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排名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年消耗石油近3億噸,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佔70%以上),因而對石油安全特別關注。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就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備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國際能源總署,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1983年,位於日本青森縣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成,開始了由國家儲備基地儲藏石油的時代。日本是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又缺乏地下鹽穹或岩鹽層的地質條件,因此採取了多種儲備方式,如地面油罐、半地下油庫、海上油船和油罐、地下岩洞油庫等。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每個規模為150~665萬立方米。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目前,日本石油儲備量的規定是90天,實際儲備91天,100%為原油儲備。而民間石油企業的義務儲備量規定為70天,其中成品油佔55%,原油佔45%。日本液化石油氣的3/4靠國外進口,為此也建立了液化石油氣國家戰略儲備,2010年建成液化石油氣國家儲備150萬噸。
2. 日本資源匱乏,他們所需的煤礦、石油等資源從何而來
日本的資源是他們自己攢下來的,他們用一半留一半。
此外,日本仍然極度缺乏煤炭資源。就煤炭資源儲量而言,它已經積累了數十年。日本的煤炭儲量位於淺大陸架。據保守估計,日本儲存在淺大陸架上的煤炭相當於一個大型煤礦。值得提醒的是,日本將存儲所購買能源的一半,基本上使用一半。無論是煤礦資源儲備還是巨大的石油儲備,日本的危機感仍然值得學習。
3.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長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沒有了石油進口,其國內經濟就很快崩潰了,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之後,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資源多樣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國內石油消費量略有下降,從1980年代後期的每日約510萬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萬桶。盡管該國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氣使用卻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業,例如電力公司和鋼鐵製造商,日本從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氣其中大部分是進口的。
4. 物質匱乏的日本,為何庫存石油量居世界第一
在當今這個時代里,石油依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自然資源,無論是工廠機器的運作,還是人們的日常出行,石油的使用都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在石油資源方面是極度缺乏的,但就是這樣一個島國卻是世界上石油儲備量最多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石油的使用極其小心,一般不會動用自身的庫存,對於進口的石油也是用一點存一點。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日本的石油庫存已經超過了6億桶,這還只是官方統計的數量,不包含民間的儲備量。這個數據是極其嚇人的,目前日本的石油庫存穩居世界頭把交椅,無人可撼動,龐大的石油儲備量使得日本在各方面的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其對於購買的石油的處理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5. 二戰時,日軍的石油從哪裡來的
這可真是個好問題,日本之所以鋌而走險去招惹美國,主要就是因為石油。由於日本本土資源匱乏,戰爭前期,日本的石油和鋼鐵主要都是從美國進口的,但是在日德結盟後,美國實行了貿易禁運,日本因為沒有足夠的石油和橡膠、鋼鐵,戰鬥力大減,無奈之下先下手幹掉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主要就是為掠奪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還有一個細節,在北洋軍閥時期,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東北勘探時就發現了大慶油田,但是當時日本在東北的勢力已經很強,美國考慮到日本日後可能會成為敵對國,於是對外宣稱東北沒有石油,後來日本侵佔東北建立了滿洲國,由於當時日本的找礦技術還不如美國,日本人覺得美國都沒有在東北找到油,那就是沒有了,所以沒有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勘探活動,如果當時大慶和遼河油田被日本人找到,那麼二戰的進程將被延長。
6. 日本石油儲備世界第一,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
石油是沒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資源,是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血液。美國當年為什麼要對伊拉克動武?不就是看中石油了么。所以說,石油可以說是保衛國家的底牌。一個國家的石油儲備量,能夠看出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實力。
還有一個就是日本儲備石油,是為了下次實行軍事戰爭做准備。日本是軍事主義強國,一直都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對外擴張的野心很強。然而對外擴張需要龐大的工業和軍事基礎。那麼,石油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資源。
總而言之,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日本如此儲備石油肯定有理由。而中國儲備糧與日本相差很多,不得不提防日本。
7. 看完二戰有個疑問。日本人竟然知道石油這么重要,為什麼在發動戰爭前沒有儲備足夠的石油
當時日本沒有一口好的井,然而打一口井需要的成本非常高,而中國有,所以想先霸佔中國,就有石油了
8. 美國與日本戰略石油儲備方法.經驗.政策.基地數量
構想始於二戰 旨在維護經濟安全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從醞釀到最終建立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艱苦磨練」。這一構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4年,美國當時的內政部長哈諾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構想。1952年,美國國家礦產資源政策委員會也提出了類似建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爆發使艾森豪威爾總統認識到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議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由於種種原因,上述建議始終未能在政府和國會間達成一致並付諸實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和西方國家實行全面石油禁運,導致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美國政府遂下決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1975年12月22日,福特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能源政策與儲備法》,該法授權美國政府建立高達10億桶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美國政府從1977年7月21日正式開始儲備石油,後來最終形成的儲備能力為7億桶。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布希政府認為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美國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因此提出了擴大石油戰略儲備容量的建議。2003年4月,國會正式批准了布希政府的建議,並批准撥款15億美元用於擴建儲油設施,使之達到10億桶容量的要求。
地點選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地點幾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主要選在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個州的沿海地區,其原因有三:
一是運輸和加工方便。墨西哥灣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加工基地。由於緊靠油品生產和加工企業,不僅大大提高了戰略石油儲備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還降低了釋放儲備時的運輸成本。
