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分餾中溫度計的水銀球應插到蒸餾燒瓶支管口處以控制什麼的溫度
(1)石油分餾是依據物質沸點不同分離混合物的方法,需鐵架台、鐵夾、鐵圈、酒精燈、蒸餾燒瓶、溫度計、冷凝管、牛角管、錐形瓶等儀器,其中屬於玻璃儀器的有:酒精燈、蒸餾燒瓶、溫度計、冷凝管、牛角管、錐形瓶,
故答案為:酒精燈、蒸餾燒瓶、溫度計、冷凝管、牛角管、錐形瓶;
(2)在實驗室中蒸餾石油,溫度計用於測量餾分溫度,以便控制餾分組成,所以溫度計應該放在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故答案為:溫度計水銀球在蒸餾燒瓶支管口處,蒸餾燒瓶的支管口;餾分;
(3)為防止燒瓶內液體受熱不均勻而爆沸沖出燒瓶,需要在燒瓶內加入幾塊沸石;
故答案為:防止液體暴沸;
(4)冷凝水應是下進上出,延長熱量交換時間,使熱量能更充分交換,
故答案為:下;
② 分餾時,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對溫度測量有什麼影響
水銀球是用來測定分流溫度的,要保證餾分餾出到達支管口仍為氣態,這樣就需要把溫度計的水銀球置於支管口的位置處了,保證溫度不低於50℃。
如果插低一點,測得的溫度為所需溫度,實際上比所需溫度低,得到的餾分偏少且可能不純。
分餾實際上是多次蒸餾,它更適合於分離提純沸點相差不大的液體有機混合物。如煤焦油的分餾;石油的分餾。
當物質的沸點十分接近時,約相差25度,則無法使用簡單蒸餾法,可改用分餾法。分餾柱的小柱可提供一個大表面積與蒸氣凝結。
(2)石油的分餾為什麼在支管口處擴展閱讀:
用分餾柱進行分餾,被分餾的溶劑在蒸餾瓶中沸騰後,蒸氣從圓底燒瓶蒸發進入分餾柱,在分餾柱中部分冷凝成液體。
此液體中由於低沸點成分的含量較多,因此其沸點也就比蒸餾瓶中的液體溫度低。當蒸餾瓶中的另一部分蒸氣上升至分餾柱中時,便和這些已經冷凝的液體進行熱交換,使它重新沸騰。
而上升的蒸氣本身則部分地被冷凝,因此,又產生了一次新的液體-蒸氣平衡,結果在蒸氣中的低沸點成分又有所增加。
③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石油分餾時溫度計水銀球位置處在蒸餾燒瓶的支管口附近B.5mL 10%硫酸銅溶液
A、蒸餾時溫度計的作用是測量蒸餾物蒸氣的溫度,溫度計水銀球位置處在蒸餾燒瓶的支管口附近,故A正確;
B、硫酸銅過量,溶液呈酸性,新制氫氧化鈉和葡萄糖的反應應該在鹼性環境中發生,故B錯誤;
C、鈉的還原性很強,能和乙醇緩慢反應生成氫氣,故C正確;
D、濃硝酸見光易分解,需避光保存,應保存在棕色試劑瓶中,並貯存在避光、低溫處,故D正確.
故選:B.
④ 怎樣學好化學
高考復習高三化學所有知識點整理
一、中學化學實驗操作中的七原則
掌握下列七個有關操作順序的原則,就可以正確解答"實驗程序判斷題"。
1."從下往上"原則。以Cl2實驗室製法為例,裝配發生裝置順序是:放好鐵架台→擺好酒精燈→根據酒精燈位置固定好鐵圈→石棉網→固定好圓底燒瓶。
2."從左到右"原則。裝配復雜裝置應遵循從左到右順序。如上裝置裝配順序為:發生裝置→集氣瓶→燒杯。
3.先"塞"後"定"原則。帶導管的塞子在燒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燒瓶固定後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緊或因用力過猛而損壞儀器。
4."固體先放"原則。上例中,燒瓶內試劑MnO2應在燒瓶固定前裝入,以免固體放入時損壞燒瓶。總之固體試劑應在固定前加入相應容器中。
5."液體後加"原則。液體葯品在燒瓶固定後加入。如上例中濃鹽酸應在燒瓶固定後在分液漏斗中緩慢加入。
6.先驗氣密性(裝入葯口前進行)原則。
7.後點酒精燈(所有裝置裝完後再點酒精燈)原則。
二、中學化學實驗中溫度計的使用分哪三種情況以及哪些實驗需要溫度計
1.測反應混合物的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需要測出反應混合物的准確溫度,因此,應將溫度計插入混合物中間。
①測物質溶解度。②實驗室制乙烯。
2.測蒸氣的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多用於測量物質的沸點,由於液體在沸騰時,液體和蒸氣的溫度相同,所以只要測蒸氣的溫度。①實驗室蒸餾石油。②測定乙醇的沸點。
3.測水浴溫度:這種類型的實驗,往往只要使反應物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熱,溫度計則插入水浴中。①溫度對反應速率影響的反應。②苯的硝化反應。
三、常見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實驗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實驗:
熱KMnO4制氧氣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別是:防止KMnO4粉末進入導管;防止實驗中產生的泡沫湧入導管;防止氨氣與空氣對流,以縮短收集NH3的時間。
四、常見物質分離提純的10種方法
1.結晶和重結晶:利用物質在溶液中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如NaCl,KNO3。
2.蒸餾冷卻法:在沸點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餾。
3.過濾法:溶與不溶。
4.升華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來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過量的NaOH溶液里過濾分離。
7.增加法:把雜質轉化成所需要的物質:CO2(CO):通過熱的CuO;CO2(SO2):通過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氣體中的氣體雜質,氣體雜質必須被葯品吸收:N2(O2):將混合氣體通過銅網吸收O2。
9.轉化法:兩種物質難以直接分離,加葯品變得容易分離,然後再還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過濾,除去Fe(OH)3,再加酸讓NaAlO2轉化成A1(OH)3。
10.紙上層析(不作要求)
五、常用的去除雜質的方法10種
1.雜質轉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氫氧化鈉,使苯酚轉化為酚鈉,利用酚鈉易溶於水,使之與苯分開。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熱的方法。
2.吸收洗滌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氫和水,可使混合氣體先通過飽和碳酸氫鈉的溶液後,再通過濃硫酸。
3.沉澱過濾法:欲除去硫酸亞鐵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銅,加入過量鐵粉,待充分反應後,過濾除去不溶物,達到目的。
4.加熱升華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採用此法。
5.溶劑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採用此法。
6.溶液結晶法(結晶和重結晶):欲除去硝酸鈉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鈉,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溫度,使硝酸鈉結晶析出,得到硝酸鈉純晶。
7.分餾蒸餾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採用多次蒸餾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將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分離,可採用此法,如將苯和水分離。
9.滲析法:欲除去膠體中的離子,可採用此法。如除去氫氧化鐵膠體中的氯離子。
10.綜合法:欲除去某物質中的雜質,可採用以上各種方法或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六、化學實驗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實驗室里的葯品,不能用手接觸;不要鼻子湊到容器口去聞氣體的氣味,更不能嘗結晶的味道。
2.做完實驗,用剩的葯品不得拋棄,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潑金屬鈉、鉀等例外)。
3.取用液體葯品時,把瓶塞打開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標簽應向著手心,不應向下;放回原處時標簽不應向里。
4.如果皮膚上不慎灑上濃H2SO4,不得先用水洗,應根據情況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沖洗;若眼睛裡濺進了酸或鹼,切不可用手揉眼,應及時想辦法處理。
5.稱量葯品時,不能把稱量物直接放在托盤上;也不能把稱量物放在右盤上;加法碼時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體時,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試管)或接觸筒壁(試管壁)。
