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世紀石油糧食和什麼為三大戰略資源
21世紀各國競爭日趨激烈,在資源和生存空間爭奪上也日趨殘酷,戰略資源從國家層面上,關繫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在自然資源上,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上爭奪更加激烈,比如石油,煤,鐵,稀土礦等,這些對於國家經濟和安全都至關重要,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命門,同樣21世紀是知識的世紀,因此各國都對技術格外重視,這關繫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才人才格外重要要,因此教育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2.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說控制了糧
你想表達個什麼兄弟,這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得話,即,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
「石油、糧食和美元是美國統御全球的三大戰略,實際上,美國的國際戰略布局基本都是圍繞這三大戰略展開。
3. 極其珍貴的戰略資源都在爭奪,誘發了幾場血腥的戰爭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幾十年前曾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石油是等同糧食和貨幣的戰略資源,甚至還要重要。
4. 油氣資源戰略調查
一、全國油氣戰略調查的背景
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戰略資源,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對油氣資源的需求日益劇增,油氣資源的分布、生產、價格和貿易等均對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格局產生激烈而深遠的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我國已經從油氣資源生產大國發展成為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油氣資源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三大戰略資源。
1998年石油工業體制改革以來,國家重組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各公司為滿足自身企業發展和境外上市的需要,各公司分別在各自勘探開發礦權區內及有關盆地進行了公司層面的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但是,公司層面的油氣資源評價在原則、思路、方法、標准和結果表達方式等方面不盡一致;評價范圍僅限於礦權區所在的盆地;評價空間范圍存在交叉重疊;部分海域和區域沒有納入公司層面評價范圍;煤層氣評價程度低,煤礦區煤層氣沒有開展過系統評價;油砂和油頁岩從未開展過評價。因而無法滿足從國家層面全面把握常規和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的需要。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油氣資源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進一步摸清我國油氣資源潛力,為更好地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油氣資源,為國家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綜合考慮1994年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以來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現狀,充分汲取近期各石油公司油氣資源評價成果的基礎上,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財政部聯合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
二、全國油氣戰略調查的管理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由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財政部聯合組織開展,歷時3年,全國17個單位、1750名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評價工作,直接投入經費1.16億元,全面系統地評價了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油砂和油頁岩資源。
(一)組織機構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設立了領導小組、項目工作組、技術專家組和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的組織和實施。
領導小組是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決策機構,由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及財政部主管領導任組長,成員由三部委主管司局、主要項目承擔單位的領導以及技術專家組首席專家組成。負責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審定項目工作組、技術專家組的組成人員和項目辦公室負責人等重大事項,審定總體設計、實施方案、管理辦法、經費預算、評價成果及成果發布。
技術專家組由國內44位石油、地質和經濟等方面的院士、專家組成。全面負責資源評價工作質量和技術把關、指導工作。
項目工作組是協調、督察機構,成員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項目承擔單位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負責審議總體設計、實施方案、管理辦法、經費預算,協調項目承擔單位間的工作關系,審議資源評價工作中的重要問題,監督、審查油氣資源評價工作進展情況等。
項目辦公室是資源評價的日常工作機構,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項目承擔單位的有關工作人員組成。負責擬定資源評價項目總體設計、管理辦法;編寫實施方案、優選評價單位、組織子項目設立、實施、日常檢查、評審驗收和考核獎勵;負責專家的聯絡和協調,為專家組開展工作提供服務;直接組織開展有關重點項目的評價與研究;負責資源評價工作原始資料及成果整理、匯總和歸檔;承辦有關會議事項,負責公文、財務、保密、外事等管理工作;完成領導小組、技術專家組、項目工作組交辦的其他事項。編寫一級項目和總項目成果報告。
(二)項目管理
油氣資源評價項目實行分類分級管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為總項目,常規油氣、煤層氣、油砂、油頁岩、油氣資源趨勢預測、油氣資源可采系數研究和油氣資源評價系統為七個一級項目,各評價單位根據其承擔的評價任務和評價的資源類型需要,分設了24個二級項目和33個三級項目。在項目設置上,優選項目承擔單位,發揮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優勢力量來保證評價任務的完成。
(三)項目成果
完成了所有一級項目及子項目的成果報告編寫,編制4579幅圖件和8171份表格。在一級項目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優選出一批勘探靶區的新的勘探層系,為擴大油氣資源後備接替區、增加油氣潛在資源量奠定了基礎。在南部北部陡坡深水海域,發現了我國海域最大的天然氣;在我國東部兩大主力油田外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大慶油田加強外圍油氣勘探,建設「百年油田」,擴大了資源戰略接替區;為勝利油氣開辟了勘探新層系和新領域,推動了整個華北地區前第三系的油田勘探。通過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在陸相老油田和西部工作程度較低的新區,獲得了油氣新發現,地質理論認識也有了新的突破,推進了一批新技術、新方法的創新和應用,落實了一批新的有利成油區帶,優選一批勘靶區。
三、全國油氣戰略調查的機制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機制為「政府部門組織、中央財政出資、產學研相結合、專家技術把關、成果資料共享」,實現了跨部門、跨行業、跨企業的協同與配合,打破了單位間的資料封鎖,促進了經驗交流和理論與技術創新。
(一)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專家作用
本項工作由5家石油企業、6所大學和6個相關研究機構的175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集中了國內優勢力量,發揮了石油企業生產實踐和相關科研院校的理論與基礎研究優勢。由國內一流專家組成技術專家組,採取首席專家負責制,對評價工作進行全過程把關,保證了評價效果。
(二)成果資料共享,發揮服務效能
