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原油價格上漲這么快
周四,歐佩克+(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宣布將石油減產協議延長至4月底。聽到減產的消息,不僅國際油價先漲為敬,而且高盛甚至給出了三季度油價突破80美元/桶的預判。
還記得大約一年前,國際油價一夜暴「負」,鬧出了中行原油寶的大烏龍。也就不到一年時間,國際油價的天怎麼說變就變?
原油不僅是大宗商品之王,也是股市裡的重要題材。本文將從聚焦3個維度,來探討油價V型反轉背後的機會:
前因後果對策
一. 前因
石油在需求端,與國際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因此,當一年前疫情席捲全球、股市暴跌之時,在悲觀的經濟預期下,石油的需求自然是萎靡不振。
而在供給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不到20個。如果這些國家能夠步調一致,從理論上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油價的。而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富得流油的沙特做起了帶頭大哥,帶領各產油國成立了意在通過限產來漲價的歐佩克。(在經濟學概念中,像歐佩克這樣的組織被稱為卡特爾)
數字人民幣系列之三:王座下的陰謀(3/6)
菠菜的視頻
· 1699 播放
盡管看起來能在原油市場呼風喚雨,但實際上歐佩克面前要面對3座大山:
1.歐佩克成員國內部的矛盾
只有當歐佩克所有成員國都認真履行減產協議,國際油價才能出在高位。但問題是,減產也意味著有價無市,所謂的高油價只不過是直面富貴罷了。所以,站在博弈的角度,每個成員國都有動機在他國減產之時,自己偷偷增產,趕緊把直面富貴落袋為安——可是如果所有成員都這么想,所謂的減產協議就只不過是一紙空文。
另外,作為產油主力的中東國家雖然都有著相同的信仰,講著同樣的語言,但是彼此之間卻是誰也不服誰。且不說沙特、伊朗分別拉起了遜尼、什葉兩大山頭,甚至沙特都無法擺平自己陣營里的小弟。比如卡達早就看不慣沙特,於是在2019年初退出了歐佩克。
2.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矛盾
非歐佩克產油國,以前主要是俄羅斯。
盡管俄羅斯已從世界霸主墮落成一個靠出賣資源過活的二流國家,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地大物博,且還武力值爆表,俄羅斯仍然是歐美重點提防的對象。
所俄羅斯並不怕沙特來硬的,畢竟後者只不過是一個表面鍍金的封建國家。俄羅斯不是歐佩克成員國,也就沒有義務遵守減產協定,所以,歐佩克減產讓油價上漲,俄羅斯反而佔了便宜。
更要命的是,現在不僅是沙特和俄羅斯劃江而治的問題了,而是沙特、俄羅斯、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3.頁岩油的沖擊
頁岩油可以簡單理解為品位不高的原油(此處不是學術很嚴謹,需要有油頁岩資源)。然而,技術進步和油價上漲,會讓曾經沒有開采價值的資源,變得有利可圖。
實際上,美國自身的石油資源並不少,近在咫尺的墨西哥灣里,就有不少大油田。後來,頁岩油又極大的增加了石油的供給,再加上美國製造業外流,導致石油需求的下降——美國從石油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
頁岩油動了傳統產油國的乳酪,沙特和俄羅斯早就對頁岩油不爽了。不過,頁岩油在成本上是處於劣勢的。頁岩油根據開采條件不同,其成本大致在每桶30美元至50美元,要比沙特、俄羅斯的採油成本高出不少。
於是,大約在去年這個時候,沙特拿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覺悟,大量增產,並以跳樓價甩賣原油,意在擠垮美國的頁岩油。結果這招真的奏效了,去年二季度,美國頁岩油鑽探的先鋒,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市值暴跌超90%,申請破產保護,成了行業近5年來最大的破產事件。
二. 後果
沙特的目標初步達成,薩勒曼親王高調表示:「(美國頁岩油)鑽井的時代,已經永遠結束了。」
終於可以限產漲價了——信心爆棚的沙特,甚至同意俄羅斯小幅增產。但沙特可能高興得有點早,有兩個邏輯會在暗中侵蝕其自信的根基:
1. 隨著油價的進一步攀升,頁岩油可能卷土重來。畢竟只是山姆大叔那邊只是公司在財務上破產,但是技術還在,就算是破產後無法東山再起,接盤的公司仍然可以用頁岩油鑽井技術賺錢。盡管美國頁岩油井數量還沒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已經從2020年的低點開始回升;
2. 油價上漲無疑是在給光伏、風能等替代能源,以及新能源車送助攻。按照經濟學的規律,一種商品漲價,會刺激其替代品的需求上升。如果重回高油價時代,充滿電沒公里只要5分錢的「人民神車」五菱宏光mini EV不是更香嗎?
