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果二戰是法西斯國家勝利 那麼現在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
如果法西斯勝利,德國得到北美、歐洲、北非、前蘇聯的領土,日本取得中國、印支,印度、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的領土。
兩個法西斯國家都為滅絕人性的種族主義者,他們開戰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法西斯勝利之後必然是大規模的移民和鼓勵生育以補充本民族在戰爭中的人員損耗。而對於戰敗的民族,非常可能會成為悲慘的淘汰品,在萬人坑和焚屍爐中結束自己的歷史,或者被限制生育,強迫被法西斯政府進行閹割手術。
『貳』 什麼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誰主導之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等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而中國沒有被邀請參與TPP談判。
發展歷程
2005年5月28日,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跨太平洋夥伴關系,簽訂並生效的經貿協議,成員之間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並加強合作。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關稅減免,即成員國90%的貨物關稅立刻免除,所有產品關稅將在12年內免除。 協議採取開放的態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該協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貿易區。
2006年5月1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對紐西蘭和新加坡生效,對智利和汶萊生效的時間分別為2006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日。
2008年2月美國宣布加入,並於當年3月、6月和9月就金融服務和投資議題舉行了3輪談判。
2008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並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一同加入談判。
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藉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自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開始進入發展壯大階段。 日本外相岡田克也在2009年的新加坡APEC會議期間曾表示,對於美國總統奧巴馬表明要加入TPP,日本對這個架構也有著濃厚興趣,對此日本內部有比較大的爭論。
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使TPP成員數量擴大到9個。
2010年3月15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首輪談判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參與談判的共8個成員: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紐西蘭、汶萊和澳大利亞。此次談判將涉及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電子商務、服務和知識產權等議題。美國較為強調的內容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促進其製造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的商品與服務出口,並強化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保護。
2010年11月14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的閉幕當天,與會九國同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提案,將於2011年11月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完成並宣布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綱要。
2011年11月11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宣布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
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經濟部宣布,墨西哥已完成相關手續,正式成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第十個成員國。墨西哥經濟部指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是有國際影響力的貿易組織,加入該協定為墨參與亞太地區經濟事務提供了平台,為墨西哥出口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也有利於發揮墨西哥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
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遺產部長莫爾(James Moore)代表國際貿易部長法斯特在溫哥華宣布,加正式加入《跨太平洋戰略夥伴關系協定》(TPP)。
2013年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宣布日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談判。安倍表示,參加TPP談判符合日本的利益,但可能會對農業領域有一定影響,希望能夠得到理解。
美國主導
通過TPP全面介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
第一,阻止亞洲形成統一的貿易集團,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
