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戰略儲備怎麼保存
擴展閱讀
電子產品批發網址哪個好 2024-10-20 05:12:10

石油戰略儲備怎麼保存

發布時間: 2022-02-07 03:44:30

❶ 怎麼樣油氣儲存與儲備保障

到達目的地的原油總是立即被送往煉油廠進行加工處理。一些發達國家通常會為自己儲備相當於三個月進口量的石油產品(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自1968年以來,這種儲備已成為歐洲共同體的必備。各國所採用的戰略儲備方式不盡相同,既有國家層面的,也有民間組織層面的,也有兩者兼而有之進行儲備的。比如在法國,民間組織的石油儲備責任是確保各地區10天的石油消費量和15天的柴油和民用燃料用量。石油產品儲存在大小不等的罐內,它們大多深埋地下。石油儲備中心的管理者們的主要關注點就是安全和保密。防火自然是首要因素;但是也要嚴防土地和水域石油泄漏的危險,對這些儲存罐應進行有規律的監測並注意防腐。

液化天然氣的儲存與輸送。在過去的40年中,人們已經成功而安全地跨越遼闊的海域輸送了大量液化天然氣,這些雙殼結構的船都是專門為液化天然氣的輸送而設計建造的。在陸地,液化天然氣在特別設計建造的雙層儲存罐內在常壓大氣壓力是地球大氣層內任何一個給定點的壓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大氣壓力與測量點之上的空氣重量產生的水靜壓力值非常接近。低壓區域的位置上方壓力低於大氣壓,而高壓區則在其上方出現了高於大氣壓力。同樣,隨著高度增加,上覆的大氣變薄,所以氣壓將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在橫剖面上,1平方英寸的空氣柱是從海平面到大氣層頂部測定的,其重量約為14.61磅力。1平方米(11平方英尺)的空氣柱約為110千牛頓(相當於海平面處的10.2噸質量)。條件下儲存,絕大多數儲存罐的混凝土外壁可厚達3英尺,罐內壁是用鎳合金鋼製成,這種特殊設計製造都是為確保液化天然氣的低溫保存。一旦在內壁出現破裂,則內壁與外壁之間的空間都會被液化天然氣充填,人們用精密的監測系統對任何內部裂隙進行不間斷的監測。用泵將液體從儲存罐中抽出,並加熱使其氣化,液化天然氣就可以轉為天然氣,然後,通過天然氣管線把這些氣體輸往民用和商業用戶。但在一些情況下,在技術上難以完成天然氣管線的鋪設,或者投資過於巨大,比如從奈及利亞向歐洲送氣,或從卡達向日本送氣。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人們採用了在海上運輸液化天然氣的方法。天然氣會占據大量空間,在它裝船運輸之前就必須進行濃縮處理。兩個基本的方式為:(1)將天然氣轉變為液態化工產物,如氨水或甲苯,或者復合型液態烴類物質;(2)將其低溫冷卻液化(在-160℃狀態下),並用液化天然氣罐進行運輸。由於已經新建了大量的液化加工廠,所以液化天然氣罐的數量也相應地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氣罐的製造使用了先進技術,但也要極其昂貴的材料(如特種鋼材)來製造,這些材料需要耐極低的溫度,這些罐還需要極佳的保溫性能,這意味著液化天然氣罐的運輸費用是同樣體積石油運輸費用的4~5倍之多。

然而,即使這么高的投資,液化天然氣工業出色的經濟靈活性和地緣政治優點使其在當今世界大獲成功。一個需要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必須修建一些特殊的港口,稱為液化天然氣終端站液化天然氣被用於天然氣的遠程運輸,通常是跨海運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液化天然氣終端是為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或出口專門建造的港口。,在那裡從船上卸下液化天然氣罐。這些終端站有三種設備:(1)液化天然氣卸載設備(尤其是液化天然氣罐的噴射加防凍保暖層,可以用泵壓通過管線將液化天然氣從罐內抽提到陸上的裝置);(2)液化天然氣儲存罐;(3)液化天然氣的再氣化裝置,將氣化後的液化天然氣通過管線輸往進口國的天然氣管線配送系統或直接輸往主要的消費處(比如發電廠)。在氣化加工過程中,1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在大氣壓力下可以氣化為600立方米的天然氣。與石油不同,天然氣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這意味著,就相同質量的能量而言,它所佔的體積是石油體積的600倍。所以,毫無疑問,輸送氣態天然氣租用交通工具的費用將是石油的600倍之多。

