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戰是什麼
擴展閱讀
如何計算成本表 2025-01-20 05:47:34
84分鑽石h和f差多少錢 2025-01-20 05:38:50
刀模費用為什麼那麼高 2025-01-20 05:37:26

石油戰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3-07 15:01:33

Ⅰ 關於石油的戰爭

阿拉伯戰爭 就是上世紀初的殖民戰爭 涉及到沙俄 英國 德國的角逐
二戰 歐洲的北非戰爭 其實是想迂迴通過埃及 攻打中東 摧毀英國石油基地
德國進占 羅馬尼亞 也是為了石油
德國攻打斯大林格勒 也是為了喬治亞那一代的油藏
日本開戰直接原因是美國石油封鎖 南下戰略主要是因為 印度尼西亞的 石油資源

第三次中東戰爭 雖然是因為蘇伊士運河 根本還是西方受到運河被封鎖石油運輸的威脅
再進一點 兩伊戰爭 為了幼發拉底河和河邊的石油資源
伊拉克侵略科威特
美國欺負伊拉克

Ⅱ 什麼是石油戰爭

海灣戰爭 兩伊戰爭 石油是工業的命脈 工業是戰爭的支柱

Ⅲ 石油戰爭的介紹

《石油戰爭》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石油戰爭》一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內為深奧的內在聯系,解析了石油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

Ⅳ 美國發動石油戰爭的原因

霸權主義

美國軍事強國

實驗武器

震懾作用 給我們國家 俄羅斯 等國家看的

還有他們國家石油需求大控制石油

戰略支點,自古中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伊拉克可以和阿富汗連成一片,東制中國北扼俄羅斯,又可以成為打擊伊朗的前哨戰。
戰略價值不是錢可以衡量的,而且石油不是簡單的經濟資源,簡直就是世界命脈,可以說美國已經掐住了全世界的脖子。
還有所謂「戰爭成本」。戰爭經費都流入大軍火商的手裡了,大財團並沒吃虧,美國人民吃虧了。
還有,炸彈庫存是需要巨額保養費的,而且是會過期的。嘿嘿。

Ⅳ 《戰爭與文明》石油會戰是什麼

那個年代有各種會戰,就是舉全國之力來發一個項目或建設一個工程。60年代初,最有名的就是大慶石油會戰。

Ⅵ 石油戰爭

本書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宴為深奧的內在聯系,解析了石油 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 作者: (德)恩道爾著,趙剛等譯