三. 對策
盡管歐佩克很努力地想控盤,但國際油價仍然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
國際油價大漲,無疑直接利好「三桶油」——中國石油(601857)中國石化(600028)中海油(美股代碼CEO)。但是從股價長期走勢來看,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沒有成長性也就算了,但是連周期股波段性交易機會都不給這就過分了,直接走走成一路陰跌的大熊股,說多了都是淚。
其實精於消費股的巴菲特,也買周期股。股神就曾在十幾年前在港股抄底中石油,爆賺了一筆。只不過,巴菲特持有了3年就開始清倉了,也就是說股神只是因為中石油超跌才參與,並不是看好長期前景。
但如果把眼光拓展到整個油氣板塊,甚至是傳統工業領域,實際上還是有一些機會可以關注的。
例如2020年7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收購了一批天然氣管道公司,交易總額約100億美元。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在股神的啟發下,我們對於油價上漲的對策,可以關注以下2個投資邏輯:
1. 在碳中和的大題材下,化石能源中,碳排放量更低的天然氣,將因為需求激增而擴張產能。BP(英國石油公司)就曾在報告中預測,到2035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能從自然界中直接利用)中的消費佔比將接近25%,僅次於石油。由於油氣的價格是正相關的,油價上漲也會帶動天然氣漲價;
2. 管道是天然氣運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國正在大力加強天然氣管網建設,三桶油已經將管道資產剝離並轉移至管網公司。而且我國管網建設現在仍處於建設期,因此管道材料的供應商將迎來需求的改善。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空財富」(ID:xingkongcaifu1)
⑵ 為什麼說中東的石油在世界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從蒸汽時代的走向了電氣化時代,燃料從以煤為主到以石油為主。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石油,可以說離開了石油世界經濟將瞬間崩潰。而石油資源的分布極度的不均衡,世界石油的近3分之2在中東地區,而石油消費的百分之95以上在中東以外的地區。這就造成大量需要石油的消費國需要從中東地區進口大量的石油。所以中東地區對於那些石油消費大國來說,一個有保障的中東石油地區是事關他們國家利益的事情。上世界50年代到70年代是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但是這個發展進程卻在73年戛然而止,因為中東石油國家為了抗議西方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支持以色列,宣布石油禁運和暫停出口,造成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從不到3美元漲到了13美元。西方國家的經濟陷入停頓,以致後來除了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再也沒有恢復到73年之前的黃金時期。由此可見中東石油的巨大威力。
⑶ 石油為什麼足以讓全世界的國家為之瘋狂
因為在現在能源日趨緊張的時代。誰能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誰就擁有了話語權。而且因為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石油。所以對於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石油資源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是一種戰略資源。
隨著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工業水平也越來越高,每年都會需要大量進口石油資源來發展工業。所以一定要保障中國的石油能源通道安全。這樣才不會被人在關鍵時刻卡脖子。才能更好的發展經濟。當然也應該促使經濟的轉型。比如說那些高油耗的汽車就應該限制生產。多多發展一些可替代能源技術。
⑷ 石油是商品嗎
石油當然是商品了,只要它能被用於交換和消費就是商品
石油產品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其中,各種燃料產量最大,約占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種。汽油的沸點范圍(又稱餾程)為30~205°C,密度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該油在汽缸中燃燒時抗爆震燃燒性能的優劣區分,標記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號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車、摩托車、快艇、直升飛機、農林用飛機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劑(如抗爆劑四乙基鉛)以改善使用和儲存性能。受環保要求,今後將限制芳烴和鉛的含量。
