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李四光什麼時候找到石油
擴展閱讀
木材清關費用包括哪些 2025-01-19 22:45:51
鑽石80分和60分差多少 2025-01-19 22:14:40

李四光什麼時候找到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2-05 06:09:11

❶ 李四光是怎麼找到石油的

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同志就石油遠景問題詢問李四光。李四光肯定地認為:找油的關鍵不在於「陸相」、「海相」,而在於有沒有生油和儲油的條件。我國有大面積的沉降帶,都有良好的儲油條件,肯定能找到石油。

國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論,立即開展尋找石油大會戰,終於在東北、華北、中原一帶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石油。

❷ 國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論,在哪裡找到了豐富的石油

1952年,地質部成立,李四光被任命為部長。從此,李四光便開始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忘我的工作了。國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論,立即開展尋找石油大會戰。終於在東北、華北、中原一帶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石油。

❸ 根據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我國先後找到了4個大油田分別叫什麼

根據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我國先後找到了華北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大油田。

❹ 李四光是什麼時候怎麼樣發現石油的

李四光的石油是怎麼找石油的

❺ 李四光認為有哪些區域可以作為尋找石油的對象

李四光認為,我國石油勘探遠景最大的區域有以下三個:一是青、康、滇、緬大地槽;二是阿拉善一陝北盆地;三是東北-華北的平原地區。他說首先應該把柴達木盆地、黑河地區、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尋找石油的對象。

❻ 李四光尋找中國油田的故事

李四光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6)李四光什麼時候找到石油擴展閱讀:

李四光求學經歷:

1902年5月,湖北省省城武昌大力興建各種學堂,有志氣的少年紛紛來武昌求學。消息傳到黃岡,李仲揆非常高興,不久便向父母提出了到武昌求學的要求。父親很支持他,從鄉親那裡為他借來路費;母親怕他在路上冷著,特地將自己當年的嫁衣給他改制了一件棉袍。

李仲揆帶著父母殷切的希望和一點微薄的路費到武昌參加新生入學考試。來到水路街的湖北省學務處的報名點,他小心翼翼地從錢夾里拿出1元錢買了張報名單。但是,他在填報名單時,由於太緊張了,誤將姓名欄當成了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字。

如果再買一張報名單,又要浪費1元錢,他帶的路費本來就不多。李仲揆尋思了一下,乾脆將錯就錯,把「十」字再加上幾筆改成了「李」字。但「李四」這個名字太不好聽了。他左思右想,忽然看見大廳的正中央掛著一塊牌匾:光被四表。

於是,他提筆在「李四」後面加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就改名叫李四光了。李四光憑著扎實的基礎,順利考入了武昌高等小學堂。由於各門功課都很優秀,他於1904年7月被破格選派到日本公費留學。在日本,李四光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一名進步學生。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他積極報名參加。有人問他:「你這么小,也要參加革命?」他響亮地回答:「革命不分大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先生對李四光的志向大加贊賞,說:「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

然後,孫中山送給他八個大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意思就是,你要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6年之後,李四光以優異的成績從大阪高等工業學校造船專業畢業。他躊躇滿志地回到祖國,准備干一番事業。

然而,當時中國的采礦業極其落後,鐵礦石產量太低了,根本無力發展造船業。同時,他寄予厚望的辛亥革命又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學習采礦業。他覺得學好了采礦專業,回到祖國把鐵礦挖出來,就能夠發展造船業了。

1913年7月,李四光遠赴重洋到達英國著名的伯明翰大學,專門攻讀采礦專業。但新的問題又擺在他的面前,地質科學跟不上,怎麼能夠找到礦藏呢?於是,他學完采礦專業後,又讀地質專業,並最終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❼ 李四光花了幾年找到的油田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❽ 李四光是什麼時候的人

李四光,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者和領導人。他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的研究
和教育事業,成就卓著,蜚聲海內外,是我國冰川學研究的奠基人。他獨創
的地質力學理論,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平