7.向酒精燈里添加酒精時,不得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也不得少於容積的1/3。
8.不得用燃著的酒精燈去對點另一隻酒精燈;熄滅時不得用嘴去吹。
9.給物質加熱時不得用酒精燈的內焰和焰心。
10.給試管加熱時,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試管口對著自己或旁人;液體的體積一般不要超過試管容積的1/3。
11.給燒瓶加熱時不要忘了墊上石棉網。
12.用坩堝或蒸發皿加熱完後,不要直接用手拿回,應用坩堝鉗夾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熱時,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燈芯接觸,以免容器破裂。燒得很熱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沖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過濾液體時,漏斗里的液體的液面不要高於濾紙的邊緣,以免雜質進入濾液。
15.在燒瓶口塞橡皮塞時,切不可把燒瓶放在桌上再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燒瓶。
七、化學實驗中的先與後22例
1.加熱試管時,應先均勻加熱後局部加熱。
2.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先拿出導管後撤酒精燈。
3.製取氣體時,先檢驗氣密性後裝葯品。
4.收集氣體時,先排凈裝置中的空氣後再收集。
5.稀釋濃硫酸時,燒杯中先裝一定量蒸餾水後再沿器壁緩慢注入濃硫酸。
6.點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氣體時,先檢驗純度再點燃。
7.檢驗鹵化烴分子的鹵元素時,在水解後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檢驗NH3(用紅色石蕊試紙)、Cl2(用澱粉KI試紙)、H2S〔用Pb(Ac)2試紙〕等氣體時,先用蒸餾水潤濕試紙後再與氣體接觸。
9.做固體葯品之間的反應實驗時,先單獨研碎後再混合。
10.配製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鹽溶液時,先溶於少量濃鹽酸中,再稀釋。
11.中和滴定實驗時,用蒸餾水洗過的滴定管先用標准液潤洗後再裝標准掖;先用待測液潤洗後再移取液體;滴定管讀數時先等一二分鍾後再讀數;觀察錐形瓶中溶液顏色的改變時,先等半分鍾顏色不變後即為滴定終點。
12.焰色反應實驗時,每做一次,鉑絲應先沾上稀鹽酸放在火焰上灼燒到無色時,再做下一次實驗。
13.用H2還原CuO時,先通H2流,後加熱CuO,反應完畢後先撤酒精燈,冷卻後再停止通H2。
14.配製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時,先用燒杯加蒸餾水至容量瓶刻度線1cm-2cm後,再改用膠頭滴管加水至刻度線。
15.安裝發生裝置時,遵循的原則是:自下而上,先左後右或先下後上,先左後右。
16.濃H2SO4不慎灑到皮膚上,先迅速用布擦乾,再用水沖洗,最後再塗上3%-5%的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時,先水洗,後塗NaHCO3溶液。
17.鹼液沾到皮膚上,先水洗後塗硼酸溶液。
18.酸(或鹼)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後用布擦。
19.檢驗蔗糖、澱粉、纖維素是否水解時,先在水解後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銀氨溶液或Cu(OH)2懸濁液。
20.用pH試紙時,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測溶液塗到試紙上,再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准比色卡對比,定出pH。
21.配製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氣氧化的鹽溶液時;先把蒸餾水煮沸趕走O2,再溶解,並加入少量的相應金屬粉末和相應酸。
22.稱量葯品時,先在盤上各放二張大小,重量相等的紙(腐蝕葯品放在燒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葯品。加熱後的葯品,先冷卻,後稱量。
八、實驗中導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許多化學實驗中都要用到導管和漏斗,因此,它們在實驗裝置中的位置正確與否均直接影響到實驗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實驗中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下面擬結合實驗和化學課本中的實驗圖,作一簡要的分析和歸納。
1.氣體發生裝置中的導管;在容器內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許或與其平行,不然將不利於排氣。
2.用排空氣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氣體時,導管都必領伸到集氣瓶或試管的底部附近。這樣利於排盡集氣瓶或試管內的空氣,而收集到較純凈的氣體。
3.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導管只需要伸到集氣瓶或試管的口部。原因是"導管伸入集氣瓶和試管的多少都不影響氣體的收集",但兩者比較,前者操作方便。
4.進行氣體與溶液反應的實驗時,導管應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這樣利於兩者接觸,充分發生反應。
5.點燃H2、CH4等並證明有水生成時,不僅要用大而冷的燒杯,而且導管以伸入燒杯的1/3為宜。若導管伸入燒杯過多,產生的霧滴則會很快氣化,結果觀察不到水滴。
6.進行一種氣體在另一種氣體中燃燒的實驗時,被點燃的氣體的導管應放在盛有另一種氣體的集氣瓶的中央。不然,若與瓶壁相碰或離得太近,燃燒產生的高溫會使集氣瓶炸裂。
7.用加熱方法製得的物質蒸氣,在試管中冷凝並收集時,導管口都必須與試管中液體的液面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防止液體經導管倒吸到反應器中。
8.若需將HCl、NH3等易溶於水的氣體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須在導管上倒接一漏斗並使漏斗邊沿稍許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應器而導致實驗失敗。
9.洗氣瓶中供進氣的導管務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雜質氣體與溶液充分反應而除盡。供出氣的導管則又務必與塞子齊平或稍長一點,以利排氣。
11.制H2、CO2、H2S和C2H2等氣體時,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裝一長頸漏斗,且務必使漏斗頸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氣。
12.制Cl2、HCl、C2H4氣體時,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應器的塞子上裝一漏斗。但由於這些反應都需要加熱,所以漏斗頸都必須置於反應液之上,因而都選用分液漏斗。
九、特殊試劑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絕空氣;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態烷烴中),(Li用石蠟密封保存)。用鑷子取,玻片上切,濾紙吸煤油,剩餘部分隨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處。鑷子取,並立即放入水中用長柄小刀切取,濾紙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揮發,盛於磨口的細口瓶中,並用水封。瓶蓋嚴密。
4.I2:易升華,且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應保存在用蠟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溫處。
5.濃HNO3,AgNO3:見光易分解,應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溫避光處。
6.固體燒鹼:易潮解,應用易於密封的乾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膠塞塞嚴或用塑料蓋蓋緊。
7.NH3?H2O:易揮發,應密封放低溫處。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揮發、易燃,應密封存放低溫處,並遠離火源。