液化天然氣是怎樣運輸的?液化天然氣的運輸需要大型的、特殊設計的船,這些船是雙殼的,裝載能力為138000立方米或更大。這種船上固定著一套特殊的罐裝儲存系統,可以在裡面以大氣壓和-160℃狀態儲存天然氣。全球目前有130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還有50多艘的購船訂單。

液化天然氣罐的類型。造船者們可以選擇兩種技術方式:具獨立分隔艙的液化天然氣罐,更常見的是球形罐,可以安裝在船殼內。在船殼內的液化天然氣罐具有特殊的內層,它由鎳或特種鋼製成,用特殊鋼材將船艙分隔開來,以保證它們彼此不滲漏,並能耐受-160℃的低溫,確保船殼內部的保溫。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油罐船卡達擁有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船。第一艘Q-Max(266000立方米)的船名為「Mozah」。(135000立方米)的運載能力僅僅是運輸相當能量的油輪體積的一半,但前者的造價卻是後者的3倍之多。在過去的40年中,人們已經跨海6000萬英里安全地輸送大量液化天然氣。這些雙殼船體的罐裝船是為運輸液化天然氣專門設計建造的。在陸地,液化天然氣儲存在大氣壓條件下特殊施工建造的雙層壁的儲存罐內。

絕大多數這種運輸船的外壁厚達3英尺,內壁用鎳合金鋼特殊設計建造,可以保證液化天然氣的低溫狀態。一旦內壁出現裂隙,所有的液化天然氣都會灌入內壁與外壁之間的空間。精確的監測系統可以對內部裂隙實施全天候監控。可以用泵將液化天然氣從儲存罐抽出,然後加熱使液體氣化。這些天然氣就可以通過管線輸往民用與商業用戶。

「實際上,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罐裝船的長度足有3個足球場那麼大!」

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裝載能力: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罐裝船裝載量可以超過3300萬加侖液化天然氣,它相當於200億加侖的天然氣。一艘液化天然氣罐裝船釋放出來的天然氣將是1944年把美國俄亥俄州東北部港口城市克利夫蘭1平方英裡面積燒成灰燼的燃料量的20倍!

「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罐裝船(12.5萬立方米)所裝載天然氣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70萬噸TNT當量,或者相當於55顆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的爆炸能量。」

❷ 石油的儲備是有上限的么,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謊言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當中,石油儲備量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有一些學術作者聲稱,石油資源會在幾十年內被用光,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的依據,因為石油主要是由地殼內的碳合成的,只要在地殼內部碳元素依然存在,那麼我們的石油資源就沒有枯竭這種說法。石油的形成有兩種不同方式,第一種是有生物沉積而形成的,第二種則是由石化油形成的,兩種說法都是自己的合理之處。

石油資源面臨枯竭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謠言,因為石油資源可以通過不同渠道進行再生,但是這個過程一般比較的復雜且漫長,需要消耗幾百年的時間,所以最好的保護石油資源的方法,便是不浪費。

