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煤石油等化石燃燒過程是什麼變化
擴展閱讀
lol工具箱怎麼下載 2025-01-18 12:50:37
固資清理費用包含什麼 2025-01-18 12:43:58

煤石油等化石燃燒過程是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 2022-02-10 13:44:05

㈠ 煤 石油和天然氣生成過程的區別~~~~~~~~

燃料是由可燃物質、不可燃成分和水分等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是常規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燃燒過程中能夠放出大量熱量。化石燃料是由於地殼內部深處的動植物殘骸,歷經數千萬年漫長的生物、化學和物理變化而形成的,如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化石燃料中的化學能最初來源於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收集、轉化了太陽能,接著轉存於動植物的有機體中,成為化石燃料的原料。由於形成的原因、地質條件與年代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種類的化石燃料。

煤主要是遠古時代的高等植物在地殼運動中被深埋在地下或水中,其殘體在缺氧條件下被厭氧細菌生化降解,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等被分解並聚縮,形成膠體狀的腐殖酸。其餘具有抗腐能力的部分如樹脂、角質、孢子等保留原有形態分散在腐殖酸中,逐步變成含水很多、黑褐色的泥炭。這是成煤的第一階段——泥炭化階段。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泥炭在地熱和泥沙覆蓋層不斷增厚或地殼下沉而受壓增大的作用下,泥炭層被壓實、失水,其化學性質和成分發生變化。泥炭的密度和碳含量相對增加,腐殖酸、水分、氧、氫和甲烷等揮發物逐漸減少。隨著泥炭的質變由淺到深,依次形成不同種類的褐煤、煙煤、無煙煤等。這是成煤的第二階段——煤化階段。

石油的生成過程與煤相似。它的形成物質主要是低等動、植物遺體中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這些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在地殼長期緩慢下降中不斷增厚,或在深水中被沉積保存。同樣經歷了缺氧或強還原環境中的細菌分解階段和溫度、壓力增加條件下的轉化階段,碳和氫的含量富集,形成一種流動或半流動的粘稠性液體。石油的生成條件要求較嚴格,沉積過程初期,溫度和壓力不夠,不能生成石油。當沉積深度達到1 000~4000m,溫度達到60~50℃時有機質生成大量石油。若壓力和溫度進一步增加,有機質被熱分解,如深度超過4000m,溫度超過150~200℃後幾乎不能生成石油。

天然氣的形成物質非常廣泛。除石油有機物質可以產氣外,高等植物中的木質纖維腐爛分解,無機物質如地下深處碳鈣等各種礦物的分解,都可以生成天然氣。天然氣的生成過程比石油容易、簡單,除生成石油的壓力和溫度范圍外,在常溫、常壓、高溫、高壓下均能產生氣體。同時,天然氣除在強還原環境外,有氧氣存在的弱還原條件下,如沼澤地帶也可生成。天然氣中富集了有機物質被菌化或分解後形成的分散碳氫化合物,成為可燃氣體。

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物是環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網上查的網能幫到你

㈡ 地球上的多數化石燃料不可再生,那麼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到底是怎麼來的

是動植物沉澱經過時間演變的。化石燃料也稱礦石燃料,是一種烴或烴的衍生物的混合物,其包括的天然資源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是由死去的有機物和植物在地下分解而形成的。

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植物受地下和地熱的作用,經過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的炭化過程,釋放出水份、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後,含氧量減少而形成的。煤中有機質是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主要由碳、氫、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組成,含碳量非常豐富。由於地質條件和進化程度不同,含碳量不同,從而發熱量也就不同。按發熱量大小順序分為無煙煤、半無煙煤、煙煤和褐煤等。煤炭在地球上分布較為廣泛,不集中某一產地。

㈢ 由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為什麼有酸雨

酸雨的成因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雲內成雨過程」,即水氣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經過「雲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並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後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國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多成於化石燃料的燃燒:

⑴S→H2SO4 S+O2(點燃)=SO2

SO2+H2O=H2SO3(亞硫酸)

2H2SO3+O2=2H2SO4(硫酸)

總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S+O2(點燃)=SO2 2SO2+2H2O+O2=2H2SO4

⑵氮的氧化物溶於水形成酸:

a.NO→HNO3(硝酸)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總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4NO++2H2O+3O2=4HNO3

b.NO2→HNO3

總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4NO2+2H2O+O2=4HNO3

㈣ 試從煤和石油的成分分析:為什麼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煉製品在燃燒過程中會造成對大氣的污染

煤、石油中主要含碳元素、氫元素兩種元素,還含有硫、氮等元素,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其煉製品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SO 2 、CO、NO 2 等有害氣體和粉塵,污染空氣.
故答案為: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其煉製品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SO 2 、CO、NO 2 等有害氣體和粉塵,污染空氣.

㈤ 材料一 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產生的廢氣,影響氣候、危及人體健康的問題日益嚴峻。因而,太陽

(1)(6分)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2分);②酸化(2分);③呼吸(2分)
(2)(6分)河口為三角形(或喇叭形),潮水湧入由寬變窄,潮位被推高(2分);
河口受東北信風(或信風)影響,信風順潮流方向推高潮位(或風助潮勢)(2分);
該河流年徑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頂托抬高潮位(2分)。
(3)(8分)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熱力差異顯著,冬夏季風交替
緯度低,熱帶氣旋活動頻繁(2分);
濱海地區晝夜海陸熱力差異形成晝夜更替的風(或海陸風)(2分);
下墊面平坦(海面平滑),阻力(摩擦力)小(2分),對風力削弱作用小。因此,風能資源豐富

㈥ 下列化石燃料的加工和利用,不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A.石油分餾 B.煤的干餾 C.天然氣的燃

A、石油分餾的過程中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沸點的不同,分離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
B、煤的干餾是指煤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生成煤焦油、焦炭、焦爐煤氣等新物質,屬於化學變化
C、天然氣的燃燒的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D、汽油分解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故選A.

