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的特性是什麼
擴展閱讀
餐廳可以整合什麼資源 2025-01-16 08:13:51
人類的石油多少年後用完 2025-01-16 08:11:37
甘肅有哪些水域資源 2025-01-16 08:02:39

石油的特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22 00:25:57

Ⅰ 什麼叫石油它的一般性質如何

石油;petroleum
性質:有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之分.通常指天然石油,是一種化石燃料.由遠古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地球化學演化而成.從深部地層中開采出的黑褐色或暗綠色的可燃性黏稠液體,常與天然氣並存.由各種烴類組成,含有少量硫、氮、氧的有機化合物.石油因產地不同,其理化性質有很大差異.未經加工的石油稱原油.原油經加工後可製成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等.還可提取潤滑油、潤滑脂等.也是發展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礎原料.石油煉制工業中由原油經過一系列石油煉制過程和石油產品精製加工而得到各種產品,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為如下幾類:(1)石油燃料,如液化石油氣、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
(2)石油溶劑和化工原料,如汽油型溶劑、煤油型溶劑、純芳烴和化工原料;
(3)潤滑劑和有關產品,如各種潤滑油和潤滑脂等;
(4)其他有關石油產品,如石油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每類產品還按應用領域再細分為若干組.1984年中國的石油產品數量即達600多個.

Ⅱ 石油的物理性質是什麼

石油是指賦存於地下岩石孔隙、縫洞中以碳氫化合物即烴類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一種有機礦產。
● 石油的顏色
石油的顏色與原油中含有的膠質、瀝青質數量的多少有密切關系。深色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流動性好的原油多呈淡色,甚至無色;黏性感強的原油,大多色暗,從深棕、墨綠到黑色。
● 石油的臭味
石油的臭味是由於原油中所含的不同揮發組分而引起。芳香烴組分含量高的原油,具有一種醚臭味。含有硫化物較高的原油,則散發著強烈刺鼻的臭味。
● 石油的密度
石油的密度是指在地面標准條件下,脫氣原油單位體積的質量。以噸每立方米(t/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表示。石油相對密度(以往文獻曾以比重表示)是15.5℃或20℃時原油密度與4℃時水的密度的比值。國際上常用API度作為決定油價的標准。API度與相對密度的關系式為:API度(15.5℃)=(141.5/相對密度)-131.5,API度大,相對密度小。水的API度為10。密度大小與石油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數量有關。膠質、瀝青質含量高,密度大,顏色深;低分子量烴含量高,密度小。不同地區、不同地層所產原油密度有較大的差別。
● 石油的黏度
黏度是指液體質點間移動時所受到的內部摩擦阻力,以毫帕秒(mPa·s)表示。黏度大小決定著石油在地下、在管道中的流動性能。一般與原油的化學組成、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有密切關系。通常原油中含烷烴多、顏色淺、溫度高、氣溶量大時,黏度變小,而壓力增大黏度也隨之變大。地下原油黏度比地面的原油黏度小。
由於測定絕對黏度較繁雜,在研究中常用恩氏黏度計測定相對黏度。相對黏度指液體的絕對黏度與同溫度條件下水的絕對黏度比。
● 石油的熒光反應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受激發光,並在照射後所發光立即消失的這種熒光反應特性,普遍被用於野外工作時作為判斷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顯示的重要標志。按發光顏色的不同以及分布的情況,大體可推測所顯示的石油組分及其百分含量。一般油質呈天藍色,膠質呈黃綠色,瀝青質呈棕褐色。
● 石油的旋光性
石油在偏光下,具有把偏光面向右旋轉的特性。偏轉度一般小於1°。旋光性是有機質所特有的一種性質,而且當加溫至300℃時即消失。
● 石油的溶解性
石油不溶於水,但可溶於有機溶劑,如苯、香精、醚、三氯甲烷、硫化碳、四氯化碳等,也能部分溶解於酒精之中。原油又能溶解氣體烴和固體烴化物以及脂膏—樹脂、硫和碘等。
● 石油的凝固點
凝固點系指原油從流動的液態變為不能流動的固態時的溫度。這對不同溫度尤其在低溫地區考慮儲運條件時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 石油的燃燒特性
石油和成品油可燃程度隨溫度而異,表現在閃點、燃點和自燃點的差異。「閃點」指石油在容器內受熱,容器口遇火則發生閃火但隨之又熄滅時的溫度。「燃點」指受熱繼續升高,遇火不但出現閃火而且引起了燃燒的溫度。「自燃點」指原油在受熱已達到相當高的溫度,即便不接觸火種也出現自燃現象的溫度。石油是由具不同沸點的烴類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與水(沸點為100℃)不同,沒有固定的沸點。其閃點隨具不同沸點化合物的含量比例不同而各有差異。沸點越高,閃點也高。如石油產品中煤油閃點在40℃以上,柴油在50~65℃之間,重油在80~120℃,潤滑油要達到300℃左右。自燃點卻相反,沸點高的成品油,自燃點降低,如汽油自燃點為415~530℃,裂化殘渣油自燃點約270℃,石油瀝青則降至230~240℃。石油作為一種混合物,其閃點在-20~100℃之間,而自燃點則為380~530℃。
● 石油的餾分組成
由於石油是由具不同沸點的烴化合物混合而成,因此通過控制不同的溫度可分別獲得不同的石油產品。隨著溫度的增高,首先是輕組分餾出,繼而為較重的烴餾分,最後剩餘膠質、瀝青質殘渣。