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匯集了全國含油氣盆地基礎數據和評價成果,具有動態評價功能。石油企業充分利用這些成果資料,開展了青藏高原、海相地層等油氣風險勘查工作。同時,為政府、科研院校提供翔實、高效的公益性信息資料。
四、全國油氣戰略調查成果的作用
這次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緊緊圍繞國家需求、資源管理需求、市場需求、石油企業需求,取得的成果對國家宏觀決策和促進油氣勘探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是對制定國家能源戰略和規劃起到了基礎支撐作用。評價和預測成果為制定國家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政策和「十一五」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被國務院有關部門採用。
二是對國家油氣勘探開發戰略布局起到了指導作用。評價提出的「深化東部、發展西部、加快海域、探索新區」的方針和重點加強渤海灣、松遼等11個主要含油氣盆地勘查的建議,有效指導了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戰略布局。
三是對石油企業調整勘探方向起到了引導作用。石油企業依據評價結果,將勘探重點開始轉向海域、海相地層和深部。同時,加大了對煤層氣、油頁岩和油砂的勘探開發力度。
5. 當今世界的基本概況
當今世界經濟與政治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紐約到倫敦的長途電話費, 2001年時,每3分鍾需1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降到3美分。網路化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跨國公司的擴張力量不可阻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哪裡的市場條件適合,哪裡的成本低廉、潛力巨大,它們就往哪裡推進。有研究顯示,全世界已有6.4萬家跨國公司,它們以資金、技術、品牌和銷售網路的優勢馳騁世界市場,它們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這些龐然大物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億,GDP 11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要向南美擴張,美國認為拉美是「一個比歐盟更重要的市場」。如果拉美進入,便可形成一個包括34國、8億人口、佔半個地球的大市場。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有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但這是遲早的事。 一個以雙邊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網路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和「10+3」(東盟10國+中日韓3國)首腦非正式會議上,首腦們就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並使其轉入具體實施。中國與東盟已確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將在2012年最終建成。在此基礎上,以「10+3」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並逐步走向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更宏偉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占東亞地區GDP90%以上的中日韓三國的合作至關重要。一旦東亞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擁有佔世界1/3人口,GDP達到7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其規模可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間,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競爭。我國的主要市場、主要貿易夥伴,都在這一范圍。美、歐、日三大家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近一半。因此,密切關注世界三大市場的動向尤其重要。正如有專家所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動機、地域分布、組織形式、影響及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格局產生決定作用,對世界各國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四大環境 經濟的發展是要受到環境制約的。對世界經濟發展起重要影響的有四大環境,即政治環境、市場環境、資源環境、生態環境。 1.政治環境對經濟的影響甚為重大。從整個世界政治環境看,對和平發展有利。大國關系進入磋商、協調、合作為主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冷戰結束以來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局部戰爭、國際恐怖活動、民族與宗教沖突、社會動盪,都使世界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不確定的因素增加。 2.市場環境,包括氣候、人文環境、勞動力素質、市場消費潛力、勞工價格、交通通訊條件、企業信譽、政府的經濟貿易投資政策和開放度、法制狀況、辦事效率等等。美國開列的世界新興市場名單,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蘭等在市場環境方面佔有一定優勢。投資者總是湧向那些市場開放度高、投資回報率高、經營條件好的地方。 3.資源環境,關繫到生產能否有保障,經營成本能否降低,經濟發展能否持續長遠,是物質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能源、土地、礦產、水、糧食等自然資源條件的保護、改善與開發。無論是像日本、新加坡這樣的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還是像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制定規劃時,都不能不把資源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石油、糧食、水三大戰略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4.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工業社會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不能用上清潔水。酸雨、沙塵暴、持續高溫等現象的出現,非典、禽流感、瘋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鍾。世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拿出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要使經濟做到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創造良好的四大環境。 四、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高新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以發展現代化科技來提升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點。日本重提科技立國的口號,歐洲提出加快追趕美國的目標。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進入了發展高技術、創立新產業的階段,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 如果說各種先進工具的誕生,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當前正在演進的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其巨大效應,美國人把它與300年前的英國產業革命相提並論。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高峰估計可延續到2020年前後,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增長、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強大加速器。21世紀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領域,四個制高點上加快發展並展開激烈競爭。這就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 美國科學家認為,今後10年技術變革將超過20世紀百年的總和。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是發展經濟的加速器,是增強國力的關鍵手段,是富國強民的根本,是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最重要的武器。