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車長波丁鋒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油氣資源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戰略物資,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已經達到40%以上,成為現代工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能源和動力。各方面研究認為,天然氣將會在21世紀逐步逼近和取代石油而成為第一能源。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全球石油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國家相繼建立了石油儲備制度,並從此加強了石油政策和能源戰略的探索與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高,各國爭奪油氣資源進入白熱化狀態。1993年以來,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對外依存度超過40%。為此,關注石油安全,加強油氣資源政策研究,積極探索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必須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加快制定新的能源發展戰略。要堅持開發和節約並舉,利用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並舉,積極推進能源多樣化和進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逐步建立境外能源生產供應基地,積極開發石油替代產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是對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運輸、加工、儲備、貿易、化工和消費等一系列問題的綜合分析,回答其帶有全局性、整體性、長期性的方針、政策、策略和規劃等,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資源的需求,保證石油供應安全。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的研究工作,先後組織開展了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和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編制,成立了國務院能源領導小組和國務院能源辦公室,提出了能源領域開展研究的工作要點,為系統、科學和適時開展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
(一)我國油氣資源現狀
我國油氣資源總的特點是總量豐富,質量一般,分布不均,人均不足,油氣比接近。據初步評價結果表明,全國石油、天然氣可采資源總量超過200億噸和20萬億立方米,其探明程度分別為33%和13%。截至2004年年底,石油累計探明可采儲量67.34億噸,其中剩餘可采儲量24.46億噸,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氣累計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其中剩餘可采儲量2.3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
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和海域共發現油氣田616個,先後建成大慶、勝利等47個油氣生產基地。1950年原油年產量僅有12萬噸;1963年大慶油田開發,1965年實現國內原油自給;1978年原油年產量突破1億噸;1993年再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4年生產原油1.75億噸,生產天然氣408億立方米。到2004年,全國累計生產原油43億噸,累計生產天然氣0.61萬億立方米。
油氣資源勘探投資逐年增加。1992年以來,全國油氣勘查總投資每年都在100億元以上,1995年達157億元,2000年為200億元,2004年為250多億元。油氣資源對外合作取得豐碩成果。1982年以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開展了四輪海上油氣資源對外合作區塊招標和不同形式的雙邊談判,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70家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180個石油合同,引進勘探開發資金100多億美元。中國陸上石油工業對外開放始於1985年,累計吸引外資約20億美元。3大石油公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在美國《財富》雜志2001年全球500強排名中:中國石油81位,營業收入414.99億美元;中國石化86位,營業收入403.88億美元。中國石油利潤居23位,50.21億美元,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也是發展中國家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表1美國《財富》雜志2000年以來全球500強排名
(二)世界油氣資源現狀
世界油氣資源總的特點是油氣資源總量豐富,潛力巨大,分布不均,海域勘探程度低於陸域,油氣比接近。隨著人類對地下石油資源認識能力的提高,世界油氣資源總量的評價結果將會不斷升高。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探明剩餘儲量為999億噸,約佔世界61.7%左右。中東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2.83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的40.6%左右。根據BP公司資料,截至2004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1619.0億噸,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79.53萬億立方米。2004年世界原油產量38.68億噸,天然氣產量2.69萬億立方米,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儲采比分別約為40.5和66.7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拉美、西非、中東地區的非歐佩克國家以及中國的原油產量份額逐步增長。同時,非歐佩克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穩定增加,目前非洲特別是幾內亞灣地區存在巨大的資源潛力。近年,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非洲石油投資不斷增加,非洲成為世界能源市場的又一個競爭高地,已引起世界廣泛關注。非洲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9.4%。同時,非洲石油產量、出口量較前10年也有大幅度上升。
