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最後一道工序過後成什麼了
擴展閱讀
石油工業用電多少錢一度 2024-10-20 03:18:05
用於割油菜的工具有哪些 2024-10-20 03:06:49
石油分散機多少錢 2024-10-20 03:06:49

石油最後一道工序過後成什麼了

發布時間: 2022-02-07 00:57:05

A. 石油是什麼變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B. 石油鑽井的一般流程

我來說說陸地鑽井流程:舉個例子
搬家安裝設備 - 鑽26「導眼50米 -下20」導管 - 固井 - 開鑽:鑽17-1/2"井眼500米 - 下13-3/8" 表層套管 - 固井 - 測聲幅(測固井質量的,有的表層不測)- 鑽12-1/4"井眼2500米 - 電測 - 下9-5/8" 技術套管 - 固井 - 測聲幅(測固井質量)- 鑽8-1/2" 井眼3500米 - 電測 - 下7" 油套 - 固井 - 測聲幅(測固井質量)
基本情況是這樣的,有些井比較簡單,比較淺(1500米),程序就比較簡單;復雜的深井(5000米),流程就很復雜了。

C. 石油從原油到成品油的煉制工藝過程是什麼詳細點!謝謝了~

煉油是相當復雜的一項理化加工工藝,根據原油品質、煉廠裝置和產成品的不同,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加工方案,因此中間產品和中間形態也不是個唯一的序列。
舉最簡單的常壓蒸餾-催化重整流程為例:
原油->常壓蒸餾->輕汽油+煤油+輕柴油+重柴油+常壓重油
其中輕汽油進催化重整,出來一部分富氫氣體,剩下的組分經過芳烴抽提可以出汽油組分和芳烴。這里的汽油組分再加工能產出標號汽油成品,而芳烴則是下一步化工廠的原料。

D. 石油鑽井的一般流程是什麼

石油鑽井的一般流程: 在油氣田開發方案確定之後,進入開發流程,這其中包括鑽井和生產兩個主要環節。鑽井環節涉及的設備有鑽機設備系統(其中又包括八大系統)、測錄井設備,生產環節涉及的設備有採油設備、測錄井設備。 鑽井前,首先要在地面確定鑽井的位置(即鑽井井位),然後在井位處打好安裝鑽機的...

E. 海洋石油981現在哪裡效益怎麼樣傳說981採油失敗,真的還中假的

一、「海洋石油981」

是中國首次自主設計,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中船集團打造的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中海油擁有該船型自主知識產權,設計由中國船舶集團708所完成,由中船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承建。平台總造價近60億元。

海洋石油981是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標志性工程,也是21世紀初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該平台建造項目於2006年10月開始,2012年2月正式進入南海海域作業。

二、發展歷程

項目於2006年10月開始,2010年2月26日開始後期建造工程。

2011年5月26日正式出航,開始海上安裝和試航工作。

2012年2月14日,海洋石油981通過了廣東海事局和湛江海事局聯合對其進行的船舶安全檢查,作為中海油深海開發艦隊的旗艦,移往南海深水油田進行勘探鑽井、生產鑽井、完井和修井等現場作業。

2012年5月9日,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海域正式開鑽。

三、2013年4月17日,「海洋石油981」荔灣3-1-4井開井並放噴測試成功。

此前,「海洋石油981」已完成荔灣3-1-11井的放噴測試。此次測試成功標志著兩口井深水上部完井作業順利完成。

自「海洋石油981」投入使用以來,已在中國南海東部的多個區塊進行深水鑽井作業,並安全順利完成,迄今最高作業水深超過2400米,創中國海油成立以來的新紀錄。此次「海洋石油981」對荔灣3-1-4井、荔灣3-1-11井進行的上部完井作業,是生產完井作業中建立地層油氣流到開採的重要環節,是油氣田從開發到生產過程中的最後一道井內作業程序,也是油氣田作業中最復雜的工序之一。兩次作業的順利完成,表明「海洋石油981」深水作業能力經受了實踐檢驗,為我國深海油氣田開發打下基礎。

荔灣3-1氣田由中海油與加拿大哈基斯石油公司合作開發,位於南海水深約1480米的海域,是我國第一個超深水油氣田。



四、981它代表了中國真正的進入深海開發。

以往中國的開發都不超過300米,所謂的淺海。但是南海這個區域的資源,70%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超過1500米,它對支撐中國整體的海洋戰略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大型深水裝備是「流動的國土」,是大力推進海洋石油工業跨越發展的「戰略利器」,「海洋石油981」在中國南海海域正式開鑽,標志著中國正式挺進海洋深水石油開發新領域,拓展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空間,必將為保障中國能源安全、推進海洋強國戰略和維護領海主權做出新貢獻。

F. 海底石油儲量巨大是怎樣的

據地質專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大陸架和大陸坡蘊藏著全球3000億噸石油的一半以上。海底石油將顯示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1960年全世界近海石油產量占石油總產量的10%左右;1970年,產量占總產量的16.8%;1980年海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21.8%;1985年海上石油占總產量的26.74%,2000年,已超過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

煤、石油、天然氣是工業化社會一刻也離不了的動力源泉。現代化的交通多數離不開石油、天然氣和煤。20世紀以來,傳統的燃料,煤和木材逐步讓位於石油和天然氣。以1950~1970年為例,短短20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提高了三倍,天然氣消費量提高了四倍。在世界各種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所佔比重達到了64%。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其比重高達75%以上,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靠進口石油來滿足本國需要。西歐各國所消費的石油96%依靠進口,開採石油量佔世界石油總量1/3的美國,也要進口40%的石油才能滿足本國石油需求量。日本進口的石油量佔世界石油耗量的17%。這一趨勢有增無減。

