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國家有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東,中東地區是海洋生活著許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這些海洋生物和這些熱帶植物的屍體所組成的。
(1)墨西哥的石油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
㈡ 石油是怎麼來的急
網上說:石油是由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這些生物死後軀體下沉,並被埋在泥沙層下。泥沙層後來逐漸變成岩石層 。岩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使生物遺骸變成了濃稠的石油。石油會穿過疏鬆岩石層向上流動,一直流到緻密岩石層才被擋住。
但是:有新的研究認為,石油不是由死亡的植物和動物而是由簡單的古老岩石形成的。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的傑·弗·肯尼說,石油是由地下100公里的無機碳和水在高溫和高壓下產生的碳氫化合物。他和俄羅斯的3名同事認為,所有的石油都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但正統的石油地質學家不能接受「石油不能在淺表地層形成」的斷言。
通常人們認為,石油是來自於糜爛的有機物,是由微生物將動植物殘骸分解成的有機物沉積形成的。按現在教科書上的觀點,大多數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沉積層中的有機物經過幾百萬年在75~200攝氏度的溫度下形成的。
而肯尼認為,石油來源於更深的地下,在低壓下可能優先形成甲烷,而不是首先形成較重的石油碳氫化合物。只有在約3萬個大氣壓力下(相當於100公里深的地下的壓力)才能產生較重的、更穩定的碳氫化合物。這意味著天然石油肯定只能在不低於100公里的地下深處生成。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看到,將氧化鐵、大理石和水混合後在高壓下加熱到900攝氏度,可以產生重型碳氫化合物。化學家們並不否認這些實驗結果,石油地質學家承認有些石油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美國地質勘探局的邁克·萊萬說,「對存在無機碳源沒有爭議」。但是,由於常見的商業性油田一般都位於地下500~700米處,而在10公里以下預計很少有石油和天然氣。因此,他對肯尼的「石油不可能是由淺層岩石中的有機物形成」的觀點持強烈異議。萊萬舉例說,「在石油中存在的微量化合物和地球表層原始岩石中的有機沉積物是一致的,實驗也證明了這種聯系,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天然石油由表層富含有機物的原始岩石產生。」
新墨西哥采礦和礦產資源局的布賴恩·布里斯特更是氣憤地說,斷言「『所有的石油都來自高壓下的岩石'的理論,是對有機化學學科和石油地質學家幾十年的研究成果不負責任的輕視」。
肯尼的石油形成新理論也許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但即使有關深層石油的形成理論只是部分正確,也可能為開辟全新的石油勘探領域打開大門.
㈢ 墨西哥石油
1.5億
㈣ 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碳氫化合物,它由不同種類的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而原油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分別包括深紅、金黃、墨綠以及常見的黑色等等,而原油的顏色以及粘稠度,則是由原油中所含的膠狀物以及瀝青的含量決定的。
通常而言,人們都將石化資源歸類為不可再生資源,但說到地球上的石油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而到了現代,科學家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可能,分別是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
生物成油論是由羅蒙諾索夫提出的,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兩百萬年的時間,而在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石油年齡在5億年以上。
科學家認為,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時期形成的,而伴隨著地球上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就比如說生物大滅絕時期,該時期會導致地球上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
植物和動物死亡後,內部的有機物不斷分解,並與地底的淤泥結合在一起形成沉積層,而由於沉積物不斷堆積,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沉積層則演變成為了沉積岩,最後形成沉積盆地,為石油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環境。
除此以外,科學家認為在生物成油論中,海洋中的史前生物和藻類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動植物死亡後,被埋在深海的淤泥層下不斷推擠,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最後形成臘狀的油頁岩。
並退化成氣態或者液態的碳氫化物,而又由於這部分物質密度小比較輕,因此不斷地推向淺層的岩石中,並堆積形成油田。
但以上兩種生物成油論都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因為就算將地球歷史上所有的動植物總量相加,所形成的油量都遠小於目前地球儲備的,因此,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可能是自己形成的,與動物無關。