亞洲是美國戰略利益的核心區域之一,除了在政治、軍事上占據主導地位。美國還要在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以便鞏固其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就區域經濟合作而言,阻止亞洲形成統一的貿易集團是美國貿易政策的重要目標。美國學者認為亞洲形成一個將美國排除在外的貿易集團對美國不利。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能使美國公司的年出口至少損失250億美元,或者約20萬個高薪崗位。美國通過TPP談判,可以避免自身被排除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之外,從而可以獲得現實的經濟利益和長遠的戰略利益。
第二,全面介入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確保其地緣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
2010年1月1日,有19億人口和6萬億美元GDP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對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雖然,名義上是東盟主導整個東亞一體化進程,但是,中國的影響力始終是美國關注的焦點。隨著中國地位的提升,美國在亞洲的經貿影響力相應衰落,如果任由亞洲形成將美國排除在外諸多優惠貿易協議,那麼美國出口企業和整體經濟將會因此受到損害(Myron Brilliant,2009)。美國通過TPP談判可以對中國東盟FTA起到制衡作用,削弱中國經濟在該區域的影響力,確保其東亞地緣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
第三,重塑並主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稀釋中、日等國的區域影響力
近年來,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10+1」、「10+3」、「10+6」(東亞峰會,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經貿合作機制。美國在該區域的貿易份額持續減少,有可能被排除於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之外。
在此背景下,美國認識到亞太區域對其國內經濟的增長、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大國地位的鞏固具有基礎性作用。美國不想再當旁觀者,要採取切實的行動成為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領導者,與太平洋對岸的政府、企業和公眾進行溝通、交流與融合。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打開新的市場空間,確保美國企業能夠自由和公平地進入這些最具活力的出口市場。因此,美國調動一切行政、經濟和外交資源全面主導TPP談判,打破亞太原有的區域經濟整合節奏。通過對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介入,進一步稀釋中、日等大國的區域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開創並主導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准
第一,TPP將打破傳統FTA模式,達成無例外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議。
一般FTA談判都涉及很多例外,包括產品和服務的例外,而TPP協議在這方面比較激進,試圖打破傳統FTA模式,創立新的FTA模式,制定高標準的貿易協議,使其成為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典範。
其實,FTA模式的創新問題,在近年來的美國貿易政策中已經有所反映。例如,2008年12月,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院的貿易政策研究小組,給當選總統和第111屆國會遞交了一份貿易政策建議《A New Trade Policy for theUnited States》,在談到美國的FTA戰略時,指出可以與中國、巴西甚至印度開展對話,但是不能按照傳統的FTA模式去談判,應該專注於基礎服務業、能源和環境問題的談判。
而此次美國高調參與TPP談判,目的就是與TPP成員達成新型的自由貿易協議。該協議將無一例外地涵蓋所有產品和服務。規則透明度是TPP談判的優先關注點。亞太經濟體之間規則和標準的差異為貿易和投資帶來了很大障礙。增加規則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能夠確保貿易商、投資者和消費者獲得TPP協議帶來的潛在好處。
第二,貿易協議新標准將更加關注工人和環境問題。
原有的貿易協議標准已經在國內引起強烈的政治沖突。由於美國製造業崗位流失嚴重,很多民主黨議員將責任歸咎於過去的自由貿易協議。面對國內的反對聲音,奧巴馬表示,與先前的協議相比,TPP協議將對美國的工人和環境提供更強大的保護。跨太平洋夥伴協議談判目的之一就是開創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准:更加關注工人、中小企業、農民和環境。
第三,高舉自由和公平貿易旗幟,意在維護美國出口利益。
奧巴馬政府將履行貿易協議承諾。柯克作為貿易代表,負責清除不利於美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敦促貿易夥伴遵守勞工和環境標准,制裁傷害美國企業權益的行為。執行貿易協議,確保美國企業擁有自由和公平的市場准入機會。美國簽署的貿易協議有利於美國的就業和企業,能夠更好地保護工人權益和環境。
第四,在貿易協議中推行美國的全球價值觀。
通過TPP談判,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在與政府、企業和公眾溝通、交流與融合的同時,推行美國的全球價值觀。
為「五年出口倍增計劃」提供戰略保障
美國提出出口五年內翻番,意味著出口年增幅要在15%以上。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是奧巴馬「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四大戰略支柱之一。通過TPP談判將美國未來出口戰略的重心鎖定在亞太地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19.3億人口和5.7萬億美元的GDP,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GDP年增速高達8% (見表1)。廣闊的市場前景為美國出口倍增計劃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四、對美國FTA戰略進行調整和重新布局