專家們認為,在21世紀,一個國家的興衰、經濟的增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高科技發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地位與巨大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金融市場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資本在全球的流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前加快,規模巨大。由於各國對外匯管制的放鬆,對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擴大,都為金融資本的迅速進出和自由流動創造了好的條件。目前全球游資高達七八萬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達1.5萬億到2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資本,從事各種投機炒作。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給各國投資融資發展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無控制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常常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就是金融危機國際化。墨西哥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泰國金融風暴很快便波及到東南亞各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的頻發,提醒世界各國在擴大開放金融市場時注意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提高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加強預防金融危機的管理體系。 六、南北貧富鴻溝擴大影響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便是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未來發展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由於世界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因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社會動盪,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50個不發達國家,經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有的已被邊緣化。 據統計,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佔世界總量的65%。而世界其餘地區,人口佔世界的89%,GDP卻僅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個國家,GDP佔世界總量的比例為1%,只相當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家的資產。 統計數據還顯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窮的20%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0年為60∶1,1999年為74∶1,現在已達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國家剛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達37930美元。 外國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2000年,世界凈投資達到1.5萬億美元,這筆投資中的82%分配給了發達國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國直接投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問題便是社會不穩定、動亂、對富國的不滿和怨恨。 總之,目前世界經濟現狀是西強東弱,北富南窮,北攻南守。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南北對話,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秩序,減免債務,增加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的呼聲日益增高。 七、中國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快車的動力 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和平崛起,是21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重大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量、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及國家外匯儲備,均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2002年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國家統計局9月份提供的數據,2003年中國GDP總量已達到116898億元人民幣。 在世界經濟近五年來平均增長不到3%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高於8%的速度持續上升。中國經濟已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如今,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餘家到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據商務部外資司8月的信息,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快速增加,總數已超過600家。這些研發中心累計投入研發金額約40億美元。這將為我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起到積極作用。這表明,跨國公司把中國市場看作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的跨國公司目前也已是數以千計。正如國際輿論指出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增大,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 八、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向好 世界經濟經過兩年多的低速增長,逐漸從低谷走向復甦,形勢向好。 進入新的世紀初年,由於美國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網路和股市泡沫出了問題,泡沫經濟崩潰,引發了世界三大經濟火車頭美歐日同時減速,世界經濟在2001年、2002年出現低速增長的不景氣局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0年時,世界經濟增速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為3.0%。世界出現貿易和對外投資雙下降。跨國兼並的勢頭也明顯減弱。 經過近3年的調整,採取降息、減稅、調整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復甦勢頭。日本經濟也從10年沉睡中醒來,緩慢復甦。亞洲經濟增長強勁,高達7%,是經濟亮點。因此,人們在2003年底稱世界經濟是「開往春天的火車」。 世界經濟的增長目前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泡沫經濟的後遺症(結構性問題)要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貶值疲軟,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增加了反恐斗爭的難度,世界局勢不穩定,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這一切都會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產生變數和不利影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世界經濟在2003年的增長率達到3.2%。同時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 2004年可達4.6%,據稱即將調高為4.9%。這個樂觀的估計能否實現,還有待於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總的發展前景看好。 資本在全球的流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前加快,規模巨大。