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造成中國石油壟斷的原因
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量價齊升
來自海關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月中國進口石油836萬噸,同比增長77.7%,平均進口價格上升了51%,凈增11.1億美元。
同時,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帶動了其他互補性能源產品(如煤炭、天然氣、電力等)的價格上漲。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報告,受國際油價的影響,在2003年1月,國內能源及相關產品的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原油價格環比(與前月相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成品油價格環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1月煤炭價格環比上漲0.3%,同比上升3.2%;電力價格也微幅爬升,環比上漲0.4%,同比上升1%;天然氣價格環比上漲0.6%,同比上升0.7%。
「這是中國又一次在原油進口上實現了可觀的量價齊升,與以前的糧食進口有著驚人的相似」,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說。
宋國青稱,盡管中國只有不到10年的石油進口歷史,有關特徵尚不能在統計數據上顯著地體現,但根據他對中國糧食40年進口歷史的研究,中國的石油進口正在步糧食進口的後塵。「自從中國進口糧食以來,幾乎沒有一次不是在國際糧價的高點大量進口,而在最低點出口。
而石油進口正在走糧食的怪圈。」歷史紀錄顯示,2000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路上漲,而中國進口原油及石化產品也同時大增。來自海關的統計表明,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上升了62%,並導致相關化工產品平均漲價21%,但中國該年進口原油數量達到7013.4萬噸,與1999年的3661萬噸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量價齊升的後果是成本巨額上升,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國的石油企業沒有公布由此帶來的損失。但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來自海關的權威人士估算,2000年僅原油進口一項,關稅至少多繳了150億元。「150億關稅是肉爛在鍋里了,但中國用戶為石油進口價格上漲支付的巨額成本,大都流到國外了。」宋國青說。
逢低減倉
而在接下來的2001年,中國原油進口又陷入另一個怪圈。從2000年末開始到2001年美國「9·11」事件之後,油價從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但該年中國的進口原油數量為6025.5萬噸,比2000年下降14.09%。
「中國現在的年進口量也只在7000萬噸左右,而美國每年的進口量在2億-3億噸左右,所以中國原油進口的絕對數量在國際市場並不算很大。但是中國進口量的波動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宋國青說,「2000年,中國的進口需求增加得很突然,增加量約為3500萬噸,絕對數也不算很大,但是這個數字占據了該年國際市場原油供應增加量的將近一半。來自中國的需求突然增加,打亂了市場本來的預期,其後果就是價格上漲。」
體現在月度變化的數字更清楚地表明了這一趨勢。1999年1月
至2月,是國際油價處於最低谷的時期,中國進口原油297.94萬噸,比上年同期反而減少40%;1999年3月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而中國的進口亦同時回升,當月進口原油433.25萬噸,成為1998年以來最多的月份,是上月的2.6倍。在進口量不斷大幅上升的同時,中國進口原油的到岸價也在同步上升,在進口量大幅下降的1、2月份,平均進口單價為89.59美元/噸;而到進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這一數字上升到92.07美元/噸。
由此,國家計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稱,1999年是國際石油市場油價急劇上漲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國石油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體現「應變能力」的典型的一年。
宋國青稱,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所致:「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
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戰略儲備無補短期波動
中國石油進口的深層次原因還在於國內石油市場格局。
盡管進口原油僅占國內市場的20%強,但其價格卻已主導國內市場。根據1998年國家出台的《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國內採油企業的原油出廠價格基
本圍繞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而在成品油方面,仍採取新加坡、紐約、鹿特丹三地「盯價」,由國家計委在進口完稅成本的基礎上,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確定零售中准價,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價上下8%左右的范圍內確定零售價。
但是這種政策設計在價格的傳導過程中卻出現了斷裂。周大地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中國石油市場的不對稱性:
中國石油消費的市場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應仍處於過度壟斷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國內原油產出;而進口原油方面,擁有進口專營權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賴配
額生存的其它小規模進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額;成品油的批發幾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壟斷,而零售方面,兩大公司在各自區域上都具有壟斷力量。
周大地解釋說,在這種體制下,國際石油采購的方式,則由國有的石油外貿公司按國家分配的計劃指標分月度組織進口,基本上採用現貨貿易方式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導致經常出現了「買漲不買落」。
周大地稱,中國石油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嚴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關系和對未來價格的有效期望,中國石油用戶既不能有效預見石油市場的風險,也不能採取有效的經濟措施和市場手段化解危機。「目前的體制根本難以應對國際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周大地說。
目前,很多專家表示中國必須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來應對國際石油突發事件,周大地稱這幾
乎無助於解決短期的市場波動。宋國青甚至表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從長遠看來可能也沒有作用。
「我們還是拿糧食打比方。從過去的數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糧價和中國糧食儲備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中國增加儲備,世界糧價上漲;中國減少儲備,世界糧價下跌。中國最近一次增加糧食儲備是在1996年,當時是以2倍於現在的價格大量進口,到現在我們卻以一半的價格在出口。」
宋國青問道:「糧食儲備已經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個大包袱,石油儲備呢?」
『貳』 石油為什麼國家壟斷
戰略行業,跟大米、小麥、鐵路一樣關系國民經濟安全的行業是要國家主導。但是石油行業的壟斷必須被打破,我傾向與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巨頭都一分為二,這樣不僅國家可以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又可以充分競爭!