布希政府出於戰略或策略的考慮,擱置了區域貿易協議談判進程。奧巳馬政府改變了這種做法,認為履行與哥倫比亞、韓國的貿易協議,能夠為美國帶來30萬的就業崗位。國會應該盡快批准這三個自由貿易協議。
而且,開始全力推進TPP談判進程,試圖通過設立新型的區域貿易協議,使美國企業快捷、便利、無障礙地進入亞太地區,擴大出口、增加國內就業,拉動經濟持續、平穩增長,進而在國際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舉措
中國的對策
將TPP當作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契機
TPP是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藉此可以提升與亞太新興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創造出一個適合21世紀經濟發展趨勢的高標准區域經濟合作平台。該平台涉及的經濟體將占據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貿易份額。這是一次巨大的機遇,中國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在亞太區域整合中發揮與自身實力相對稱的作用。TPP是高標準的貿易協議,包括所有貨物、服務和農產品貿易,可以作為推動APEC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有可能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基礎。對於這一趨勢,中國應該提前有所覺察和准備。
對美國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主導權保持謹慎
美國作為世界的「領袖」擔心被排除在東亞區域一體化之外,因此積極與新加坡和韓國簽署FTA,與泰國和馬拉西亞積極進行FTA談判。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中需要主導力量的出現,美國以其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試圖主導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主導權的問題上,中國無法直接與之抗衡。可以藉助美國的力量,打開亞太市場,為中國出口企業開創更加便利的國際市場環境。
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參與TPP談判
亞太區域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和區域貿易協議,各個協議具有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 「義大利面條碗」現象日益顯現出來(就像碗里的義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本來是促進自由貿易的FTA協議,反而成了進一步貿易自由化的障礙。通過談判將亞太區域貿易協議整合成統一的TPP,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區域內FTA的復雜和重疊。
中國前期可以密切跟蹤研究TPP談判議題和進程,根據世界經濟形勢、國際政治格局,權衡自身綜合利益以後,選擇合適的時機參與到TPP談判中來。可以採取列席或者觀察員的方式參與協商,待到時機成熟可以全面參與。如果WTO多哈回合談判繼續停止、TPP談判進展十分順利、中國台灣要求與其他經濟體進行FTA談判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中國可以果斷加入TPP談判,推動TPP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不過從當前發展形勢來看,美國並沒有明確提出要中國參與,可見其具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加快與東亞經濟體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進程
當前中國正在逐步履行WTO的承諾,多哈回合的談判進程短期內不是中國的最優先關注點。中國仍然需要將更多精力用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領域。雖然東亞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益並不大,但是其政治和安全影響力卻很大,涉及美國與中國和日本爭奪該地區的領導權。
中國需要加快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鞏固中國與東盟、智利、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經貿合作關系,在主要領域進行實質性合作。中國希望與日本和韓國簽署FTA,韓國態度比較積極,日本的反應比較冷漠。為此,中國可以先重點鞏固與東盟和韓國的經貿關系,引導日本與中國進行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並以此為突破口,加快與東亞經濟體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進程。
制定應對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標准貿易壁壘的預案
美國希望通過TPP談判,將其打造成一個21世紀貿易協議的標准模式。其實質是想繼續主導新時期全球貿易規則,在多邊貿易體制改革成本增大的情況下,轉而依靠區域貿易協議,將其主張的多邊貿易議題先行納入到區域貿易協議談判中來。可以預見,無論是在多邊還是區域層面,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標准議題的談判將會加快。中國應該制定自己的談判預案,制定切實的應對措施。未來中國企業將會面臨來自勞工標准和環境標準的沖擊。中國應該在國際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標准制定中發揮作用,體現自身利益,否則將會陷入被動局面。
在產業層面上做好准備:發展綠色製造業,提升現代服務業
美國做好了兩手准備,如果多哈回合無法滿足美國對勞工標准和綠色環境問題的關注,那麼美國將會藉助TPP來推行這些標准。加之美國國內已經開始實行綠色製造業計劃,有可能出台針對中國的綠色環境貿易措施。中國應該提前做好准備,發展綠色製造業。
