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海邊玩,回來鞋子上沾上了原油,怎麼能洗掉
1、首先解下鞋帶,露出鞋面,這樣才能徹底的清潔鞋子。
❷ 海底石油是到海底去開采嗎
海底石油是怎樣開采出來的
地球上可供人類開采使用的石油大約有3000億噸,其中1350億噸深埋在海底岩層中。20世紀中葉,海上石油平台剛剛建起,便成為勘探和開采海底石油最重要的海上能源站。
A 鹽丘里的寶藏
在海上找石油,是要碰運氣的。
早在1938年,美國一家小公司,就開始在亞拉巴馬州的墨貝爾灣進行勘探,但他們沒有發現值得鑽探、開採的東西。
那麼,怎麼才能確定這里有沒有石油呢?根據經驗,地質學家會先參考該區的地質構成圖。對於石油勘探者來說,關鍵就在於沉積物下面有沒有鹽丘狀的結構。所謂鹽丘,就是鹽受到擠壓,在地表形成的硬塊,石油和天然氣就被包裹在鹽丘內部的各層之間。
在找到鹽丘後,探測人員就要採用權威的爆破法進行探測了。他們對鹽丘實施小型爆破,記錄聲波返回所用的時間。爆破法幫助他們提前了解了岩床的大致情況,但是無法徹底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鹽丘里到底都有什麼東西,沙子、頁岩、石灰石還是石油?想弄清楚鹽丘內部物質成分的唯一辦法,就是在這兒放上起重機,開始打井。即使是這樣,一口探井能夠發現石油或天然氣的幾率僅為13%。
在陸地勘探中,一旦石油公司租賃了適宜開採石油的土地,工作隊就會馬上組建,起重機負責把管子吊在准備打井的地方,一個類似人的牙齒一樣的鑽頭被接在第一根管子的前端,准備就緒之後,起重機底部的發動機通過轉動那根管子,使它插入地下,這個過程叫「鑽井」。而海洋勘探與此類似。
隨著井越鑽越深,工作人員開始接上新的管子,並向管子里灌一種俗稱「泥漿」的化學混合物作為鑽井液來清理鑽頭,並移走打井產生的廢物。同時,一個金屬殼將會插進鑽井管和井壁之間,圓柱形的石油和岩石樣本將被取出來並進行分析,這個樣本被稱為「礦樣」。
B 海上作業模式初定
1946年在路易斯安那州,木蘭石油公司開始進行水下勘探。他們首先在距離岸邊16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有可能開采出石油的勘探點。隨後,他們花了兩個月時間,在淺水裡打了35米的樁,然後搭建了一個固定的平台,這個平台的高度比漲潮時的最高水位還高3.5米。
然後,碼頭上的工人們每天坐著蒸汽船來到平台上,勘探工人們拖來了一台普通起重機,並把它安放在鑽井平台上。為了讓它們既不任意漂浮,又不完全固定,工程人員把鑽機、深海碼頭和運輸船結合在一起使用。
如此一來,建在水上的勘探平台像是湖裡的船塢,打樁機被運到指定地點開始打樁,木製的平台被釘在恰當的位置上,平台中間還為鑽桿留了個洞。運輸船把起重機運來,工人們把它安放在那個預留孔的上方。所有這些步驟的執行都很嚴格,唯一能夠移動的是停靠在勘探平台邊上的運輸船,它為抽泥泵、管子架和工作人員提供「安身」之處。這樣,一個具有現代石油開采意義的海上平台搭建起來了。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要克服一個最大的障礙,確保平台始終在海底松軟的泥沙上保持水平狀態。而海底淤泥平均有10米厚,因此打樁至少要打到海底以下15米的深度。有時,一根鋼樁甚至要打到45米深才能固定住。但還是會發生意外,1948年2月23目,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小心地操縱著吊車,想要把鑽探設備從運輸船轉移到平台上,這時吊鉤斷裂了,價值5.5萬美元的設備沉入了大海。