由於各國對外匯管制的放鬆,對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擴大,都為金融資本的迅速進出和自由流動創造了好的條件。目前全球游資高達七八萬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達1.5萬億到2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資本,從事各種投機炒作。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給各國投資融資發展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無控制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常常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就是金融危機國際化。墨西哥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泰國金融風暴很快便波及到東南亞各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的頻發,提醒世界各國在擴大開放金融市場時注意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提高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加強預防金融危機的管理體系。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 當今世界基本上還是一超多極共存發展的現狀,一超即美國,其他主要的經濟體如歐盟,俄羅斯,中國,東南亞,日本,巴西等也有自己的力量以抗衡美國. 政治上美國和法國,英國,德國等一些歐盟國家的價值觀相類似,但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現在大家都是在聯合國這個大框架下進行各國協商,美國有時會做出避開聯合國自己行動的行為:如打伊拉克,但基本上還是在聯合國之內的,不能為所欲為. 世界多元化的政治新秩序現在很多國家都在提倡,多元化的世界下才能有相對的和平,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實力,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沒有吞並對方的實力,那隻能夠坐下來談判,但多元化的政治秩序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實力之上的,所以大家現在應該經濟建設為先. 冷戰後,世界上各種力量的分化與組合。突出表現在原蘇聯東歐地區的國家不斷分,由原來8國分裂為27國。同時東歐國家紛紛要求加入北約和歐盟,北約和歐盟也積極東擴,准備吸收這些國家。在兩方陣營里,由於蘇聯的解體,失去共同的敵人,使 西方內部的矛盾開始突出出來。在經濟上,美 、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和相互間的競爭與斗爭更加明顯。它們為了爭奪新 世紀的中的國際地位,都積極發展和擴大以它們為中心的地區性經濟集團;第三世界各國也因種種的差異和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出現新的分化與組合。所以,冷戰後國際形勢最基本的特徵是,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了新的發展。全球和地區性的主要國家或力量有:美國、歐盟、日本、俄國、中國和東盟、非統組織、拉美地區性組織等。 美國在蘇聯解體後成國唯一的超級大國。雖然它的實力已相對下降,但它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仍處於優勢,居世界首位,在國際事務中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近年來,同於美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多年的增長,美 國國內主動張建立由美國領導的「單極化」世界思潮又有抬頭,柯林頓政府「領導世界」的野心有所膨脹。但在世界經濟發展趨向 平衡化,實力對比趨向多極化的今天,在冷戰的世界,美 國妄想建立單極世界,再也不可能。 西歐在冷戰結束後,加快了經濟政治一體化步伐。1993年11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1995年1 月1 日,歐盟成員擴大為15國。歐盟 的成立是歐洲一體進程中的里程碑,使歐洲的實力大在增強,並使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大大提大。當前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美國。歐洲中曲銀行的建立和統一的貨幣歐元的流通,將大大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增強歐洲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將打擊和削弱長期以來在世界經濟中居於霸主地位的美元,從而更加有利於促進世界多極化進程。 在西歐聯合中,德國佔有特殊地位。它地處歐洲中心,人口近8000萬,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日本居世界第三,占歐洲30%。統一後的國積極謀取歐盟的領導地位,繼而謀取世界政治大國地位的努力,十分引人注目。
6. 急急急!!關於中學生節水(懸賞分50啊!)
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並不樂觀。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多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部、達爾馬提尼亞沿岸、希臘、土耳其、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帶、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國西南部、中國。目前的趨勢和預測已經表明,到21世紀初,水危機將成為幾乎所有乾旱和半乾旱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83億,生活在水源緊張和經常缺水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年的3億增加到2025年的30億,後者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
聯合國生活環境和人類居住計劃署(UN-Habitat)署長提貝朱卡教授日前在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舉行的非洲水務政策新聞研討會上表示,UN-Habitat對非洲地區居民用水狀況日漸惡化深感擔憂。他說,如今,非洲大陸有一半以上城市面臨缺水問題,許多城市貧困居民被迫向街道小販支付高昂的水價,每升水的價格通常為發達國家城市用水價格的5-20倍。例如,生活在肯亞首都內羅畢貧民區的居民,一天收入不足一美元,而支付的水費卻為美國同等質量水費的五倍。
提貝朱卡教授說,非洲是全世界供水最緊張和公共衛生設施最落後的地區,如今三分之一強(約3億)非洲居民缺水,也沒有公共衛生設施。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將有4億非洲居民缺乏安全用水,6億人無衛生設施可用。
和同為發展中國家一樣,韓國的節約用水尚處於初級階段,其目前採取的主要作法為:
(一)把經過適當處理的廢水回用作為非飲用水的給水;
(二)減少系統和房間內的泄漏,同時減少不明去向的水;
(三)由非政府機構作示範來推廣節水設計。
又其未來節水發展策略為
(一)對用於非飲用方面的水回用潛力作出評價;
(二)鼓勵工業節水的努力;
(三)改變價格政策使之有利於節水;
(四)確立節水設備的系列產品;
(五)推廣針對公眾信息與教育的社會手段;
(六)對一些潛在的節水手段,發展包括定性和定量兩個因素在內的效益-成本評價方法。
人民網11月12日訊 據日本內閣府10日對外發表的一份「關於水的民情調查」報告顯示,有三分之二的被調查者回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節約用水」;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自己可以使用雨水以及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
在這份報告中,關於水的使用方法,有64.9%的被調查者回答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節水」或「有一定的節水意識」。這和兩年前調查時的64.1%相比較略有上升,但是和15年前的調查結果(51.2%)相比較則增幅較大。在雨水和雜用水等的使用方面,有75%的人積極贊成再利用或者認為如果是沖洗廁所的話可以使用。但是,當被問到能否接受花錢購入處理雨水以及雜用水的設備時,只有35.5%的人表示可以接受。
在節水理由方面,大多數(78.1%)的被調查者認為「水是有限資源,應該珍惜」,排在第二位的是「如果大量用水會增加家庭開支」(43.1%),再者是「大量用水會污染河川」(22.8%)。與7年前調查時相比,擁有以上想法的人有了明顯增加。
據悉,這次調查是今年7、8月份以全國20歲以上的3000名男女市民為對象實施的。問卷回收率為70.4%。(陳建軍)
(人民網日本版 http://japan.people.com.cn/供稿)