■他是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送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
國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
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
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
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
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
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
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
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
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
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
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新
中國的政協委員職務,否則予以扣留……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
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
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
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
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
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
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
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
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
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
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
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
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
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
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背景

■鑒於李四光在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蔣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
部長、大學校長或駐英大使,都被他拒絕。

■抗戰期間他兩次見到了周恩來。後來他說:「我在周先生身上產生一
個最大的感覺———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一生經歷了中國社會幾次大的變革。辛亥革命的經歷,使他得出
應以科學來改變舊中國面貌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這種「科學救
國」的理想已是難以實現的幻想。北洋政府時期,軍閥之間混戰不已,沒有
一個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報上發表過一些諷刺、責罵的文章。
南京政府時期,他親眼看到國民黨的腐敗和對科學的不重視,看到愛國青年
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兼「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
幹事楊銓被特務暗殺,李四光非常氣憤,把剛鑒定出來的一個古生物化石新
屬以楊銓的名字來命名,用這種科學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紀念與抗議。鑒於李
四光在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蔣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長、大學校
長或駐英大使,都被他拒絕。

在困頓與痛苦中,李四光逐漸認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性。抗戰期
間,他在重慶兩次見到了周恩來。後來他說:「我在周先生身上產生一個最
大的感覺———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這也是他在國外那麼
熱切地懷念祖國、那麼堅定地返回新中國的一個根由。

故事

■外國專家私下對李四光說,如果這些遺跡在國外被發現,早就被公認
是冰川遺跡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質構造的重要依據,李四光對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極
大的精力。有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冰川進行過考察,斷言「中國沒有第四紀冰
川」。李四光卻提出「讓事實說話」。1921年,他回國後在太行山的沙河縣、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雖遭一些外國專家傲慢地否
定,他卻沒有喪失勇氣和信心,繼續帶領學生在太行山、九華山、天目山、
廬山等地考察,又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1933年,李四光以《揚子江流域
之第四紀冰期》為題,在中國地質學會第十次年會上作了學術演講,會後專
門請中外學者到廬山實地考察。有的外國專家私下對李四光說,如果這些遺
跡在國外被發現,早就被公認是冰川遺跡了。此後,李四光加緊了對第四紀
冰川的考察,先後在揚子江流域、黃山等地發現了大量遺跡,最終推翻了外
國人的錯誤結論。其研究成果對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構造,對發展建設事業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問:「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據數十年對地質力學的研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後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難,當時全國
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進口。1953年底,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
把李四光請到了中南海。毛澤東十分擔心地問李四光:「有人說『中國貧油』,
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據數十年來對地質力學的研究,從他建立的構造體系、特別是
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
油。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
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
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
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
「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1968年冬天的一個深夜,有關方面向國務院報告,當天清晨7時某地將
發生7級地震,周總理緊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周總理緊急找他,說有關方面向國務院報告,
當天清晨7時某地將發生7級地震,請國務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
周總理問:「李老,你的看法怎樣,真是這么急嗎?」李四光馬上給當地的
一些地應力觀察站打電話了解情況,根據無異常變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
斷,對周總理說明不必發警報。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李四光的判斷:該地沒有
發生強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極大地關注地震研究。他經常分析大量的觀察資料,還冒
著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地震的預兆。逝世的前一天,他還
懇切地對醫生說:「只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看到結
果的。」

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勞動都獻給了偉大的祖國和人民!

❾ 當年李四光依據什麼確認東北平原可能有石油

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而如何選定可能的含油地區,對我國普查勘探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關於選定油區的地質條件,李四光認為應考慮以下四點:

(一)沉積岩層厚度大,岩相不單一,有機物質多,挽近地質時代長期下沉而且幅度較大,對生油、儲油有利的地區;

(二)褶皺不強烈,有扭動運動和旋扭運動造成的構造,對油氣集中有利的地區;

(三)儲油岩層和它形成的構造埋伏在較淺的地下,對油氣保存有利的地區;

(四)在我國首先著重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分布的地區。李四光認為具備或基本具備這四個條件的地區,大都位於一定類型的巨型構造體系的沉降部位,即一個可能含油的廣大地區的展布范圍,是被有關巨型構造體系所控制著。