Ⅲ 石油有哪些特點

石油工人石油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編輯本段]石油的生成與聚集1.石油的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2.石油的聚集石油不像水聚集在水庫中那樣聚集在沉積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積岩中,而是透過岩石的孔隙,被擠壓到壓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縫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閉的儲集岩中。儲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儲集岩形成了儲藏石油的地質環境——圈閉構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繼續運移的地質構造。石油的這種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塊海綿吸收一樣。正因為有了儲集岩和圈閉構造,石油才能安靜地在地下定居,等待發掘者的到來。[編輯本段]世界原油主要分布地區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Ⅳ 石油產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石油工業從誕生到現在的近一個半世紀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表現出一般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之外,更由於石油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業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呈現出如下特徵。
(1)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由於石油資源在地下蘊藏情況的復雜性和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項需要極大資金投入而未來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行業。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業成為一旦成功就能獲得極大投資回報的高利潤行業。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般勘探井(野貓井)的成功率僅為1%,但一旦獲得成功,所獲利潤同投資的比率可以高達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術最為先進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鑽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業風險外,石油公司還會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資源國政府做出對石油公司投資和經營環境不利或預料之外的政策調整(產權、財政政策等的改變)。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願意「鋌而走險」,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因為,石油工業的利潤是如此巨大,成為各家石油公司無法拒絕的誘惑。甚至在東道國要求獲得風險勘探後利潤的85%~90%的情況下,國際各大石油公司依然會堅持在該國從事油氣業務。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利潤是多麼可觀。
(2)產業壟斷性。
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行業形成集中壟斷的時間最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規模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壟斷工業公司中,石油及與石油相關的企業占據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5席之多。並且,石油行業的資本密集度和石油開採的高額成本也成為許多公司想進入該行業的天然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產業的壟斷性特徵與其投資巨大、風險較高、利潤極豐的基本特徵密切相關。除非資金雄厚、技術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或是藉助於國家資本的企業集團,一般的企業很難經營得起。
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公司通過壟斷形成的壟斷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國際石油價格在某種意義上一直都是「壟斷價格」。
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率先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第一個托拉斯。此後,雖然這一獨家壟斷局面由於其他壟斷集團的出現而進入了「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階段,參與成員也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的性質卻始終未變。尤其是在1928—1973年這一段時期,石油七姊妹對國際石油產業進行了長達45年之久的壟斷統治,左右國際石油價格,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OPEC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收回石油主權後,曾一度出現過OPEC主導世界石油價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跨國石油公司與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主要國家共同影響國際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局面。
然而,這種壟斷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壟斷非但沒有消滅競爭和斗爭,反而使競爭和斗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和斗爭主要包括壟斷集團同廣大的中小生產者的競爭和斗爭,壟斷集團同力圖擠入壟斷者行列的新興起的大石油公司間的競爭和斗爭以及各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斗爭。
(3)資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產業屬於資源採掘型產業,生存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的約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塊油藏的產量具有隨著開采而逐步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新增儲量的接替,其成長性也體現在這一點。因此,石油資源佔有量對於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以OPEC為代表的少數產油國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氣資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地則是石油儲量相對較少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石油產、銷之間的地域性差別,構成了極為復雜的石油地緣結構,使得石油產業同國際政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沖突。
(4)戰略屬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石油逐漸成為世界軍用、民用各類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成了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和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穩定的基礎和保障。但由於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愈發激烈,其戰略屬性由此凸顯。
