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原油是什麼_
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 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原油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❷ 中國的石油能夠全部自給是什麼時候
1995年
❸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3)什麼叫自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
❹ 自溢井的概念~石油工程中有自噴井和自溢靜,他兩有什麼區別概念分別是什麼
自噴井:當通過鑽井、完井射開油層時,由於井中的壓力低於油層內部的壓力,在井筒與油層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指向井筒方向的壓力降。在原始條件下,油層岩石與孔隙空間內的流體處於壓力平衡狀態,一旦鑽開油層,這種平衡就被破壞。這時,由於壓力降低引起岩石和流體的彈性膨脹,其相應體積的原油就被驅向井中。如果地層壓力足夠的話,就可將原油舉升到井口以上,形成自噴採油。其中壓力大,自噴高的是自噴井,壓力低,無法形成高噴柱的為自溢井。兩者的概念分別是壓力大小以及自噴的高度與流量。
❺ 石油和汽油有什麼區別
石油和汽油的區別:
汽油,煤油,蠟燭用的石蠟,瀝青等等都是出自石油,石油是最原始的產品。
汽油是油品的一大類。復雜烴類(碳原子數約4~12)的混合物。
無色至淡黃色的易流動液體。沸點范圍約初餾點30℃至205℃,空氣中含量為74~123g/m3時遇火爆炸。主要組分是四碳至十二碳烴類。易燃。
汽油的熱值約為44000kJ/kg。燃料的熱值是指1kg燃料完全燃燒後所產生的熱量。
石油包括各種烴,飽和的,不飽和的,而汽油,柴油,煤油等等分別是石油按照烴分子練的長短而分別提煉出的產品。瀝青則是殘渣。
石油: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汽油:
汽油,外觀為透明液體,主要是由C4~C10各族烴類組成,按研究法辛烷值分為90號、93號、95號三個牌號。具有較高的辛烷值和優良的抗爆性,用於高壓縮比的汽化器式汽油發動機上,可提高發動機的功率,減少燃料消耗量;具有良好的蒸發性和燃燒性,能保證發動機運轉平穩、燃燒完全、積炭少;具有較好的安定性,在貯運和使用過程中不易出現早期氧化變質,對發動機部件及儲油容器無腐蝕性。
❻ 中國什麼時候實現石油自給的
解放後一段時間,至少應該是開放以前,因為開放後經濟發展了以後對石油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❼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❽ 實現石油自給時間是什麼時候
未知中……
首先,中國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且中國的探明石油儲量位居第12位(據BP2004年整理的數據),盡管這幾年中國國內的探明儲量有所上升,但發現的較大型油氣田還是少之甚少。但慶幸的是,四大石油公司開始走出國門,與海外的石油儲量大國開始了石油探勘、開采及煉制的合作之旅,對國內的石油可謂是解燃眉之急。
但若想實現石油自給的時間一直是未知數,只能通過縮減石油消耗量或石油能源替代品。
❾ 中國在那一年實現石油自給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甘肅玉門老君廟、新疆獨山子、陝西延長等幾個小規模油田,年產不足12萬噸,國內消費的石油基本上依靠進口。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開發建設了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和青海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氣田,擴大了玉門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幾個大盆地進行的區域勘探取得新的進展。
(9)什麼叫自石油擴展閱讀:
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但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6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嚴重困難和巨大壓力,大慶石油會戰就是在這個時期打響的。
經過3年多的奮戰,到1963年,我國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對實現石油產品基本自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組織華北石油會戰。
到1965年,在山東建成的勝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開始出油。華北石油會戰打開了渤海灣地區的勘探局面,在中國東部又開辟了一個新的石油生產基地。
經過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底,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實現了國內消費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人民網-新中國崢嶸歲月|1963年:石油基本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