TPP協議達成將促使服務業的自由化進程將加快。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貿易政策委員會舉行的TPP談判徵求意見會議上,美國服務業聯合會(Coalition of Service In-stries,CSI)提出服務業應該是TPP談判的重點。因為美國服務業占據GDP的80%,吸納了80%的就業人口。在TPP談判中美國應該重點關注快遞服務、金融服務、電子支付、電子商務、電訊服務、視聽服務、知識產權和能源服務等服務部門的市場准人、透明度和投資者保護問題。中國應該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為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大國博弈提供堅實的國內產業支撐。
與美國進行新興戰略性產業合作
美國曾經並且仍然擁有生產效率最高的製造業,曾經制定過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正在制定激勵清潔能源設備製造業的措施。這是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新興行業。中國可以藉助美國發展綠色製造業的契機,在技術層面進行合作,減少貿易摩擦。為清潔能源工業以及經濟的穩定發展打下基礎。可以在以下領域進行產業合作:風力發電、太陽能等能夠產生能源的技術;電池、職能電網等能夠儲存和輸送新能源的技術;電動汽車及零部件,碳捕獲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等。
對中國台灣加入TPP的問題早作應對預案
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分為市場一體化和制度一體化兩個層面。市場一體化包括貨物、服務、知識產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以及人員流動等。制度一體化包括政府之間的制度合作與政策協調。簽署FTA不僅僅是出於經濟和貿易的目的,而且還包括地區安全和區域平衡的戰略考慮。
東亞區域一體化為中國提供了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機會,客觀上也起到了縮小台灣在國際上進行政治經濟操作的空間(Lampton,2008)0 Kawai and WiWaraja (2008)通過GTAP模型計算發現,中國台灣被排除在東亞區域一體化之外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從政治和戰略層面來看,中國台灣將FTA作為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重要途徑,特別積極主動的要求參與TPP談判。考慮到中國台灣是APEC成員,從法理和輿論上無法阻止其加入TPP。而且,中國台灣已經將主要的精力和資源放在了參與FTA談判的理論研究、政策博弈和國際輿論宣傳方面,試圖採取系統性的方案,解決自身參與包括TPP在內的區域貿易協議談判問題。
大陸可以主張FTA是主權國之間的協議,台灣無權單獨與其他經濟體進行雙邊FTA談判。台灣可以借鑒香港和澳門的模式,參與CEPA談判(台灣不接受)。短期內比較現實的選擇是要求兩岸先簽署並履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此框架內共同協商參與TPP談判以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問題。
長遠來看,可以將ECFA發展成為兩岸共同市場,以兩岸共同市場的名義與其他經濟體簽署FTA,也就是說其他經濟體要想與台灣談FTA,必須與兩岸共同市場談,不能單獨與台灣進行FTA談判。這樣一來既發揮了FTA的經濟功能,又可以避免台灣以FTA之名進行國際政治操作的可能,從而實現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相互促進和良性互動。
TPP構建危機後全球信用體系以及中國的危機
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世界信用體系造成了顛覆性的破壞,貨幣問題是國家金融信用問題,債務問題也是國家信用問題,社會保障泛濫還是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問題,在危機後原有的世界信用體系難以維持,美國急需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的危機後信用體系。
對此,筆者認為TPP更關鍵的戰略意圖就是建立危機後新的全球信用體系。美國希望TPP成為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藉此可以提升與亞太新興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創造出一個美國主導的適合21世紀經濟發展趨勢的高標准區域經濟合作平台。該平台涉及的經濟體將占據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貿易份額,即便是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TPP國家的GDP也佔到全球GDP的1/3。
從表面上看,美國主導TPP的目的之一,是將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納入到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來,從而制衡中、日、韓等區域大國的經濟影響力。但是,考慮到日韓與美國之間的緊密政治關系,輿論普遍認為美國此次主要是針對中國,意在削弱中國的區域經濟影響力。
筆者認為,針對中國只是美國的戰術目標之一,美國積極推進TPP的根本戰略目標,就是在擺脫危機的過程中,保持和擴大自己的資源版圖,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重新構建危機後的信用體系,達到在危機後重新瓜分世界資源和財富的目的,繼續持保持美國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
從TPP的金融開放等協議,可以看到TPP建立的是一個以美元為主導的核心金融系統,以此來保障未來美元信用不發生坍塌,未來這些國家的金融資本將在TPP的框架下深度整合,從而互相綁定力量大增,這也是TPP協議對於金融等領域開放的規定比一般的國際貿易協議走得更遠的原因。
以前世界各國對於自己的金融均視為核心利益,對外的開放都是有限的。因此TPP整合各國的金融就成了關鍵問題。有人認為,TPP出台就是為了遏制中國,但問題來了:如果美國成功遏制了中國,中國經濟垮了,中國哪裡有那麼多錢進口美國產品?失去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美國製造業的出口又在哪裡?
