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洋石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擴展閱讀
小說工具是什麼 2024-10-22 11:34:04
在產品是計入哪個科目 2024-10-22 11:24:48

海洋石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發布時間: 2022-02-11 13:41:11

㈠ 海洋上石油泄漏會造成什麼後果

可能引起食物鏈發生破壞,如使海鳥不可正常進食。人類無法吃魚,補充維生系。

㈡ 什麼是海洋石油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geopolitics)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地緣政治學是一種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多應用於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面。常常以地理因素為底,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及政治等為面進行分析。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隨著現代社會對於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陸上油氣資源的開發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全球范圍內巨大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目光轉向海洋,由此而引發的新一輪油氣資源的爭奪已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其中地緣政治對於油氣資源的分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次調查研究重點著眼於六大地緣政治復雜且油氣資源豐富的地區(中國東海、中國南海、北冰洋、裏海、波斯灣和北海),力圖通過對這些地區地緣政治的分析,探索油氣富集地區油氣資源分配的趨勢和其內部規律。

㈢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如此豐富的海底石油資源,是怎麼形成的呢?海洋中有大量魚類、軟體類動和其他浮游生物,這些生物死後,遺體同江河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有機淤泥」,日積月累,有機淤泥被一層層掩埋起來。因為某種原因,這些地層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到最後同外面的空氣隔絕,形成一個缺氧環境,加上深層溫度和壓力的作用,有機質便被厭氧細菌分解,最終形成石油。但此時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因為氣候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間孔隙很小,形成頁岩、泥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間孔隙較大,形成砂岩、礫岩。在砂岩層中,儲積的石油還不具備開采價值,必須要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的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到構造的一定部位,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李雅潔

㈣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

㈤ 海洋石油污染主要來源

石油
及其煉製品(
汽油

煤油

柴油
等)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入
海洋環境
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一種世界性的嚴重的
海洋污染

煉油廠
含油廢水

河流
或直接注入海洋;油船漏油、排放和發生
事故
,使
油品
直接入海;海底油田在開采過程中的溢漏及井噴,使石油進入海洋水體;大氣中的低分子石油烴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層局部自然溢油。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
光化學
氧化、
微生物
氧化、沉降、形成
瀝青
球,以及沿著
食物鏈
轉移等過程。

㈥ 此次中海油沒有收購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看到網上很多傳媒的報道,原因說得很多。我覺得現在塵埃落定之前,你很難判斷它到底哪裡敗了。我看到網上報道,由於撤回收購,中海油自己的股價馬上上漲了5%,而且穆迪公司對於中海油的評級馬上調高,看來整個的股東和資本市場對於它撤下來是積極的支持。盡管公司的管理層或董事會曾經發出志在必得的想法,而且態度非常堅決,但似乎市場的反映和他們又不一致,業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我不了解實際情況,外面不了解內部發生的事情,你很難判斷,但像中海油這樣的大型國企,在國外收購企業會有很多的障礙。一個主要的障礙是經濟制度不一樣,西方是市場經濟,中國是計劃經濟,盡管我們在20年來逐漸走向市場經濟,也有了很多市場經濟的語言,但本質上我們也意識到,我們整個經濟的主流仍然是計劃支配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計劃和市場的強烈沖突不僅在國內造成了,而且在國際市場上構成了與國際接軌的首要障礙。西方主流市場不承認中海油是一個企業,至少不是按照市場運作的企業。盡管我們認為相對於傳統上的國有企業已經有了改變,但是西方並沒有認同。這樣的情況下,肯定對你的要求非常的苛刻,因為你是非我族類,所以經濟體制的制度差距會造成一個很重大的障礙,這叫做政治風險。在全球做生意有兩種風險,一類是商業風險,這個和國內一樣,有技術、有人才、有品牌、有質量,產品等很多方面的風險,這些風險是可以進行商業分析。但是有另一類風險叫做國家風險,也叫做政治風險,這些和商業沒有太多的關系,它是不同的經濟制度,不同的國家環境中形成的非商業風險。這次美國的包括中國的市場人士都把中海油的收購出現的沖突或者是挫折都歸結於政治風險的問題。兩大經濟體制的沖突是一個很重要的沖突。

在這次收購中,我們中國不斷地表達出買賣就是買賣的觀點,指責美國的競爭對手不要把收購捲入政治中。我的觀察是,好象是我們把它搞得政治化了,而不是美國人把它搞得政治化。當美國的企業界要按照商業規則要求你的時候,你不去了解這種規則,你不去解釋這些商業的東西,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反復強調不要政治化,這實際是我們自己把這個事情搞得太政治化了。對於美國國會壓倒多數的聲音要求審查我們的企業這樣一個現象,我們應當高度重視,而不應當一旦收購不成,或者出現挫折,就情緒化表達為西方對中國企業不認可,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不認可。我看現在的許多中方輿論不認真討論中國企業在哪些技術上的東西沒有做到,更多的是渲染美國對中國經濟的敵意,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戰略制約,這是一個很大問題。