㈦ 煤和石油的形成過程 屬於什麼變化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馱�閑災剩�約壩扇饒芤�鸕謀浠��痰鵲南晗缸柿稀S紗酥腫柿霞茨芙�徊攪私庠�仙�鏌藕≈鸞ザ鴉�鋇幕肪匙純觥?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2

石油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工業能源,被稱作「工業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稱。石油這種黑棕色的,粘稠的液體,以前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那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內容: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煤炭是怎樣形成的
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雖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石油的日漸枯竭,必然走向衰敗,而煤炭因為儲量巨大,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煤炭汽化等新技術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煤炭必將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無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椎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㈧ 請問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在形成過程中的是怎樣變化的(化學變化)

你好。引用下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煤及煤的形成
1、煤的基本概念
煤是植物遺體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而轉變成的沉積有機礦產,是多種高分子化合物和礦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2、成煤的五大條件
(1)物質條件 主要是成煤的原始植物,包括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植物遺體大量堆積是成煤的物質條件 高等植物形成的煤叫腐植煤,低等植物形成的煤叫腐泥煤。 由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叫腐植腐泥煤。 植物演化的5個階段 菌藻植物時代→→裸蕨植物時代→→蕨類和種子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 (2)堆積條件或環境條件 泥炭沼澤:常年積水,極其潮濕,內有大量植物生長、堆積,植物死亡後遺體被沼澤水覆蓋,並與氧呈半隔絕狀態,使植物遺體不至於完全氧化分解,經生物化學作用形成泥炭。 泥炭沼澤的形成取決於古植物、古氣候、古地理和大地構造4個條件。 沼澤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分為低位沼澤、高位沼澤、中位沼澤;濱海泥炭沼澤、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澤、紅樹林泥炭沼澤;草本泥炭沼澤、木本泥炭沼澤;淡水沼澤、半鹹水沼澤、鹹水沼澤等。 堆積方式(原地生成、異地生成)、形成泥炭的植物群落(高等植物、低等植物)、沉積環境(淺沼的、湖沼的、微鹹水的、鹹水的、富含鈣質的)和養分供給(富養分的、貧養分的)、PH值、細菌活動性、硫的供給、泥炭的溫度、氧化還原電位等因素決定了煤層原始特徵。 (3)溫度和壓力條件 溫度和壓力決定於埋藏深度 成煤應有一定的埋藏深度 煤化程度是煤受熱溫度和持續時間的函數。溫度越高,變質作用的速度越快。 (4)時間條件 漫長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 一般需要幾千萬到幾億年的時間 (5)地質條件 地殼運動
3、成煤作用過程
植物→泥炭(腐泥)→褐煤→煙煤(長焰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 兩個階段 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植物→泥炭(腐泥) 煤化作用 成岩作用:泥炭→褐煤; 變質作用:褐煤→煙煤、無煙煤
4、煤的組成
煤的元素組成:C、H、O、N、S、P 6種 煤中的礦物質: 按來源分為: 原生礦物質(成煤植物本身) 次生礦物質(成煤過程混入) 外來礦物質(採煤過程混入) 按性質分為: [1]粘土類礦物:高嶺石Al4[Si4O10](OH)8、水雲母K21Al2[(Si2Al)4O10](OH)2·nH2O [2]硫化物類礦物:黃鐵礦FeS2、白鐵礦FeS2 [3]碳酸鹽類礦物:方解石CaCO3等 [4]氧化物類礦物:石英SiO2 [5]硫酸鹽類礦物:石膏CaSO4·2H2O 煤的工業分析:水分、灰分、揮發分、固定炭 煤的元素分析:C、H、O、N、S
礦井瓦斯又稱天然氣
[1]礦井瓦斯的概念 礦井瓦斯是成煤過程中的一種伴生氣體,指煤礦井下以甲烷CH4為主的有害氣體的總稱。有時也單指甲烷CH4。 [2]礦井瓦斯形成的兩個時期 一是植物遺體形成泥炭的過程中形成瓦斯,屬於生物化學造氣期,生成的瓦斯易於排放,大部分逸散於大氣中。如: 3C6H12O6 (單糖)→2 C4H8O2 (丁酸)+2C2H4O2 (乙酸)+2H2O +2CH4 ↑ +4CO2 ↑ 二是由泥炭形成褐煤、煙煤和無煙煤時期形成甲烷,大部分存留於煤層中。 [3]礦井瓦斯的基本性質 無色無味氣體,比空氣輕,有很強的擴散性、可燃性和爆炸性。
石油
埋於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在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 ,主要成分是有機物
三大化石燃料含有的主要元素是碳,故燃燒時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其中石油和天然氣中還含有氫,燃燒時還生成水。

㈨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後形成什麼

經降水就變成了酸雨。

㈩ 動植物化石、煤和石油的形成過程有什麼區別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 , 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冰川過程可能有助於成煤植物遺體匯集和保存。

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