目前,世界正處在天然氣取代石油而成為世界首要能源的過渡時期。國際能源界普遍認為,今後世界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將會以較高的速度增長,2020年以後世界天然氣產量將要超過煤炭和石油,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21世紀將是天然氣的世紀。同時,未來石油需求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世界中長期油價將在波動中逐步有所上升。造成國際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全球經濟復甦,拉動石油需求增長;第二是大國操縱並利用油價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第三是投機因素影響,大量游資轉向石油期貨市場,投機炒作加劇,造成油價居高不下;第四是突發因素影響。需要說明的是最近國外有些機構散布「中國石油威脅論」,認為國際油價飆升主要是由於中國石油需求增長過快而引起的。事實上,雖然近兩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長比較快,石油凈進口量逐年加大(2003年進口石油9700萬噸,2004年增加到1.5億噸左右),但僅占同期全球石油出口總量的4%~5%。現在全球一年石油出口貿易總量23億噸,其中美國去年進口石油6.1億噸,佔全球石油出口總量的26.5%。因此說,在世界石油市場上,不存在中國石油威脅論的觀點。總之,今後20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供給增長因素明顯多於需求增長因素,總體上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二、世界各國石油戰略特點
未來十幾年,在可替代能源未出現時,仍依賴常規能源。鑒於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狀況,預計2015年以後,世界各國對常規能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為此,各國都從長期戰略出發,根據本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和能源儲備、能耗效率、未來能源需求預測、環境條件制約等因素綜合制定了本國的能源戰略。縱觀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戰略,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
(1)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如美國,能源消費佔世界能耗的24.8%,故從戰略上考慮,大力發展海外,近年來對亞非地區能源投資額高達280億美元;日本進口能源占能耗的95%,也積極開展能源外交,欲將西伯利亞建成其能源供應基地。
(2)促進國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美國,視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適當促進國內原油勘探和開發,提高原油產量,減少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歐盟在積極保障境內能源供應穩定安全,能源生產消費適應環保要求,僅有煤炭資源的德國則積極發展核電,降低能源的進口。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燃料,實行「碳稅」政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如美國有《清潔燃料計劃》;德國實行地下煤氣化和煤的液化;英國煤液混合物燃燒;丹麥煤灰利用;國際能源組織(IEA)的溫室氣體捕獲、貯存和利用等。
(4)開發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國以天然氣代替汽油;丹麥發展風力;英國的核燃料循環技術;挪威水力發電的高效能源系統等。
(5)增加戰略儲備。第一次能源危機後,美國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計劃最初為1億噸,1993年擴大儲備量34000萬噸。
(二)發展中國家能源戰略
(1)加強國內能源資源的勘探和開發。
(2)加大對能源產業的資金投入,加強能源利用研究。
(3)大力開展節能活動,用經濟手段促進能效的提高。
(4)吸收引進更多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
(5)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盡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規能源的進程。
(6)採取積極而謹慎的態度履行國際公約,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逐步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力爭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發展。
(7)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資,加強環境與能源的宣傳教育,促進節能與新能源開發。
發展中國家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主要仍將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以及薪柴、農作物秸稈、動物烘乾糞便等非商業燃料。據預測,未來20年,經合組織之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地區將佔全球能耗增長的69%。為此,發展中國家從現在起每年需投入500億美元發展能源。發展中國家既要盡量利用有限的資金發展本國經濟,同時又要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發展中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