從1859年世界現代石油工業建立到19世紀末,石油不過是一種新興的作照明用的礦物燃料。19世紀80年代前後,人類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的內燃機。隨後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人類相繼發明了以燃油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及軍事運載工具和武器,並把石油用作戰車、軍艦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時關繫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戰時關繫到一國勝敗存亡的重要戰略物資,成了各大國必爭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由於其用途擴大到發電、採暖等許多方面,在各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世界主要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又成為世界新興的、關繫到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及產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石油化工工業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國須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資。因此,石油的商品屬性日漸淡化,而其關繫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戰略屬性卻日益增強。
(5)政治屬性。
由於石油及其產品的廣泛用途,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證本國石油供應、取得石油資源和建立本國的石油工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
除美國外,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直接或間接地負有保證本國石油供應的明確責任,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公司和埃爾夫公司以及義大利的埃尼集團等,至於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團則更是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為保證日本石油供應的官方機構。即使一貫被認為是私人公司的美國石油公司,其所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海外活動也無不是秉承美國政府的意志並且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的。此外,以OPEC為主的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絕大多數也都是這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國有公司。
實際上,從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活動和發展已同世界各國對內對外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外交、軍事政策和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各國實現本國國家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世界上沒有不支持本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國家,也不存在不靠國家的支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石油工業,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變動,必然迅速地對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乃至世界石油工業和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6)科技是決定石油工業發展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著石油工業的面貌。19世紀中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石油僅能作為一種照明用的普通礦物資源。隨著內燃機等重大科技發明,石油的重要價值才被逐步發現,成為整個20世紀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相關產業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產量變化趨勢而石油工業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樣主導著石油工業的命運。第一次石油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石油工業由初始階段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先進技術的使用,使石油勘探與開采從僅僅利用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理論指導下找油開井的階段,原油產量大幅提升,也極大地帶動了石油及相關行業的發展。
時間全球年產油量新理論新技術第一次技術革命1920—1930年由9437萬噸上升至19316萬噸石油地質由找油苗露頭轉入地下,開始採用地震反射波法,發現一批背斜構造油藏;採油以MER(最大有效產量)概念為主;鑽井以內燃機作為動力,有了牙輪鑽頭第二次技術革命1960—1970年由10億噸上升至20億噸板塊構造理論、有機地球化學、現代沉積學的進展發現一批岩性地層油藏;開始應用計算機;二次採油以強化注水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熱采工業化;鑽井採用噴射鑽井,開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現新技術革命當代維持30億噸左右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深遠,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大量採用;水平井、分支井技術得到發展;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興起;化學驅油在中國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發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的應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將使科技面貌大改觀

三次技術革命及其給世界石油產業帶來的變化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石油逐漸取代了煤,成為各國最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業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形成石油「新技術群」,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使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相結合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一直延續至今,並仍在向縱深發展,其影響將更加深遠。
隨著石油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僅靠單一學科已很難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加強多學科的綜合和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多學科工作團組概念隨之出現。多學科工作團組一般由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鑽井工程、測井、採油和地面工程人員組成,並組織研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實施各種調整方案。在石油開采日益復雜的今天,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老油田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應用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
綜合集成在現代石油科技中意味著從企業組織各個部分,綜合原始數據和信息,將不同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機地集成起來,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決策。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憑著發達的信息整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控制運營成本,並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石油企業。
此外,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油藏經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三維及四維地震勘探、層析成像、核磁測井、油氣混相輸送、油氣生產自動化與優化運行、遠程生產、深海作業等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使石油技術革新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了石油工業的生產、經營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極大地改變著今天石油工業的面貌。