美國能夠向中國大量出口的前提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有足夠的購買力來進口美國的商品。所以,美國當前的戰略是絕不是放手中國崛起,也不是搞垮中國,而是抑制中國的崛起,保持「世界工廠」的低端製造業地位,繼續為西方打工。因此TPP的作用更關鍵的在於要把中國出口的產品價格壓制在低位,壓低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美國就要降低對於中國世界工廠的依賴,即便是現在中國的出口產品利潤很低,但是如果形成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中國產品的利潤提升是遲早的事情。更進一步的是,中國企業的利潤可能很低,但是在中國的工資處於上漲周期,如此一來,進出口博弈的不只是企業的利潤和收入,更大的部分是本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本國勞動力的工資收入也是重要的部分,在創造的價值分配裡面,中國的工資增長才是關鍵,漲出來的工資在國際貿易當中是要西方買單的。
因此美國建立TPP,是在高端製造業上與日韓結盟壓制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產業附加值的提高;在低端上扶持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以他們的低人力成本壓低中國勞動力的收入水平。而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等國擁有中國經濟發展現階段最需要的金屬礦產資源。石油緊缺是世界各國都類似的,有色金屬和鐵礦石等的緊缺卻是中國特色,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必然的結果。
綜上,美國主導的TPP在資源上對於中國的控制也是有特色的,這些因素通過TPP整合,是要在整體上控制中國的根本信用,也就是中國產業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和金融能力,把中國控制到「血汗工廠」的水平,從而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美國主導TPP,在亞太區域上看是針對中國,放到全球上來看也是對付德國和俄羅斯的手段。俄羅斯有豐富的資源,德國有過人的製造業。在歐洲衰落以後,歐洲留下的經濟空間是要被人填補的,從當前趨勢來看,這個空間的得利者很可能是德國;而金融危機以來大宗商品的暴漲使俄羅斯成為得利者。因此,美國強勢主導TPP的野心,不僅僅在亞太遏制中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遏制所有最強的對手,建立危機後全球的信用新秩序。
在TPP中關於環境的約定也是重要的方面。環境保護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課題,環境也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信用體系,甚至有人提出以碳交易為背景建立碳本位,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在這個議題裡面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歐洲人,其集大成者就是美國拒絕加入的《京都議定書》。而TPP的建立和未來對於環境問題的討論,很可能將架空《京都議定書》,等於是藉助TPP建立一套新的環境信用體系的。其中關於環保的協定,其願景是要抗衡歐洲主導的以碳排放為主的環保信用體系。TPP把日本拉進來,日本在環保等問題上的立場也必須符合TPP的要求,也就是要與美國的立場保持一致了,這樣與歐洲抗衡的太平洋環保體系就可以建立起來。未來人們可以看到世界圍繞環保信用的大博弈。
TPP這個信用體系建立起來後,不但是要架空原有的APEC這樣鬆散的區域性組織,還要在環保問題上架空歐洲主導的綠色力量和《京都議定書》,還要與歐盟、俄羅斯、中國等整個歐亞大陸國家競爭,因此認識TPP,要站在全球高度來認識,這是美國的一個全球戰略而不是簡單的區域性戰略,是美國在危機後繼續主導全球新信用體系的雛形,在這個信用體系下進行全球財富和資源的再分配。對此中國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應當早日著手建立應對的長期戰略。
『叄』 遼寧跨克石油裝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遼寧跨克石油裝備有限公司坐落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遼寧沿海城市盤錦。公司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憑著跨克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艱苦創業,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圍繞石油勘探開發集研發、製造、銷售、服務為一體的民營企業。公司產品分為鑽修工具、採油工具、鑽采配件、橡膠製品、裝備及儀器儀表等多類別數千種產品。公司現擁有員工二百餘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佔50%,高級工程師5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0人,形成了一支具有先進企業管理理念的員工隊伍。同時公司擁有50多項榮獲國家專利的技術產品。
法定代表人:趙廣友
成立時間:2004-08-02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1110000301038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盤錦經濟開發區石油高新技術產業園(緯一路南)
『肆』 遼河的治理
加快遼河流域治理構建「和諧遼寧」
遼寧省環保局
序言泰晤士河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全長402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產業革命後,人口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內,加之沿岸又堆積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該河成為倫敦的一條排污明溝。夏季臭氣熏天,致使沿河的國外大廈、倫敦鍾樓等不得不緊閉門窗。骯臟的河水還造成沿岸地區疾病流行,從1849年到1954年,濱河地區約25000人死於霍亂。1858年,英國政府開始進行泰晤士河治理,整個治理恢復過程共用了120年的時間,採取了立法、治理工業廢水、修建城市污水管網以及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多項措施,花費了上百億英鎊,現在泰晤士河下游被認為是世界上通過首都城市最清的河流。從泰晤士河治理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河流治理不能一蹴而就,我省還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遼河治理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一、遼河流域水污染狀況及特點遼河流域是全國七大水系之一,由遼河和大遼河兩個水系組成。其中,遼河由發源於河北省,流經內蒙古、吉林的西遼河與發源於吉林省的東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匯合而成,至盤錦市注入渤海,全長1345公里;大遼河由發源於清原縣的渾河和發源於新賓縣的太子河在盤錦市相匯而成,至營口市注入渤海,全長511公里。遼河流域面積6.9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00多萬人。該區域是我國的農牧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一)流域水資源狀況1956年~2000年,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30.47億立方米,重復水量39.25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水資源總量最大;撫順和鐵嶺水資源總量最大。
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計算面積(平方公里)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953494東遼河0.61415遼河35.9937927渾河24.0411481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34.9015846合計96.4969163地下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大;鐵嶺和沈陽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多。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45東遼河0.21遼河37.8渾河16.66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18.11合計73.23表3遼河流域各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表