三、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
(一)總體思路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在我國能源供應和安全總體戰略指導下,緊緊抓住和充分利用21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發展。石油、天然氣應堅持開發和節約並重的發展方向,沿著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面向全球,充分開拓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配置和靈活配置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調整和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不斷提高石油、天然氣供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石油、天然氣安全保障應急體系,為保護環境和生態,為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為國家的經濟安全創造必需的條件,提供必要的保證。
(二)基本方針
堅持國內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和石油、天然氣並舉的方針。國內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是既要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又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境外石油、天然氣生產供應基地,發展多種形式的石油、天然氣貿易,實現油氣來源多源化、進口方式多樣化、進口品種多元化。
石油、天然氣並舉的方針是在加強石油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天然氣。既要加快天然氣的勘探,又要加快天然氣的開發;既要加快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又要積極開拓天然氣利用市場;努力把天然氣產業鏈培育成一個獨立的能源支柱產業。
要深化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改革,規范市場行為,引入競爭機制,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條件,形成並完善我國統一、開放、有序的石油、天然氣市場,實現與國際石油市場的接軌。
總的來講,實現我國油氣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應抓住「三個關鍵點」和「三個突破口」。
三個關鍵點:一是增加國內供給。我國探明油氣資源總量豐富,探明程度低。要加強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加大油氣資源的勘探投入,提高勘探開發技術水平。要繼續深化東部老油田勘探,加速中西部和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部署,積極促進天然氣資源快速開發,不斷加強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增加供給總量。同時,鼓勵開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規替代資源。二是深化國際合作。我國油氣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長期依賴進口已成定局。要積極開展國際油氣資源合作,通過各種合作投資途徑,參與境外油氣勘探開發,逐步增加海外份額油,並穩步開放下游市場,實行進口多源化和多元化,有效降低進口風險,達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目的。三是積極引導消費。我國石油保障程度逐年下降,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有效引導消費迫在眉睫。要通過優化消費結構,合理引導消費方式,鼓勵消費能源資源節約型產品,逐步形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要盡快開征燃油稅,建立原油、成品油期貨市場,實現原油、成品油滯後價格向實時價格轉變。
三個突破口:一是安全獲得境外油氣資源。國內油氣資源產量增長空間有限,消費需求的滿足主要取決於進口的安全性和可能性。要下大力氣建立穩定的油氣資源進口基地,採用快捷、安全和經濟的運輸方式。同時,應採取多種形式獲得原油、成品油和石油製品,把油氣資源進口安全的各種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積極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大力調整能源產業結構是減緩我國油氣資源進口長期增長勢頭的重要舉措。目前,世界能源消費已完成了由煤炭向石油的轉換,正在朝著高效、清潔、低碳或無碳的天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方向發展。但是,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特點,決定了我國一次能源仍將以煤炭為主。因此,建議適當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時,積極推進能源生產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開發和利用。三是將節能列入基本國策。節約能源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節能必須納入基本國策,節能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
(一)戰略目標
1.油氣比1:1的目標
我國天然氣豐富,加快發展天然氣工業,實現油氣比1:1,改善和調整能源結構,充分利用潔凈能源,進一步改善我國的環境。
2.石油持續穩產20年的目標
2004年,我國原油產量為1.75億噸,在今後20年,原油產量能持續穩產在1.8億噸/年。
3.走出去的目標
2004年,我國3大油公司的海外份額油為2000多萬噸,用10年的時間,境外份額油爭取達到1.8~2.0億噸。