地球內部本就含有大量的碳,碳在經過不斷沉積和反應之後形成碳氫化物,因此,人們不必擔心未來的石油會因人類過度開采而枯竭。
㈤ 墨西哥的自然資源狀況是怎樣的
墨西哥作為拉美經濟大國和世界重要的礦業生產國。墨西哥主要的能源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鈾和煤等;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金、銀、銻、汞、鎢、鉬、釩等;非金屬礦產有硫、石墨、硅灰石、天然鹼和螢石等。儲量居世界前列的礦產有:銀位居世界第1位;銅和石墨居世界第3位;硫和重晶石位居世界第6位;鉬、鉛和鋅位居世界第7位;錳位居世界第11位。
㈥ 墨西哥灣的油氣狀況怎樣
墨西哥灣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海洋石油勘探和開採的地區之一,1938年美國在離海岸2.4千米處開鑿了第一口油井。1947年11月在離海岸19千米處發現大油田。鑽探和開采設備則居世界首位。屬美國的油、氣田,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岸外,其次是得克薩斯州岸外,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3和1/2以上;屬墨西哥的油、氣田集中在坎佩切灣,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近年鑽探活動已向深水區推進,在深海平原鹽丘中發現了油、氣儲藏。
一、得天獨厚的油氣條件
墨西哥灣盆地是世界第三大含油氣盆地,它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盆地包括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東部的陸地,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在早白堊世阿爾比階—早中新世時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在南大西洋陸坡區,廣泛發育深水扇碎屑岩和濁積岩,其中早白堊世阿爾比階、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的大型濁積砂體,其孔隙度高達20%~30%,滲透率可達1達西,是良好的儲層。如坎波斯盆地阿爾巴利拉油田就是一個大的始新世濁積砂體,面積200平方千米,厚150米;馬林油田的漸新世、中新世砂體面積500平方千米,厚30~100米。
墨西哥灣最好的源岩與抬升構造階段有關,由於沉降速率不同,在該階段發育的獨立構造斷塊具有不同的沉積相岩套,在地塹中沉積了自牛津階至提通階時的富有機質缺氧海相碳酸鹽。從與之相關原油的分子特徵中可以鑒定出其含鹽量、氧消耗水平、黏土和碳酸鹽含量的變化。提通階的原油在整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從Tampico-Misantla盆地至Campeche Sound盆地)中分布很廣。
海洋碳酸鹽台地發育於凹陷階段,自紐康姆階至中白堊世。在該階段Tampico-Misantla、Veracruz、Campeche Sound、Chiapas-Tabasco、Sierra De Chiapas和Yucatan等地區沉積了巨厚的碳酸鹽序列。碳酸鹽白堊紀岩石含有富油有機物的細脈,也許是細菌的殘余,因此它們可以是油源岩。與這些環境有關的原油出現於Veracruz、Chiapas-Tabaso 和Sierra De Chiapas等地區。
與墨西哥灣的許多地區相似,古近—新近系是三角洲沉積時期。古近—新近系源岩可以產氣、凝析油,可能有某些輕油。古近—新近系原油主要產於Burgos和Macuspana盆地,其分子特徵表明其源於硅質碎屑貧氣沉積環境的再造的陸相高等植物。
墨西哥灣盆地生油亞系統的多樣性可以解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的巨大石油潛力。
墨西哥灣盆地是三疊紀時北美和南美板塊分離而形成的被動陸緣盆地,中生代沉積厚度達1000~6000米,新生代沉積厚度為14000~15000米,總厚度達20000米。中侏羅世時墨西哥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海盆,發育了厚度達500~600米的含鹽沉積,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地區,含鹽沉積厚度為3000~4000米。鹽層經過塑性蠕動,可刺穿不同地層,形成一系列與鹽丘有關的圈閉,地質學家在油氣勘探時,將中侏羅鹽層以上地層稱為鹽上層,其下部為鹽下層。
墨西哥灣盆地從上侏羅統—更新統,海相泥岩普遍發育,並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良好的烴源岩。盆地內的白堊系(是主要油氣產層)、始新統、漸新統、中新統、上新統和更新統砂岩和碳酸鹽岩,其孔滲條件良好,均可作為油氣儲層。墨西哥灣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沿海。1978年,坎佩切灣石油探明儲量50多億噸,美國所屬墨西哥灣大陸架區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
根據有關國際協議,墨西哥灣分為三個經濟區,分別屬於美國、古巴和墨西哥。它們都對墨西哥地區的石油進行了勘探和開采。
至1991年美國部分的墨西哥灣已發現油氣田5000多個,其中儲量大於5000萬噸的大型油田近80個,原始石油可采儲量98億噸,天然氣為19.11萬億立方米。當時,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約1.7億噸,天然氣產量3000億立方米,分別佔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總產量的31%和48%。墨西哥部分的墨西哥灣發現油田47個,探明石油可采儲量53億噸。
瀕臨墨西哥灣的古巴盡管擁有可觀的油氣資源,但由於石油勘探和開發技術落後,如今每天生產約7.5萬桶原油,只能滿足國內將近一半的需求,另一半從委內瑞拉進口。
二、深海油氣突出