Ⅶ 20世紀石油戰爭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Ⅷ 石油與戰爭的關系怎樣

石油在現代軍事上的戰略意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的出現,使石油逐漸成為現代戰爭中海陸空各種武器裝備的動力源、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軍需物資。
更為重要的是,石油的不可再生性、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對一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所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又不斷引發因爭奪和控制石油而爆發的戰爭。
當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取代了馬匹和以煤為燃料的火車機車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使石油成為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在戰爭初期,挑起戰爭的德國人還沒有意識到石油的威力。他們以為德意志帝國豐富的鋼鐵和煤、先進的鐵路運輸系統、強壯的駿馬和機靈而勇敢的軍人,足以在短時間內結束戰斗。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坦克、裝甲車、飛機和內燃機驅動的艦艇在戰場上出現後,石油資源將對戰爭的勝負起決定性作用。德軍獲得羅馬尼亞和巴庫油田的行動失敗後,國內的石油儲備幾乎耗盡,這是德國最終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也是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關鍵因素。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保證其攫取東印度石油資源的戰略意圖不受美國威脅。希特勒入侵蘇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目的,就是為了奪取高加索的油田。戰爭後期德國和日本的燃料庫都已耗盡,而美國在石油方面的優勢則是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因素。正如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將軍在慘遭失敗後所領會的:「在現代戰爭中,如果沒有槍和子彈,再勇敢的士兵也難免戰敗而死。可是,在現代機械化運動戰中,即使你有了勇敢的士兵,也有了足夠的槍和子彈,如果你沒有現代機械化交通工具,你仍然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對於那些既有勇敢的士兵,足夠的槍和子彈,又擁有現代機械化交通工具的軍隊來說,汽油燃料則是取勝之關鍵。如果沒有汽油燃料,那些現代機械化交通工具將不再是取勝的必需工具,而將是導致失敗的一堆廢鐵。」
冷戰期間和冷戰結束後,圍繞石油控制權而進行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海灣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石油而導致國際關系復雜化,國與國交惡,甚至引發流血沖突或戰爭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就與石油有關。日本對美國的過高石油依賴(近80%)嚴重遏制了日本稱霸東亞的野心,因此決意侵佔東南亞以獲得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資源。1941年7月,日本出兵佔領印支南部後,羅斯福總統立即召見日駐美大使,提出嚴重警告,「如果日本企圖用武力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石油,那麼結果將出現一個特別嚴重的形勢」。8月1日,日美談判失敗後,美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給日本致命一擊,迫使日本加速戰爭准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生的歷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之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兩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也都與石油密切相關。石油已成為當代國際紛爭、國家間沖突的主要誘因之一。
為了解析戰爭背後的石油動因,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硝煙散去的海灣戰爭。美國東部時間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僅用三個小時就佔領了科威特。美國總統喬治·布希下令立刻採取行動。此後的幾個月里,美國為打一場大規模的海灣戰爭緊鑼密鼓地進行了周密准備。巴格達時間1991年1月17日凌晨2點40分,美國趁伊拉克人民沉睡之機,以「多國部隊」的名義對伊拉克進行「沙漠風暴」行動,規模空前的空中打擊開始。
在戰爭爆發前美國、伊拉克兩軍對峙的五個多月里,世界上許多國家為和平解決伊、科爭端而奔走斡旋,伊拉克政府也曾公開表示願意和平解決,但布希政府為何對所有這些和平意願一概置之不理,堅持發起這場大規模戰爭呢?
難道真如美國政府所言是為了「解放科威特」?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布希政府的真實動機是為了控制海灣石油,滿足本國石油需求,保持和加強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
《波士頓環球報》1990年11月15日刊文說:「喬治·布希進退兩難。他想讓美國人民相信,他要在波斯灣反擊侵略,因為這個地區對我們至關重要。但是他不願回答為什麼這個地區至關重要的問題。」文章說:「答案是石油。」當時的民主黨政策顧問特德·迪克聲稱:「如果海灣生產海鳥糞,我們決不會向那裡調兵遣將。」
可見,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的石油動機不言而喻。此外,海灣戰爭還幫美國實現了在軍事上重新控制海灣地區這一戰略要地,挽救了美國的軍火工業。
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小布希先後發動的兩場反恐戰爭也明顯帶有石油色彩。美國通過「阿富汗自由行動」實現了進軍中亞的世紀夢想,通過「伊拉克自由行動」實現了對中東心臟——伊拉克的佔領。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不惜違背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而決意開戰,戰爭損失巨大。國際權威專家認為,布希提出的消滅國際恐怖主義、防止武器擴散等借口都站不住腳,美國打擊伊拉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中東石油,並使伊拉克成為中東的一個民主「樣板」,最終有利於布希「大中東計劃」的實施。通過控制這一戰略資源還可以達到遏制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發展的目的,從而保證其單極霸權地位。控制伊拉克之後,美國還加強了對沙烏地阿拉伯以及OPEC的影響,同時以武器核查為名對伊朗進行控制和制裁。
美國罕布希爾學院和平與世界安全研究所教授邁克爾·克萊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能源政策日益軍事化,而美軍正逐漸轉變為在全球執行保護石油任務的軍隊。
在為爭奪石油而開戰的同時,戰爭自身消耗石油的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現代戰爭中,無論是大規模的戰爭,還是局部地區的武裝沖突,都要依託於充足的石油供應,否則,飛機不能上天,坦克不能發動。下面的一組統計數據就足以看出現代軍事行動對於石油的依賴程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在1918年10月的汽油最高消耗量為每天48.5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1945年在歐洲戰區的每日汽油消耗量為14577噸,蘇軍在戰爭期間消耗的石油總量高達1600萬噸。
而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一艘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每小時就需要供應16.7噸燃油,戰列艦每小時耗油約6.8噸,而整個美軍部隊每天消耗燃料油達58700噸以上,42天的海灣戰爭的燃油消耗總量則不少於230萬噸。
即使是在和平時期,國防方面的石油消耗也是巨大的。
有關資料披露,20世紀80年代,美國軍用油品需求量為每天48.7萬桶,每年約合330萬噸,原蘇聯為每天31.5萬桶,每年約合214萬噸,同時還需要保持6478萬噸的庫存量。
可見,現代國防安全是建立在穩定的石油供應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沒有了石油安全,軍事安全就無從談起。而圍繞石油的爭奪,更是基於各國對國家安全的深遠考慮和設計。
法國著名人士波倉哲曾經說過:「石油是地球之血,石油也是戰爭制勝之血。」只要人們還沒有研究和開發出能夠真正替代石油的新型能源,石油仍將是各國政治較量、軍事比拼的一個核心內容。

Ⅸ 石油戰略

我想以後應該會往核能發展,畢竟核能能量高,但其污染卻相當嚴重。
能源是不可少的,世界都在爭奪能源,我想中央應該有大量的能量儲存,難不成我們中央的長官大人們都是吃白米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