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中的固體是什麼
擴展閱讀
農產品發票限額多少 2025-02-13 15:23:50
對接講師資源意味什麼 2025-02-13 15:16:46
打手心用什麼工具更疼 2025-02-13 15:08:48

石油中的固體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07 05:36:12

①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1.0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攝氏度),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世界海洋面積3.6億平方 千米,約為陸地的2.4倍。大陸架和大陸坡約55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的總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資源的1/4和最終可采儲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蘊藏重心,將逐步由陸地轉向海洋。

(1)石油中的固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60年代開始,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科學技術廣泛用於油、氣田開發為標志,開發技術迅速發展。

1、建立的各種油層的沉積相模型,提高了預測儲油砂體的非均質性及其連續性的能力,從而能更經濟有效地布置井位和開發工作;

2、把現代物理中的核技術應用到測井中,形成放射性測井技術,與原有的電測技術,加上新的生產測井系列,可以用來直接測定油藏中油、氣、水的分布情況,在不同開發階段能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

3、對油氣藏內部在採油氣過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現象及在多孔介質中的多相滲流的規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根據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對這些現象由定性進入定量解釋(見油藏數值模擬),試驗和開發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新技術;

4、以噴射鑽井和平衡鑽井為基礎的優化鑽井技術迅速發展。鑽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種特殊類型的井,包括叢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優質泥漿,使鑽井過程中油層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5、大型酸化壓裂技術的應用使很多過去沒有經濟價值的油、氣藏,特別是緻密氣藏,可以投入開發,大大增加了天然資源的利用程度。對油井的出砂、結蠟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見稠油開采,油井防蠟和清蠟,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

6、向油層注蒸汽,熱采技術的應用已經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開發;

7、油、氣分離技術和氣體處理技術的自動化和電子監控,使礦場油、氣集輸中的損耗降到很低,並能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

② 石油工業產生哪些固體廢棄物

石油工業從上游(油氣田的勘探開發)、中游(石油天然氣的集輸和儲運)到下游(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都會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這些固體廢棄物主要來自生產工藝本身以及污水處理設施等。鑽井井場廢棄泥漿的固結物、鑽屑,固井作業遺留在井場的水泥等都是石油工業上游的固體廢棄物。而在石油工業下游,石油的煉制工藝中幾乎所有的生產裝置都產生固體廢棄物。2001年我國180個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共產生固體廢棄物180萬噸,其中綜合利用的有104萬噸(佔57.1%);945個石油加工及煉焦企業共產生固體廢棄物1106萬噸,其中綜合利用的有674萬噸(佔60.9%)。石油工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種類繁多,主要有廢酸液、廢鹼液、廢白土渣、廢頁岩渣、油罐底底油污泥、各種廢棄催化劑以及污水處理場活性污泥等。在這些固體廢棄物中,廢催化劑和石油化工企業自備熱電廠的粉煤灰佔有很大比重。廢催化劑上有大量金屬污染物;而粉煤灰國內目前利用率較低,只有30%左右,大量儲存在灰場,而大部分灰場堆放在耕地上。據統計,我國粉煤灰已累計堆存13億多噸,佔地33330萬平方米。另外,還要花費大量資金用於灰場的築壩維護,遇到有風天氣,灰場的煤灰被揚起,還嚴重污染空氣。灰分滲入地下,還會造成地下水污染。所以,這些固體廢棄物如不加以綜合處理利用,既污染環境,又佔用土地。

③ 石油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氫,其餘為硫、氮、氧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銻等)。一般天然石油不含烯烴而二次加工產物中常含有數量不等的烯烴和炔烴。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 。

(3)石油中的固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

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

石油沿著工藝順序流經各裝置,在不同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條件下,分解為不同餾分,完成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

一套裝置可同時生產幾種不同的產品,而同一產品又可以由不同的裝置來生產,產品品種多。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在管理上需採用先進的組織管理方法,恰當安排不同裝置的生產。