Ⅳ 中國石油特徵

中國的油氣資源狀況,具有四個明顯特點。

一是油氣資源總量比較豐富。在1993年全國二次油氣資源評價基礎上,2000年以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先後對各自探區部分盆地,重新進行油氣資源評價研究。根據階段成果的匯總,目前我國石油資源量約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模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噸至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立方米至14萬立方米。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二是油氣資源地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盆地。根據石油可采資源量的分析,陸上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噶爾和鄂爾多斯五大盆地,共有石油可采資源114.4億噸,占陸上總資源量的87.3%。海上石油資源分布在渤海為9.2億噸,占海域的48.7%。而天然氣資源量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東海、鶯歌海五大盆地,共有天然氣可采資源8.8萬立方米,佔中國天然氣總資源的62.8%,為今後發現大中型油氣田指出了勘查的主攻方向。

三是東部含油氣區是我國石油的主要生產基地。其原油產量佔全國的80.7%,探明石油儲量佔全國儲量的73.9%。探明天然氣儲量佔22.7%,以油多氣少為特色,但天然氣年產量卻佔全國年產量的41.4%。

四是中國中部含油氣區屬於克拉通過渡型盆地,構造活動相對穩定,沉積盆地大,但數量不多。主要有鄂爾多斯、四川、楚雄等大型盆地,具有豐富的天然氣;石油儲量很少,僅佔全國儲量的5%。

Ⅵ 石油的一般性質是什麼

石油;petroleum
性質:有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之分。通常指天然石油,是一種化石燃料。由遠古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地球化學演化而成。從深部地層中開采出的黑褐色或暗綠色的可燃性黏稠液體,常與天然氣並存。由各種烴類組成,含有少量硫、氮、氧的有機化合物。石油因產地不同,其理化性質有很大差異。未經加工的石油稱原油。原油經加工後可製成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等。還可提取潤滑油、潤滑脂等。也是發展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礎原料。石油煉制工業中由原油經過一系列石油煉制過程和石油產品精製加工而得到各種產品,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為如下幾類:(1)石油燃料,如液化石油氣、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2)石油溶劑和化工原料,如汽油型溶劑、煤油型溶劑、純芳烴和化工原料;(3)潤滑劑和有關產品,如各種潤滑油和潤滑脂等;(4)其他有關石油產品,如石油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每類產品還按應用領域再細分為若干組。1984年中國的石油產品數量即達600多個。

Ⅶ 石油產品有那些特性

可燃性,揮發性,

Ⅷ 石油的物理性質

石油的化學成分將決定它的物理性質和經濟價值,而石油沒有固定的成分,因此也就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但通過對分布廣泛的石油大量相關資料的分析整理,還是能歸納出反映石油總特徵的物理性質或相關物理性質的變化范圍。了解這些性質對認識石油、進行石油地質研究和評價石油品質及經濟價值是很有用的。

( 一) 顏色

在透射光下石油顏色可以呈淡黃、褐黃、深褐、淡紅、棕、黑綠及黑等顏色。原油顏色的深淺主要取決於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其含量愈高,則顏色愈深。

( 二) 密度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石油密度一般介於 0. 75 ~ 0. 98 之間。通常把密度大於 0. 90 的稱為重質石油,小於0. 90 的稱為輕質石油。世界各國的原油大多為輕質石油,重質石油居次要地位。石油密度最大的可達 1. 00 以上,這種石油用一般方法難於開采。