9.Fe2+鹽溶液、H2SO3及其鹽溶液、氫硫酸及其鹽溶液:因易被空氣氧化,不宜長期放置,應現用現配。
10.鹵水、石灰水、銀氨溶液、Cu(OH)2懸濁液等,都要隨配隨用,不能長時間放置。
十、中學化學中與"0"有關的實驗問題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溫度計中間刻度是0。
4.托盤天平的標尺中央數值是0。
十一、能夠做噴泉實驗的氣體
NH3、HCl、HBr、HI等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均可做噴泉實驗。其它氣體若能極易溶於某液體中時(如CO2易溶於燒鹼溶液中),亦可做噴泉實驗。
十二、主要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的具體實驗80例
1.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強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白煙同時生成一種白色物質。
2.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3.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物質。
5.加熱試管中碳酸氫銨: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試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現淡藍色。
7.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產生大量的熱。
8.在試管中用氫氣還原氧化銅:黑色氧化銅變為紅色物質,試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還原氧化銅粉末,使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銅變為有光澤的金屬顆粒,石灰水變渾濁。
10.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的火焰,放出熱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鉀固體的試管中滴加鹽酸:有氣體生成。
12.加熱試管中的硫酸銅晶體:藍色晶體逐漸變為白色粉末,且試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鈉在氯氣中燃燒:劇烈燃燒,生成白色固體。
14.點燃純凈的氯氣,用乾冷燒杯罩在火焰上:發出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
17.一帶銹鐵釘投入盛稀硫酸的試管中並加熱:鐵銹逐漸溶解,溶液呈淺黃色,並有氣體生成。
18.在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藍色絮狀沉澱生成。
19.將Cl2通入無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質產生。
20.在三氯化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紅褐色沉澱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試管里加少量水:反應劇烈,發出大量熱。
22.將一潔凈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鐵釘表面有紅色物質附著,溶液顏色逐漸變淺。
23.將銅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銅片表面有銀白色物質附著。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試管里,注入濃的碳酸鈉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
25.細銅絲在氯氣中燃燒後加入水:有棕色的煙生成,加水後生成綠色的溶液。
26.強光照射氫氣、氯氣的混合氣體:迅速反應發生爆炸。
27. 紅磷在氯氣中燃燒:有白色煙霧生成。
28.氯氣遇到濕的有色布條:有色布條的顏色退去。
29.加熱濃鹽酸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有黃綠色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
30.給氯化鈉(固)與硫酸(濃)的混合物加熱:有霧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氣味生成。
31. 在溴化鈉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後再加稀硝酸:有淺黃色沉澱生成。
32.在碘化鉀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後再加稀硝酸:有黃色沉澱生成。
33.I2遇澱粉,生成藍色溶液。
34.細銅絲在硫蒸氣中燃燒:細銅絲發紅後生成黑色物質。
35.鐵粉與硫粉混合後加熱到紅熱:反應繼續進行,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物質。
36.硫化氫氣體不完全燃燒(在火焰上罩上蒸發皿):火焰呈淡藍色(蒸發皿底部有黃色的粉末)。
37.硫化氫氣體完全燃燒(在火焰上罩上乾冷燒杯):火焰呈淡藍色,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燒杯內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氣瓶中混合硫化氫和二氧化硫:瓶內壁有黃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氣體通入品紅溶液後再加熱:紅色退去,加熱後又恢復原來顏色。
40.過量的銅投入盛有濃硫酸的試管,並加熱,反應畢,待溶液冷卻後加水: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加水後溶液呈天藍色。
41.加熱盛有濃硫酸和木炭的試管:有氣體生成,且氣體有刺激性的氣味。
42.鈉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黃色,生成淡黃色物質。
43.鈉投入水中:反應激烈,鈉浮於水面,放出大量的熱使鈉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動,有"嗤嗤"聲。
44.把水滴入盛有過氧化鈉固體的試管里,將帶火星木條伸入試管口:木條復燃。
45. 加熱碳酸氫鈉固體,使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6.氨氣與氯化氫相遇:有大量的白煙產生。
47. 加熱氯化銨與氫氧化鈣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
48. 加熱盛有固體氯化銨的試管:在試管口有白色晶體產生。
49.無色試劑瓶內的濃硝酸受到陽光照射:瓶中空間部分顯棕色,硝酸呈黃色。
50.銅片與濃硝酸反應:反應激烈,有紅棕色氣體產生。
51.銅片與稀硝酸反應:試管下端產生無色氣體,氣體上升逐漸變成紅棕色。
52. 在硅酸鈉溶液中加入稀鹽酸,有白色膠狀沉澱產生。
53.在氫氧化鐵膠體中加硫酸鎂溶液:膠體變渾濁。
54.加熱氫氧化鐵膠體:膠體變渾濁。
55.將點燃的鎂條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劇烈燃燒,有黑色物質附著於集氣瓶內壁。
56.向硫酸鋁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鬆的白色絮狀物質。
57.向硫酸亞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白色絮狀沉澱生成,立即轉變為灰綠色,一會兒又轉變為紅褐色沉澱。
58. 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紅色。
59.向硫化鈉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變渾濁。S2-+Cl2=2Cl-+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漸減少,且有沉澱產生。
61.在空氣中點燃甲烷,並在火焰上放乾冷燒杯:火焰呈淡藍色,燒杯內壁有液滴產生。
62.光照甲烷與氯氣的混合氣體:黃綠色逐漸變淺,時間較長,(容器內壁有液滴生成)。
63. 加熱(170℃)乙醇與濃硫酸的混合物,並使產生的氣體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有氣體產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漸變淺。
64.在空氣中點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煙產生,放出熱量。
65.在空氣中點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濃煙產生,放出熱量。
66.苯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並帶有黑煙。