7. 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21世紀的人類社會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全球化的國際環境日益使科技創新能力成為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任務。
面對歷史的機遇和挑戰,黨的「十六」大高瞻遠矚,進一步明確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科學制定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科技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又提出了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自主創新已成為新世紀我國科技發展的新戰略。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十五」期間,全國科技界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奮斗、銳意創新。根據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進一步明確「創新、產業化」科技工作指導方針,同時,對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進行了重大調整,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層面進行了戰略部署。
圍繞我國「十五」科技發展目標,國家科技計劃體系進行了重要調整,組織實施了由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基礎研究計劃和研究開發條件建設、科技產業化環境建設五部分組成的,將項目、人才、基地能力建設與體制環境建設結合在一起的「十五」國家科技計劃。
針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的形勢要求,我國科技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大力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准」三大戰略。同時,為了迅速搶佔一批21世紀科技制高點,力爭取得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啟動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是科技工作面向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面旗幟,是新時期科技工作新的創舉。
在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無處不閃爍著科學技術的光芒。科技進步已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穩步提升,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我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植物基因組、微生物基因組和家蠶基因組測序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澄江動物群脊椎動物起源研究,為解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提供了寶貴科學依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將巨顱獸哺乳動物的歷史向前推進4500萬年;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量子信息技術等研究成果,對引領未來高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在關系國家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創新成就,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軟體、高性能計算機、高速寬頻網、電動汽車、磁懸浮列車、清潔能源、特種功能材料等領域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性產業和產品,涌現出眾多依靠自主創新獲得市場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以強化裝備製造業創新能力為突破口,在製造業信息化應用工程、數控機床、智能化工程機械裝備、自動化生產線裝備等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大裝備產品,加快了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
科技進步推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了積極貢獻。「十五」農業科技在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產品種選育、農業種養殖、農業信息、農業節水、奶業、農產品深加工和高效農業機械等方面取得重大創新成就,並形成了一批新興農業高科技產業,初步建立了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大幅度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我國科技發展始終注重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出發點,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重大疾病防治、創新葯物、醫療設備與醫學材料研發,生態環境改善、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以及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等公共安全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使我國人民切實分享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祉。
8. 當前世界經濟局勢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紐約到倫敦的長途電話費, 2001年時,每3分鍾需1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降到3美分。網路化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跨國公司的擴張力量不可阻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哪裡的市場條件適合,哪裡的成本低廉、潛力巨大,它們就往哪裡推進。有研究顯示,全世界已有6.4萬家跨國公司,它們以資金、技術、品牌和銷售網路的優勢馳騁世界市場,它們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這些龐然大物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億,GDP 11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要向南美擴張,美國認為拉美是「一個比歐盟更重要的市場」。如果拉美進入,便可形成一個包括34國、8億人口、佔半個地球的大市場。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有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但這是遲早的事。
一個以雙邊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網路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和「10+3」(東盟10國+中日韓3國)首腦非正式會議上,首腦們就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並使其轉入具體實施。中國與東盟已確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將在2012年最終建成。在此基礎上,以「10+3」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並逐步走向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更宏偉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占東亞地區GDP90%以上的中日韓三國的合作至關重要。一旦東亞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擁有佔世界1/3人口,GDP達到7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其規模可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間,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競爭。我國的主要市場、主要貿易夥伴,都在這一范圍。美、歐、日三大家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近一半。因此,密切關注世界三大市場的動向尤其重要。正如有專家所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動機、地域分布、組織形式、影響及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格局產生決定作用,對世界各國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四大環境