④ 什麼是固體石油——油頁岩

有一種石頭叫油頁岩,是由生物的殘體混同泥沙變成的,它同石油一樣,所以可以用來煉油。

據調查,全世界油頁岩的儲量要比煤、石油或天然氣多得多。我國是世界上油頁岩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以吉林的農安與樺甸、廣東的茂名和遼寧的撫順為最多,廣東茂名地區已探明的油頁岩儲量就有70多億噸。

頁岩油很像石油,除了液態的碳、氫物質外,還含有少量氧、氮和硫的化合物。頁岩油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可以製得汽油、煤油、柴油等液體燃料,具有與石油相同的作用。

在油頁岩煉油過程中還能得到許多副產品:硫酸銨可製作肥料;酚類和吡啶可生產合成纖維、塑料、染料、葯物等化工原料:排出的氣體,如同煤氣一樣,是氣體燃料;留下的頁岩灰渣,可用來製造水泥熟料、陶瓷纖維、陶粒等建築用材。油頁岩可謂「全身是寶」。

⑤ 什麼是固體石油

油頁岩是一種高灰分(大於33%,煤的灰分小於33%)可以燃燒的有機岩石,由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它的顏色有灰白、黃棕、褐、黑灰以及黑等多種,一般顏色愈淺含油率愈高。

像千層糕似的頁岩,含天然石油3.5~15%,個別高達20%以上,所以長油頁岩,又稱油母頁岩。一般有機質含量在5%以上才有工業價值。每公斤油頁岩的發熱量為1000~4000大卡,只及煤發熱量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含油率和發熱量是評價油頁岩的工業用途的重要工藝指標。國際上把每噸含油率大於0.25桶(相當於含油率3.5%以上)的頁岩稱為油頁岩。

油頁岩可以直接燃燒,用於發電。油頁岩經低溫干餾,可獲得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石蠟、瀝青、氨水、硫化瀝青等一系列化工原料。在沒有找到大油田之前,我國四分之三的石油來自油頁岩。

油頁岸是由細粒礦物碎屑和低等動物及植物殘體腐解的有機質同時沉積形成的。有機質是由藻類等低等生物遺體經凝膠化作用所形成。

油頁岩的礦床類型,按形成油頁岩的古地理環境分為近海型和內陸湖泊型兩類。近海型油頁岩往往與石灰岩等共生。礦床分布面積廣,礦層層數多,每層厚度從十幾厘米到一米多。有的含油率高達24%。中國廣東省的茂名油頁岩屬近海型。

內陸湖泊型油頁岩經常與煤共生,礦層較厚,但橫向變化大,含油率較低。我國遼寧省號稱「煤都」的撫順,含煤地層最厚處達120米,上面覆蓋著厚達110米的一層湖相褐色、深褐色緻密薄層狀油頁岩,平均含油率大於5.3%。著名的美國科羅拉多綠河油頁岩也屬內陸湖泊型。該礦含有機質13.8%,礦物質86.2%。

⑥ 石油原油是固體還是液體

石油是混合物,所以沒有固定的凝固點,在不同狀態下不一樣,比如高凝油就是固態的,加溫情況下變成液體開采出來,到地面之後又變成固態。有的凝析油,開採的時候是氣態,到地面之後又變成液態。
但是常見的一般是液態的。粘度因含烴類和碳氫比的不同而不同~~

⑦ 石油的原油是固體還是液體

那要看它的物理性質而定,密度大、粘度高、含蠟量高、凝固點高的原油可能會是固體,例如稠油,如果密度低、粘度低、含蠟量低、凝固點低的原油就是液體,例如輕質油和凝析油。具體你可以查找一下石油地質學方面的教材,或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網站上的精品課程上,有相關講解。

⑧ 石油到底是什麼它都包含了什麼物質

石油到底是什麼?它都包含了什麼物質?

美國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個新理論: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並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這一觀點得到3位俄羅斯同行的贊同,但相關論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一發表,便引起廣泛爭議。該公司負責人肯尼認為,從岩層斷裂處釋放出 的地熱,使埋藏於地底100公里深處的碳化無機物和水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了碳氫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而且現在還有大量的礦點未被發掘。


⑨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