67.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現淡藍色。
68.將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顏色。
69.將乙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紫色逐漸變淺,直至褪去。
70. 苯與溴在有鐵粉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有白霧產生,生成物油狀且帶有褐色。
71.將少量甲苯倒入適量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振盪:紫色褪色。
72.將金屬鈉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試管中:有氣體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試管中滴入過量的濃溴水:有白色沉澱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試管中滴入幾滴三氯化鐵溶液,振盪:溶液顯紫色。
75.乙醛與銀氨溶液在試管中反應:潔凈的試管內壁附著一層光亮如鏡的物質。
76.在加熱至沸騰的情況下乙醛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有紅色沉澱生成。
77.在適宜條件下乙醇和乙酸反應:有透明的帶香味的油狀液體生成。
78.蛋白質遇到濃HNO3溶液:變成黃色。
79.紫色的石蕊試液遇鹼:變成藍色。
80.無色酚酞試液遇鹼:變成紅色。
十三、有機實驗的八項注意
有機實驗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高考會考的常考內容。對於有機實驗的操作及復習必須注意以下八點內容。
1.注意加熱方式
有機實驗往往需要加熱,而不同的實驗其加熱方式可能不一樣。
⑴酒精燈加熱。酒精燈的火焰溫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溫度不太高的實驗都可用酒精燈加熱。教材中用酒精燈加熱的有機實驗是:"乙烯的制備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蒸餾石油實驗"和"石蠟的催化裂化實驗"。
⑵酒精噴燈加熱。酒精噴燈的火焰溫度比酒精燈的火焰溫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較高溫度的有機實驗可採用酒精噴燈加熱。教材中用酒精噴燈加熱的有機實驗是:"煤的干餾實驗"。
⑶水浴加熱。水浴加熱的溫度不超過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熱的有機實驗有:"銀鏡實驗(包括醛類、糖類等的所有的銀鏡實驗)"、"硝基苯的製取實驗(水浴溫度為60℃)"、"酚醛樹酯的製取實驗(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實驗(水浴溫度為70℃-80℃)"和"糖類(包括二糖、澱粉和纖維素等)水解實驗(熱水浴)"。
⑷用溫度計測溫的有機實驗有:"硝基苯的製取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以上兩個實驗中的溫度計水銀球都是插在反應液外的水浴液中,測定水浴的溫度)、"乙烯的實驗室製取實驗"(溫度計水銀球插入反應液中,測定反應液的溫度)和"石油的蒸餾實驗"(溫度計水銀球應插在具支燒瓶支管口處,測定餾出物的溫度)。
2.注意催化劑的使用
⑴硫酸做催化劑的實驗有:"乙烯的製取實驗"、"硝基苯的製取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纖維素硝酸酯的製取實驗"、"糖類(包括二糖、澱粉和纖維素)水解實驗"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實驗"。
其中前四個實驗的催化劑為濃硫酸,後兩個實驗的催化劑為稀硫酸,其中最後一個實驗也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做催化劑
⑵鐵做催化劑的實驗有:溴苯的製取實驗(實際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與鐵反應後生成的溴化鐵)。
⑶氧化鋁做催化劑的實驗有:石蠟的催化裂化實驗。
3.注意反應物的量
有機實驗要注意嚴格控制反應物的量及各反應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備實驗"必須注意乙醇和濃硫酸的比例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則反應物升溫太慢,副反應較多,從而影響了乙烯的產率。
4.注意冷卻
有機實驗中的反應物和產物多為揮發性的有害物質,所以必須注意對揮發出的反應物和產物進行冷卻。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裝)冷卻的實驗:"蒸餾水的製取實驗"和"石油的蒸餾實驗"。
⑵用空氣冷卻(用長玻璃管連接反應裝置)的實驗:"硝基苯的製取實驗"、"酚醛樹酯的製取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石蠟的催化裂化實驗"和"溴苯的製取實驗"。
這些實驗需要冷卻的目的是減少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揮發,既保證了實驗的順利進行,又減少了這些揮發物對人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
5.注意除雜
有機物的實驗往往副反應較多,導致產物中的雜質也多,為了保證產物的純凈,必須注意對產物進行凈化除雜。如"乙烯的制備實驗"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雜質氣體,可將這種混合氣體通入到濃鹼液中除去酸性氣體;再如"溴苯的制備實驗"和"硝基苯的制備實驗",產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別含有溴和NO2,因此,產物可用濃鹼液洗滌。
6.注意攪拌
注意不斷攪拌也是有機實驗的一個注意條件。如"濃硫酸使蔗糖脫水實驗"(也稱"黑麵包"實驗)(目的是使濃硫酸與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時間內急劇反應,以便反應放出的氣體和大量的熱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體物質快速膨脹)、"乙烯制備實驗"中醇酸混合液的配製。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機實驗:⑴實驗室中製取乙烯的實驗; ⑵石油蒸餾實驗。
8.注意尾氣的處理
有機實驗中往往揮發或產生有害氣體,因此必須對這種有害氣體的尾氣進行無害化處理。
⑴如甲烷、乙烯、乙炔的製取實驗中可將可燃性的尾氣燃燒掉;⑵"溴苯的製取實驗"和"硝基苯的制備實驗"中可用冷卻的方法將有害揮發物迴流。
十四、離子反應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
電解質在溶液里所起的反應,實質上就是離子之間的相互反應。離子間的反應是趨向於降低離子濃度的方向進行。離子反應通常用離子方程式來表示。理解掌握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正確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好離子反應的關鍵。溶液中離子共存的問題,取決於離子之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如離子間能反應,這些離子就不能大量共存於同一溶液中。
(一)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1.離子反應生成微溶物或難溶物。
2.離子反應生成氣體。
3.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
4.離子反應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根據化學反應類型,離子反應可分為兩類,一是酸鹼鹽之間的復分解反應;二是氧化性離子與還原性離子間的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還應注意:
1.微溶物向難溶物轉化,如用煮沸法軟化暫時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雖然難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電離的,當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時會結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澱析出
MgCO3+H2O==Mg(OH)2 ↓+ CO2↑
2.生成絡離子的反應:
FeCl3溶液與KSCN 溶液的反應:Fe3+ + SCN- ==Fe(SCN)2+ 生成物既不是沉澱物也不是氣體,為什麼反應能發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難電離的Fe(SCN)2+絡離子。