李四光還明確地指出:新華夏系的構造帶,其主要走向為北18。至25。東,包括太平洋島弧在內。這里是第一級的大地構造,有比較長期的發展歷史,其主要凹陷帶對儲存石油具有比較好的條件。他說:"可以這樣考慮: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先從新華夏系的旁邊摸起;同時在覆蓋地區著手摸底,物探、鑽探都可以上,看來是有重要意義的。"於是,一場有針對性的石油地質普查戰役在全國拉開了帷幕。
於1955年9月派往松遼平原的石油地質踏勘組的工作也取得了進展,他們在向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提交的報告中認為:"廣闊的松遼平原的大地構造輪廓與華北平原相似,是一個挽近的下沉地帶,其中堆積著很厚的新沉積,包括白堊紀地層以及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疏鬆沉積,其中可能有含油岩系。"這一判斷與李四光的推測相符,於是地質部的松遼石油普查大隊和112物探隊立即開赴東北,開展全盆地的石油普查工作。

松遼石油普查大隊不負眾望,經過兩年苦戰,對松遼構造有了更深的認識,確認松遼盆地是很有希望的含油盆地。這個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積厚度達四至五公里,白堊系松花江群是主要生油岩系。到了1957年,石油部的隊伍也開進松遼平原。這里成了全國石油勘探的主戰場。

在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三年攻下松遼"的大旗下,勘探隊伍日夜奮戰,屢獲戰果。1958年2月,在吉林省扶~余縣前郭旗的一個鑽井中,首次發現厚達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層。6月17日,在公主嶺西北楊大城子鎮附近的一個鑽井中,又遇到了一個新的厚度在3米以上的含油砂岩層,岩芯取出後有原油滲出。到了秋天,松遼石油普查大隊通過地質物探發現了大同鎮"長垣"構造。這個構造規模大又完整,出油前景看好。1959年4月,他們利用地震方法圈出了整個"長垣"的范圍,年底完成了"長垣"及其附近9個構造共2000平方公裡面積的地震普查和詳查工作。

振奮人心的時刻終於來到了。在共和國即將成立十周年的時候,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在黑龍江、吉林先後獲得工業油流,進而在表面地層覆蓋厚、岩層露頭少、缺乏油氣苗顯示的松遼平原發現了儲量豐富的大慶油田,實現了我國在東部找油的重大突破。

這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和鑽探工人根據李四光"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理論,深入松遼平原同心協力、艱苦奮斗的成果。

網路的

❿ 李四光什麼時候發現第四紀冰川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廬山發現冰川沉積物,在鄱陽湖邊發現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並在安徽黃山發現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該山後海發現具擦痕的漂礫。

[Blocked Ads]

在這些重要發現後,李四光先後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和「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等論文,以後又出版了專著《冰期之廬山》。他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3個冰期,最老的為「鄱陽冰期」,發生在早更新世,規模最大,鄱陽湖畔的綠色泥礫是重要證據。之後是「大姑冰期」,屬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帶赭色泥礫為代表。較新的是「廬山冰期」,屬中更新世晚期,以廬山的橙色泥礫為代表,規模已大大縮小。建國以後,有學者又提出比「廬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屬晚更新世,以雲南大理蒼山的冰磧物為代表。這樣一來,第四紀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這四個冰期正好與20世紀初德國的彭克、布呂克納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李四光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學說,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外國的地質同行,如奧地利的費斯孟、前蘇聯的納里夫金以及美國的米勒等,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拓者施雅風等在80年代初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出過質疑。他們認為,廬山地區所謂的「冰斗」,不具備冰檻和冰斗底盤地形,而是山坡塊體運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U形谷」則是流水作用於向斜谷或由軟弱地層控制而形成的寬谷:「泥礫」等乃是重力堆積、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積。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海拔低於3000米)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AAR)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第四紀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冰川就成了懸案,目前,這場學術爭論仍在繼續。

但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