C 第一桶海底石油
事實上,除了鑽井平台,海上鑽井與陸地鑽井有諸多相似之處:把許多鋼管連接在一起,掛在起重機上,鋼管的前端是一個大金屬鑽頭,專門用來穿透不同硬度的岩石。當鑽探人員在比較堅硬的岩層打孔時,如果鑽頭磨損了,那麼所有的設備都提起來,這樣才能換上新鑽頭。因此,海上的工作是十分單調的,頻繁地把一根管子接到另一根管子上。鑽探平台上,像塔一樣高的起重機通過繩索把長長的管子向上拖起,一組工人把新的管子接上去,使連接後的管子長度能夠到達海底。
鑽探工作隊里都會有一位經驗豐富的鑽井液工程師:他主要負責估測鑽探管子里濃稠的清潔劑的流度。這項工作至關重要,就好像人體通過血液循環來運送氧氣一樣。鑽井液通過管子流向鑽頭,再在鑽孔、管子間迴流出來。鑽井液既可以清潔鑽頭,又能給它降溫,還能把已經鑽成粉末的岩石碎末和石油運送到水面上來。而且,鑽井液還把海底下的信息帶到地面,鑽井液里含有什麼物質、不含什麼都要仔細地監控、分析。
全世界第一次真正從海底開采出石油的日子,是1947年11月的一天。那天,當鑽頭打到530米時,奇跡發生了,一個工人看見了濃稠的墨綠色液體流進了儲存鑽井液的深坑裡。當時,這些石油每桶賣了2.65美元。此後,工程師們還為輸送石油找到了一個好辦法,在海床以下2米深的地方鋪設海地管線。
D 平台上的生活
每個海上鑽井平台至少需要25人才能夠運轉起來:包括兩組鑽井工人,6個人一組,兩組交替工作,每半天輪換一次;1名專職地質學家對礦樣進行評估;4名海員、4名廚師、2名工具維護人員以及1位鑽井液工程師和1名勘探隊負責人。一個新的工作線就這樣形成了,海上工作人員和陸地上不同,他們不是早出晚歸的工作模式:工人們每天在鑽井平台上辛苦工作12小時,連續工作7天,之後就可以放假7天,他們可以利用假期去岸上放鬆,然後再回到海上。
因為工作漫長而又枯燥,海上生活的唯一調劑就是吃頓好飯。石油公司從來不在吃上節約開支。不過很顯然,海上石油工人的食物里唯一沒有的就是酒。由於日常工作的危險性,這使石油公司在很早就禁止任何含有酒精的飲品出現在鑽井平台。這條禁令被嚴格執行,一旦有人違反,就會被立即遣送回岸上。
在鑽井平台上,吸煙也被絕對禁止,尤其是在靠近鑽探孔的地方,當原油快要抽出來時,鑽孔附近會繚繞著一些天然氣。因此,哪怕是一點點火星都會要了全隊人的命。
不僅如此,海上勘探隊還生活在爆炸的恐慌之中,一旦石油或者天然氣在高壓下發生噴冒,可能就會從鑽孔中急涌而出,有時力量巨大到足以摧毀整個鑽探平台。鑽探平台離陸地越遠,發生這種井噴的危險系數就越大。從1955年到1968年之間,世界上有23個鑽井平台毀於井噴,這使得投保率幾乎翻了一倍。為此,人們發明了一種能夠放在油井附近的監控裝置,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它會自動卸掉從井中溢出的壓力,這就是防爆器,它成為預防井噴的必備之物。
E 移動的鑽探平台
20世紀50年代早期,由於打一口新井必須要搭建鑽井平台,勘探結束後還要拆除,這項高額費用使海上石油勘探的發展速度減慢。為此,一個美國海軍退役士兵拉伯德靈機一動:能不能找到一種方法把固定的鑽探平台整體挪走,讓整套設備從一個勘探點漂浮到另一個勘探點?