行政區地表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沈陽市11.0322.54鞍山市5.816.93撫順市26.166.56本溪市14.463.24錦州市3.044.86營口市0.741.04阜新市2.974.68遼陽市8.869.54鐵嶺市19.911.71朝陽市0.950.45盤錦市2.391.67丹東市0.200.05合計96.4973.23(二)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狀況2004年遼河流域點源(含規模化養殖場)COD排放總量41.18萬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為12.55萬噸,佔30.5%,生活源排放量26.73萬噸,佔64.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1.9萬噸,佔4.6%;氨氮排放總量36780.9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3944.9噸,佔10.7%,生活源排放量29021.4噸,佔78.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3814.6噸,佔10.4%。經估算,遼河流域非〔11〕點源(城市徑流源、鄉村徑流源、礦山徑流源和農村生活源)COD排放入河量5.18萬噸,氨氮排放入河量2050噸。2004年,沈陽市的COD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2004年,沈陽市的氨氮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三)流域水質狀況遼河流域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屬於有機污染,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COD)。河流污染最重的水期為枯水期,最重的區段為城市段。2005年,遼河流域水質屬重度污染。流域21個主要監測斷面(化學需氧量COD)以劣Ⅴ類水質為主,佔52.4%;Ⅴ類水質佔14.3%;Ⅵ類水質佔19.0%;優良水質(Ⅰ-Ⅲ類)僅佔14.3%。按水期評價,枯水期水質污染最重,其次是平水期,豐水期水質較好。21個斷面中,COD最高值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6.4倍;氨氮最高值也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18.4倍。我省遼河流域有西遼河、東遼河、招蘇台河、條子河4條入省河流,4個省界斷面中除西遼河的三門郭家斷面為Ⅴ類水質外,其餘均為劣Ⅴ類水質。條子河污染最重,COD、氨氮年均值分別為167mg/L和17.7mg/L,超Ⅴ類水質標准3.2倍和7.9倍。(四)遼河流域水污染特點及成因缺少生態用水。遼河流域屬季節性、受控型河流,降水量、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降水量的80%出現在6-9月份,7、8月份的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2000年、2001年東、西遼河及遼河幹流持續出現斷流。大中型水庫的庫容占水資源總量的34.4%,其中遼河達到64.1%,河道缺少徑流,許多城市河段已成為排污溝。結構性污染嚴重。流域內重化工業比重較大,污染物排放總量高,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冶金、石化、電力、造紙及煤炭業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70%,2002年,萬元GDPCOD排放量為10.44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兩大水系主要污染來源迥異。遼河水系主要污染來源為面源污染,其中西遼河上游老哈河平均含砂量每立方米47.1千克,每年向遼河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水土流失將大量有機質帶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渾太水系由於流經遼寧省中部城市群,主要污染來源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非工業污染日益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生活污染比重不斷上升。化肥、農葯施用量不斷增加,但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畜禽養殖規模和布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糞便還田和綜合利用比例很低,養殖污染已成為工業和生活之後的又一大污染源。部分跨界支流污染嚴重。多年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吉林省進入遼寧省的條子河和招蘇台河水質污染十分嚴重,河流水質全部超過五類標准,最高時超標十餘倍。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1996年,國務院把遼河流域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1999年和2003年國務院先後批復了《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遼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把它作為重點任務來抓,認真組織實施污染防治計劃,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舉措,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05年底,國務院批復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86個重點項目,完成57個,佔66%,在建13個,佔15%.為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主要措施:(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強度高、結構性污染嚴重是遼河流域水污染的一個突出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經濟質量的一條治本之策,在源頭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遼寧省「十五」期間關停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的企業600餘家,取締「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1700多家,關閉制漿規模在2萬噸以下的造紙廠12家,年減排污水200多萬噸,減排COD3.11萬噸。(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源是流域第二大污染源,2004年COD排放總量達到12.55萬噸。2000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以來,政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間,遼寧省對480多家重點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共實施清潔生產方案9420多個,年節水1.67億噸,減少廢水排放2.43億噸,其中COD3.359萬噸、石油類4554噸,實現經濟效益19.42億元。在冶金、電力、煤炭和選礦等高耗水行業創建了50多家廢水「零排放」企業。與2000年相比,工業企業新鮮水取用量減少了24.5%。(三)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遼河流域COD排放總量為41.18萬噸,其中有26.73萬噸來源於生活污染,生活污染已經成為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是治理生活污染的根本之策,污水處理廠建設快慢、運行好壞直接關繫到遼河水污染防治的成效。