噴氣燃料主要供噴氣式飛機使用。沸點范圍為60~280℃或150~315℃(俗稱航空汽油)。為適應高空低溫高速飛行需要,這類油要求發熱量大,在-50C不出現固體結晶。煤油沸點范圍為180~310℃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穩、光亮而不冒黑煙。目前產量不大。
柴油沸點范圍有180~370℃和350~410℃兩類。對石油及其加工產品,習慣上對沸點或沸點范圍低的稱為輕,相反成為重。故上述前者稱為輕柴油,後者稱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點分級,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溫度,柴油廣泛用於大型車輛、船艦。由於高速柴油機(汽車用)比汽油機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長速度大於汽油,一些小型汽車也改用柴油。對柴油質量要求是燃燒性能和流動性好。燃燒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慶原油製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達68。高速柴油機用的輕柴油十六烷值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用作鍋爐、輪船及工業爐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區分不同牌號。
石油溶劑用於香精、油脂、試劑、橡膠加工、塗料工業做溶劑,或清洗儀器、儀表、機械零件。
潤滑油從石油製得的潤滑油約占總潤滑劑產量的95%以上。除潤滑性能外,還具有冷卻、密封、防腐、絕緣、清洗、傳遞能量的作用。產量最大的是內燃機油(佔40%),其餘為齒輪油、液壓油、汽輪機油、電器絕緣油、壓縮機油,合計佔40%。商品潤滑油按粘度分級,負荷大,速度低的機械用高粘度油,否則用低粘度油。煉油裝置生產的是採取各種精製工藝製成的基礎油,再加多種添加劑,因此具有專用功能,附加產值高。
潤滑脂俗稱黃油,是潤滑劑加稠化劑製成的固體或半流體,用於不宜使用潤滑油的軸承、齒輪部位。
石蠟油包括石蠟(占總消耗量的10%)、地蠟、石油脂等。石蠟主要做包裝材料、化妝品原料及蠟製品,也可做為化工原料產脂肪酸(肥皂原料)。
石油瀝青主要供道路、建築用。
石油焦用於冶金(鋼、鋁)、化工(電石)行業做電極。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個煉油裝置還得到一些在常溫下是氣體的產物,總稱煉廠氣,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壓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氣,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煉油廠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種很多,是有機化工產品的原料基地,各種油、煉廠氣都可按不同生產目的、生產工藝選用。常壓下的氣態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氫氣、乙炔、碳黑。液態原料(液化石油氣、輕汽油、輕柴油、重柴油)經裂解可製成發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絕大部分基礎原料(乙炔除外),是發展石油化工的基礎。目前,原油因高溫結焦嚴重,還不能直接生產基本有機原料。煉油廠還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提供者。最後應當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劑以改進使用、儲存性能。各個煉油裝置生產的產物都需按商品標准加入添加劑和不同裝置的油進行調和方能作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劑用量少,功效大,屬化學合成的精細化工產品,是發展高檔產品所必需的,應大力發展。
⑸ 石油是大宗商品嗎
當然是大宗商品了,石油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源,很多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石油這種資源。所以呢?很重要,當然是一種大宗商品了。比如很多國家都是靠擁有很多石油致富的呢!