經濟的發展是要受到環境制約的。對世界經濟發展起重要影響的有四大環境,即政治環境、市場環境、資源環境、生態環境。
1.政治環境對經濟的影響甚為重大。從整個世界政治環境看,對和平發展有利。大國關系進入磋商、協調、合作為主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冷戰結束以來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局部戰爭、國際恐怖活動、民族與宗教沖突、社會動盪,都使世界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不確定的因素增加。
2.市場環境,包括氣候、人文環境、勞動力素質、市場消費潛力、勞工價格、交通通訊條件、企業信譽、政府的經濟貿易投資政策和開放度、法制狀況、辦事效率等等。美國開列的世界新興市場名單,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蘭等在市場環境方面佔有一定優勢。投資者總是湧向那些市場開放度高、投資回報率高、經營條件好的地方。
3.資源環境,關繫到生產能否有保障,經營成本能否降低,經濟發展能否持續長遠,是物質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能源、土地、礦產、水、糧食等自然資源條件的保護、改善與開發。無論是像日本、新加坡這樣的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還是像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制定規劃時,都不能不把資源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石油、糧食、水三大戰略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4.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工業社會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不能用上清潔水。酸雨、沙塵暴、持續高溫等現象的出現,非典、禽流感、瘋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鍾。世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拿出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要使經濟做到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創造良好的四大環境。
四、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高新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以發展現代化科技來提升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點。日本重提科技立國的口號,歐洲提出加快追趕美國的目標。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進入了發展高技術、創立新產業的階段,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
如果說各種先進工具的誕生,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當前正在演進的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其巨大效應,美國人把它與300年前的英國產業革命相提並論。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高峰估計可延續到2020年前後,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增長、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強大加速器。21世紀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領域,四個制高點上加快發展並展開激烈競爭。這就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
美國科學家認為,今後10年技術變革將超過20世紀百年的總和。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是發展經濟的加速器,是增強國力的關鍵手段,是富國強民的根本,是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最重要的武器。專家們認為,在21世紀,一個國家的興衰、經濟的增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高科技發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地位與巨大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金融市場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資本在全球的流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前加快,規模巨大。由於各國對外匯管制的放鬆,對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擴大,都為金融資本的迅速進出和自由流動創造了好的條件。目前全球游資高達七八萬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達1.5萬億到2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資本,從事各種投機炒作。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給各國投資融資發展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無控制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常常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就是金融危機國際化。墨西哥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泰國金融風暴很快便波及到東南亞各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的頻發,提醒世界各國在擴大開放金融市場時注意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提高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加強預防金融危機的管理體系。
六、南北貧富鴻溝擴大影響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便是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未來發展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由於世界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因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社會動盪,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50個不發達國家,經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有的已被邊緣化。
據統計,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佔世界總量的65%。而世界其餘地區,人口佔世界的89%,GDP卻僅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個國家,GDP佔世界總量的比例為1%,只相當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家的資產。
統計數據還顯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窮的20%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0年為60∶1,1999年為74∶1,現在已達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國家剛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達37930美元。
外國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2000年,世界凈投資達到1.5萬億美元,這筆投資中的82%分配給了發達國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國直接投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問題便是社會不穩定、動亂、對富國的不滿和怨恨。