再一個因素就是對於國家經濟安全的考慮。 應該說在美國這樣一個有長期的市場經濟傳統的環境下,民眾本能地對具有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就非常恐懼,他們不僅僅針對中國企業。因為大企業有可能欺壓消費者,會控制市場,控制價格。美國一百多年的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反壟斷的歷史,對於政府的干預尤為深惡痛絕。我們這個中海油恰恰在美國眼裡既是大企業又是大政府,加上中國經濟的迅速壯大,這些因素就會造成了它的敵意,甚至認為構成對於美國經濟安全的威脅。客觀地看,美國那邊一直要求我們講清楚的東西,比如中海油公司的透明度問題,我們企業決策機制的問題,收購融資的成本問題,如何對待收購之後運作的戰略問題等等,從我了解的情況看,中海油對這些方面的回答還是不盡人意。實際上可能我們對自己都說不清楚。我們始終強調的是國家需求,董事會強烈的收購慾望,對美國不構成威脅等等,總是答非所問的味道。

也恰恰由於說不太清楚,我們更多地願意談政治,說不要傷害對中國人的感情等等。我覺得在這次並購當中的表達方式是有問題的。至於技術上的考慮,外面的人是很難判斷的。比如說原來在低價的時候,我們是有機會的,但沒有及時地做出決策,後來漲了後又進行收購。也許我們有機會和其他的跨國公司聯合收購的,後來變成了單兵作戰,騎虎難下,下都下不來了,甚至是意氣之爭。當然,這不是單單中海油的問題,這是目前中國的體制和中國企業現在到海外發展的通常狀況。我們如何進入全球,在全球的舞台上合情合理地表達自己,這是中海油這次收購提出的新題目,我覺得這才是有價值的。中海油的管理層畢竟通過這次收購與全球企業短兵相接,給予我們全國和業界看到不同經營理念的正面沖突,這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如果我們總結得很好,這種積極意義將推動我們下一步海外並購。

如果沒有吸取教訓,簡單把它認為是美國對中國充滿敵意,我覺得會有偏頗。既然中國企業進入到全球市場,你就要認真地學習全球市場的語言和全球市場的規則。最近,我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的並購力量和全球的市場規則》,附在後面。我們要有兩個判斷,中國的並購力量多大,我們到什麼程度了,是不是要一劍封喉,一定要做大,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不是中國就牛到這份上了。另一方面,是不是有了錢就能進場,你懂不懂人家的規則?會不會玩?這兩個問題都值得深思。

㈦ 海洋石油污染形成什麼效應

海洋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效應。人類每年有意或無意將許多石油傾注到海洋里,一方面會沾附在海岸,破壞沿海環境;另一方面會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油膜,特別是大面積的油膜,把海水與空氣隔開,如同塑料薄膜一樣,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發,使「污區」上空空氣乾燥;同時導致海洋潛熱轉移量減少,使海水溫度及「污區」上空大氣年、日差別變大。油膜效應的產生,使海洋失去調節作用,導致「污區」及周圍地區降水減少,「污區」及周圍地區天氣異常。

㈧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分布於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屬於海底石油資源的一部分。

40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的統計顯示,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分別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自從19世紀末人們在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既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也包括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在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儲藏量也非常可觀。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為100萬噸~250萬噸,我國無疑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屬於我國首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位於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已被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形成了大量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十分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科學家在南海大陸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為2000米~3000米,有的達6000米~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生油岩層厚達1000米~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的石油儲藏量或許可以與波斯灣或北海油田相媲美。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前途非常光明。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採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陸地上的復雜一些,建設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比較流行的是國際合作的方式。

㈨ 中海油的 「海休」 是怎麼回事

從事管道駐廠和施工監督監理服務,海底管道內/外檢測技術服務,管道信息管理技術服務和管道完整性評估服務,海底管道風險和安全評估技術研究項目評估各類缺陷對海底管道結構完整性的影響,從而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還有海上油田工藝管道自主在線維修,工藝管道帶壓開孔和應急維搶修方面

㈩ 中國海洋石油存在問題是什麼

盡管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但由於我國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程度較低,面臨著一些亟待克服的問題,使得我國海洋油氣的開發目前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總體科技水平不高
近年來,我國在淺海石油地質勘探開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深水區域的勘探依然處於起步階段,南海水深一般在500~2000米,屬深水作業區。盡管我國在深水開發石油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與國際海洋科技先進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海洋科研技術裝備比較落後,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能力不足,高端技術對國外依賴性強。國外對我國在一些尖端技術上的封鎖,制約了我國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尚未形成高效開發近海油氣田的技術體系和完整的技術裝備。
二、與周邊國家存在著海洋利益糾紛
我國海域因油氣勘探與周圍鄰國出現的爭執由來已久。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領海中,除了渤海是大陸環抱的海灣沒有與其他鄰國存在爭議外,其他海域都或多或少地與周邊國家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爭議。
近年來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東海已有的油氣資源勘探成果表明了東海東緣最有前景的油氣聚集區位於主要凹陷中心區的西翼,這個位置正是平湖至春曉油氣田帶,目前,中國與日本在東海油氣資源劃界和開發方面仍在繼續進行接觸和談判,但其爭議和分歧不可能迅速解決。
隨著南沙海域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現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周邊一些國家紛紛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聲稱擁有主權,並開始勘探那裡的石油資源,使南沙群島的主權爭端不斷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