4.發展海洋石油勘探的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需求缺口越來越大。陸上能源的開采趨於飽和,於是海洋油氣能源的探索成為人類尋求新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專家認為,海洋儲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加快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已勢在必行,這是一個強國目標,用5~10年的時間,使我國成為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強國。
5.降低能耗目標,節約用油
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僅為33%,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我國的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我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佔94%,石油佔5.4%,天然氣佔0.6%。這種「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以煤為主的格局將長期難以改變。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在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必將對我國的能源結構產生一定的沖擊,節約用油和開征燃油稅需加快步伐,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
1.陸上石油資源勘探開發戰略
堅持「深勘東部、加強西部、開拓新區」方針,促進陸上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依靠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開展東部老油區新層系、新領域的勘探,增加後備儲量,繼續將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及其外圍盆地作為主攻方向,將新層系和隱蔽油氣藏作為勘探重點對象,重視華北前第三系和東北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群石油資源評價工作。不斷創新工藝,提高採收率,增加最終可采儲量,減緩東部產量遞減。
建立全國油氣資源定期評價制度,實現油氣資源的5年周期性評價和重點地區的隨時評價,通過定期評價和重點評價,提供權威的油氣資源數據。
以尋找經濟儲量為目標,以松遼、渤海灣、鄂爾多斯、准噶爾、塔里木、四川和柴達木等大盆地為勘探主戰場,進一步加強油氣勘探工作,不斷增加探明儲量。推進勘探開發一體化,加快新區產能建設,強化老油田綜合治理,降低生產成本,開發難動用儲量,開發邊際油藏,充分利用資源。
2.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戰略
要堅持自營開采與對外合作並舉,進一步提升海域油氣的戰略地位,使海域成為我國增儲上產的重點區域,大力提高海域油氣的比重,全面開創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新局面。
加強海域基礎調查評價工作,為海域劃界提供基礎依據;通過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採取靈活的合作政策,吸引外國石油公司,促進南海南部、黃海和東海的勘探開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整合現有力量,打造一支獨立、有規模、技術先進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作業隊伍,為開展我國領海的勘探開發創造條件,為全球開發海洋油氣資源奠定施工作業能力的基礎。
渤海要堅持勘探開發並舉,進一步擴大已有勘探成果,加快蓬萊19—3等油氣田開發建設,加強伴生天然氣回收利用,使渤海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接替區。黃海要進一步加強調查勘探,努力發現商業性油氣田。東海要加大勘探工作力度,加快對外合作步伐,加強春曉氣田群的開發利用,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的勘探,穩步增加油氣產量。南海要加大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北部灣盆地邊際油田和鶯歌海盆地的勘探力度,擴大勘探范圍和程度,增加油氣資源儲備,重點開發建設北部灣油田、東方1-1氣田。促進海域深水和爭議海域油氣勘探,充分利用東盟與中、日、韓的合作機制,尋找切實可行的途徑和辦法,加強南海南部海域油氣資源勘探,切實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3.發展天然氣戰略
立足鄂爾多斯、塔里木、四川、柴達木、瓊東南、鶯歌海、東海7大盆地,以尋找大型氣田為目標,培育競爭性勘探市場,切實加強國內天然氣勘探工作,為天然氣工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加快投資體制改革,簡化政府審批程序,放寬審批許可權,實現國家授權經營、項目備案制度。形成與項目備案制度相協調的外匯匹配製度和投融資制度。完善工資分配管理制度,繼續分離企業社會職能,分流企業富餘人員,為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打造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運作規范、富有活力的國際化大企業集團。
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供應穩定性和靈活性,實現輸配網路化為目標,加緊推進俄氣南下、哈氣東輸的管網論證和建設。加大政府對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扶持,完成西氣東輸和沿海天然氣管網建設,構築全國性基幹管道網路。引進LNG技術,開發小型邊際氣田,發展LNG運輸。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快天然氣市場開拓,打破壟斷,促進天然氣下游競爭性市場發育,鼓勵天然氣消費,促進競爭,開放市場,總量調控,加強監管,實現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
4.國際合作戰略
堅持互惠、互利、互換、互補原則,針對不同情況,採取靈活方式,利用符合游戲規則的辦法,加強對資源的控制。俄羅斯、中亞國家以經貿——資源交換關系為主,中東國家以市場——資源交換關系為主,非洲國家則以投資——資源交換關系為主。正確處理油氣資源「走出去」和整個石油工業「走出去」的辯證關系,依託油氣「走出去」,促進其他行業產品、技術、裝備和勞務走出去。