3.優先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⑤ 高中化學實驗中哪些實驗要用到溫度計.溫度計的位置
一般只有有機反應用到溫度計較多
我稍微歸納下
1.c2h4的製取
溫度計插在反應液面以下
2.硝基苯的製取
溫度計插在水浴燒杯液面以下
3.石油的分餾
溫度計插在蒸餾燒瓶支管口略低處
4.中和熱的測定
溫度計插在反應液面以下
如果還有疑問
網路hi找我
詳談
⑥ 化學必修一考點
第一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
一、化學實驗安全
(1) 遵守實驗規則
要做到實驗安全,要注意以下問題:
1、遵守實驗室規則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①做有毒氣體的實驗時,應在通風廚中進行,並注意對尾氣進行適當處理(吸收或點燃等)。進行易燃易爆氣體的實驗時應注意驗純,尾氣應燃燒掉或作適當處理。
②濃酸撒在實驗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後用水沖擦乾凈。濃酸沾在皮膚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沖凈。濃酸濺在眼中應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後請醫生處理。
③濃鹼撒在實驗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後用水沖擦乾凈。濃鹼沾在皮膚上,宜先用大量水沖洗,再塗上硼酸溶液。濃鹼濺在眼中,用水洗凈後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④鈉、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撲蓋。
⑤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機物小面積失火,應迅速用濕抹布撲蓋。
(2)會識別一些常用危險化學品的標志(看課本P4的圖片標志)
例:1.對危險化學品要在包裝標簽上印上警示性標志。下列化學品名稱與警示標志名稱對應正確的是 ( B )
A .酒精—劇毒品 B.濃硫酸—腐蝕品 C.氯化鈉—易燃品 D.燒鹼—劇毒品
二、物質的分離、檢驗和提純
1、不溶性雜質的去除————過濾、蒸發
A、過濾是分離 不 溶性固體與液體的一種方法(即一種溶,一種不溶,一定用過濾方法),
如:粗鹽提純(泥沙不溶於水)、氯化鉀和二氧化錳的分離(二氧化錳不溶於水)等。
B、過濾作用:除去不溶性固體雜質
C、實驗用品: 漏斗、濾紙、玻璃棒、燒杯、鐵架台(含鐵圈、鐵夾)
D、操作: 1、 溶解 2、 過濾 3、 蒸發結晶
(如果要得到不溶性雜質則步驟為:溶解、過濾、洗滌、乾燥)
在進行過濾和蒸發時應注意哪幾點?為什麼?
過濾 操作要點: 「一貼」「二低」「三靠」 ;
「一貼」:指用水潤濕後的濾紙應緊貼 漏斗內壁 ;
「二低」指①濾紙邊緣稍低於 漏斗 邊緣 ②濾液液面稍低於 濾紙 邊緣;
「三靠」指①燒杯緊靠 玻璃棒 ②玻璃棒輕靠 三層濾紙 一邊 ③漏斗末端緊靠 燒杯內壁 。
蒸發 是濃縮或蒸干溶液得到固體的操作,儀器用蒸發皿、玻璃棒、酒精燈、鐵架台
注意點:①在蒸發過程中要不斷 攪 拌 ,以免 液滴飛濺出來 ;
②當出現 大量晶體析出 時就應停止加熱。
③使用蒸發皿應用 坩堝鉗 夾持,後放在 鐵架台的鐵圈 上;
④蒸發皿中溶液不超過 三分之二 。
2、沸點不同的液體的分離————蒸餾
A、蒸餾是利用 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沸點不同,除去易揮發或難揮發或不揮發的雜志 ,從而進行混合物分離一種方法。
如: 石油的分餾 海水的淡化 蒸餾水的製取
B、實驗用品:蒸餾燒瓶、冷凝管、牛角管、錐形瓶、溫度計、酒精燈、石棉網、鐵架台(含鐵圈、鐵夾)碎瓷片、單孔橡膠塞、橡膠軟導管
C、 冷凝水的流向: 下進上出
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 防止液體暴沸
補充:溫度計的位置 水銀球部分應置於蒸餾燒瓶支管口處
3、互不相溶的液體的分離————萃取和分液
A、 萃取是 利用某種物質(即某溶質)在兩種不互溶的溶劑中溶解度的不同的物理性質來達到分離該物質(即溶質) 的一種物理分離提純方法,沒有化學變化。
應用如:從 碘水中 提純 碘 。
萃取劑的選擇: 與原溶劑不互溶,提純物質在萃取劑中溶解度大於在原溶劑中溶解度 。
溶質轉移方向:從溶解度較 小 的溶劑中自發轉移到溶解度較 大 的溶劑中。
酒精不能用作碘水中碘單質的萃取劑的原因: 酒精能與水互溶 。
B、分液是將兩種不相混溶的液體(且密度不同)分離開來的操作。
C、實驗用品: 分液漏斗、燒杯、鐵架台(含鐵圈、鐵夾) 。
D、步驟:1、 混合振盪 2、 靜置分層 3、 分液
E、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使玻璃塞上的凹槽不對准漏鬥口上的小孔;
②隨即振盪,使溶質充分轉移到萃取劑中。振盪的方法是用右手壓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復倒轉漏斗並用力振盪;
③然後將分液漏斗置於鐵架台的鐵圈上靜置,待分層後進行分液;
④蒸發萃取劑即可得到純凈的溶質。為把溶質分離干凈,一般需多次萃取。
F、分液的操作方法:
①用普通漏斗把要分離的液體注入分液漏斗內,蓋好玻璃塞;
②將分液漏斗置於鐵架台的鐵圈上,靜置,分層;
③將玻璃塞打開,使塞上的凹槽對准漏鬥口上的小孔,使漏斗內外空氣相通,以保證漏斗里的液體能夠流出;
④打開活塞,使下層液體慢慢流出,放入燒杯,待下層液體恰好流完時立即關閉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層液體流出;
⑤從漏鬥上埠倒出上層液體。
4、離子檢驗
離子 所加試劑 現象 離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產生白色沉澱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澱 SO42-+Ba2+=BaSO4↓
CO32- 稀HCl 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CO32-+2H+=CO2↑+H2O
5、 粗鹽的提純
a) 粗鹽水溶液中有哪些離子Ca2+ Mg2+ SO42- Cl- Na+ 其中哪些是雜質Ca2+ Mg2+ SO42-
b) 分別用哪些試劑除雜: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鋇溶液、碳酸鈉溶液、鹽酸。
c) 除雜試劑的選擇原則:①生成雜質與被提純物質容易分離②不引入 新的雜質
還要注意加入的順序:符合兩原則即可:碳酸鈉一定在氯化鋇之後加;鹽酸一定最後加。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一、 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1)物質的量:是一個以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計量單位的、用來表示物質所含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物理量,是國際單位制中的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符號: n
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簡稱:摩),摩爾是表示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為mol 。
注意:「物質的量」是專有名詞,不能簡稱為「物質量」。
微觀粒子可以指:分子、原子、離子、電子、原子核、質子或中子等。
(2)摩爾基準的確定及阿伏加德羅常數:
摩爾基準的確定:國際上統一規定,以0.012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目(約為6.02×1023個12C原子)為基準,若某一定量的粒子集體中所含的粒子數目與0.012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目相同,我們就說該物質的物質的量為 1 mol 。
注意:使用摩爾時,必須指明微粒的種類是原子、分子、離子等,例如:1 mol O 表示1摩爾氧原子。
阿伏加德羅常數:6.02×1023 mol-1 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NA 。
注意:mol-1 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單位。 6.02×1023 mol-1 是實驗測得的近似值。
(3)微觀粒子個數N、NA、n的關系: N = n × NA
二、摩爾質量與氣體的摩爾體積
(1)摩爾質量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符號:M ,單位:g/mol 。
注意:以g/mol為單位時,摩爾質量僅在數值上等於該物質的相對分子(原子)質量。
質量m、M 、n的關系:n = m/M
(2)氣體的摩爾體積:
①氣體的摩爾體積: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具有的體積,單位L/mol ,符號Vm 。
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的數目、 粒子本身的大小 、 粒子間的平均距離。
阿伏加德羅定律:在同溫同壓條件下,任何氣體的分子間的平均距離相同,物質的量相同的任何氣體都具有相同的粒子數目,因此體積相同。(注釋:與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相比粒子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計。)
②特例:在標准狀況下測得,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等於22.4L。
只有標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常數才為Vm = 22.4L/mol 。
注意:任何氣體既可以是混合氣體(如空氣),也可以是純凈的氣體單質(如氧氣),標況下氣體體積只與粒子數目成正比,與氣體種類無關,故標況下等物質的量的任何氣體體積都相等。
標況下V、Vm、n的關系:n = V / Vm
標況指:101KPa 、0℃ 時 (或1個大氣壓、273K時) 。
③阿伏加德羅定律的應用:(以PV=nRT為基礎來推導)
在同溫同壓條件下,任何氣體的V之比等於其n之比:n1 :n2 = V1 :V2
④重要的補充公式:
標況下,氣體的密度ρ= M / Vm(注意單位為g/L,不是常用的g/cm3),即M=ρ×22.4(標況下)
三、物質的量濃度
物質的量濃度定義:用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質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符號CB ,單位mol•L-1 ,簡稱濃度。
①定義式: CB = nB / Vaq 注意:Vaq是溶液的體積,其單位是L ; nB是溶質的物質的量。
②重要的導出公式:CB = 1000ρw / M
③溶液稀釋:C(濃溶液)×V(濃溶液) =C(稀溶液) × V(稀溶液)
四、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1、步驟:計算、稱量(或量取)、溶解、(靜置到室溫後)轉移、洗滌並轉移、定容、(搖勻、裝瓶)。
2、所需儀器:
〖典型例題〗實驗室中需要配製500mL0.10 mol•L-1的NaOH溶液,就該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用天平稱量NaOH固態 g。稱量NaOH固體需注意以下兩個問題:①因
為NaOH具有腐蝕性,所以稱量時,需注意選擇 盛裝NaOH固體;②稱量必須迅速,目的是 。
(2)實驗所需要的儀器有容量瓶(規格是: ),還有: 。
(3)下列操作對所配製的溶液濃度沒有影響的是 。
A.稱量時已觀察到NaOH吸水
B.將燒杯中溶解後的溶液注入容量瓶,然後再添加蒸餾水至刻度線
C.搖勻定容後,用膠頭滴管向容量瓶中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
D.配製溶液前用蒸餾水潤洗容量瓶
3、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時應注意的問題
(1)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是將一定質量或體積的溶質按所配溶液的體積在選定的容量瓶中定容,因而不需要計算水的用量。
(2)不能配製任意體積的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這是因為在配製的過程中是用容量瓶來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規格又是有限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所以只能配製體積與容量瓶容積相同的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3)在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時,不能直接將溶質放入容量瓶中進行溶解,而要在燒杯中溶解,待燒杯中溶液的溫度恢復到室溫時,才能將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中。這是因為容量瓶的容積是在20℃時標定的,而絕大多數物質溶解都會伴隨著吸熱或放熱過程的發生,引起溫度的升降,從而影響到溶液的體積,使所配製溶液的物質的量的濃度不準確。
(4)定容後的容量瓶在反復顛倒、振盪後,會出現容量瓶中的液面低於容量瓶刻度線的情況,這時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用滴管定容到溶液的凹面與容量瓶的刻度線相切時,液體的體積恰好為容量瓶的標定容積。將容量瓶各反復顛倒、振盪後,出現容量瓶中的液面低於容量瓶刻度線的情況,主要是部分溶液在潤濕容量瓶磨口時有所損失。
4、配製一定體積、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實驗誤差的主要原因
(1)使所配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①天平的砝碼沾有其他物質或已銹蝕;
②用量筒量取液體時,俯視讀數,使所讀液體的體積偏小;
③容量瓶內溶液的溫度高於20℃,造成所量取的溶液的體積小於容量瓶上所標注的液體的體積,致使溶液濃度偏高。
(2)使所配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①砝碼有殘缺;
②用量筒量取液體時,仰視讀數,使所讀液體的體積偏大;
③在敞口容器中稱量易吸收空氣中其他成分或易於揮發的物質時的動作過慢;
④轉移或攪拌時有部分液體濺出,致使溶液濃度偏低。
⑤用於溶解稀釋溶液的燒杯未用蒸餾水洗滌,使溶質的物質的量減少,致使溶液的濃度偏低;
⑦ 石油分餾溫度計為何放在支管口
測量蒸汽溫度,這樣測量液體沸點,從而判斷是什麼物質。
⑧ 高中化學實驗中哪些實驗要用到溫度計.溫度計的位置在哪
一般只有有機反應用到溫度計較多 我稍微歸納下
1.C2H4的製取 溫度計插在反應液面以下
2.硝基苯的製取 溫度計插在水浴燒杯液面以下
3.石油的分餾 溫度計插在蒸餾燒瓶支管口略低處
4.中和熱的測定 溫度計插在反應液面以下
如果還有疑問 網路HI找我 詳談
⑨ 高中化學,水和煤焦油都是干什麼的,實驗原理是什麼反應式是什麼謝謝
有機化學基礎實驗(一) 烴 1. 甲烷的氯代(必修2、P56)(性質) 驗:取一個100mL的大量筒(或集氣瓶),用排 水 的方法先後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觀察發生的現象. 現象:大約3min後,可觀察到混合氣體顏色變淺,氣體體積縮小,量筒壁上出現 油狀液體 ,量筒內飽和食鹽水液面 上升 ,可能有晶體析出【會生成HCl,增加了飽和食鹽水】解釋: 生成鹵代烴 2. 石油的分餾(必修2、P57,重點)(分離提純)(1) 兩種或多種 沸點 相差較大且 互溶 的液體混合物,要進行分離時,常用蒸餾或分餾的分離方法. (2) 分餾(蒸餾)實驗所需的主要儀器:鐵架台(鐵圈、鐵夾)、石棉網、 蒸餾燒瓶 、帶溫度計的單孔橡皮塞、 冷凝管 、牛角管、 錐形瓶 . (3) 蒸餾燒瓶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 防止爆沸 (4) 溫度計的位置:溫度計的水銀球應處於 支管口 (以測量蒸汽溫度)(5) 冷凝管:蒸氣在冷凝管內管中的流動方向與冷水在外管中的流動方向 下口進,上口出 (6) 用明火加熱,注意安全 3. 乙烯的性質實驗(必修2、P59)現象: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氧化反應)(檢驗)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加成反應)(檢驗、除雜)乙烯的實驗室製法: (1) 反應原料:乙醇、濃硫酸(2) 反應原理:CH3CH2OH CH2=CH2↑ + H2O 副反應:2CH3CH2OH CH3CH2OCH2CH3 + H2O C2H5OH + 6H2SO4(濃) 6SO2↑+ 2CO2↑+ 9H2O (3) 濃硫酸:催化劑和脫水劑(混合時即將濃硫酸沿容器內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內的無水酒精中,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4) 碎瓷片,以防液體受熱時爆沸;石棉網加熱,以防燒瓶炸裂. (5) 實驗中要通過加熱使無水酒精和濃硫酸混合物的溫度迅速上升到並穩定於170℃左右.(不能用水浴)(6) 溫度計要選用量程在200℃~300℃之間的為宜.溫度計的水銀球要置於反應物的中央位置,因為需要測量的是反應物的溫度. (7) 實驗結束時,要先將導氣管從水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反之,會導致水被倒吸.【記】倒著想,要想不被倒吸就要把水中的導管先拿出來(8) 乙烯的收集方法能不能用排空氣法 不能,會爆炸 (9) 點燃乙烯前要_驗純_. (10) 在製取乙烯的反應中,濃硫酸不但是催化劑、吸水劑,也是氧化劑,在反應過程中易將乙醇氧化,最後生成CO2、CO、C等(因此試管中液體變黑),而硫酸本身被還原成SO2.