❸ 什麼叫石油戰略儲備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採納

❹ 為什麼油氣戰略儲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手段

新時期國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經濟的持續增長,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又是這種技續增長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支柱。石油的安全就是保證滿足經濟持續發展需求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
目前威脅我國石油安全的主要國際因素有:
(1)原油進口依賴度不斷增大,加大了石油供應的風險;(2)由於種種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國際上可能出現短期和局部的供應短缺;(3)敵對勢力或國際競爭對手對我國石油供應的可能威脅或影響。
國內的不利因素則主要有:
(1)我國是一個面海背陸的大國;(2)潛在著地緣軍事和自然災害等不安全因素;(3)中國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石油凈進口國;(4)中國處在總體缺油的東亞地區中部;(5)中國離世界主要出口源較遠,等等。
在我國進口原油達到1/3後,必須有戰略儲備,以應付突發事件。許多專家認為,要保證國家石油安全,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力爭做好資源、生產能力和技術三方面的儲備。所謂資源儲備就是增加資源的轉換率,增加儲量的置換率。所謂生產能力的儲備就是要把石油的戰略儲備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油價低時盡可能地進口石油,最安全的一點就是把優質的資源儲存在地下,包括國內的油氣田放緩開采、大力建設地下儲存庫等等。要做到這一點,國家必須有政策的支持。所謂技術儲備就是要將目前一些可以提高採收率但成本太高的技術儲存起來,等到特殊時期再啟用。
石油的戰略儲備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已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和措施,比如美國阿拉斯加的油氣田幾乎全部為戰略儲備油田,非到戰爭時期或國家遇到重大災難急需石油時是不會開採的,而且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已達數月之多。日本一方面極力開拓海外石油市場,加大勘探領域,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石油戰略儲備達到了70天之久!
縱觀各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情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石油儲備是傳統的安全手段,應對突發事件的減震器,石油供應的調節器。我國已著手石油與天然氣的戰略儲備研究與實施,逐步完善管網與地下油、氣庫的建設。這將是中華民族的千秋大業。

❺ 美國與日本戰略石油儲備方法.經驗.政策.基地數量

構想始於二戰 旨在維護經濟安全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從醞釀到最終建立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艱苦磨練」。這一構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4年,美國當時的內政部長哈諾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構想。1952年,美國國家礦產資源政策委員會也提出了類似建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爆發使艾森豪威爾總統認識到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議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由於種種原因,上述建議始終未能在政府和國會間達成一致並付諸實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和西方國家實行全面石油禁運,導致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美國政府遂下決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1975年12月22日,福特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能源政策與儲備法》,該法授權美國政府建立高達10億桶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美國政府從1977年7月21日正式開始儲備石油,後來最終形成的儲備能力為7億桶。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布希政府認為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美國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因此提出了擴大石油戰略儲備容量的建議。2003年4月,國會正式批准了布希政府的建議,並批准撥款15億美元用於擴建儲油設施,使之達到10億桶容量的要求。

地點選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地點幾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主要選在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個州的沿海地區,其原因有三:

一是運輸和加工方便。墨西哥灣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加工基地。由於緊靠油品生產和加工企業,不僅大大提高了戰略石油儲備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還降低了釋放儲備時的運輸成本。
二是安全性較高。美國的戰略石油均儲藏在該地區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鹽礦洞穴中,這些鹽洞足夠容下原來的紐約世貿雙塔。如此深度幾乎可以防禦任何人為和戰爭的破壞。

三是有利於儲藏,且成本較低。墨西哥灣沿岸有500多個鹽質洞穴,採用簡單的「水溶技術」,即用清水將鹽溶解便可將鹽洞加工成巨型圓柱狀「地下儲油罐」。由於鹽洞很深,地層壓力將封閉任何裂縫。此外,鹽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環流動,有利於保持油品質量。據能源部介紹,採用鹽洞儲油,建造和維護費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積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儲備石油每年的日常運行和維護費用為25美分,是採用地上罐儲方式的1/10,是採用岩石礦洞儲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調整 惟有總統有權動用

從1977年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持續增加。此後,柯林頓政府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發生了一些改變,幾次動用這一儲備以調控石油市場油價。到2000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降至5.41億桶,為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布希總統上台以來,特別是「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又明顯調整。2001年11月中旬,布希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戰略石油儲備,目標是2005年增加到7億桶。到2002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升到5.99億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億桶,創歷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約相當於美國目前6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如果加上商業石油儲備,可以替代160天的進口量。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大釋放能力為每天430萬桶,可以連續提取155天左右。
當然,要動用這些深藏地下的戰略石油儲備,只有美國總統一人說了算。一旦總統決定動用,能源部將採取招標方式向市場公布投放數量,通過競標最終決定中標購買石油的公司。從開始決策到投放市場只需13天。

