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麽叫石油
海合會成立於1981年,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六國,總秘書處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20多年來,海合會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區域性政治經濟組織,在內部聯合和經濟共同發展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說是迄今為止阿拉伯國家內部最成功的一個區域組織,在協調政策、統一經濟、加強防衛、維護安全、縮小差距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此,這次中國與海合會簽署了《經濟、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啟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富得流油」的海灣六國
海灣,又名波斯灣或阿拉伯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海域。我們通常所說的海灣六國就是指毗鄰該水域的六個阿拉伯國家。這里可謂名副其實的「世界油庫」。據統計,海灣石油已探明儲量達910億噸,佔全球的64.5%,其中沙特佔25%,伊拉克10.9%,阿聯酋9.5%,科威特9.1%,伊朗8.7%,全球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中有5個在這里,其中3個為海合會成員國。
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相當可觀。僅卡達、阿聯酋和沙特三國之和就達23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4.8%,而且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開采。此外,這里的石油還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點,即開采成本低廉,一桶石油成本僅需1美元多,比美國和北海要低90%以上。
在目前其他許多產油地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海灣的石油仍可平均持續開采44年,有的國家可達90年以上。
什麼叫石油大國?只有到了海灣才體會最深。這里的石油管道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總里程長達數十萬公里,分為各國境內管道網和跨國管道網。輸油管道將遠離港口的石油,分別輸送到地中海、紅海和海灣沿岸的港口,然後再用船運到各消費國。海灣出口到西方的石油經管道可直達地中海東岸港口,縮短路程近5000公里。僅在沙特境內就有兩條橫貫東西、長達1000公里以上的管道,年輸送能力達百萬噸以上。源源不斷的油氣出口,換回的是滾滾而來的美元。海灣六國集團最大的經濟實力就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外匯收入。現在,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十分活躍的海灣石油美元達7000多億。
海灣六國經濟結構相似,六國的國民收入居世界前列,因此它們也必然成為世界各國激烈爭奪的商品、勞務和軍火推銷市場。海合會國家人口只有3000萬,但所擁有的市場遠遠大於人口比例。旱澇保收的石油美元,亞非歐三大洲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便捷發達的海運和空運網路,低關稅的自由貿易,使海合會國家成為全球商家必爭之地。據統計,該市場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約2400億美元,主要貿易夥伴國為美國、日本、歐盟、韓國、東南亞國家等,占阿拉伯區域外貿總額的62%。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歐盟向海合會國家的出口總額達300億美元,在歐盟出口市場中居第五位;海合會國家對歐盟的出口達180億美元,其中2/3為原油出口;在歐盟的投資達1220億美元,占海合會國家對外投資總額的35%。海合會六國與我國的貿易額最近幾年也在快速遞增,2003年已攀升到170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近50%。盡管在增長的比例上名列前茅,但雙邊貿易額只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與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市場份額很不相稱。
能源合作是重點
2003年,中國進口原油9000萬噸,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預計到2020年,我國僅對石油的需求量就達4億噸,年均遞增12%。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能源消費市場,誰都想躍躍欲試。隨著石油貿易的增加以及石化行業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國際石油市場的動盪不僅影響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同樣也反映到依賴單一石油經濟的海灣六國。有數據顯示,海合會六國的傳統市場面臨萎縮的危險。以阿聯酋為例,以前其原油的60%出口到日本,現在由於伊拉克恢復石油出口,今年上半年日本從阿聯酋進口的石油驟減了1/5。
近年來俄羅斯異軍突起,不斷挑戰海灣石油地位。俄與美結盟,消極對抗歐佩克減產協議,目前日產量已達700多萬桶。此外,世界石油市場已日益多元化,海灣石油在國際市場上的支配地位有所下降。在海合會六國的出口產品中,石油出口佔90%以上。任何一點微小的波動,都會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巨大影響。
在小有迴旋餘地的格局下,六國只能是廣泛尋求合作夥伴。沙特王儲去年訪俄,簽署天然氣合作協定,加強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合作,交換有關國際石油信息,共同維護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就是一系列舉措之一。同樣,六國財經大臣此次相約訪華,也是希望在未來的國際大格局中,占據更多的中國石油市場份額。因為投入資金新增生產能力對於它們不難,重要的是事先找到穩定的買主,中國自然是理想的首選目標。
