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植物一部分變成化石一部分變成石油
石油的成因,主要是動物吧。要形成石油,必須有圈閉,可以理解成一個鍋,沒有鍋蓋和沒有鍋同樣不行。
② 植物能產生石油嗎
在尋找新能源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欣喜地發現了可再生的「石油植物」,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它的蘊藏量豐富,可以迅速生長,是可再生的種植能源,用「植物石油」代替傳統的石油將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危機。英美等發達國家正在對已發現的40多種「石油植物」進行品種選育和品質優化工作,並准備盡快實現商業化生產。法國、日本、巴西、俄羅斯等國也正在開展「石油植物」的研究和應用。目前,甚至有一些科學家在培育產油量較高的轉基因植物。
美國一個名叫卡爾文的科學家在巴西發現了一種神奇的橡膠樹,只要在這棵樹的樹幹上鑽個小洞,就可接到「柴油」,因而又稱之為「柴油樹」。澳大利亞有一種古巴樹,每棵每年可獲得約25升燃料油,且這種油可直接用於柴油機。美洲香槐草是產於美國的一種雜草,它生長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每公頃土地可以收獲約1600升燃料油。
一些藻類現在也是產油熱點。這些「油藻」生長繁殖迅速,范圍大,燃料油產量也高。如在淡水中生存的一種叢粒藻,它們簡直就是產油機,能夠直接排出液態燃油。另外,那些目前尚未發現有明顯經濟價值的藻類,也可以用它們來做沼氣原料,而那些含糖量大的藻類則可以用來生產醇類作為燃料。
③ 石油是什麼變成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④ 石油是由許多的什麼及動植物的有機體所變成的
所有的動植物埋藏在地下到底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和埋藏條件有關。 如果埋藏深度比較淺,微生物多,很快會被分解為簡單的有機物,最終基本上被完全分解,變成水和二氧化碳。 如果沉積速度快並且沉積環境比較乾旱(陸相沉積),壓力很快增加,溫度升高,有機物數量減少,則最有可能的是生物有機體內的有機物被二氧化硅膠體置換,成為化石。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植物體形成煤炭,動物和低等生物在淺水沉積環境中成為石油。
⑤ 煤是植物變成的,那石油是什麼變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
⑥ 動植物死後的遺體經過數百萬年後真的會變成石油嗎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當中,我們一直認為石油和煤炭都是動植物的遺體變成的,甚至是經過幾千幾萬年的演變,那麼這是真的嗎?為什麼從上個世紀就宣揚的石油枯竭論現在還沒有枯竭,要有多少動植物遺體才能形成石油,石油到底是什麼?
假如動植物屍體在一定的條件下能變成石油,最大的轉化率也就是一斤屍體轉變成一斤石油,那可想而知當時的動植物該有多密集?不真是名副其實的人山人海了嗎?這種情況可能嗎?
⑦ 動植物變成石油和煤的過程叫什麼
實際上,石油、煤產生的原因里,「有機成因」說和「無機成因」說都是有的,
並且學術界也不排斥「無機成因說」這種說法,
⑧ 植物是怎樣產生「石油」的
隨著現代機械化的發展,現代交通工具的大幅度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石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多,全球將面臨著石油能源危機。為此,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把探索「石油」植物作為科技攻關的重點,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卡爾文,已在加州南部培育出了續隨子柴油林。續隨子是一種生長在半乾旱地區的多年生灌木,也稱美洲香槐。最近,又成功地從這種植物中分離出了「石油」。目前正在美國西部4萬平方英里的地區推廣種植,如果按每英畝產10桶油計算,一年就可提供2.56億桶「石油」。
中國林業科學院熱帶林研究所,在我國華南發現了一種柴油樹,也叫油楠。它屬蘇木科。主要生長在我國海南島和菲律賓等。它樹高30米左右,樹干直徑粗的達1米以上。當油楠長到12—15米高時,就能產「油」。一棵大樹每次可採集到3—4公斤「石油」,這種「石油」可以直接用來點燈。
澳大利亞專家從野草中也找到了兩種「石油」植物——按葉藤和半形瓜。這兩種多年生植物,生長很快,每周可長高30厘米,一年可收割多次,而且含「石油」量也相當高,每公頃可出65桶「石油」。
菲律賓發現了銀合歡樹,也是一種能產「石油」的植物,他們已種植了18萬畝,估計到2000年能提供植物原油100萬桶。
在龐大植物世界裡,「石油」植物到底有多少?仍然是個謎。據巴西報道,他們的一個能源專家組,用兩年的時間,對巴西高原熱帶叢林中的植物進行了廣泛地考察研究,共發現了700種藤本植物能分泌出白色的乳汁,這種乳汁,只要通過簡單的分離加工,就可獲得柴油或高級汽油。科學家分析,在不久的將來,「石油」植物將會成為新能源開發的熱門,尤其是種類繁多的藤本植物,它含「油」量高,生長速度快,而且在溫暖地帶可以周年採收。
⑨ 綠色植物變為煤、石油是什麼過程
化學過程
。因為物質裡面的分子結構已經改變了。
⑩ 煤是史前植物變的,那石油是史前動物變的嗎
煤和石油是人類生產活動中兩種最重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前者被比作工業的糧食,後者則被比作工業的血液。煤和石油都是化石燃料,它們的主要成分都為有機物,這意味著它們最初都應該是由早期地球生命演變而來。那麼,煤和石油具體是怎麼形成的呢?
(2)生物成油理論
由於科學家在石油中發現過很多生命的跡象,所以更多科學家支持生物成油理論。研究表明,石油最初的來源為細菌、藻類和浮游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沉入海底和湖底,它們的遺體被泥土覆蓋,形成泥質沉積物。
由於泥質沉積物會被更多的泥沙所掩埋,這會導致溫度和壓力逐漸增加,泥質沉積物開始轉變為岩石。生物的遺體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慢慢地演變成了石油和天然氣。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油和天然氣向上遷移到沉積岩盆地中,並被困在其中,形成油田和氣田。地球上的每一個油田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像地球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一樣,也沒有兩個油田包含完全相同的液體。
不像煤炭的形成需要特殊條件那樣,石油的形成只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能要數千萬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石油是可再生能源。只是由於人類開采和使用石油的速度大於石油形成的速度,所以石油也會面臨枯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