能源短缺,早已成為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因此開發海上天然氣和石油,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共同行動。190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巴臘海峽,用棧橋式井架,在水深僅有幾米的海底,首次采出石油。1924年前後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和前蘇聯裏海的淺灘上也先後建起了海上石油鑽井架,進行石油開采。這些石油井架都用棧橋同陸地相連。直到1946年,美國建造的海上鑽井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

據科學家研究報道,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大陸架,石油儲量最多的首推波斯灣。其中有六個產油量超1000萬噸,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其次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油田。在海底天然氣儲量方面,波斯灣仍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中國淺海大陸架面積近285萬平方千米,其中200米水深范圍內的大陸架面積共130萬平方公里。經勘探研究表明,我國沿海主要有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淺灘、珠江口、鶯歌海、北部灣等七個含油盆地,總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千米,現已查明有17個新生代沉積為主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估計有很多的油氣資源量,大約達100億~130億噸,構成了環太平洋區含油氣帶的主體部分,是中國油氣資源的重要後備基地。

20世紀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氣的國家僅六個,而現在已達100多個。海上油氣鑽井數,1961年為726口,而到1995年達2663口,其中美國海上油氣鑽井數最多。海洋石油的產量,1950年僅0.3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1960年為1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0%;1995年為9.65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08%。海洋天然氣的發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產量為2903.11億立方米,1995年為4421.00億立方米。

從1980年開始中法、中日先後在渤海中部、西部和南部進行聯合勘探開發。1981年在中日合作區打了第一口預深井,日產原油近1000噸,天然氣約60萬立方米。同年10月又打出了一口井,日產原油270噸,天然氣3.3萬立方米。1982年4月,中日合作打出第一口深井,日產原油390噸,天然氣7萬立方米。

早期的海上鑽探,通常採用固定式或活動式平台進行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水深作業。固定式平台既可用於鑽探,也可用於石油生產。活動式鑽井裝置具有既保證鑽井時的平穩性,又有易於活動和適應多種水深的特點。

採油是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後一道工序。固定式生產平台是目前最常用,最主要的是採油平台,它有鋼管架樁基平台、鋼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張力腿平台、綳繩塔平台。建一座固定平台,其投資量非常巨大,必須要有大面積的採油要求條件,才是可行的。

浮式生產系統有半潛式和油輪式兩種,半潛式適用於900~1500米的深海區或邊際小油田開採油氣。油輪式的最大作業水深可達1800米。有的國家採用向海中填石砂、泥土和廢料等建造人造島來進行石油開采。

G. 石油開採的整個工藝過程是怎樣的

簡單的工藝過程

石油開采方式有自噴採油和機械採油,自噴採油是由於地下含油層壓力較高,憑其自身壓力就可以使原油從井口噴出的採油方式。機械採油則是利用各種類型的泵把原油從井中抽出,目前我國石油開采以機械採油為主。不同的地質情況不同的油品性質採用不同的機械開采方式。對粘度小於50毫帕斯卡.秒,密度小於0.934的原油(稱為稀油),一般用常規開采。對粘度大於50毫帕斯卡.秒,密度大於0.934的原油(稱為稠油),一般用熱力採油,即採用熱蒸汽吞吐、摻稀油及伴熱的採油方式。
以遼河油田為例,氣候寒冷是北方冬季的特徵。油質除一部分稀油外,大部分油質為稠油和特稠油,由於原油重質成份多,粘度大,相對密度大,在油藏條件下原油幾乎不能流動,無法用常規的方法開采,給生產和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油田採用熱力採油、稀釋、乳化降粘方式開采。 稀釋開采:即將一定量粘度小的稀油加入稠油中,降低粘度。 熱力採油:即蒸汽吞吐、蒸氣驅,就是對油層注入高溫高壓蒸氣,加熱油層里的原油,使原油的升高,粘度降低,增加原油的流動性,推動油層里的原油流向生產井。另外注入蒸氣對油層加熱後,蒸氣變成熱水流動,置換油層里原油滯流空隙。原油受注入蒸汽加熱,其中輕質成分將氣化,烴體積膨脹也會將原油推流到生產井。 乳化降粘:即將含有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混入稠油中,並在油管和抽油管表面上形成親水的潤濕表面。 大大降低油流時的阻力,使油能夠正常開采出來。

H. 「石油經過分餾裂化等工序後得到大量乙烯,苯等不飽和烴」這句話哪錯了

得到的是不飽和烴少、飽和烴多、還有瀝青等成分

I. 煤和石油的形成過程 屬於什麼變化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馱�閑災剩�約壩扇饒芤�鸕謀浠��痰鵲南晗缸柿稀S紗酥腫柿霞茨芙�徊攪私庠�仙�鏌藕≈鸞ザ鴉�鋇幕肪匙純觥?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2

石油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工業能源,被稱作「工業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稱。石油這種黑棕色的,粘稠的液體,以前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那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內容: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煤炭是怎樣形成的
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雖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石油的日漸枯竭,必然走向衰敗,而煤炭因為儲量巨大,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煤炭汽化等新技術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煤炭必將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無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椎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J. 石油為什麼能變成汽油,誰知道

石油變汽油是通過一系列過程將石油中不同密度的物質分離開,除了產生汽油,還有瀝青,柴油,重油,潤滑油等

過程主要有蒸餾,裂化,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