美國國會1990年在重新修訂《能源政策與儲備法》時,放鬆了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條件,理由是「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據新規定,除了「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外,在國內石油產品供應出現中斷或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總統也可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此外,在企業因突發事件導致其石油供應中斷的情況下,能源部可有償向這些企業借貸戰略石油,但借貸期不能超過6個月,借貸總量不能超過500萬桶。這樣做既可解企業的燃眉之急,也給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帶來一定收益。顯然,布希政府此次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並不屬於「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

5月28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簽署了興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協議和600萬噸原油的鐵路購銷合同。消息傳出,日本朝野大為震動,雖然俄羅斯已經表示將暫時擱置日本提出的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設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仍不放棄努力,利用參加聖彼得堡建城300周年慶典的機會再次向普京游說。日本媒體評價,「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尋求穩定石油供給的心情是多麼急切」。
日本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
記者親身感受到日本社會對石油的重視程度:每天的經濟新聞都會對美國道瓊斯工業品中原油價格的變化進行詳細報道,伊拉克戰爭期間,對世界原油價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經濟類報章的主題。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日本僅在日本海沿岸擁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油田,產量僅佔全國石油供給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賴進口。
對於進口石油的高度依賴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吃了大虧,此後,日本政府便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一方面在中東以外的其他地區尋求穩定的石油供給,另一方面積極加強石油儲備。
20世紀70年代,石油主要消費國對石油重要性的認識明顯提高,為此創建了國際能源機構,各加盟國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90天石油儲備和必要時互通有無的義務。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進民間石油儲備,1975年制定了《石油儲備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從事石油進口、精煉和銷售業務的公司的責任義務關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團又開始推進國家儲備,確立了日本現行的國家和民間兩極儲備體制的雛形。1981年,日本民間儲備達到了90天的目標值,1988年,國家儲備數量也達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後,政府為降低相關石油企業的壓力,將民間儲備的義務額降至70天,同時將國家儲備調高至5000萬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日本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日本的國家儲備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間儲備中原油和成品油各佔一半。根據日本政府最新的統計,今年4月的石油儲備為8899萬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國家儲備4844萬KL,可用92天,民間儲備4055萬KL,可用77天。
儲備庫建在海上地下
國家石油儲備基地要建設在儲備費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質條件適宜、運輸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根據本國的石化工業布局,日本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庫的多樣化儲備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是日本第一個石油儲備基地,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儲備。上五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位於九州長崎縣,是世界上第一個海上油罐儲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圍下並列放置了5條儲藏船。每條儲藏船長390米、寬97米、高27.6米,可以儲藏440萬KL原油。串木野石油儲備基地位於鹿兒島縣,採取地下岩洞油庫方式儲存,基地內現有3個儲油設施,一個寬18米、高22米、長1100米,另兩個寬度高度與上一個相同,但長度為2200米,這三個設施總共儲存著175萬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庫儲油的優點是,能夠穩定保持約9攝氏度的溫度,具有較強的抗地震、抗雷擊等防災性能,藉助地下水的壓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險。
願意把儲備基地借給中國
在激烈的國際石油市場變化中,日本政府認為本國的石油安全將越來越與亞洲石油供需休戚相關。在不久前的國際能源機構大會上,日本還提出了建立亞洲共同儲備基地和東亞能源安全保障機制的建議。
日本提出,東盟10國除擁有少量民間儲備外均未建立國家儲備;中國雖已著手建立國家儲備,但儲備能力還跟不上進口的增速。東亞這13個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均高達50%以上,中東地區局勢動盪,亞洲各國石油供應都面臨較高風險。而日本的儲油設施尚有一定空閑,為此日本提議,首先將沖繩兩處儲油基地借給離其較近並願意進行合作的東盟各國和中國,隨後在經東盟同意的基礎上,選擇諸如菲律賓和泰國的合適地點,由日本提供技術,合作建設新儲油基地。▲

❻ 國家戰略儲備都需要儲備哪些東西

原油及原油製品、外匯、金屬(釩、鉻、錳、鈷、鎳、鉬、白金、銀、銅、鋅、鉛、鎢、銦以及稀土等)、棉花、橡膠、食鹽、煤炭、醫療器械、葯品...這些列出的是國家各種法律上明確提出的戰略物資。

戰略儲備是指國家為了應付戰爭和其他意外情況,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國防需求,而在平時有計劃地建立的一定數量的物資、貨幣、能源、人力等方面的儲存或積蓄,主要包括物資儲備、財力儲備和能源儲備等幾個方面。

拓展資料:

如何做好戰略儲備?