『叄』 為什麼國家不完全壟斷石油行業
中國石油和石化是壟斷行業。
其優點就是產品無相對過剩的浪費,壟斷者完全可以控制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量。缺點就是壟斷者為了自己豐厚的利潤,始終控制住該種壟斷產品的供應量,使這種產品不能普及,許多人享受不到這種產品。
危害是對經濟自由的侵害。市場經濟的本質就在於自由、平等與等價交換。市場主體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自己的經濟權利,首先必須有經濟活動的自由權。如果沒有經濟自由,市場主體將無法自主作出經濟決策,無法自主地從事交易。
因此經濟自由是市場經濟中對個體經濟權利的最基本要求,處於個體經濟權利的最核心位置。經濟自由是包括投資、就業、消費等在內的經濟活動不受他人強制的狀態。而行政性壟斷可能對一切經濟自由構成限制,特別是體現在對經營自由和消費者自由的侵害上。
壟斷行業對法律原則的違反
(一)對平等保護原則的漠視
我國現行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近代憲法規范上,這被表述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或「人在法律上平等」。
平等保護原則的終極意義在於追求憲法對各個人所保障的,各自在其人格形成和實現過程中機會的平等。即所謂的「機會上的平等」。
雖然說市場和平等有著天然的聯系,但行政性壟斷給予了某些產業、企業和個人以特權,使得政府以及和政府有千絲萬縷聯系的行業和個人在市場競爭中,有了相對於其他競爭者的特權。
例如目前在大約30個行業和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民間資本投資「禁區」,在基礎設施、大型製造業、金融保險、通訊、科教文衛、旅遊等行業領域以及國有產權交易等領域則尤其如此。
過多的由行政性的機制來壟斷本應由市場配置的資源,對特定的經營者實行優惠待遇,違反了平等保護原則,構成了對競爭對手的歧視,造成了限制競爭的後果。
(二)法律保留原則的違反
對經濟自由的限制,應該符合法律保留原則的要求。法律保留原則的意蘊在於,只有由民主選舉具有直接民主合法性的代議機關,才能對一般性的與人民有密切聯系的重要事項作出決定,頒布普遍的對公民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我國憲法第5條第1款也規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國家的原理要求應以法律規范國家與人民間的法律關系,並且應使人民能夠預見並估計行政活動的效果。從學理上考察,除法律之外的其他行政規定和措施,不得對公民基本權利予以限制。
『肆』 國家為什麼不停止石油壟斷
這么這么說也對,中國石油壟斷有好有壞,不過國家有國家的考慮,國企賺了錢上繳財政,從而提高國家稅收,可以發展軍隊,財政報銷等等,(現在中國軍隊開銷吃驚啊),還有,國際油價忽漲忽降,沒咱中國穩定,這對發展也有好處的 !·
『伍』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壟斷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壟斷形成的原因
壟斷的成因很多,通常因政府支持,法律法規認可而產生,一般存在於公共事 業密切相關的領域,此外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企業合並或並購最易產生壟 斷,主要表現為同行業同企業並購且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過去行政管制的部 門和自然壟斷部門,如金融、電信、電力、鐵路、石油等。二是高技術產業, 如航天航空、電子、醫葯、汽車等。再就是表現為並購規模巨大,如行業巨頭 強強聯合。並購形式有橫向、縱向和混合三種。橫向合並是指企業在原有生產 經營領域實現業務拓展,以追求規模經濟為目的。縱向合並是企業將與自身業 務密切相關的上、中、下游產業一體化、鏈條式納入成為行業獨立的市場主體, 通過對關鍵原材料和銷售渠道的控制,獲得產業整合,壟斷社會資源,達到控 制市場和對手的目的。1998年,國家將原來分別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和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資產以長城為界進行重組,成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 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加上1982年就成立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初步形成了各自獨立的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格局。這是「十五大」以 後對國有企業實行戰略性重組以及發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 集團資產重組政策的初步嘗試,也是中央政府直接參與企業縱向合並,實現垂 直一體化經營的典型案例。隨著兩大集團公司的成立,石油寡頭誕生,南北壟 斷格局形成。
『陸』 為什麼有壟斷行業特別是中石油 石化
因為一些產業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誰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主動權
『柒』 中國石油被國企壟斷的主要原因和意圖。
中國的人均 是這樣算出來的
你每個月收入2W 我2千 咱倆人均1.1W
所以GDP那些的在現在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是沒用的
主要行業一直是國家來管 這個是社會體制的問題
『捌』 水電煤石油為什麼會涉及壟斷
國營企業化,賺錢的肯定是國家先賺
『玖』 為什麼鋼鐵,石油產業領域寡頭壟斷較為普遍,是因為其為
是因為這兩個行業需要佔用龐大的資金和設備資源,只有少數企業才能夠形成大型的規模,這就會形成大型企業集中控制某些品種,這就是市場的集中度提高,也就會演變為寡頭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