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納粹為什麼要打蘇聯石油
擴展閱讀
四川地下有多少口石油 2024-10-21 22:58:28
鑽石綉怎麼綉上去 2024-10-21 22:49:53

納粹為什麼要打蘇聯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2-10 05:40:31

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1)納粹為什麼要打蘇聯石油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㈡ 希特勒為什麼要先打蘇聯

很多人認為如果希特勒先攻下英國在,然後聯合蘇聯獲得中東一代的控制權,或許就可以實現取得世界的幻想。身邊很多人也都把自己當成戰略大師一般,認為希特勒攻打蘇聯是巨大的錯誤,其實這裡面原因並不那麼簡單。

歷史最終證明他的決定是錯誤的,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希特勒很快就遭到了應有的報應。

㈢ 納粹德國二戰時為什麼打蘇聯

一,侵蘇聯是納粹黨長期的「即定國策」。這直接決定了攻蘇的必然性!
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奮斗》這本書里,就提出了一個不甚明確的計劃--進攻俄國!1928年還寫了另外一本秘密的書,這本書重申了《我的奮斗》中關於進攻俄國的觀點。即便那並不是一個詳盡的計劃,它也是希特勒所思所想的清楚表白。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赫上校在1937年貝希特思加登的一次會議上,記錄下了希特勒准備在德國開始失去其優勢前奪取東方領土的計劃。希特勒十分清楚,德國一定要抓住在東面出現的機會。「霍斯巴赫備忘錄」基本上預告了希特勒的行動。
二,目標:蘇聯還是英國!?
法國覆滅之後的兩個多月內,希特勒在東進(攻蘇)和西進(攻英)問題上猶豫不決。攻英計劃和攻蘇計劃差不多是同時制定的希特勒一方面對英國狂轟濫炸,軟硬兼施,一方面又隱蔽地將陸軍大批東調。雖然希特勒很長時間以來就想向東進攻蘇聯,但是他想先吃掉英國,避免兩線作戰。要是德國具有空中優勢,德軍一定會渡過海峽,入侵英國。可是希特勒的空軍在不列顛戰役中遭受重創。由於德國不具備空中優勢,希特勒並未因此推遲執行進攻蘇聯的計劃。盡管德國無力擊敗英國,希特勒還是決定進攻蘇聯,希望迅速擊垮蘇聯,然後對付英國。希特勒計劃:德國武裝部隊應在對英國戰爭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聯,為此,德國必須動用一切可以調動的陸軍部隊,而海軍則仍以英國為主要作戰對象,這一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總的戰略企圖是以裝甲部隊縱深鍥入,大膽作戰,摧毀蘇聯西部的陸軍主力,爾後快速追擊,建立一道從伏爾加河到阿爾漢格爾的防線以對付蘇聯的亞洲部分。而且,他認為德國這樣做還可以阻止英國與蘇聯結成同盟。

那磨希特勒為何作出這樣的決定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條原因:
第一,西歐糧食恐慌,石油短缺,給希特勒擴大戰爭帶來很大困難,要拿下英掄三島反而會增加這種困難。因此他迫切需要奪取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給武裝部隊輸血。
第二,德國海軍較弱,渡海作戰困難較大。即使擊潰大英帝國,希特勒也認為「德國人流血犧牲得到的勝利,但獲得實惠的只是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何況,希特勒被勝利沖混了頭腦,過高的估計德國陸軍的實力。因而確定了先大陸,後海洋的信念。
第三,在希特勒的全球戰略中,蘇聯是主要敵人,而英國則是可以妥協的不對象。當時歐洲大陸的戰略態勢是蘇德兩雄對峙。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蘇德當時的力量對比。
到1940年夏,德國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這些地區擁有1億多人口,是歐洲的心臟,也是歐洲工業集中的地區。另外,攻打蘇聯還將得到盟友義大利,以及匈牙利,羅馬尼亞,西班牙,保加利亞等仆從國和蘇聯的死敵芬蘭方面的幫助。還有,法西斯盟國日本也將在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方向牽制大量蘇軍。
從蘇聯方面不但備戰的動員准備不夠,戰略戰術思想陳舊,而且在斯大林對蘇軍中高領導階層的「大清洗」之後,蘇軍的指揮隊伍在人才方面出現了巨大真空。這些都會告訴德軍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我們將有機可乘!!
在1941年夏,蘇德之間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對比關系,從總體上是德國處在優勢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把主要兵力投入侵蘇戰爭,在軍隊人數上占兩倍於蘇聯的優勢,而坦克和飛機都接近蘇聯的三倍(與此相對的是在火炮方面蘇聯在戰爭的各個階段都保持著絕對優勢,這也可能與蘇聯人「大縱深」和防守的戰略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綜上原因希特勒最終選擇了攻蘇的決策。
三,希特勒的失誤探討
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從而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在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希特勒又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他向美國宣戰。或許希特勒是想讓日本深陷戰爭之中,因為他一直希望日本站在自己一邊,而且他也對美國的船隻發動潛艇戰。這樣一來,希特勒也就挑起了一場葬送第三帝國的全球大戰。
希特勒的最大弱點之一就是他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他宣稱雅里安人種是最優秀的。這大大削弱了德國的力量。比如,德國第一次進攻蘇聯的時候,許多烏克蘭人和其他一些民族起來反對斯大林的野蠻統治。但是,希特勒把他們視為斯拉夫人,認為德國不值得與他們合作以來對付斯大林。這使德國錯過了一個建立最廣泛反蘇同盟的機會,這種損失是無法預計的!也認為美國很弱,因為其人口中包括黑人和猶太人,卻殊不知美國社會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權利的源泉!