總之,目前世界經濟現狀是西強東弱,北富南窮,北攻南守。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南北對話,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秩序,減免債務,增加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的呼聲日益增高。
七、中國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快車的動力
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和平崛起,是21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重大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量、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及國家外匯儲備,均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2002年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國家統計局9月份提供的數據,2003年中國GDP總量已達到116898億元人民幣。
在世界經濟近五年來平均增長不到3%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高於8%的速度持續上升。中國經濟已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如今,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餘家到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據商務部外資司8月的信息,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快速增加,總數已超過600家。這些研發中心累計投入研發金額約40億美元。這將為我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起到積極作用。這表明,跨國公司把中國市場看作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的跨國公司目前也已是數以千計。正如國際輿論指出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增大,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
八、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向好
世界經濟經過兩年多的低速增長,逐漸從低谷走向復甦,形勢向好。
進入新的世紀初年,由於美國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網路和股市泡沫出了問題,泡沫經濟崩潰,引發了世界三大經濟火車頭美歐日同時減速,世界經濟在2001年、2002年出現低速增長的不景氣局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0年時,世界經濟增速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為3.0%。世界出現貿易和對外投資雙下降。跨國兼並的勢頭也明顯減弱。
經過近3年的調整,採取降息、減稅、調整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復甦勢頭。日本經濟也從10年沉睡中醒來,緩慢復甦。亞洲經濟增長強勁,高達7%,是經濟亮點。因此,人們在2003年底稱世界經濟是「開往春天的火車」。
世界經濟的增長目前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泡沫經濟的後遺症(結構性問題)要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貶值疲軟,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增加了反恐斗爭的難度,世界局勢不穩定,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這一切都會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產生變數和不利影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世界經濟在2003年的增長率達到3.2%。同時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 2004年可達4.6%,據稱即將調高為4.9%。這個樂觀的估計能否實現,還有待於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總的發展前景看好。
9. 常州與吳文化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
全市總面積4375平方公里,人口339萬,其中市區面積280平方公里,人口85萬;下轄武
進、金壇、溧陽三個縣級市,天寧、鍾樓、郊區、戚墅堰四個行政區和一個經國務院批
准建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常州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金三角地區,具有優越
的區位條件,市區北至長江,南臨太湖,都只有18公里。水陸空交通便捷,京杭大運河
、京滬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穿城而過,民航機場通達北京、廣州、大連、廈門、深圳、
海口等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並具備了開通中程國際航線的條件,長江常州港萬噸級通
用碼頭已建成投入運行,郵電通訊可連接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2年,常州成為"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中國城市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之一,所轄三市也都先後進入
了"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1995年以來,常州又連續幾年被江蘇省權威部門評
為投資回報率最高地區,並成為國內第一批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常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優勢,經過全市人民的建設和努力,已發展成
為經濟實力較強、產業門類較多、內外貿易發達、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事業協調發
展的現代工業城市。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以來的五年,是常州歷
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顯著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全
面發展,糧食產量連續五年創歷史最好水平,1997年糧食總產和人均佔有糧食分別比19
92年增長20%和17%;多種經營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76%,比1992年增長1.1倍;
鄉鎮工業1997年完成銷售收入508億元,是1992 年的2.8倍,鄉鎮企業改制面已達90%。
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動力機械、工程機械、汽車(摩托車)及配件、輸變電設備、
電子信息及現代音視設備和新型紡織服裝等六大優勢產業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已接
近三分之一,形成了柴油機、裝載機、變壓器、城市客車、微特電機、VCD、牛仔布、新
型建材等一批優勢產品, 全市共有76隻產品在國內同行業居前5位。全市經濟發展的主
導力量發生了明顯變化,科技進步的貢獻份額工業已達41%,農業已達52.8%以上,分別
比1992年提高4個和 10百分點。
擴大開放、加快開發、積極推進與國際經濟接軌,這是常州堅定不移貫徹實施的一項重
大戰略。五年來,全市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出口商品已達18大類2500多個品種,累計完
成自營出口38.6億美元,年均增長46.7%;其中1997年完成12億美元,是1992年的6.8倍
;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穩定在40%以上,高於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資逐年增加,五
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68億美元,年均增長47.6% ; 其中1997年實際利用外資6億美元
,是1992年的7倍;五年新批1000萬美元以上的合資項目138個,已有日本東芝、韓國現
代等50家國際大公司落戶我市;到1997年末, 實有外商投資企業1504戶, 利用外資項
目的科技含量提高, 平均投資額由五年前的150萬美元增加到6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已佔常州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的38%, 占工業技改投入的76%,利用外資領域拓展到基礎設