故乙烯中混有_SO2_、__ CO2__. (11) 必須注意乙醇和濃硫酸的比例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則反應物升溫太慢,副反應較多,從而影響了乙烯的產率.使用過量的濃硫酸可提高乙醇的利用率,增加乙烯的產量. 4、乙炔的實驗室製法: (1) 反應方程式:CaC2+2H2O→C2H2↑+Ca(OH)2(注意不需要加熱)(2) 發生裝置:固液不加熱(不能用啟普發生器)(3) 得到平穩的乙炔氣流:①常用飽和氯化鈉溶液代替水(減小濃度) ②分液漏斗控制流速 ③並加棉花,防止泡沫噴出. (4) 生成的乙炔有臭味的原因:夾雜著H2S、PH3、AsH3等特殊臭味的氣體,可用CuSO4溶液或NaOH溶液除去雜質氣體(5) 反應裝置不能用啟普發生器及其簡易裝置,而改用廣口瓶和分液漏斗.為什麼?①反應放出的大量熱,易損壞啟普發生器(受熱不均而炸裂).②反應後生成的石灰乳是糊狀,可夾帶少量CaC2進入啟普發生器底部,堵住球形漏斗和底部容器之間的空隙,使啟普發生器失去作用. (6) 乙炔使溴水或KMnO4(H+)溶液褪色的速度比較乙烯,是快還是慢,為何? 乙炔慢,因為乙炔分子中叄鍵的鍵能比乙烯分子中雙鍵鍵能大,斷鍵難. 5、苯的溴代(選修5,P50)(性質) (1) 方程式: 原料:溴應是_液溴_用液溴,(不能用溴水;不用加熱)加入鐵粉起催化作用,但實際上起催化作用的是 FeBr3 . 現象:劇烈反應,三頸瓶中液體沸騰,紅棕色氣體充滿三頸燒瓶.導管口有棕色油狀液體滴下.錐形瓶中產生白霧. (2) 順序:苯,溴,鐵的順序加葯品(3) 伸出燒瓶外的導管要有足夠長度,其作用是 導氣 、冷凝(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產品的收率). (4) 導管未端不可插入錐形瓶內水面以下,因為_HBr氣體易溶於水,防止倒吸_(進行尾氣吸收,以保護環境免受污染). (5) 反應後的產物是什麼?如何分離?純凈的溴苯是無色的液體,而燒瓶中液體倒入盛有水的燒杯中,燒杯底部是油狀的褐色液體,這是因為溴苯溶有_溴_的緣故.除去溴苯中的溴可加入_NaOH溶液_,振盪,再用分液漏斗分離.分液後再蒸餾便可得到純凈溴苯(分離苯)(6) 導管口附近出現的白霧,是__是溴化氫遇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的氫溴酸小液滴_. 探究:如何驗證該反應為取代反應? 驗證鹵代烴中的鹵素 ①取少量鹵代烴置於試管中,加入NaOH溶液;②加熱試管內混合物至沸騰; ③冷卻,加入稀硝酸酸化;④加入硝酸銀溶液,觀察沉澱的顏色. 實驗說明: ①加熱煮沸是為了加快鹵代烴的水解反應速率,因為不同的鹵代烴水解難易程度不同. ②加入硝酸酸化,一是為了中和過量的NaOH,防止NaOH與硝酸銀反應從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產生影響;二是檢驗生成的沉澱是否溶於稀硝酸. 6、苯的硝化反應(性質) 反應裝置:大試管、長玻璃導管、溫度計、燒杯、酒精燈等 實驗室制備硝基苯的主要步驟如下: ①配製一定比例的濃硫酸與濃硝酸的混和酸,加入反應器中. ②向室溫下的混和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盪,混和均勻.【先濃硝酸再濃硫酸→冷卻到50-60C,再加入苯(苯的揮發性)】 ③在50-60℃下發生反應,直至反應結束. ④除去混和酸後,粗產品依次用蒸餾水和5%NaOH溶液洗滌,最後再用蒸餾水洗滌. ⑤將用無水CaCl2乾燥後的粗硝基苯進行蒸餾,得到純硝基苯. 【注意事項】(1) 配製一定比例濃硫酸與濃硝酸混和酸時,操作注意事項是:_先濃硝酸再濃硫酸→冷卻到50-60C,再加入苯(苯的揮發性) (2) 步驟③中,為了使反應在50-60℃下進行,常用的方法是_水浴_. (3) 步驟④中洗滌、分離粗硝基苯應使用的儀器是_分液漏斗_. (4) 步驟④中粗產品用5%NaOH溶液洗滌的目的是_除去混合酸_. (5) 純硝基苯是無色,密度比水_大_(填「小」或「大」),具有_苦杏仁味_氣味的油狀液體. (6) 需要空氣冷卻(7) 使濃HNO3和濃H2SO4的混合酸冷卻到50--60℃以下,這是為何: ①防止濃NHO3分解 ②防止混合放出的熱使苯和濃HNO3揮發 ③溫度過高有副反應發生(生成苯磺酸和間二硝基苯) (8) 溫度計水銀球插入水中 濃H2SO4在此反應中作用:催化劑,吸水劑 (二)烴的衍生物 1、溴乙烷的水解(1)反應原料:溴乙烷、NaOH溶液(2)反應原理:CH3CH2Br + H2O CH3CH2OH + HBr 化學方程式:CH3CH2—Br + H—OH CH3—CH2—OH + HBr 注意:(1)溴乙烷的水解反應是可逆反應,為了使正反應進行的比較完全,水解一定要在鹼性條件下進行;(3)幾點說明:①溴乙烷在水中不能電離出Br-,是非電解質,加AgNO3溶液不會有淺黃色沉澱生成. ②溴乙烷與NaOH溶液混合振盪後,溴乙烷水解產生Br-,但直接去上層清液加AgNO3溶液主要產生的是Ag2O黑色沉澱,無法驗證Br-的產生. ③水解後的上層清液,先加稀硝酸酸化,中和掉過量的NaOH,再加AgNO3溶液,產生淺黃色沉澱,說明有Br-產生. 2、乙醇與鈉的反應(必修2、P65,選修5、P67~68)(探究、重點)無水乙醇水鈉沉於試管底部,有氣泡鈉熔成小球,浮游於水面,劇烈反應,發出「嘶嘶」聲,有氣體產生,鈉很快消失工業上常用NaOH和乙醇反應,生產時除去水以利於CH3CH2ONa生成實驗現象:乙醇與鈉發生反應,有氣體放出,用酒精燈火焰點燃氣體,有「噗」的響聲,證明氣體為氫氣.向反應後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試液,溶液變紅.但乙醇與鈉反應沒有水與鈉反應劇烈. 3、 乙醇的催化氧化(必修2、65)(性質) 把一端彎成螺旋狀的銅絲在酒精燈火焰加熱,看到銅絲表面變 黑 ,生成 CuO迅速插入盛乙醇的試管中,看到銅絲表面 變紅 ;反復多次後,試管中生成有 刺激性 氣味的物質(乙醛),反應中乙醇被 氧化 ,銅絲的作用是 催化劑 . 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取反應後的液體與銀氨溶液反應,幾乎得不到銀鏡;取反應後的液體與新制的Cu(OH)2鹼性懸濁液共熱,看不到紅色沉澱,因此無法證明生成物就是乙醛.通過討論分析,我們認為導致實驗結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有2個:①乙醇與銅絲接觸面積太小,反應太慢;②反應轉化率低,反應後液體中乙醛含量太少,乙醇的大量存在對實驗造成干擾. 乙醛的銀鏡反應(1)反應原料:2%AgNO3溶液、2%稀氨水、乙醛稀溶液(2)反應原理: CH3CHO +2Ag(NH3)2OH CH3COONH4 + 2Ag ↓+ 3NH3 +H2O (3)反應裝置:試管、燒杯、酒精燈、滴管銀氨溶液的配置:取一支潔凈的試管,加入1mL2%的硝酸銀,然後一變振盪,一邊滴入2%的稀氨水,直到產生的沉澱恰好溶解為止.(注意:順序不能反)(4)注意事項: ①配製銀氨溶液時加入的氨水要適量,不能過量,並且必須現配現用,不可久置,否則會生成容易爆炸的物質. ②實驗用的試管一定要潔凈,特別是不能有油污. ③必須用水浴加熱,不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熱(否則會生成易爆物質),水浴溫度不宜過高. ④如果試管不潔凈,或加熱時振盪,或加入的乙醛過量時,就無法生成明亮的銀鏡,而只生成黑色疏鬆的沉澱或雖銀雖能附著在試管內壁但顏色發烏. ⑤實驗完畢,試管內的混合液體要及時處理,試管壁上的銀鏡要及時用少量的硝溶解,再用水沖洗.(廢液不能亂倒,應倒入廢液缸內)成敗關鍵:1試管要潔凈 2.溫水浴加熱3.不能攪拌4.溶液呈鹼性. 5.銀氨溶液只能臨時配製,不能久置,氨水的濃度以2%為宜.. 能發生銀鏡的物質:1.甲醛、乙醛、乙二醛等等各種醛類 即含有醛基(比如各種醛,以及甲酸某酯等) 2.甲酸及其鹽,如HCOOH、HCOONa等等 3.甲酸酯,如甲酸乙酯HCOOC2H5、甲酸丙酯HCOOC3H7等等 4.葡萄糖、麥芽糖等分子中含醛基的糖 清洗方法實驗前使用熱的氫氧化鈉溶液清洗試管,再用蒸餾水清洗 實驗後可以用硝酸來清洗試管內的銀鏡,硝酸可以氧化銀,生成硝酸銀,一氧化氮和水銀鏡反應的用途:常用來定量與定性檢驗 醛基 ;也可用來制瓶膽和鏡子. 與新制Cu(OH)2反應:乙醛被新制的Cu(OH)2氧化(1)反應原料:10%NaOH溶液、2%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2)反應原理:CH3CHO + 2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3)反應裝置:試管、酒精燈、滴管(4)注意事項: ①本實驗必須在鹼性條件下才能成功. ②Cu(OH)2懸濁液必須現配現用,配製時CuSO4溶液的質量分數不宜過大,且NaOH溶液應過量.若CuSO4溶液過量或配製的Cu(OH)2的質量分數過大,將在實驗時得不到磚紅色的Cu2O沉澱(而是得到黑色的CuO沉澱). 新制Cu(OH)2的配製中試劑滴加順序 NaOH — CuSO4 — 醛 .試劑相對用量 NaOH過量 反應條件:溶液應為_鹼_性,應在__水浴_中加熱用途:這個反應可用來檢驗_醛基__;醫院可用於 葡萄糖 的檢驗. 乙酸的酯化反應:(性質,制備,重點)(1)反應原料:乙醇、乙酸、濃H2SO4、飽和Na2CO3溶液(2)反應原理: (3)反應裝置:試管、燒杯、酒精燈 (1) 實驗中葯品的添加順序 先乙醇再濃硫酸最後乙酸 (2) 濃硫酸的作用是 催化劑、吸水劑(使平衡右移) . (3) 碳酸鈉溶液的作用 ①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 ②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4) 反應後右側試管中有何現象? 