「十五」期間,通過徵收污水處理費,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等手段,籌措大量資金用於污水處理廠建設。截止2005年底,遼河流域已建成17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形成日處理能力約258.5萬噸,在建10座污水處理廠。通過幾年來不懈的努力,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地區沒有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仍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來追求單純的GDP增長;部分地區還存在治理是自己受損,下游收益的思想,消極對待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資金不足是造成項目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部分在建項目不能按時完工,尚有20%的項目未動工。遼寧省「十五」期間應投入重點污染防治項目建設資金93.43億元,僅佔GDP的千分之四左右,實際2005年底完成投資約55億元,不到總投資的60%。三是已建成污水處理廠難以保持長期穩定運行。我省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不足50%,特別是自備水源的用戶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更低。主要原因是城市污水處理費徵收部門力度不大、計量不準和漏失率較高等,難以保證污水處理廠長期穩定運行的需要。四是污水處理廠產業化步伐緩慢。我省已建成污水廠中,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實質上還都屬於政府成立機構,政府投資建設,政府出資運營,政府負責還貸的事業單位,由政府承擔著無限責任。同時污水處理廠人員是國內同類先進企業的2~5倍,造成人員多,費用高,不易管理。三、下一步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及對策加強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對維護流域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後一個時期,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切實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為人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總體目標國家正在組織編制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0%。遼河流域幹流在豐、平水期消滅超Ⅴ類水質;枯水期在「十五」基礎上繼續改善,超過五類水質標準的水體污染物濃度下降不低於20%。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中水回用率不低於20%。(二)主要工作99年以來,遼河治理經歷了由以治理為主,到治理、保護相結合,再到治理、保護、利用相結合的歷程;治理措施從治理工業企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為主,到以開展清潔生產、建設污水處理廠、促進中水回用、開展農業污染防治綜合措施為主的歷程。為進一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今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應按照污染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污染治理與節約用水相結合、點源治理與面源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十一五」期間,各地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產業升級的需要,加大流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首先,應對現有的企業實行更嚴格的淘汰制度,取締關閉水耗高、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特別是對規模不經濟、污染嚴重的造紙、釀造、制葯、印染、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企業或者落後工藝和設備實現強制淘汰。近期應盡快淘汰流域內年制漿能力3.4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萬噸以下黃板紙企業、1萬噸以下廢紙造紙企業、1萬噸以下酒精生產線、1萬噸以下澱粉生產線。其次,要嚴格環境准入,新建項目應優先發展節水、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新上項目帶來的水污染問題;擴建項目應通過以新帶老,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二是工業污染防治方面。首先,要認真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流域內所有的重點污染企業都應實施清潔生產,從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水資源消耗,減排廢水,逐步使單位產品的水耗、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其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一水多用和再生水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使處理後的中水返回生產過程,流域內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應提高到80%以上。對冶金、電力、石化、煤炭等耗水量大的行業,應通過開展廢水處理後回用,逐步實現廢水的「零排放」。再次,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將總量控制目標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落實到每個企業,沒有總量指標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不達標的一律關停。三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首先,要抓好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科學確定規模和選址,按照大、中、小、微規模,以及利於污水收集、處理後回用等原則,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到「十一五」末期,流域內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以上,遼寧省境內要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175萬噸。其次,加強對建成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為保證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所有建成污水處理廠必須全部安裝在線監測裝置,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水質、水量實時在線監控。再次,應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力度,補充工業用水。已建成污水處理廠應積極落實中水用戶,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新開工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應同時配套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流域內中水回用率應達到20%以上。第四,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應實行企業化運行,實行政企分開;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實行投資和經營的整體轉讓,實現投資和運行主體的多元化,「十一五」期末,流域80%污水處理廠實現市場化運行。四是飲用水源保護方面。首先,要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飲用水源進行依法管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其次,制定全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明確提出各水域保護的目標和級別。