㈣ 納粹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西歐當時不產石油,中東的石油也沒有發現,德國的裝甲師急缺石油,離德國最近的油田在羅馬尼亞,在蘇聯控制中。
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東路大軍專門沖著黑海附近的油田去的。
還有當時的蘇聯因為5年計劃,工業、軍事等方面發展及其迅速,擴軍及其迅猛。按照蘇聯當時的發展速度,肯定會在1-2年內完全超過德國,而且蘇聯人口多,資源厚,跟德國必有一戰。
德國跟蘇聯肯定要打,早打肯定比晚打好。德國也正好挑在斯大林搞清 洗的時候,蘇軍指揮能力最薄弱的時機,這是完全正確的。

就像當年的拿破崙,他入侵俄國就是因為俄國的新沙皇,正在通過外交手段組織新一輪的「反法聯盟」,如果拿破崙不去打俄國,各國的聯軍會在6個月之內再次登錄法國本土。

㈤ 希特勒為什麼打蘇聯

1、法國如此迅速意外戰敗。世界大戰的本質就是大國之間的戰爭,小國只是依附大國而生存的,從歐洲看只有德國、英國、法國、蘇聯、義大利屬於大國,其中德國和義大利是軸心,起初德國和蘇聯簽署和平協議(這樣蘇聯和德國就各自瓜分自己的勢力范圍,),英國隔著大洋,如果在歐洲大陸對戰,後勤補給相對非常被動,因此德國集中力量擊敗英國遠征軍和徹底擊敗法國,這種勝利意味著可以橫掃征服了整個歐洲國家了,在歐洲大陸只有蘇聯一個強國了 ,德國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這個國家。

2、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署和平協議,9月德國和蘇聯同時對波蘭進行了進攻二戰爆發,11月兩國在波蘭勝利會師,蘇聯隨後製造震驚世界的卡廷大屠殺(1940年),11月蘇聯又入侵芬蘭,因此是蘇聯和德國共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在我國教科書中根本沒有提及,德國擊敗法國,英國退回海峽一側後,德國認為只有蘇聯會成為其最大威脅。納粹和蘇共是非常有共性的,都是高度極權,蘇共是「解放全人類」,納粹是雅利安人統治全人類,因此納粹擔心和蘇聯一山容不了2虎。

3、蘇聯軍隊在芬蘭的拙劣變現,極大增強德國快速擊敗蘇聯的信心,在芬蘭,蘇軍面對幾萬人芬蘭軍隊,卻被打得落花流水,表現出極低的作戰素質,幸虧靠著數量的巨大優勢,採用人海消耗戰,才戰勝芬蘭。

㈥ 希特勒為什麼打蘇聯,

1、德、意、日建立的軸心國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作為共產國際的核心,蘇聯勢必成為德國攻擊的目標。

2、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無產階級政權——蘇聯,成為世界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英法美不斷推動、縱容帝國法西斯攻擊蘇聯,將納粹這股禍水引向蘇聯,希望它們鷸蚌相爭,它們好漁翁得利。

3、蘇聯發生了嚴重錯誤的政治內亂,「肅反」(肅清反革命)運動屠殺了大量有經驗的紅軍高層將領,蘇聯紅軍遭受慘重損失。希特勒以為此事攻擊蘇聯時機難得;

4、蘇聯有廣闊的領土、豐富的資源,無數的石油、煤炭、鋼鐵、木材、小麥等等,正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急需

㈦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呢

每當有人提到二戰戰局時,總是會好奇為什麼希特勒一定要向東進攻蘇聯呢?

實際上,希特勒進攻蘇聯是多種信息錯誤綜合在一起導致的戰略誤判,這場戰略誤判最終導致了納粹的滅亡。

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

蘇芬戰爭的發生,讓希特勒開始嚴重誤判蘇聯的實力。

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蘇聯損失慘重,戰場傷亡達百萬以上。

在這場戰爭中,蘇軍的裝備落後,戰鬥力低下,跟德國軍隊就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由於蘇聯內斗不斷,大清洗使很多蘇軍優秀指揮官死於非命,指揮官後繼無人。蘇軍落後的指揮水平讓蘇軍甚至讓芬蘭軍隊成建制的消滅掉。

拿下蘇聯,就等於擁有了相當於整個西歐的資源,德國再不用擔心沒有鋼鐵去製造武器,不用擔心飛機、坦克、汽車和艦艇沒有燃油。

希特勒想要的是征服世界,但征服世界僅憑西歐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希特勒需要一個像蘇聯一樣體量的超級殖民地。