吸收試管中液體分層,上層為無色透明的有果香氣味的液體 (5) 為什麼導管口不能接觸液面? 防止因直接受熱不均倒吸 (6) 該反應為可逆反應,試依據化學平衡移動原理設計增大乙酸乙酯產率的方法 小心均勻加熱,保持微沸,有利於產物的生成和蒸出,提高產率 (7) 試管:向上傾斜45°,增大受熱面積(8) 導管:較長,起到導氣、冷凝作用(9) 利用了乙酸乙酯易揮發的特性 油脂的皂化反應(必修2、P69)(性質,工業應用)(1)乙醇的作用 酒精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使反應物溶為均勻的液體 (2)油脂已水解完全的現象是 不分層 (3)食鹽的作用 使肥皂發生凝聚而從混合液中析出,並浮在表面 酚醛樹脂的製取原理: ①濃鹽酸的作用 催化劑 ;②導管的作用 起空氣冷凝管的作用——冷凝迴流(反應物易揮發);③反應條件 濃HCl、沸水浴 ④生成物的色、態 白色膠狀物質 ⑤生成物應用 酒精 浸泡數分鍾後再清洗. 反應類型 縮聚 (三)大分子有機物 1. 葡萄糖醛基的檢驗(必修2、P71)(同前醛基的檢驗,見乙醛部分)注意:此處與新制Cu(OH)2反應條件為直接加熱. 2、蔗糖水解及水解產物的檢驗(選修5、P93)(性質,檢驗,重點)實驗:這兩支潔凈的試管里各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並在其中一支試管里加入3滴稀硫酸(1:5).把兩支試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熱5min.然後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試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鹼性.最後向兩支試管里各加入2mL新制的銀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熱3min~5min,觀察現象. (1) 現象與解釋:蔗糖不發生銀鏡反應,說明蔗糖分子中不含 醛基 ,不顯 還原 性.蔗糖在 稀硫酸 的催化作用下發生水解反應的產物具有 還原性 性. (2) 稀硫酸的作用 催化劑 (3) 關鍵操作 用NaOH中和過量的H2SO4 3. 澱粉的水解及水解進程判斷(選修5、P93,必修2、P72)(性質,檢驗,重點)(1) 實驗進程驗證:(實驗操作閱讀必修2第72頁) ①如何檢驗澱粉的存在?碘水 ②如何檢驗澱粉部分水解?變藍、磚紅色沉澱 ③如何檢驗澱粉已經完全水解?不變藍、磚紅色沉澱(四)氨基酸與蛋白質 1、氨基酸的檢驗(選修5、P102)(檢驗,僅作參考)茚三酮中加入氨基酸,水浴加熱,呈 藍 色 2、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選修5、P103)(性質,重點)(1)鹽析是 物理 變化,鹽析不影響(影響/不影響)蛋白質的活性,因此可用鹽析的方法來分離提純蛋白質.常見加入的鹽是鉀鈉銨鹽的飽和溶液. (2)變性是 化學 變化,變性是一個 不可逆 的過程,變性後的蛋白質 不能 在水中重新溶解,同時也失去 活性 . 蛋白質的顏色反應(檢驗)(1)濃硝酸:條件 微熱 ,顏色 黃色 (重點)(2)雙縮脲試劑:試劑的制備 同新制Cu(OH)2溶液 ,顏色 紫玫瑰色 (僅作參考)蛋白質受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影響,改變其分子內部結構和性質的作用.一般認為蛋白質的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有了改變或遭到破壞,都是變性的結果.能使蛋白質變性的化學方法有加強酸、強鹼、重金屬鹽、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質變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熱(高溫)、紫外線及X射線照射、超聲波、劇烈振盪或攪拌等. 結果:失去生理活性顏色反應:硝酸與蛋白質反應,可以使蛋白質變黃.這稱為蛋白質的顏色反應,常用來鑒別部分蛋白質,是蛋白質的特徵反應之一. 蛋白質黃色反應 某些蛋白質跟濃硝酸作用呈黃色,有這種反應的蛋白質分子一般都存在苯環. 乙醇和重鉻酸鉀儀器試劑:圓底燒瓶、試管、酒精燈、石棉網、重鉻酸鉀溶液、濃硫酸、無水乙醇實驗操作 :在小試管內加入1mL 0.5%重鉻酸鉀溶液和1滴濃硫酸,在帶有塞子和導管的小蒸餾燒瓶內加入無水乙醇,加熱後,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反應過程中溶液由橙黃色變成淺綠色. 應用:利用這個原理可製成檢測司機是否飲酒的手持裝置. 因為乙醇可被重鉻酸鉀氧化,反應過程中溶液由橙黃色變成淺綠色.剛飲過酒的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酒精蒸汽,因此利用本實驗的反應原理,可以製成檢測司機是否飲酒的手持裝置,檢查是否違法酒後駕車. 1、如何用化學方法區別乙醇、乙醛、甲酸和乙酸四種物質的水溶液? 加入新制Cu(OH)2後的現象藍色沉澱不消失藍色沉澱不消失藍色沉澱消失變成藍色溶液藍色沉澱消失變成藍色溶液混合溶液加熱後現象無紅色沉澱有紅色沉澱無紅色沉澱有紅色沉澱結論乙醇乙醛乙酸甲酸 2、某芳香族化合物的分子式為C8H8O4,已知1mol該化合物分別與Na、NaOH、NaHCO3反應,消耗三種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1,而且該化合物苯環上不存在鄰位基團,試寫出該化合物的結構簡式. 解析:由消耗1mol NaHCO3,可知該化合物一個分子中含有一個羧基:—COOH;由消耗2mol NaOH,可知該化合物一個分子中還含有一個酚羥基:—OH;由消耗3mol Na,可知該化合物一個分子中還含有一個醇羥基:—OH.所以其結構簡式為: 三、有機物的分離、提純分離是通過適當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幾種物質分開(要還原成原來的形式),分別得到純凈的物質;提純是通過適當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雜質除去,以得到純凈的物質(摒棄雜質).常用的方法可以分成兩類:1、物理方法:根據不同物質的物理性質(例如沸點、密度、溶解性等)差異,採用蒸餾、分餾、萃取後分液、結晶、過濾、鹽析等方法加以分離. 蒸餾、分餾法:對互溶液體有機混合物,利用各成分沸點相差較大的性質,用蒸餾或分餾法進行分離.如石油的分餾、煤焦油的分餾等.但一般沸點較接近的可以先將一種轉化成沸點較高的物質,增大彼此之間的沸點差再進行蒸餾或分餾.如乙醇中少量的水可加入新制的生石灰將水轉化為Ca(OH)2,再蒸餾可得無水乙醇. 萃取分液法:用加入萃取劑後分液的方法將液體有機物中的雜質除去或將有機物分離.如混在溴乙烷中的乙醇可加入水後分液除去.硝基苯和水的混合物可直接分液分離. 鹽析法:利用在有機物中加入某些無機鹽時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性質加以分離的方法.如分離肥皂和甘油混合物可加入食鹽後使肥皂析出後分離.提純蛋白質時可加入濃的(NH4)2SO4溶液使蛋白質析出後分離. 2、化學方法:一般是加入或通過某種試劑(例NaOH、鹽酸、Na2CO3、NaCl等)進行化學反應,使欲分離、提純的混合物中的某一些組分被吸收,被洗滌,生成沉澱或氣體,或生成與其它物質互不相溶的產物,再用物理方法進一步分離. (1)洗氣法:此法適用於除去氣體有機物中的氣體雜質.如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應將混合氣體通入盛有稀溴水的洗氣瓶,使乙烯生成1,2-二溴乙烷留在洗氣瓶中除去.不能用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洗氣的方法,因為乙烯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會發生反應生成CO2混入乙烷中. 除去乙烯中的SO2氣體可將混合氣體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氣瓶洗氣. (2)轉化法:將雜質轉化為較高沸點或水溶性強的物質,而達到分離的目的.如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不可用加入乙醇和濃硫酸使之反應而轉化為乙酸乙酯的方法,因為該反應可逆,無法將乙酸徹底除去.應加入飽和Na2CO3溶液使乙酸轉化為乙酸鈉溶液後用分液的方法除去. 溴苯中溶有的溴可加入NaOH溶液使溴轉化為鹽溶液再分液除去. 乙醇中少量的水可加入新制的生石灰將水轉化為Ca(OH)2,再蒸餾可得無水乙醇. 混合物的提純
⑩ 化學實驗里 蒸餾 分餾啥的,溫度計的位置有什麼規律
在蒸餾和分餾中,我們要得到是原混合液中一定沸點的組分(如石油的分餾中,在30-170℃的溫度下的得到的是汽油,柴油在250-350℃的溫度下的得到的是柴油),這些組分要從燒瓶的支管口進入冷凝管冷凝,所以一般溫度計是在支管口的。
若溫度計插入液體之中,測得的溫度會偏高(因為氣體是在支管口附近冷凝,在支管口附近的溫度低於液體的溫度),這是錯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