⑹ 石油對各國為什麼那麼重要
首先,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足以說明石油對工業的重要性,這也決定了石油的價值很高。當今世界仍處於工業社會階段,世界經濟總體上處於較快發展時期,對所需石油量的需求必然很大,這反映了市場需求影響商品價格。其次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更增加了它的價值。再次,歐美石油公司巨頭存在壟斷以操縱價格之現實,是石油價格產生泡沫。最後,石油被卷進了政治當中,20世紀中後期幾次經濟危機就是明證。發展中國家憑借發達國家對石油的需求是必須的這一點,使石油成為自身與發達國家斗爭的武器,進一步抬高了石油價格。
⑺ 請問為什麼石油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請全面詳細地回答,謝謝!
石油主要成分為甲烷,同時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氣等。通過對石油的煉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器的潤滑劑、氣態烴。通過化工過程,可製得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農葯、化肥、醫葯、油漆、合成洗滌劑等。因此,石油被廣泛運用於交通運輸、石化等各行各業,被稱為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黑色黃金」、「經濟血液」。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
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⑻ 石油很重要麼
眾所周知,石油關系著一國的安全與發展大局,因此,它既是一種意味著巨大財富的重要商品,又具有一般商品所沒有的政治特性,能夠造成國際斗爭中的重大政治後果。在許多情況下,油氣產品常被某些國家當作戰略武器使用,以威懾或制約他國,達到某種經濟的或政治的目的。
石油的政治後果首先表現為,石油消費量直接影響一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一般來說,在石油價格平穩的階段,經濟的增長與石油消費的增長成正比關系。這就是說,經濟要獲得一定程度的增長,必須以消費一定數量的石油作保證。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石油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一般保持著1:1.5的比例關系。如果石油供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供不應求,勢必成為遏制一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經濟增長對於多數國家來說都是最大的政治,所以就一個國家整體而言,石油對經濟的遏制可以說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政治後果。其次,石油還是一種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在戰時關系一國的生死存亡。因此,各國都盡可能地控制石油資源,誰掌握了石油的控制權,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攫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希特勒入侵蘇聯打算奪取高加索的油田,他們都企圖通過控制石油資源來主導戰爭。從這一角度看,石油的直接政治後果更是顯而易見的。
由於上述原因,石油在國際關系運作中常常被用來作為達到一定政治目的的手段,造成許多直接間接的政治後果。「石油禁運」便是其一。「石油禁運」可以是產油國對消費國採取的,也可以是某些國家或國際組織對另一些國家實行的。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為迫使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上撤軍,1973年10月阿拉伯產油國採取了減少石油產量和對美國、荷蘭等國的石油禁運。這次行動產生了效果。在阿拉伯產油國實行石油禁運期間,歐共體國家為保證取得石油供應,於1973年11月6日發表聲明,這些國家的外交部長要求「在中東實現公正持久的和平」,提出「以色列必須結束1967年沖突以來的領土佔領;……承認在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時,必須考慮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再如,聯合國為反對南非種族主義而對南非實行石油禁運。而且,石油還是促使某些國家結盟的主要原因。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於美國看中了加拿大、墨西哥豐富的石油資源。據報道,美國1989年底的5.8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中,3.88億桶含硫原油絕大部分來自於墨西哥。而且,美國1992年進口原油38820萬噸,其中5190萬噸是由加拿大進口的,從中東進口的數量為8830萬噸。可見,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僅比從加拿大進口原油多3640萬噸。顯然,美國建立此自由貿易區,可以在自己的後院解決相當數量的石油供應問題,以減輕對不安全的中東地區石油的依賴。
