要的概述如下:
水體中和陸地上搬運來的有機質同其它礦物質混雜在一起,沉積在水盆底部,在還原條件下保存下來。由於地殼不斷地下沉,沉積物一層一層不斷地加厚。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大,有機物質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向石油和天然氣轉化。近年來,根據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發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過程,雖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爭,但晚期生油占優勢。
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剝蝕作用、水動力沖刷、氧化作用和擴散作用等等。
(1)剝蝕作用:地殼的構造運動可使地殼相對抬升,將已經形成的地下油、氣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剝蝕而被破壞。
(2)水動力沖刷: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使背斜油、氣藏的一翼相對抬升,導致原閉合高度減小,打破了原來油、氣、水的平衡,致使水動力沖刷破壞了原來的油、氣藏。
(3)氧化作用: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打破了原油、氣藏的平衡狀態,使地下油氣或與地下水接觸,或沿斷裂上升到地表,都會因氧化作用而分別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瀝青類)導致油、氣藏的破壞。
(4)擴散作用:天然氣通過蓋層擴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大量油氣勘探及開發實踐,改變了人們最初以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類的錯誤認識。逐漸知道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不是什麼「油湖」、「油河」,而是儲存在那些具有互相連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層內,好象水充滿於海綿里一樣。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岩層,稱為儲集層。這是因為它具備了兩個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滲透性
㈧ 石油發源於什麼時候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我去了石油館,里邊說在周朝時《周易》中就記載了石油,不過當時還不叫石油,《夢溪筆談》中沈括說此物必將大行於世
去石油館看看(跟團看)你就了解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