施、農業和第三產業等, 並發展了多種形式的間接利用外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得到較
快發展,五年累計實現外經合同2億美元,興辦境外企業80家,涉及37個國家和地區。
開發區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6個省級開發區累計新批利用
外資17億美元, 正在成為常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其中位於常州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
開發區,是全市對外開放的最大載體和窗口,道路骨架已貫通32平方公里,供水、供電
、供氣、郵政等各項基礎設施基本配套,日本小松、普利斯通、丸紅,美國華生、賽德
,義大利雷迪斯,韓國現代,台灣光陽等100餘家外商投資企業已進區落戶, 並建成了
集培育、孵化、中試於一體的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已有國內30多家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
進駐中心。
常州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常州市充分利用這一機遇,不斷加大改革力度,積
極營造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體制環境,努力從體制機制上加快與國際
經濟接軌。以搞活搞好國有企業為重點,大力推進所有制結構調整,全市有41家企業進
行了以公司制為重點的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共組建省市級企業集團160多家,其中省級企
業集團38家,江蘇常柴集團被列為省級重點企業集團; 新建或改制股份有限公司16家(
其中4家公司掛牌上市),有限責任公司943家,一批企業進行了先售後改制試點和規范
破產。通過改制融資,近兩年籌集資金16.4億余元,盤活資產存量21億多元。狠抓了再
就業工程,近兩年共安置下崗待業職工3 萬人,再就業率達63%,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
%。全市建立了勞動力、人才、 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和會計、審計、法律等一批
中介機構,初步形成了基本保險、補充保險、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使
市場體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各個領域逐步占居主導地位。 圍繞營造良好的投資
環境,常州致力於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使過去的五年成為全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最
多、城鄉投資環境改善最快的五年。按照"以港興市、連江通海、三區一線、再造常州"
的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建成了滬寧高速公路常州段、外環路、常州民航機場、長江常州
港萬噸級通用碼頭、常州火車站改擴建、京杭運河常州段整治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項目;開通了常州地區程式控制電話網、光纜通信和移動通信網,城鄉電話機普及率22.3部
/百人;長江引水、污水處理、 供氣和魏村水利樞紐等工程也都相繼建成;舊城改造、
城鄉、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容環境、交通秩序、社會治安、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已創建成為全國衛生城市。早在1986年,常州就被國家確定為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
十年來,常州緊緊圍繞"培養人、服務人、保護人、造福人"的宗旨,先後實施了三期社
會發展綜合實驗區規劃,在教育、文化、衛生、民政、環境保護等領域先後完成了400
多個社會發展項目,建成了國際學校、劉國鈞職教中心、聾啞學校、廣電中心、圖書館
、精神病防治中心、紅梅居民住宅小區等一批具有時代氣息,體現科學、合理、適用原
則的社會綜合服務設施和社會發展"民心工程"。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又把實施社會發展
綜合實驗區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適時組織政府各部門認真研究制訂了
《常州21世紀議程大綱》,並把它納入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及2010年
遠景目標,正式啟動了可持續發展的16項專項行動計劃,力爭使常州成為走可持續發展
道路的先進地區。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繁榮,常州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特別是過
去的五年,是常州居民收入增長最快、消費結構變化最大的五年。1997年,城鎮居民家
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25元,農民人均收4410元,均比1992年增長 2.7倍。同時,城鄉
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農村提前五年實現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全市
平均期望壽命已達75.7歲。對照國家統計局確定的小康水平12項指標,全市在1994年基
本達到小康,提前進入了向初步現代化目標邁進的新階段。 常州市正在加快實施科教興
市、外向帶動、城鄉協調發展三大戰略,根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常州將分
兩個階段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到本世紀末,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000億元,人
均GDP2. 8萬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58:38;科技進步貢獻份額工業達50%以上,農業
達5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20%以上;職工年平均工資性收入達1.35萬元,農民人
均年純收入達 6000 元。 到2010年,提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成為經濟、社會、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市
近幾年,我們家鄉的變化極大,舊房換高樓,為此我們進行了實踐活動,來更進一步了解我們身邊的變化。
10. 21世紀人類面臨的四大難題是什麼
21世紀人類面臨的四大難題是:糧食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
1、糧食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糧食生產發展很快。1950年至1984年,世界糧食總產量從6.3億噸增至18億噸,增長了180%還多。此期間,世界人口從25.1億增至47.7億,增長約90%。由於糧食增長速度快於人口增長,所以世界人均糧食呈增長趨勢。然而,世界糧食生產地區不均。發達國家人口佔世界1/4,生產糧食佔世界1/2。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生產糧食佔世界1/2,因此人均產糧少、消費少。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許多國家缺糧問題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少數發達國家又苦於糧食「過剩」賣不出去。
2、人口問題:人口問題,是由於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快速變化,造成人口與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
3、能源問題: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於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裂變能的廣泛的投入應用。因而它是建築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 然而,由於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化石能源與原料鏈條的中斷,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沖突的加劇,最終葬送現代市場經濟。事實上,近10年來,中東及海灣地區與非洲的戰爭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這種軍事沖突,今後還將更猛烈、更頻繁;在國內,也可能出現由於能源基地工人下崗而引發的許多新的矛盾和沖突。
4、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或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由此給人類的健康生活帶來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