由於石油與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及國家安全密切相關,所以西方國家都把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和保障石油供應安全放在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這是因為西方國家大都是石油進口國,特別是對危機四伏的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程度很深。據美國能源部統計,自1950年以來,由於中東地區的各種政治、經濟事件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石油供應中斷大約有15次。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經合組織成員國都紛紛開始建立大量石油儲備,確立了自己的應急能源儲備體系。這種石油儲備已超出一般商業周轉庫存的意義。它不僅具有保障供應、減少風險、穩定價格的作用,更是著眼於石油的政治後果,力圖使本國在國際政治的風雲變幻和激烈斗爭中站穩腳跟、取得主動,避免受制於人。
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三方面:(1)保障供給。即保證一段時間內的石油應急供應,使國民經濟各重要部門特別是軍隊能夠正常運作。(2)穩定油價。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本身對市場就起著制衡作用。在1990年,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能維持96天的消費。這么大的儲備量和庫存量隨時都可以被拋售到國際市場上抑制油價的上升。正如西方報刊所評論的那樣,盡管石油儲備是對付石油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掉的進口量,而在於遏制油價的上漲。(3)威懾作用。在緊急情況下,國家能及時利用戰略石油儲備,減輕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機的沖擊力,為解決危機和其他一系列問題贏得所需的時間。同時還可使潛在對手認識到這種儲備能在相當長時間內起到石油供應的保護作用,在作出使用「石油武器」的決策時,不得不顧及可能給自己的石油收入所帶來的無法承受的損失。
在這方面,中國目前面臨的局面卻是十分嚴峻的。中國目前當年產出的石油基本上都是當年消費,由於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很快,石油供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短缺的部分一般是通過減少石油出口和增加石油進口彌補。近幾年來,原油出口量連年遞減,而進口量逐年上升,到1993年原油的凈出口量已經只有378.24萬噸。而成品油進口量由1991年的800萬噸增加到1740萬噸,出口量則由466萬噸減至370萬噸。從這一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已成定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除了一些石油和石化企業擁有總共一兩千萬立方米容量的生產周轉性儲油罐以外,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尚屬空白。所以,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問題的籌劃與實施必須提上日程。
從西方戰略石油儲備所得到的啟示
70年代先後發生了兩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在西方引起了極大震動。危機過後,西方各石油消費大國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到1992年3月底,經合組織(OECD)共有戰略石油儲備40640萬噸,可供消費93天;其中美國儲備20170萬噸,可消費94天;日本儲備8000萬噸,可消費111天;瑞典540萬噸,可消費107天;另外法國也擁有儲備4230萬噸,可消費116天。這一龐大的石油儲備,大約相當於世界年石油消費總量的1/6,經合組織消費量的1/4或進口量的1/2。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和軍事大國,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鑒於石油的安全供應事關重大,所以美國石油政策的制訂非常重視國家石油供應的充足與安全,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石油供應,給予極高的重視。美國從1912年到20年代中期就在國會中陸續通過法律,將國內4塊可能有豐富油氣儲藏和3塊有大量頁岩礦藏的廣大地區劃為「海軍用油保護區」,規定只許海軍在戰時急需時經國會批准後開采。迄今這些地區的礦藏仍在美國國家嚴格控制之下。