拉伯德曾於二戰期間在美國海軍服役,所以他對駁船十分熟悉,他想用駁船來運輸鑽探平台。在運輸過程中,駁船起到船體的作用,把鑽探平台放到駁船上面。當運送到目的地時,駁船就充滿水,沉到水下,把鑽探平台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當鑽探工作完成之後,用電泵將駁船內的水抽凈,重新起到運輸作用。拉伯德的革新,一經推出就大受好評。
此後,隨著技術的革新,還出現了能夠停泊在深水區的半潛式鑽探平台。這種鑽探平台能夠潛入水面以下15米深,然後把錨插入海底,再用繩子把錨和鑽探平台系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把它固定在指定位置了,就像我們在陸地上用繩子和木樁固定帳篷一樣。
現在最常用的鑽探平台被稱為「自升式塔台」。自升式塔台被拖到指定位置之後,它就開始發揮駁船的作用,潛入水中,它的樁腿開始向下伸,直到海底,這些樁腿把平台固定在那兒,然後鑽探平台再自動向上升起,一直升到海面以上的安全工作高度。當鑽探工作結束時,鑽探平台就和鑽孔脫離(鑽孔要用混凝土封上),浮於海面,被拖往下一勘探地。由於採用了自升式鑽塔,深水區鑽井開始發展起來,從前樁腿只能插到海底40米,而現在,常常冒險插到90米的深度。
❸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分布於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屬於海底石油資源的一部分。
40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的統計顯示,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分別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自從19世紀末人們在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既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也包括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在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儲藏量也非常可觀。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為100萬噸~250萬噸,我國無疑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屬於我國首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位於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已被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形成了大量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十分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科學家在南海大陸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為2000米~3000米,有的達6000米~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生油岩層厚達1000米~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的石油儲藏量或許可以與波斯灣或北海油田相媲美。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前途非常光明。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採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陸地上的復雜一些,建設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比較流行的是國際合作的方式。
❹ 鞋子在海邊弄上石油了怎麼辦白色的鞋子,去洗鞋店他們也擦不幹凈
要看什麼類型的皮,啞光帶紋路的真皮的話,就沒得整了,即使是弄掉,但也會變色,會不好看,如果是光麵皮的話就很好處理
❺ 如何在海上開採石油
海上開採油氣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工島,多用於近岸淺水中,較經濟。
2、固定式採油氣平台,其形式有樁式平台(如導管架平台)、拉索塔式平台、重力式平台(鋼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的重力式平台)。
3、浮式採油氣平台,其形式又可分為可遷移式平台(又稱活動式平台),如自升式平台、半潛式平台和船式平台(即鑽井船);不遷移的浮式平台,如張力式平台、鉸接式平台。
4、海底採油裝置:採用鑽水下井口的辦法,將井口安裝在海底,開采出的油氣用管線直接送往陸上或輸入海底集油氣設施。
(5)怎麼去大海上的石油擴展閱讀:
海底石油的開采過程包括鑽生產井、採油氣、集中、處理、貯存及輸送等環節。海上石油生產與陸地上石油生產所不同的是要求海上油氣生產設備體積小、重量輕、高效可靠、自動化程度高、布置集中緊湊。
一個全海式的生產處理系統包括:油氣計量、油氣分離穩定、原油和天然氣凈化處理、輕質油回收、污水處理、注水和注氣系統、機械採油、天然氣壓縮、火炬系統、貯油及外輸系統等。
供開采生產的油氣集中、處理、轉輸、貯存和外運的工程設施:
1.裝有集油氣、處理、計量以及動力和壓縮設備的平台。
2.貯油設施,包括海上儲油池、儲油罐和儲油船。
3.海底輸油氣管線。
4.油氣外運碼頭,包括單點系泊裝置和常規的海上碼頭(有固定式和浮式兩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底石油
❻ 海底石油資源是怎樣探查清楚的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它不僅向人們提供大量的食物,還提供了寶貴的石油資源。據初步的估計,海底石油的蘊藏量要佔到地球石油總蘊藏量的一半。而這個比例隨著勘探手段的不斷完善,還將不斷地予以刷新。
那麼這些數字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們是怎樣知道哪裡有石油礦藏的呢?何況海底石油一般並不是存在於海底的表層,有許多還埋在海底較深的地方。
海底石油勘探工作已經有了90多年的歷史,然而真正有成效的則僅僅是近30年來的事。原來這是由於人們掌握和發展了一種稱之為反射地震法的勘探手段。
從字面上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種方法的實質是利用聲波造成海底震動,然後接收回波,根據回波轉換成的電信號的特點,就可以測定海底哪兒有石油或者是別的什麼東西。在這種方法中使用的是反射地震儀和現代的地層剖面儀,並以它們為基礎建立了高頻海洋地震探測系統。地層剖面儀的分辨能力極高,達到零點幾米,而且可以清晰地探知海底幾百米深的地質狀況。有的地層剖面儀則可以探測更深的海底地層,深達幾千米。人們就是利用這些技術,才能夠清楚地掌握海底的石油資源。
❼ 石油流入大海如何提取
明確告訴你我是復制的: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回收處理等。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階段。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
❽ 怎樣去海洋石油981工作
981是海上工作,女孩可能性很小。石油設計行業有陸地工作的,但是要看你的專業適合不適合。
❾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