完善儲備立法。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調整物資儲備,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戰略物資儲備法律。
除突發事件應對法第32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的監管、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
國防動員法第33至36條對「戰略物資儲備與調用」進行了原則規定外,對戰略物資儲備和調用的規定散見於相關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中,如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中央儲備肉管理辦法、中央儲備糖管理辦法、國家物資儲備管理規定等,存在立法分散、立法滯後、立法位階偏低等問題。
這種立法現狀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各類儲備統籌協調,也不利於各類儲備的規范管理和更好發揮作用。
有必要在系統梳理目前我國戰略物資儲備立法基礎上,盡快建立健全國家戰略物資儲備法律法規,對戰略物資儲備的管理體制、存儲數量、輪換周期、資金保障、統計報告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使國家戰略物資儲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便於監督檢查。

堅持「一盤棋」推進。在緊急情況下,國家戰略物資的投放是帶有應急性質的,必須快速響應,及時高效地提供由於突發性因素產生的物資需求,以及為調用這些物資而進行的物流活動等。
快速響應體現在當國家需要時,能拿得出、用得上,哪裡有需要,就能及時調撥到哪裡;什麼時候有需要,就能保證運能運量,及時送達。
調用儲備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多個環節、多個儲備物資品種與儲備運行管理的多種資源,需要有一套協同高效的指揮協調機制,跳出各部門自身的利益訴求,樹立「大儲備」意識,堅持「一盤棋」推進。建議成立中央層面的儲備領導協調指揮機構,統一指揮,以增強戰略物資儲備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

建立儲備資金保障體系。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體系,資金保障是關鍵。建議在進行儲備立法時,明確規定每年從國家財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國家戰略儲備資金積累。
收儲戰略物資的資金可通過財政撥款、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保證。
戰略儲備物資在出庫、輪換中出現的資金盈虧也應由國家掌控,繳納盈餘,彌補虧損。在儲備加強的趨勢下,財政應確保倉庫運行資金逐年增長。
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作為國家儲備的一種重要形式,建議與黃金儲備、外匯儲備等放在一起統籌考慮。
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利用外匯在全球范圍內購買所需的戰略物資,既可實現外匯儲備運用多元化的目的,又能提高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實力,確保國家安全。

優化戰略儲備物資品種。戰略儲備物資的品種選擇主要取決於國內物資稟賦、供求狀況、在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領域的重要性、國際物資的可得性等因素。
物資的稀缺狀況、本國儲量佔世界總儲量比重、本國物資消費佔世界總消費的比重、物資的進口集中度、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化以及主要物資生產國的政治經濟穩定性等,都會直接影響到相關物資的戰略重要性程度.
所以要在科學研判世情、國情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戰略儲備物資的品種結構,根據國家戰略安全的需要適時調整戰略物資儲備的品種與規模,進一步提高響應能力。

提升動態管理水平。戰略儲備物資的收儲、發運、質量管理等固然重要,但要實現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還需提升面對復雜狀況的動態管理水平。
大數據的出現和應用為戰略儲備的動態管理、科學化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
建議結合我國戰略物資儲備發展現狀,統一標准和規則,滿足大數據應用對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採集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以推動戰略物資儲備流程標准化為切入點,構建科學高效的儲備信息管理系統。

❼ 如何儲存(一瓶)石油

石油儲備是很危險的,最好要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才能做到,
勸你一句,最好別這樣做,萬一石油以後降價了怎麼辦,你不就虧大了。

❽ 全世界石油儲存分布

海洋石油比中東的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