石油的密度主要取決於化學組成。就烴類而言,密度隨碳數增加而增大。碳數相同的烴類,烷烴密度小些,環烷烴居中,芳烴密度較大。

密度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一般用 g/ml 或 g/cm3表示。密度與物質本身的成分和體積變化相關。液體石油的體積,在常壓下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溫度每增加1 ℉,單位體積所增加的體積數稱為膨脹系數。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而是隨密度減小而增大 ( 表 1 - 4) 。壓力對石油的體積也有影響,隨壓力增大體積將因被壓縮而減小。壓力每增加 101325Pa,單位體積被壓縮的體積數稱為壓縮系數。壓縮系數也不是一個常數。

顯然,溫度和壓力是影響石油體積的兩個主要因素。考慮原油是氣、液、固三相物質的混合物,以液態烴為主體的石油中含有不同數量的溶解氣態烴、固態烴及非烴。實際上,在地下油氣藏中,溫度和壓力不僅影響石油的體積,同時還影響到石油本身的物質組成,從而影響其質量。一方面,溫度的增加有使溶解氣逸出液態石油的趨勢; 另一方面,壓力的增加,將使原油中溶解氣量增加。在地下油氣藏中,溫度、壓力同時增加,而壓力增加使溶解氣增加的效應遠大於溫度增加使溶解氣逸出的效應; 與此同時,溶解氣量增加引起體積增加的效應遠遠超過隨壓力增加而使體積減小的效應。因此出現壓力增加體積不是縮小而是增大,直至達到飽和壓力為止 ( 圖 1 -5) 。

表 1 -4 不同密度石油的膨脹系數

圖 1 -5 在有氣頂氣條件下石油體積隨壓力增大而變化的情況( 轉引自 A. I. Levorsen,1954)

由此可見,地下石油的密度不僅與溫度、壓力有關,還與溶解氣量有關,且後者才是影響石油密度的本質因素。溶解氣量增加則密度降低。地表與地下溫度、壓力條件不同,不僅影響石油體積,更主要的是由於溶解氣量的差異,導致石油物質組成的差異,實質上是改變了石油的質量。地下石油含有較多的溶解氣,這是地下石油密度比地表石油密度低的根本原因。

( 三) 黏度

黏度是反映流體流動難易程度的一個物理參數。黏度值實質上是反映流體流動時分子之間相對運動所引起內摩擦力的大小。黏度大則流動性差,反之則流動性好。石油黏度是制定石油開發方案、油井動態分析及石油儲運都必須考慮的重要參數。黏度分為動力黏度、運動黏度和相對黏度。

動力黏度又稱絕對黏度。在國際計量單位SI制中,單位為帕斯卡·秒(Pa·s)。其定義為:流體通過長度(L)為1m,橫截面積(F)為1m2,滲透率(K)為1μm2的介質,當壓差(ΔP)為1Pa,流量(Q)為1m3/s時,流體的黏度(η)為1Pa·s。其表達式為: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1Pa·s相當於C.G.S制10P,1mPa·s=10-3Pa·s。在101325Pa,20℃時,水的動力黏度為1mP·s。不同溫度下的動力黏度用ηt表示。

動力黏度/密度,稱為運動黏度。其單位為m2/s,稱二次方米每秒。不同溫度下的運動黏度用νt表示。

相對黏度又稱恩氏黏度,是在恩氏黏度計中200mL原油與20℃時同體積的蒸餾水流出時間之比。常用Et表示。根據實驗室測定的Et值,可以通過查換算表獲得運動黏度,並計算出動力黏度。

石油地質學上通常所用的黏度多指動力黏度。石油黏度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化學組成,如果小分子的烷烴、環烷烴含量高,黏度就低;而如果石蠟、膠質、瀝青質含量高,黏度就高。

石油黏度隨溫度升高、溶解氣量增加而降低。因此,地下石油的黏度常低於地表。在地下1500~1700m處,石油的黏度通常僅為地表的一半。如我國克拉瑪依的原油,在地下溫度為50℃時,η50=19.2mPa·s,在地表20℃時,η20=64.11mPa·s。