墨西哥灣石油大部分都在深海水域,20世紀90年代末,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為深水區。目前,以大於500米為深水,大於1500米則為超深水。深水區油氣資源潛力大,據估計,世界海上44%的油氣資源位於300米以下的水域,其中墨西哥灣深水油氣資源量高達400億~500億桶油當量,約占墨西哥灣大陸架油氣資源量的40%以上,水深大於2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在1990年分別占該區總產量的8.7%和3.5%,1997年提高到32.6%和11.9%,2003年64%的石油產量來自深水。所以墨西哥灣深水海域石油開發的潛力相當大。
截至1999年7月,在墨西哥灣已有96個油氣發現位於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由於墨西哥灣深水區的油氣勘探程度相對較低,以及深水鑽井技術提高,近年來連續取得重大發現。2001年在墨西哥灣深水區獲得了17個油氣發現,其中較大的發現有兩個:Thunder Horse North油田,估計儲量為6850萬噸;Sub-Salt Princess油氣田,估計儲量在2740萬噸油當量以上。2002年又發現了Great White、Deimos和Tahiti等深水油氣田。
近年來,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了一批與地層圈閉和深海扇有關的深水油氣田(主要為Nakika、Princess、User、Mars、Bratos和Augar等),這些油氣田的儲層為中新統—上新統砂岩,砂岩孔隙度達23%~30%。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田開發水深已達2301米。自1999年11月起,墨西哥灣深水區石油產量已超過淺水區,當時在深水區生產的只有30個油氣田,僅占墨西哥灣747個海洋油氣田的4%,但提供的石油產量已超過墨西哥灣總產量的一半。到2004年,在墨西哥灣共有207個深水油氣發現,正在開採的深水油氣田44個,還有16個深水油田正在建設中。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儲量占整個墨西哥灣油氣儲量的89%,深水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分別占其總量的60%和23%。
三、颶風的影響
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使得美國在墨西哥灣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據美國礦業管理局統計,在墨西哥灣,70%石油生產線和一半的輸氣系統受到破壞,依然處於停產狀態,目前只有兩個因颶風關閉的設施重新運轉,將原油輸送到墨西哥灣沿岸和中西部的一些煉油廠。
2008年「古斯塔夫」四級颶風使墨西哥灣地區3/4以上的離岸油氣平台暫停。
由於美國石油產量的31%、天然氣產量的48%來自墨西哥灣地區,這一生產規模的縮減對該國油氣市場帶來一定影響。
四、安全的影響
墨西哥灣僅石油平台就有7000多個,完全改變了該海域的航海路線和漁業捕撈的自然狀況,嚴重地威脅著安全。
1979年6月在墨西哥灣一平台發生的溢油事故,為石油平台問世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石油平台溢油事故。直到1980年2月該油井所在的海域仍被當局宣布為特別危險區。起初石油與天然氣的混合物像噴泉一樣,從油井噴向天空,油柱高60米,一瞬間油、氣柱變成為龐大的熊熊燃燒的火柱。在其後的數月中每天向海空噴射出約4800噸石油,其中的2200噸被當場燃燒掉,2200噸被蒸發到大氣中去,僅有400噸散布在附近海域海面上。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大部分散布於海面上,只見海面上的石油薄層隨風飄浮,形成1000多千米長的一條石油帶,被人們稱為「黑流」。
海上石油設施增多,鑽井平台、油井等造成的石油泛濫事故與日俱增,平均每年有10萬噸以上的石油溢入海洋中,僅墨西哥灣就有50多起油船與鑽塔相撞事故。圖6-2為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圖6-2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㈦ 墨西哥海洋油氣發展史有多久
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控制著全國的石油生產經營。1870年墨西哥就有石油開發記錄,1917年憲法規定地下資源歸國家所有,1938年建立國家石油公司。1994年墨西哥加入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政府財政收入的1/3依賴石油,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是全國最大的企業。
20世紀70年代,墨西哥發現雷福馬陸上油田和坎佩切海上油田,使其原油儲量增加10倍,至今仍是主力油田。
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現墨西哥最大海上油田——坎塔雷爾油田。
由於新探明儲量不足以彌補開采量,墨石油儲量呈逐年下降趨勢。2006年墨西哥石油公司的石油日產量僅為325萬桶,比前一年減少了2%。墨西哥石油專家認為,深水石油開采是彌補墨西哥石油產能不足的唯一途徑。2004年8月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宣布,該公司在墨西哥灣發現豐富的海底石油,據保守估計,儲量為540億桶。新的發現使墨西哥原油日產量有望增加到700萬桶。
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是經營從原油勘探開發到煉油加工,以及石化產業的上下游一體化大型石油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0多萬人。1972年石油企業實施體制改革,成立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由其5個子公司分別負責經營運作勘探開發、煉油、天然氣、石化和出口業務。
據介紹,位於墨西哥東南部韋拉克魯斯州的誇察誇爾科斯近5萬平方米的深水區,已探明了近100億桶的石油儲量。