意識形態的沖突

希特勒看來,德國對英法等國只是利益上的沖突,沒有意識形態的沖突。而跟蘇聯卻是永遠的死敵。

希特勒希特勒仇視猶太人,對猶太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因為共產主義理論的締造者馬克思是猶太人,希特勒更把共產主義看做洪水猛獸語。

在希特勒看來,蘇聯和德國是水火不容的敵人,因為意識形態決定了德國和蘇聯無法並存。

㈧ 納粹為啥打蘇聯

意識形態上,納粹主義(民族社會主義)並非社會主義,反而是代表了極右翼,與蘇聯共產黨完全對立.種族理論上,納粹德國把斯拉夫人視為劣等民族,比猶太人高不了多少,只配被日爾曼人統治.地緣政治上,德國國土狹小,缺乏自然資源,需要從東方(蘇聯)獲得更多"生存空間".納粹並沒有想統治世界,而是建立一個以德國為盟主的法西斯歐洲堡壘,大德意志帝國要包括所有日爾曼-北歐人,從北海一直連到烏拉爾山脈.但希特勒是真心想與英國結盟的,因為安格魯-撒克遜人本來就是日爾曼族一部,種族血緣上相同.而且大英帝國崩潰,得益者只會是美國和日本.德國根本就沒有想過與日本劃分亞洲,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對德國毫無戰略意義,西藏可能是例外,因為納粹荒誕認為亞利安人起源於青藏高原.

㈨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前蘇聯

當年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在1939.8簽定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蘇、德兩國在波羅的海沿岸和波蘭的勢力范圍,但它並未規定兩國在巴爾乾的勢力劃分。所以當德國在與英、法交戰,蘇聯突然向德國的石油主要供應國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時,可以想像得出希特勒是何等得慌亂——蘇聯人離羅馬尼亞產油區只隔著一條河!盡管德國說服了羅馬尼亞,滿足了蘇聯的要求,但這已經給希特勒一個再嚴重不過的警告,德國的石油供應會被蘇聯隨時掐斷,沒有石油德國就會戰敗!而希特勒對**地敵視和斯大林對土地的貪婪更加重了這種擔心。
但是兩線作戰對德國就是個噩夢,希特勒在解決英、法之前只好滿足北極熊越來越大的胃口。到了1940.6,法國已經投降,英國雖然還有龐大的海軍,但他的陸軍已經喪失在歐洲大陸作戰的力量,德國的西面暫時安全,希特勒可以騰出手來解決東方問題了。他首先試探性地提出讓蘇聯加入軸心國,但被拒絕了。
隨著蘇聯加強軍備,以及蘇、日的和解,希特勒越來越感覺不安全,斯大林顯然是打算讓德國幹掉英法,他再幹掉德國。甚至斯大林在1941.5的一次講話中提到要先發制人,不讓德國佔先手。希特勒想,既然不列顛空戰表明暫時征服不了英國,那麼就先解決蘇聯。否則等到英國恢復了陸軍實力,美國又參戰,而蘇聯在東方趁火打劫,那樣最危險。況且斯大林在國內搞的「大清洗」,使他大失人心,軍隊也毫無戰鬥力——蘇芬戰爭已經顯示蘇軍有多麼無能。
希特勒相信進攻蘇聯可以獲得德國所需的大量物資,而且蘇聯陸軍不是德國陸軍的對手,所以他決定先征服俄國。進攻蘇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那些敵視蘇聯的人會因此支持德國,特別是梵蒂岡教廷。

㈩ 二戰時,為什麼德軍要侵略蘇聯

最重要的因素是石油。

德國的石油資源一向很緊張,因此大力發展了合成石油工業,巴巴羅薩之前德國燃料來源一半是自產(主要是合成),另一半是進口。進口的主要來源是羅馬尼亞,其次是蘇聯。

因此,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德國的石油戰略很自然就是確保羅馬尼亞在自己控制之下,以及跟蘇聯搞好關系弄多一點石油回來。

然而,1940年6月蘇聯入侵羅馬尼亞,吞並了比薩拉比亞。這一行動對希特勒的沖擊非常大,蘇聯威脅到自己的石油!之後的一連串外交交鋒,希特勒意識到斯大林已將羅馬尼亞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或者直接一點,將羅馬尼亞納為傀儡國直至最終吞並,像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那樣。

因此,希特勒決心進攻蘇聯,如果達成,則除了可以保證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外,還可以奪取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例證是法國戰役之後德國是准備縮減陸軍規模的,顯然跟一年後的巴巴羅沙矛盾,原因就在於比薩拉比亞。

1942年藍色計劃也反映了這一傾向,重點是石油資源豐富的高加索,斯大林格勒只是側翼的一個支撐點。但進攻方向的北側打的越來越不順,導致對高加索方向的放鬆。

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有誤解,源於:一、對蘇聯吞並比薩拉比亞一無所知;二、過高估計蘇聯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