二是安全性較高。美國的戰略石油均儲藏在該地區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鹽礦洞穴中,這些鹽洞足夠容下原來的紐約世貿雙塔。如此深度幾乎可以防禦任何人為和戰爭的破壞。
三是有利於儲藏,且成本較低。墨西哥灣沿岸有500多個鹽質洞穴,採用簡單的「水溶技術」,即用清水將鹽溶解便可將鹽洞加工成巨型圓柱狀「地下儲油罐」。由於鹽洞很深,地層壓力將封閉任何裂縫。此外,鹽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環流動,有利於保持油品質量。據能源部介紹,採用鹽洞儲油,建造和維護費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積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儲備石油每年的日常運行和維護費用為25美分,是採用地上罐儲方式的1/10,是採用岩石礦洞儲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調整 惟有總統有權動用
從1977年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持續增加。此後,柯林頓政府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發生了一些改變,幾次動用這一儲備以調控石油市場油價。到2000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降至5.41億桶,為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布希總統上台以來,特別是「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又明顯調整。2001年11月中旬,布希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戰略石油儲備,目標是2005年增加到7億桶。到2002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升到5.99億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億桶,創歷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約相當於美國目前6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如果加上商業石油儲備,可以替代160天的進口量。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大釋放能力為每天430萬桶,可以連續提取155天左右。
當然,要動用這些深藏地下的戰略石油儲備,只有美國總統一人說了算。一旦總統決定動用,能源部將採取招標方式向市場公布投放數量,通過競標最終決定中標購買石油的公司。從開始決策到投放市場只需13天。
美國國會1990年在重新修訂《能源政策與儲備法》時,放鬆了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條件,理由是「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據新規定,除了「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外,在國內石油產品供應出現中斷或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總統也可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此外,在企業因突發事件導致其石油供應中斷的情況下,能源部可有償向這些企業借貸戰略石油,但借貸期不能超過6個月,借貸總量不能超過500萬桶。這樣做既可解企業的燃眉之急,也給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帶來一定收益。顯然,布希政府此次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並不屬於「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
5月28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簽署了興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協議和600萬噸原油的鐵路購銷合同。消息傳出,日本朝野大為震動,雖然俄羅斯已經表示將暫時擱置日本提出的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設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仍不放棄努力,利用參加聖彼得堡建城300周年慶典的機會再次向普京游說。日本媒體評價,「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尋求穩定石油供給的心情是多麼急切」。
日本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
記者親身感受到日本社會對石油的重視程度:每天的經濟新聞都會對美國道瓊斯工業品中原油價格的變化進行詳細報道,伊拉克戰爭期間,對世界原油價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經濟類報章的主題。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日本僅在日本海沿岸擁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油田,產量僅佔全國石油供給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賴進口。
對於進口石油的高度依賴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吃了大虧,此後,日本政府便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一方面在中東以外的其他地區尋求穩定的石油供給,另一方面積極加強石油儲備。
20世紀70年代,石油主要消費國對石油重要性的認識明顯提高,為此創建了國際能源機構,各加盟國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90天石油儲備和必要時互通有無的義務。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進民間石油儲備,1975年制定了《石油儲備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從事石油進口、精煉和銷售業務的公司的責任義務關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團又開始推進國家儲備,確立了日本現行的國家和民間兩極儲備體制的雛形。1981年,日本民間儲備達到了90天的目標值,1988年,國家儲備數量也達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後,政府為降低相關石油企業的壓力,將民間儲備的義務額降至70天,同時將國家儲備調高至5000萬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日本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日本的國家儲備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間儲備中原油和成品油各佔一半。根據日本政府最新的統計,今年4月的石油儲備為8899萬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國家儲備4844萬KL,可用92天,民間儲備4055萬KL,可用77天。
儲備庫建在海上地下
國家石油儲備基地要建設在儲備費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質條件適宜、運輸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根據本國的石化工業布局,日本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庫的多樣化儲備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是日本第一個石油儲備基地,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儲備。上五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位於九州長崎縣,是世界上第一個海上油罐儲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圍下並列放置了5條儲藏船。每條儲藏船長390米、寬97米、高27.6米,可以儲藏440萬KL原油。串木野石油儲備基地位於鹿兒島縣,採取地下岩洞油庫方式儲存,基地內現有3個儲油設施,一個寬18米、高22米、長1100米,另兩個寬度高度與上一個相同,但長度為2200米,這三個設施總共儲存著175萬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庫儲油的優點是,能夠穩定保持約9攝氏度的溫度,具有較強的抗地震、抗雷擊等防災性能,藉助地下水的壓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險。
願意把儲備基地借給中國
在激烈的國際石油市場變化中,日本政府認為本國的石油安全將越來越與亞洲石油供需休戚相關。在不久前的國際能源機構大會上,日本還提出了建立亞洲共同儲備基地和東亞能源安全保障機制的建議。
日本提出,東盟10國除擁有少量民間儲備外均未建立國家儲備;中國雖已著手建立國家儲備,但儲備能力還跟不上進口的增速。東亞這13個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均高達50%以上,中東地區局勢動盪,亞洲各國石油供應都面臨較高風險。而日本的儲油設施尚有一定空閑,為此日本提議,首先將沖繩兩處儲油基地借給離其較近並願意進行合作的東盟各國和中國,隨後在經東盟同意的基礎上,選擇諸如菲律賓和泰國的合適地點,由日本提供技術,合作建設新儲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