目前墨西哥石油公司擁有開采水深超過1000米原油開采設備,真正大規模的深水石油開采可能到2014年才能實現。
墨西哥灣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世界上海上油氣資源商業開采最早的地域,60多年的發展歷程,聚集了高水平的海上石油開采技術,有力地推動了墨西哥及其他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形成了健全的石油經濟模式,在世界石油經濟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說資源是有限的,但在不久的未來,墨西哥灣仍是重要的產油區域,尤其是深水海域的大規模開采,勢必穩坐領頭羊的寶座,推動世界油氣資源開拓更廣的領域。
㈧ 墨西哥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墨西哥與美國共有一個墨西哥灣,又與美國關系緊密,其油氣開發的進展一定程度上有點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一、資源與儲量
墨西哥2007年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油氣資源的80%來自於墨西哥灣,目前日產量約為290萬桶,其中向美國出口約150萬桶。
墨西哥灣的坎塔雷爾油田被視為墨西哥的「掌上明珠」,該油田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時一名漁民抱怨油污毀損了漁網,隨即墨西哥政府發現了這個儲量位列世界第二的「超級油田」。坎塔雷爾油田產量超過墨西哥石油總產量的2/3,坎塔雷爾幾乎等同於「超級便宜」「超級容易開採石油」的代名詞:一口普通的近岸油井,其日產量也就數百桶,而坎塔雷爾的一些油井,其噴涌的原油每日可高達5萬桶,開發這些原油的成本僅為每桶4.2美元。
這個「物美價廉」的時代已成歷史,坎塔雷爾油田目前已進入了枯竭期,其產量在過去數年裡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墨西哥石油公司勘探與生產業務負責人卡洛斯·莫拉萊斯·希爾表示,目前典型的坎塔雷爾油井產量已經降至日產約8000桶的水平,坎塔雷爾油田的產量僅占墨西哥全國石油總產量的45%。
產量的下滑,加上墨西哥石油公司擁有的原油儲量日漸縮小,對墨西哥整個國家的石油行業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沖擊,墨西哥正面臨著嚴峻的石油改革問題。
二、勘探和生產
2005年,墨西哥原油產量1.87億噸,同比下降1.6%,佔全球產量的4.8%;天然氣產量39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佔全球產量的1.4%。原油和天然氣出口量分別為9740萬噸和101億立方米。墨西哥原油生產中輕質和重質原油分別約佔30%和70%,出口原油中輕、重質分別約佔20%和80%。主要出口美國、歐洲和南美等,分別佔78%和10%左右;天然氣通過管道全部輸往美國。墨西哥中東部陸上生產的輕質原油,坎佩切海上油田生產的重質原油,都集中到米納蒂特蘭附近的中心站,經4225千米的輸油管道輸送到國內6座煉廠,以及墨西哥灣的太平洋出口基地。
如圖22-2和圖22-3所示,墨西哥原油產量雖然近幾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5億噸的產量,而且,天然氣的產量增長勢頭很快,2009年達到600億立方米,穩定了墨西哥的油氣資源大國形勢。
圖22-2墨西哥原油產量變化圖
圖22-3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變化圖
墨西哥現有的6座煉油廠,2005年總加工能力為146.3萬桶/日,隨著重質油裂化能力的提高,現加工重質油能力佔40%。目前,西半球墨西哥的海上油田規模最大,美國進口的重質油主要來自墨西哥。坎佩切海上油田已達到生產頂峰,後期產量可能急速下降。為此,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努力勘探新區,以維持產量,但其前景未卜。在坎佩切灣深海和陸上廢棄油田的下層深度達2700米的儲層雖有希望,但面臨資金、技術困難,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難保勘探投資。專家指出,墨西哥有必要與深海資源開發經驗豐富的跨國石油公司合資或合作,分散深海勘探風險。目前重油日產量200萬桶以上,10年後日產量有可能減少至50萬桶,為了彌補產量下降,必須努力增加儲量和產量。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的煉油部門期望增加投資,實現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現代化。到2012年,實現煉廠現代化,提高油品質量,達到環保要求。最小目標為確保維持運營投資,至少實現一座大型煉廠現代化;除此之外,計劃改造一座小煉廠,引進主要煉制設備、裂化裝置等;更為積極的目標是計劃投資新建兩座較大的煉廠。
㈨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一、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二、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三、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
四、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就是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五、十九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六、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
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9)墨西哥的石油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