一是盡快建立我國石油工業開展國際合作貿易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我國石油工業開展國際合作戰略的順利實施;二是建立國家海外石油風險勘探基金,由政府參與承擔一部分勘探風險,改善融、投資機制;三是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政府之間的協調;四是對參與境外石油、天然氣投資的企業實行資格審核制;五是積極參加國際石油、天然氣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六是鼓勵國家石油公司海外份額油優先返銷國內;七是綜合利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手段,為我國擴大利用國際石油資源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5.安全供應戰略
實行境外油氣資源進口渠道多元化和貿易方式多樣化戰略,擴大進口國別選擇范圍,通過參與現貨、期貨、產權等多層次的國際市場競爭,通過大量、反復交易去主動影響價格,學會駕馭市場和掌握市場的主動權,積極利用周邊國家的煉油能力並進口成品油。通過市場采購、市場換資源和合作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油氣資源。
以構建多元化石油運輸體系為目標,加快建設我國油輪隊伍。國家可以對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中國海上運輸總公司以及招商集團的油輪船隊運力資產進行整合,並對油輪船隊建設所涉及的金融、海關、稅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國家也可以考慮由貨主、船東以及港口三方投資組成大型油輪船隊。
6.石油儲備戰略
石油儲備是穩定供求關系、應對突發事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以國家儲備為主,企業儲備為輔的戰略儲備結構,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選擇石油、油(田)井、石油資源儲備以及技術儲備方式,形成布局合理、管理集中、調度統一、反應迅速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國家制定油氣戰略儲備管理法律法規,設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專項資金,明確儲備種類和指標、經濟政策和動用規則,安排儲備專項預算和年度儲備計劃,確定收儲、動儲方案,組織並監督實施。國家還應以法律形式規定並以優惠政策鼓勵石油企業在正常的周轉庫存外,建立和增加商業儲備,作為戰略性石油儲備的重要補充,在國家統一管理和集中調控下,由企業自行安排。
儲備目標為2005年達到1600萬立方米,2010年達到4400萬立方米,相當於2010年進口90天的儲備量。
7.節油增效戰略
我國人口眾多,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匱乏。節約油氣資源是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應對加入WTO挑戰的現實選擇。
加大節油力度,制定節油規劃,貫徹落實節能法,建立全國性節油監控網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建立節油型經濟體系;建立和完善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規范節能技術市場;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
大力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節油,抓緊燃料油節約和替代技術的開發,在電力、石化、冶金、建材、化工等5大重點行業創辦示範工程,實施「氣代油、煤代油」項目,力爭到2020年,工業節油的五大重點行業形成節約和替代石油能力4500萬噸。
作者簡介
[1]車長波,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丁鋒,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在讀博士。
B. 煤,石油,天然氣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何
煤的未來發展方向:煤炭供需格局將由過去的分散型向塊狀型轉變。目前,區塊供需格局已基本形成,並在不斷完善。煤炭行業未來的發展應遵循現代煤炭經濟體制,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確保煤炭行業的發展質量。提升行業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體系建設。
石油的未來發展方向:石油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能源。未來,石油仍是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然氣未來的發展方向:天然氣是很環保的,而這種環保適應市場的需求,未來的前景還是很好的。
C. 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氣都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能源之一,石油更是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正是因為人類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世界上的工業技術才能進步如此迅速。關於石油的形成,科學家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一種觀點是古代動物的屍體被深埋在地下,與一些無機物結合形成了石油,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地底下存在的某種元素與碳元素結合而成。而天然氣相比於石油更容易生成一些,天然氣是由古生物的屍體分解的有機物轉化而來,古生物的遺體被沉積物層層掩埋在地下,與空氣隔絕,經過長時間的分解變化就形成了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都被普遍認為是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石油,已經上升到戰略的高度,石油和天然氣缺乏的國家不得不依靠進口滿足自身的需求。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全球變暖,所以研發可再生的,污染性小的新能源迫在眉睫,如今許多國家已經開展了對新能源的研究,以此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D. 中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戰略