美國自1975年由國會授權政府開始興建龐大的應急石油儲備體系。1977年進行了第一次政府購買。大規模的采購則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1978-1980年美國的石油儲備維持在1億桶。1981年則猛增到2億桶,這主要是由於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市場供應趨於緊張,油價看漲,西方因恐慌心理瘋狂搶購庫存油,美國也不例外。盡管當時油價很高,1981年美國購進的戰略石油儲備仍高達每天33.6萬桶。1982年戰略石油儲備上升到3億桶,到1990年接近5.9億桶。美國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國,其儲備總量占經合組織國家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總量的60%。目前已達到6億桶。
海灣危機期間,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經受了真正的考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後,雖然在最初兩小時國際石油價格普遍上漲,如在新奧爾良和休斯敦的現貨交易中,油價由每桶32美元漲到35美元,但在這之後,油價立即全面下跌。1月18日,布倫特原油收盤價格跌到每桶18.20美元,處於1990年8月2日以來的最低水平。到海灣戰爭結束時,油價為每桶21美元上下,約比開戰前低10美元。海灣戰爭之所以並未引起油價如大多數人戰前所估計的那樣上漲,主要原因是美國動用了戰略石油儲備及其它有效的配合措施。1月16日,美國總統布希批准動用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從近6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中,每天向市場投放112萬桶,若按1990年上半年每天消費1765.5萬桶計算,美國已有的戰略石油儲備可供全國消費34天左右。而且,國際能源機構(IEA)也積極配合。截止1990年底,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石油儲備高達36億桶,可供消費96天。1月11日,國際能源機構宣布,一旦海灣爆發戰爭,該機構將每天向國際石油市場投放250萬桶石油。這些行動,對消除市場供應可能中斷的心理恐慌,起了巨大的鎮靜作用。另外,美國政府還採取了其它措施,諸如,請各大石油公司在戰爭期間將石油價格凍結在戰前水平,派能源部長沃特金斯專程去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尋求彌補石油供應的缺口。為彌補伊拉克、科威特400萬桶/日的缺額,歐佩克決議暫時中止其配額生產體制,其成員國可根據市場需要自行增加產量,實際歐佩克後來增加的原油產量超過了這個400萬桶/日的需求缺口。這些措施特別是動用戰略石油儲備起到了穩定市場供應,穩定人心和平抑市場原油價格的作用。目前,美國的石油進口仍在增加,預計到2000年進口石油將佔到美國石油供應量的67%。為應付由此而帶來的風險,1989年美國參議院決定,擬將戰略石油儲備目標提高到10億桶,於2000年完成。由此看來,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已得到美國政府的認可,並已成為美國政府對付石油危機的一張王牌。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其石油消費量在1994年占能源總消費量的56.3%,其中99.7%的石油依賴進口。而且,日本進口的石油中77.3%(1989年)來自政局難以穩定的中東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的石油供應體系直接受到圍繞石油而形成的國際動盪的影響。因此,保證大量石油的穩定持續供應,以滿足國內需求,對於日本來說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為此,日本採取鼓勵私營公司進行石油的勘探與開發活動,加強與產油國的聯系,實現石油供應來源的多樣化等措施。此外,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是,建立充足的石油儲備,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危急狀態。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包括公司儲備和政府儲備,與美國不同,日本更重視公司儲備而不是政府儲備。日本的公司儲備指私營公司的儲備和液化石油天然氣進口商的儲備。從1972年,日本的石油公司開始進行石油儲備活動,截止到1995年3月底,公司石油儲備約為4540萬立方米。同時,日本的政府石油儲備也不少,1995年3月底,大約為4500萬立方米。總儲備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量。另外,與美國相比,日本除儲備石油外,還建立了液化石油氣的儲備。1981-1988年液化石油氣儲備已能保證50天的消費水平。
西方戰略石油儲備的做法充分說明,鑒於石油是這樣一種具有政治特性的特殊商品,是一種事關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戰略物資,所以一個國家石油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要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但另一方面,經濟效益最大化並不是一國石油業的唯一目標。石油行業的決策和管理者以及政府官員在考慮石油問題時,必須既有經濟頭腦,又有政治頭腦。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的籌劃與解決,既應遵循經濟規律的要從實際出發對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的若干思考.