中國與海灣國家的貿易互補性強
中國的商品走向世界,海灣的石油流向全球,中國與海灣六國的經貿「互補性強」。
2003年1月1日,海合會成員國開始實施「關稅聯盟」,向經濟一體化進程邁進。海合會成員國還擬於2005年、最晚不遲於2007年前成立海灣地區共同市場,2010年以前發行統一貨幣,實現電網連接、鋪設共同的天然氣管道等。十幾年來,海灣六國相繼開始與多國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其中與歐盟的談判持續時間最長、最為艱難,與黎巴嫩已正式簽署了協定,與印度、敘利亞等國的談判也在進行中,這些都為正在啟動的我國與海灣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起到了「打前站」的作用。為達到雙贏的共同目標,雙方有必要採取以下步驟:
一、在雙方互有所求的格局中,建立長期穩定的能源供應渠道,除單純的原油貿易外,應不斷擴大相互投資和貿易規模。中石化集團在沙特南部魯卜哈利地區天然氣田的測量、勘探及生產的項目上中標,是我國在該地區能源合作方面邁出的堅實的一步。
二、在保護雙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中國與海灣六國應加速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以便為中國進口石油,中國商品更大規模地進入海灣市場創造條件。目前六國在實施關稅同盟後統一實行5%的關稅。當雙方建立自由貿易區後,除少數保護性的商品外,海灣六國將對我國的進口商品實施零關稅。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正實現互利、互惠、雙贏,才能正為彼此的發展提供保證。▲
2. 石油被譽為什麼
石油被譽是「工業的血液」
石油在工業生產中是一種重要的燃料動力資源,它的許多優點是其他燃料所無法比擬的。如在物理性質上,石油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比重小於水,比其他燃料容易開采;佔有的容積小,容易運輸。同時,與一般燃料比較,它的可燃性好,發熱量高,1 千克石油燃燒起來可以產生1萬多大卡的熱量,比煤炭的發熱量高1倍,比木柴的發熱量高4~5倍。此外,石油又有易燃燒、燃燒充分和燃後不留灰燼的特點,正合於內燃機的要求。所以,在陸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種工廠的生產過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動力燃料。在現代國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飛機、導彈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石油除用作工業燃料外,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現代有機化學工業就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的綜合利用之上。從石油中可提取幾百種有用物質,其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作為燃料燃燒的經濟意義。石油化工可生產出成百上千種化工產品,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葯、農葯、炸葯和化肥等等。石油產品不僅在民用中佔有重要地位,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都需要石油及石油產品,尤其對工業意義重大。
由於石油具有優越的物理、化學性質,作為能源,有很高的發熱量;作為原料,不僅產量大,而且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和各個部門。石油化工產品幾乎能用於所有的工業部門中,是促進國民經濟和工業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化的工業離不開石油,就像人體離不開血液一樣。因此,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3. 石油為什麼叫石油
最早出自沈括《夢溪筆談》 :鄜、延境內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之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出自石頭里的油~~~
4. 石油被人稱為什麼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5. 石油都有哪三個別稱
液體黃金
原油
6. 石油名稱
在石油首次被開采出來以後,經過蒸餾後產生以下的液體:
汽油 因其暴露在空氣中時,會發生汽化現象,所以叫汽油。
柴油 因其點燃時發出濃濃的黑煙,與點燃柴木時的情景相同,故此名為柴油。
煤油 在石油發現之前,紅褐煤煤礦與油頁岩岩層中 都發現有油一樣的液體,可用來點燈,和助燃,煤油這一名稱便產生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您。
7. 什麼叫石油
石油(英文、拉丁語:petroleum),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全面發展,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做後盾。石油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發展石油工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走資源節約型之路。作為國家經濟支柱型企業的中國石油集團,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偉大工程,落實到自己工作的實處,最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發展觀來發展我們的石油工業。中國石油集團要承擔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歷史責任,就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