一、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建立資源接替基地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地質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加強地質工作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提高國內資源供給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保障人民生活,保護生存環境,支持城鄉建設,以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新形勢下的地質工作,要堅持立足國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完善體制、依靠科技的原則,努力做到「四個統籌」,即統籌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統籌礦產地質勘查與環境地質勘查,統籌國內地質事業發展與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要以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勘查為突破口,盡快形成一批新的資源接替基地;要加強基礎地質、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工作,搞好地質災害防治,全面增強地質服務功能;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政府與企業合理分工、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區別運行、相互促進的勘查體系,中央與地方各負其責、相互協調的管理體制,勘查與開發緊密銜接、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和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實現地質科技新的突破;要大力發展地質教育,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優秀人才,培養傑出人才,加快地質人才隊伍建設;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地質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國土資源部門要統籌管理地質工作,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並落實相關政策;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地質工作,與廣大地質工作者上下一心,團結奮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加強國際合作,確保石油安全,保護天然氣安全
我國石油資源相對不足,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勢在必行。加強與能源國和消費大國的合作,是中國石油大突圍的必由之路。
在國外石油資源利用上,除購買石油外,主要依靠參與資源國勘探開發,利用技術和資金優勢,取得合法權益和份額油。參與或獨家開發境外油氣田,購並海外石油企業等,是我國實施國際石油合作的主要戰略。
我國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已有10多年歷史。到目前為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參與全世界60多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項目,如對外石油戰略實施順利,我國獲取可控石油資源量將達2/5以上。
除上述途徑外,在國內建立合資企業引入石油資源,也是一種途徑。2005年7月8日,由中石化參與投資的福建煉化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得以實施的基礎,是沙特石油公司年提供1200萬噸原油。此類資源獲取方式,將是我國石油石化企業今後開展對外合作的方式之一。
但未來幾十年,我國在能源領域與西方的摩擦將日趨激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並優尼科,只是中美雙方在石油領域展開商業競爭的鋒芒初試。為化解西方敵意,我國可考慮加入「西方石油俱樂部」———國際能源機構,以與西方展開對雙方有利的戰略合作和外交協調,同時分享石油資訊,共同防止石油危機產生,並減少與西方的摩擦。
確保石油進口通道安全,也是我國開展國際石油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六甲海峽是聯結亞、非、歐三大洲的要沖,在國際海運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每天通過該海峽的各類船隻達200多艘,年穿行船隻超過8萬艘,且以年8%的速度增長。日本及中國進口原油的80%、近一半的其他進出口物資途經該海峽。美國一直想以「反恐」為由向該海峽派駐軍隊,雖然遭到海峽共同管理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新加坡三國的反對暫未實現,但其企圖已暴露無遺。無論馬六甲海峽由於海運繁忙自身可能引起安全問題,還是國際強勢軍事實體,甚或恐怖勢力控制海峽通道,對中國而言都可能引發海峽困局。為確保進口的中東和非洲等地原油,特別是新增進口石油資源運輸安全,現有海上運輸通道不宜再大幅增加運量,應加快研究其他海上或陸上通道
目前亞太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天然氣貿易佔全球總進口貿易量的66.7%,中國的加入很有可能讓亞太地區成為世界天然氣貿易的新中心。這將對敏感的能源地緣政治帶來影響。
近年來,美國和歐洲大量購進天然氣,國際天然氣市場將很快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天然氣安全將和石油安全一樣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國際資源,取得安全、充足、穩定的天然氣供應,以及在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配合,是維護天然氣安全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應加強勘探技術,保護國內天然氣資源。
三、建立和完善石油儲備制度
