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怎麼啦
擴展閱讀
鑽石80分和60分差多少 2025-01-19 22:14:40

石油怎麼啦

發布時間: 2022-02-05 16:51:15

❶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1)石油怎麼啦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❷ 石油怎麼形成的呢

關於石油形成理論有兩個,具體如下:

1、遠古生物經過長時間的沉積形成的

這種成因也叫做「生物成油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石油是由遠古的生物在死亡之後被埋入泥土,然後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形成的,一定意義上來說,石油也叫做「屍油」,因為它是由遠古動物的屍體演變而成的,科學家還通過石油形成的成因找出了煤炭和天然氣的成因。

科學家認為,遠古時期的海洋動物和藻類生物的屍體形成了石油,煤炭則是由陸地上的植被演變而來的,而天然氣則是生物屍體形成石油之後,繼續高溫蒸烤形成的,所以地球上的石油由遠古生物形成的。

2、非生物成油理論

不過有一些科學家並不認可生物成油理論,因為他們認為遠古生物的屍體去損耗,不可能形成如此豐富的石油儲量,如果要形成如今這么多石油儲量,必須擁有好幾倍生物數量才可以,所以有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即非生物成油理論,非生物成油理論顧名思義就是石油是通過岩層產生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殼之內含有豐富的碳元素,這些碳可以自然形成碳氫化合物,而且他們還找到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

比如科學家發現在一些乾枯的油井在廢棄之後,經過長時間的等待,竟然依然可以產出石油,這說明石油不可能是生物屍體演變而來的,因為這樣需要億萬年的時間,所以石油的形成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性作用後產生出來的。

石油的作用

1、燃料

廣泛用於各種類型汽車、輪船、火車等動力機械。

2、潤滑油

它使各類滑動、滾動機械減少磨損、保證速率,起到潤滑、密封、絕緣等作用。

3、瀝青

它具有良好的抗水性和防腐性,廣泛用於鋪築路面、作防腐防水塗料等。

4、溶劑

溶劑汽油是橡膠、油布等工業所需的溶劑並可用於洗滌機器和零件。

❸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

石油在較長的一段時期都不可能用完,隨著現在鑽井技術和煉制技術的提高,各種非常規石油能源被開放利用,包括油砂,瀝青,超重稠油等。以及入煤制油,合成氣制油的技術發展,可以說石油幾乎不會出現用完的情況。另外石油產品絕不僅僅是作為燃料,而且是合成各種塑料,塗料,食品添加劑,化妝品等所必備的基礎原料。要是沒有石油,基本人類發展就得停滯了。

❹ 石油怎麼形成的

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認為,石油不是由死亡的植物和動物而是由簡單的古老岩石形成的。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的傑·弗·肯尼說,石油是由地下100公里的無機碳和水在高溫和高壓下產生的碳氫化合物。他和俄羅斯的3名同事認為,所有的石油都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但正統的石油地質學家不能接受「石油不能在淺表地層形成」的斷言。 通常人們認為,石油是來自於糜爛的有機物,是由微生物將動植物殘骸分解成的有機物沉積形成的。按現在教科書上的觀點,大多數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沉積層中的有機物經過幾百萬年在75~200攝氏度的溫度下形成的。微生物把某些埋在地下淺層的動植物殘骸分解成有機物,隨著地層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升高,沉積的有機物可以發生化學反應,這樣有機物逐漸裂解產生碳氫化合物。 而肯尼認為,石油來源於更深的地下,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著文說,在低壓下可能優先形成甲烷,而不是首先形成較重的石油碳氫化合物。只有在約3萬個大氣壓力下(相當於100公里深的地下的壓力)才能產生較重的、更穩定的碳氫化合物。這意味著天然石油肯定只能在不低於100公里的地下深處生成。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看到,將氧化鐵、大理石和水混合後在高壓下加熱到900攝氏度,可以產生重型碳氫化合物。化學家們並不否認這些實驗結果,石油地質學家承認有些石油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美國地質勘探局的邁克·萊萬說,「對存在無機碳源沒有爭議」。但是,由於常見的商業性油田一般都位於地下500~700米處,而在10公里以下預計很少有石油和天然氣。因此,他對肯尼的「石油不可能是由淺層岩石中的有機物形成」的觀點持強烈異議。萊萬舉例說,「在石油中存在的微量化合物和地球表層原始岩石中的有機沉積物是一致的,實驗也證明了這種聯系,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天然石油由表層富含有機物的原始岩石產生。」 新墨西哥采礦和礦產資 源局的布賴恩·布里斯特更是氣憤地說,斷言「『所有的石油都來自高壓下的岩石「的理論,是對有機化學學科和石油地質學家幾十年的研究成果不負責任的輕視」。 肯尼的石油形成新理論也許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但即使有關深層石油的形成理論只是部分正確,也可能為開辟全新的石油勘探領域打開大門。

❺ 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碳氫化合物,它由不同種類的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而原油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分別包括深紅、金黃、墨綠以及常見的黑色等等,而原油的顏色以及粘稠度,則是由原油中所含的膠狀物以及瀝青的含量決定的。

通常而言,人們都將石化資源歸類為不可再生資源,但說到地球上的石油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而到了現代,科學家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可能,分別是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

生物成油論是由羅蒙諾索夫提出的,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兩百萬年的時間,而在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石油年齡在5億年以上。
科學家認為,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時期形成的,而伴隨著地球上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就比如說生物大滅絕時期,該時期會導致地球上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

植物和動物死亡後,內部的有機物不斷分解,並與地底的淤泥結合在一起形成沉積層,而由於沉積物不斷堆積,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沉積層則演變成為了沉積岩,最後形成沉積盆地,為石油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環境。

除此以外,科學家認為在生物成油論中,海洋中的史前生物和藻類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動植物死亡後,被埋在深海的淤泥層下不斷推擠,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最後形成臘狀的油頁岩。

並退化成氣態或者液態的碳氫化物,而又由於這部分物質密度小比較輕,因此不斷地推向淺層的岩石中,並堆積形成油田。

但以上兩種生物成油論都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因為就算將地球歷史上所有的動植物總量相加,所形成的油量都遠小於目前地球儲備的,因此,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可能是自己形成的,與動物無關。

地球內部本就含有大量的碳,碳在經過不斷沉積和反應之後形成碳氫化物,因此,人們不必擔心未來的石油會因人類過度開采而枯竭。

中石油 怎麼了

中石油主要是套外資的,散戶追進去那就怪你們自己了 ,沒大腦。現在中石油還沒跌到位呢,等著吧。短期可能有反彈,但不要持太久,不會做短線的話那就看著吧。

❼ 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