再次,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在遼河流域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模化養殖企業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水污染嚴重超標地區,應嚴格禁止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第四,強化對飲用水源的水質監測。開展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監測和月報發布工作,形成全省水環境監測網。第五,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開展防氟改水、農村基本飲水井工程建設等工作。(三)主要措施為完成重點工作,實現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應採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領導,實現流域治理上下游聯動。遼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一個地區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分工負責、協調合作的工作機制。應進一步完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就保護遼河流域水環境問題,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二是完善法規,加大執法力度。要在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流域內配套性法規和制定更為嚴格的標准,以使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肅查處企業違法排污行為,新建項目應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應賦予環保部門對環境違法單位的限期治理和限產、停產整治的決定權,以有效解決「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應建立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度,杜絕不作為和瀆職現象。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污水處理市場化步伐。從江蘇等省份的先進經驗來看,只有建立政府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市場化運營的機制,才能較好地解決污染防治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政府應主要發揮統一監督、制定規劃、嚴格執法、制定收費標准、出台優惠政策等主導作用,為污染防治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充分利用世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貸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應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積極推進流域內污染治理的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步伐。四是完善跨界斷面考核制度,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應完善跨市界斷面的水環境質量考核制度,各市對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確定不同階段出境水環境質量目標,並作為考核地區工作成績和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出境主要污染物超過目標值的,要採取一定的措施追究責任,建議實行污染賠付補償制度。五是加強宣傳,擴大公眾參與。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事,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應完善公眾參與的程序和規則,擴大公眾參與。加強環保培訓,提高各級決策者、廣大居民、中小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和網路等形式,加強環境宣傳,公開曝光環境違法案件,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好經驗;強化對環境問題的深度報道,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公眾監督和輿論監督。
課題組成員:文毅遼寧省環保局副局長
胡成(執筆)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伍』 誇克石油和殼牌的關系
殼牌的機油是老牌子,一直在使用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陸』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如何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
第一,國際局勢並不是我們發展方式的基礎和根本,
第二,單一的和簡單的這種局限也並不比現在更具有優勢和可取,
第三,發展不以犧牲自己的主權為交換原則.
第四,如何和平發展不完全取決於我們,它還取決於對方.
『柒』 加拿大是什麼樣的國家
加拿大(Canada),為北美洲最北的國家,西抵太平洋,東迄大西洋,北至北冰洋,東北部和丹麥領地格陵蘭島相望,東部和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相望,南方與美國本土接壤,西北方與美國阿拉斯加州為鄰。領土面積為998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二。
加拿大素有"楓葉之國"的美譽,首都是渥太華。加拿大政治體制為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是英聯邦國家之一,英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國家象徵,但無實際權力。加拿大是典型的英法雙語國家。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使其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高生活品質 、社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鑽石生產國之一。
加拿大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社會自由度、生活品質及經濟自由的國際排名都名列前茅。同時,其也是G8、G20、北約、聯合國、法語圈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海岸線約長24萬多公里,國境邊界長達8892公里,為全世界最長不設防疆界線。國土面積約9,984,670平方千米(世界第2位),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7)遼寧跨克石油怎麼樣擴展閱讀:
加拿大地貌與氣候特徵
地形地貌
加拿大東部為低矮的拉布拉多高原,東南部是五大湖中的蘇必利爾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和美國的密歇根湖連接起來形成聖勞倫斯河,夾在聖勞倫斯山脈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形成河谷,地勢平坦,多盆地。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有壯觀的尼亞拉加大瀑布。
西部為科迪勒拉山系的落基山脈,許多山峰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山洛根峰,位於西部的洛基山脈,海拔為5951米。北極群島地區,多系丘陵低山,受極地氣候影響冰雪覆蓋。中部為大平原和勞倫琴低高原,面積占國土的一半左右。
氣候特徵
加拿大因受西風影響,加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氣溫稍低,南部氣候適中,西部氣候溫和濕潤,北部為寒帶苔原氣候。北極群島終年嚴寒。中西部最高氣溫達40℃以上,北部最低氣溫低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