目前,世界各國對有限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爭奪激烈,形勢嚴峻。國外各大跨國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幾乎所有已探明儲量的油氣資源。除了中東、拉美、西非等油氣資源富集地區外,近年來中亞和裏海地區新開發的油氣田又成了各國爭奪的新熱點。西方大國紛紛加緊全面推進全球石油戰略布局,搶占石油地緣戰略支點,強化石油領域的國際合作,加速油源地區的石油開發,搶灘新油源地區的石油資源盡管當前國際油氣市場不能全面提供穩定的能源保障,我國依然需要積極爭取國際油氣資源,完善能源儲備,為國家發展提供穩定的能源保障。
從全球的觀點,所謂「能源安全」實際就是「石油安全」。發達國家一向重視能源,特別是石油的儲備。為了防範石油供應突然中斷對國家安全和經濟造成威脅,美國早已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計劃。而我國長期缺乏這方面的戰略。2004年,我國石油凈進口1.1億噸,並且有逐年擴大的趨勢,石油安全刻不容緩。因此,利用國際油氣市場的價格波動,建立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夠最大程度地抵禦突如其來的能源供應短缺。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
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能源,也包括石油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首先是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處理好國民經濟良性增長與石油的合理消費的關系。我國石油資源數量難以支撐粗放的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的超常增長,要切實改變我國石油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現狀。其次是制定化石能源的可持續開采規劃。化石能源屬於一次性能源,保持化石能源的可持續開采非常重要。要採用先進技術,提高石油綜合採收率,制定開采規劃,確定石油資源的遠景接替,尤其在西部大開發中,要避免盲目低效開采。再次是要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結合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實踐,要重點突破的技術有:油氣地球物理勘探與鉛井新技術、海洋石油天然氣開發技術、提高石油採收率新技術、難采和劣質資源的開采技術、石油資源節能技術、石油替代相關技術等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五、促進天然氣終端市場開發和市場成熟
天然氣市場開發和成熟最重要的部分是價格體制改革,政府應逐步放開價格管制,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而不是直接通過指令干預市場。同時,天然氣市場開發前期投入巨大,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另外,市場區域化也需要政府提供津貼,鼓勵特定地區使用天然氣,促進經濟發達地區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
隨著天然氣行業的持續發展,單純進行開采、加工和管輸的天然氣企業職能將進一步細化,分別從事進口、管道運輸、LNG等新的企業部門將建立和得到完善。國家應有目的地培養這些企業,促進天然氣行業的完善。
E. 若俄羅斯斷供歐洲石油、天然氣,歐洲經濟該怎麼發展
假如未來俄羅斯真的全部切斷石油,煤炭,天然氣出口,到時歐洲能源價格會迅速飆升,工業、農業有可能不堪高昂的成本而倒閉,到時歐洲經濟就會出現明顯的衰退,保守估計經濟衰退至少達到5%以上。
如果俄羅斯真的全面斷供歐洲的石油和天然氣,保守估計歐洲的經濟至少衰退5%以上。因為受到俄烏矛盾的影響,歐洲各國紛紛加大對俄羅斯的限制,除了金融上的限制之外,貿易上的限制,能源上的限制也是不斷加碼。
之前歐洲已經減少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和石油,而且歐洲還在討論是否對俄羅斯石油實行禁運。對歐洲這種限制,俄羅斯也祭出了很多反限制措施,比如宣布對不友好國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氣採用盧布進行結算,如果不同意就直接切斷供應,截至目前已經有一條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停止注氣。在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石油供應減少之後,歐洲各國的能源價格已經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
在工業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的背景下,企業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因為成本上漲了你就沒有優勢了,結果導致很多企業都只能減產甚至停產。如果未來歐洲的能源成本持續處於高位,歐洲企業的成本壓力仍然會非常大,到時他們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會降低,進而影響歐洲的產品出口,如此一來經濟增速就會放緩。
第2個是能源暴漲加劇歐洲的通脹壓力。
迅速標准能源成本,讓歐洲通脹壓力不斷擴大,2022年3月份,歐洲的通脹膨脹率已經上升至7.5%,這個創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隨著通脹壓力的不斷擴大,歐元區未來有可能隨時加息,在當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加息,將會加快歐洲經濟衰退的步伐,甚至有可能陷入滯脹當中。
第3個是能源暴漲加速歐洲內部的矛盾。
過去一段時間歐洲的電價,天然氣價格,油價迅速飆漲,大家的生產生活成本迅速飆升,所以很多人都對歐洲各國的政府有意見,甚至有部分國家爆發了比較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如果未來歐洲各國不能解決能源價格過高的問題,我們不排除歐洲內部還有可能發生更多的矛盾,到時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所以對歐洲來說,能源價格飆漲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陷入循環當中。而且當前這種情況還只是俄羅斯減少部分能源出口的前提下,就讓歐洲非常被動。