隨著進口石油的不斷增長,中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正不斷提高,石油的安全供應問題逐漸突出。據中科院能源所預測,到2000年,中國年需原油2億噸左右,而國內年生產能力預計為1.65-1.75億噸,缺口近2500-3500萬噸。這更強調了中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能源經理人訊http://energy.icxo.com/
一、最根本的保障措施是重視和增加勘探投入,擁有充足的石油資源儲備
擁有充足的石油資源儲備比儲存石油更安全、保險。首先,勘探投入減少必然導致對外來石油依賴程度的提高。1986年,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給西方石油消費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其石油進口費用大大減少,通脹率下降,經濟增長率上升。但低油價實際上打擊了西方國家的石油業,勘探投入減少。西方大石油公司1986年的石油勘探開發投資比1985年減少約30%,其中美國減少了近40%。1986年底,全世界在用鑽機數目約為2200台,比1985年底的3500台下降了37%左右。美國在用鑽機數量下降幅度最大,1987年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水平。隨著經濟增長和石油勘探投資減少,西方國家對進口石油依賴加深了,美國原油消費量40%以上依賴進口。其次,對外依賴加深,必將造成石油供應風險程度更高。世界上目前約有1000萬桶/日的剩餘原油生產能力,原油的實際供給量也大大超過需求量。若簡單地從數量上分析,2000年以前是不會發生原油供應危機的。但不容忽視的是,這1000萬桶/日的剩餘生產能力幾乎全部掌握在歐佩克手中,其中70%在中東地區,而恰恰是該地區政治風險之高可謂世界之最。1973-1974年和1978-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給西方石油進口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失和國際政治風雲的動盪混亂,這兩次危機的發源地就在中東及波斯灣地區。有鑒於此,為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防止該地區突然中斷石油供應給國家造成危害,美國等國家採取一系列能源保障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增加石油投資,更多地擁有資源儲量。例如,英國和挪威擴大北海石油勘探規模。日本一方面利用日元升值油價下跌的機會從別國購買石油資源儲量;另一方面與擁有資源的國家合作開發石油,企圖從中取得一定量的產品支配權。日本1988年在石油勘探開發上投資15億美元,幾乎是1980年的兩倍。美國政府為了增加石油儲量也增加了勘探開發投資,投資地區不是僅局限於國內,還將大量資本投向國外石油前景良好地區,如加拿大和北海地區及一些發展中國家。
所以說,中國石油安全供應的根本保證應是立足於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力量的發展上,鼓勵中國石油企業參與國內和國際石油資源合作,尋找並擁有更多的石油資源,這樣石油供應的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盡快建立充足的戰略石油儲備
盡管擁有充足的石油資源儲量是最可靠的根本保證,但是,將石油購買來並貯藏起來,建立應急石油儲備則不失為一種更快捷有效的安全供應石油的方式。這已為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實踐所證實。
以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的1993年為例,這一年的原油和成品油進口總量達到3305.21萬噸,而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總量是2313.45萬噸,原油進口量約占年原油總產量的11%。雖然這個比例與同一年的美國(40%)和日本(99.7%)相比要低得多,但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對石油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據日本專家預測,到200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為403.84萬桶/日,石油產量為309.4萬桶/日,則石油凈進口量約95萬桶/日,相當於每年進口原油4730萬噸(1噸=7.33桶,1年以365天計)。進口原油約占需求的24%。由此看來,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很快就將翻一番。而且,在中國的原油進口結構中,進口中東原油的比例幾年來一直保持在40%左右,預計今後對不穩定的中東地區原油進口量將會繼續增多。因此,石油供應的風險也將會進一步增大。另外,還要考慮到,美國擁有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可以用來保護其海外石油供給途徑的暢通無阻,而中國尚無這樣的憑借;日本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表現得原則性不足,靈活有餘,苦苦謀求政治、外交大國地位而不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石油供應線極為脆弱,經常陷入有求於人惶恐不安的境地,中國決不能等到出現這樣嚴重局面時才重視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綜上所述,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建立,應作為一個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盡快予以籌劃和解決。有一種意見認為,鑒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費難以籌措,所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問題可以等到2000年以後再考慮。這顯然是一種只計較經濟利益得失,而缺乏政治眼光的片面看法。能源經理人訊http://energy.icxo.com/
三、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石油儲備
中國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當然應該適應中國的具體政治經濟情況,服從國家發展與安全及對外斗爭的需要。僅就筆者考慮所及,具體的應注意如下幾點:
1,中國戰略石油儲備,應以原油為主
這首先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氣都易於運輸和儲存;另一方面是考慮到進口原油在國內加工,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原油加工能力。另外,液化天然氣的儲備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會逐步建立。這是因為液化天然氣在環境保護的要求下需求量將增加,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且能源極其缺乏,它與亞洲液化天然氣出口大國印度尼西亞相距不遠,那麼,在中國煉油廠北多南少的分布特點下,進口一些液化天然氣並儲存起來的趨勢有可能形成。但是,中國天然氣資源豐富。1994年12月4日人民日報報道,中國南海西部海域發現一個天然氣資源異常豐富的大氣區,總資源量達13.44萬億立方米,約佔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1/3。其中,可開發的經濟資源量約為2.5-3萬億立方米。隨著天然氣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天然氣產量將有大幅度增長,因此,中國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只能是原油儲備的補充,天然氣儲備的量將不會太大。
2,中國戰略石油的儲存應分散布局、方式多樣化
這也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並適應中國油田分布廣泛以及便於儲存運輸並盡量節省費用的需要。戰略石油儲備主要是為了對付包括戰爭在內的突發事件,所以把儲存地點分散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襲擊、破壞和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加之中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中皆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業,戰略石油儲備的分散布局,可以因地制宜,就近使用生產或進口的石油建立儲備,方便石油的加工、運輸以及緊急情況時的調動和使用,提高安全可靠性,並節省各項費用。同樣,儲存石油的方式也應該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如在山區可以利用地形建立岩洞儲存,在沙漠地區可以建設地下或地面罐、池儲存,在海湖水面可以建立浮動式船、罐儲存,這樣可以兼顧安全可靠與經濟方便兩方面的要求。能源經理人訊http://energy.icxo.com/
3,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費用應以政府為主多渠道籌集
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費用問題上,日美兩國採取了不同的辦法。美國主要是通過政府購買。為此,美國政府至1991年已為戰略石油儲備撥款190億美元,其中購買原油用了160億,其餘30億用於設施建設。在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經費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日本要維持其戰略石油儲備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維修費用。特別是日本私營石油公司的儲備,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難以維持的。日本主要採取的辦法,一是日本石油公團為私營公司購買儲備用油提供低息貸款;二是日本開發銀行和沖繩開發財團為儲備設施建設項目提供低息貸款。這些措施促進了石油公司石油儲備的建設。為解決戰略石油儲備建設的經費問題,近幾年美國國會的某些議員提出了新的辦法。如1991年2月的一份議案,要求原油和油品進口者無償提供相當於他們進口總數的9%作為戰略石油儲備,或給國防部作為「石油保險費」。這9%將足以滿足國防部所需,並可以22萬桶/日的速度充填戰略石油儲備,使儲備總量在5年中由5.9億桶擴充到10億桶。但美國政府由於各種原因並未採納這個建議。
根據目前的情況,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費用來源應以政府撥款為主,政府和「民間」多方面多渠道籌集。首先,如果戰略石油儲備問題能夠被當作關系中國安全與發展大局的要務,象國防那樣居於國家重大戰略地位,那麼由中央政府撥出專款進行石油儲備,應是順理成章不成問題的。所以,政府在建立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過程中應該也能夠發揮主幹作用。其次,在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條件下,石油企業在生產和銷售上有了相當的自主權,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滿足市場對原油及油品的需求,石油企業在儲存石油方面的積極性將不斷提高。這樣,就為建立「民間」企業的石油儲備奠定了基礎,中國各石油企業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上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再次,為了充分發揮政府與「民間」企業兩方面的作用,借鑒美日等國的做法,國家應在建設戰略石油儲備上制訂一些優惠措施。例如,對石油企業建設儲油設施的工程項目給予低息貸款;同時,對進口石油按一定比例徵收「石油進口保險費」,將這部分石油集中起來建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徵收「石油進口保險費」應注意徵收的比例不能太高。比例定得適當,不至於給進口石油的企業造成過重的負擔。另外,筆者初步考慮,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CNPC)作為一個重要的國家石油公司,在建立中國戰略石油儲備中一身二任,既是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直接承建著,又是自身商業石油儲備的積極籌建者。所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應該遵循國家的政治、經濟需要和自身的商業利益的雙重原則,積極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有關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