(四)溶解性

石油能溶於多種有機溶劑。如氯仿、四氯化碳、苯、醚等。石油是多種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實際上各種化合物都可以看做有機溶劑,換言之,各成分之間具有互溶性。其中輕質組分對重質組分的溶解作用可能更明顯些,也更容易理解。有可能這種溶解作用正是重質組分得以實現運移的有效途徑。

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很低,通常隨分子量的增加很快變小,但隨不同烴類化學性質的差異而有很大的差別。其中芳烴的溶解度最大,可達數百到上千微克/克;環烷烴次之,一般為(14~150)微克/克;烷烴最低,僅幾個到幾十微克/克。在碳數相同時,一般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如己烷、環己烷和苯分別為9.5mg/L、60mg/L和1750mg/L,差別是非常明顯的。苯和甲苯是溶解度最大的液態烴。

當壓力不變時,烴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變大,芳烴更明顯,但其隨含鹽度和壓力的增大而變小(McAuliffe,1979)。當水中飽和CO2和烴氣時,石油的溶解度將明顯增加。

(五)凝固和液化

石油的凝固和液化溫度沒有固定的數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間可以出現中間狀態。富含瀝青的石油在溫度降低時無明顯凝固現象。石油的凝固點與黏度和重質石蠟的含量有關,尤其與後者關系密切。富石蠟的石油在溫度下降到結蠟點時,即伴隨石蠟晶出而出現凝固現象;高黏度原油一般富含石蠟,10℃左右便會變成黏糊狀或固體狀;石油凝固點的高低與含蠟量及烷烴碳原子數具有正相關性。凝固點高的原油容易使井底及油管結蠟,這給採油增加困難。輕質石油凝固點很低,所以一般低凝固點的石油為優質石油。

(六)蒸發與揮發

蒸發和揮發都是指在常溫常壓下液體表面汽化的現象。二者可視為同義詞。蒸發側重於氣化現象本身,而揮發則是側重於表述這種現象的動態過程和結果。石油蒸發時輕組分優先逸出;而通常石油的揮發性即指其輕組分以氣體形式離開石油散發掉的現象和事實;其結果使石油的密度增大。

(七)熒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產生熒光的特性稱為熒光性。石油中只有不飽和烴及其衍生物具有熒光性。這是因為它們能吸收紫外光中波長較短、能量較高的光子,隨後放出波長較長、能量較低的光子,產生熒光。飽和烴不發熒光。熒光性可能與存在雙鍵有關。

熒光色隨不飽和烴及含雙鍵的非烴濃度和分子量增加而加深。芳烴呈天藍色,膠質為黃色,瀝青質為褐色。利用石油具有熒光性,可以用紫外燈鑒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瀝青類物質的存在。在有機溶劑中只要含有10-5瀝青類物質即可被發現。

(八)旋光性

大多數石油都具有旋光性,即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動面旋轉一定角度的性能。石油的旋光角一般是幾分之一度到幾度之間。絕大多數石油的旋光角是使偏振面向右旋移而成,僅有少數為左旋。石油的旋光性主要是與組成石油的化合物結構上存在不對稱碳原子(又稱手征碳原子或手征中心)有關。而通常存在手征碳原子的甾、萜類化合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標志化合物。因此旋光性可以作為石油有機成因的重要證據之一。

(九)導電性

石油及其產品具有極高的電阻率,石油的電阻率為109~1016Ω·m,與高礦化度的油田水(電阻率為0.02~0.1Ω·m)和沉積岩(1~104Ω·m)相比,可視為無限大。石油及其產品都是非導體。

(十)熱值

石油作為重要的能源,其主要經濟價值就在於它的熱能。石油的熱值因石油的品質差別而有所差異,密度在0.7~0.8kg/L的原油為44.5~47MJ/kg;密度為0.8~0.9kg/L的原油為43~44.5MJ/kg;密度為0.9~0.95kg/L的原油為42~43MJ/kg。與煤比較(煤的熱值為22~32MJ/kg),大約1.5t煤的熱值才相當於1t石油的熱值。

Ⅸ 石油的7個特點是什麼

我國石油的7個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