F.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常用的燃料,那麼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我在此整理了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煤的形成原因
煤炭,簡稱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黑色固體礦物,主要被人類開採用作燃料。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煤被廣泛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是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開始的,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煤被廣泛地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堆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
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冰川過程可能有助於成煤植物遺體匯集和保存。
據國人自創理論《地球熱核演變說》中記載,當碳元素由一些較輕的元素聚變形成後的一定時期里,它與原始大氣里的氫元素反應生成甲烷,隨著溫度下降,氧氣變得越來越活潑,它氧化、聚合了甲烷形成了石油分子,由於長時間的氧化、聚合,石油分子越來越大,形成了大量的近似瀝青的物質,當早期地球頻繁的火山熔岩噴發在瀝青上時,由於熔岩密度大,沉入石油底部對其隔絕空氣加強熱,導致碳氫鍵斷裂,釋放氫氣,形成煤炭。(一部分石油分子不是甲烷經氧化、聚合而形成的,它們是在地球溫度較高時,由碳、氫直接形成不飽和烴聚合而成的)。
石油的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天然氣的形成原因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生物成因
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生物成因氣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更加豐富的有機質和強還原環境。
最有利於生氣的有機母質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這些有機質多分布於陸源物質供應豐富的三角洲和沼澤湖濱帶,通常含陸源有機質的砂泥岩系列最有利。硫酸岩層中難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氣的原因,是因為硫酸對產甲烷菌有明顯的抵製作用,H2優先還原SO42-→S2-形成金屬硫化物或H2S等,因此CO2不能被H2還原為CH4。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300mV為宜(即地層水中的氧和SO42-依次全部被還原以後,才會大量繁殖);其次對pH值要求以靠近中性為宜,一般6.0~8.0,最佳值7.2~7.6;再者,甲烷菌生長溫度O~75℃,最佳值37~42℃。沒有這些外部條件,甲烷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甲烷氣。
G.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1、煤的形成是古代植物在腐敗分解之前就被埋在地底,轉化成泥炭,然後轉化成褐煤,然後為次煙煤,之後煙煤,最後是無煙煤。煤產生之碳氫化合物經過地殼運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亦即,煤炭就是植物化石。這涉及了很長時期的生物和地質過程。
2、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3、天然氣的形成: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
(7)石油天然氣怎麼發展擴展閱讀:
煤特點
煤炭資源量豐富,且因世界各地都有煤炭礦藏,因此開采及供給皆很穩定,價錢也較石油及天然氣便宜。
石油特點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膠質含量高,屬含硫石蠟基。其直餾汽油餾分產率高,感鉛性也好。柴油餾分的十六烷值高,閃點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經精製後可生產輕柴油與專用柴油。潤滑油餾分中,有一部分組分的粘度指數在90以上,是生產內燃機油的良好的原料。
天然氣特點
採用天然氣作為能源,可減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並有助於減少酸雨形成,舒緩地球溫室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
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具有單位熱值高、排氣污染小、供應可靠、價格低等優點,已成為世界車用清潔燃料的發展方向,而天然氣汽車則已成為發展最快、使用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車。
H. 卡達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條件有哪些
1、卡達石油天然氣的資源條件。卡達位於波斯灣西南岸的卡達半島上,南北長160公里,東西寬56公里,與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接壤,國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據報道,2007年卡達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36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2.2%,位居世界第13位,在中東地區居第6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5.60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資源豐富奠定了開發的基礎。
2、土地和水資源的保障條件成熟。卡達可用於油氣勘探開發和工業用地資源相對豐富,且水資源豐富滿足大型石氣開發的用水需求。
3、政府的支持。上世紀80年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勘探開發政策,修改產量分成合同,大力吸引外資,從而刺激了石油工業和天然氣的發展,為開發提供了資金及技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