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定邊石油重鎮怎麼樣
擴展閱讀
cad怎麼用資源管理器關掉 2025-02-13 10:44:02

定邊石油重鎮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8-07 13:13:58

㈠ 中東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油田資源,那麼在中東這些油田的所有權是誰的呢

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非常豐富,幾乎每個國家的石油出口地都在這里,但是他們這里只出售原石油並不做後期的加工,庫爾德政府現今除了在其管轄地區推動公投,也在有管轄爭議的地區舉行公投,當中包括石油重鎮基爾庫克,也是伊庫軍事沖突所在地。伊拉克是石油組織歐佩克第四大產油國,整個庫爾德自治區石油蘊藏量約四千五百億桶,占伊拉克總石油蘊藏量三分之一。

而且,中東國家雖然非常重視國家工業化,但是完成工業化的過程卻存在著許多錯誤的步驟。並最終導致國營企業工作效率低下,造成國家大量虧損。私營企業又接連被國外收購,無形之間,那些僅有的工業化成果成為了國家的負擔,必然很難起到振興經濟的作用。

㈡ 沙特石油重鎮港口遭到無人機襲擊,這會是什麼人的陰謀

2021年3月7日晚,葉門胡塞武裝居然向沙特的石油重地宰赫蘭市,也就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的總部所在地,發動了襲擊。葉門胡塞組織居然發射了8枚彈道導彈和14架無人機,對沙特的石油重鎮發動襲擊。據沙特方面稱,雖然發生了巨大的爆炸,但未對其石油產量和石油設備造成損失,人員也沒有損失。沙特也組織了國防軍,對葉門胡塞武裝控制的首都地區進行了報復性空襲。很多人質疑葉門胡塞組織敢於發動這么巨大規模的襲擊,其背後有著更大的陰謀。

美國為了控制石油價格全力跟俄羅斯鬥法的時候,卻壯大了沙特控制原油價格的能力。為了能夠降低沙特對原油價格的控制,美國曾一度想聯合俄羅斯對付沙特。但多次被拒。其中與沙特有世仇的葉門胡塞武裝得到了美國的軍事支援,打擊沙特,降低沙特對原油的控制是美國始終不變的手段。胡塞武裝成為了美國的馬前卒。美國發動利比亞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是出於此目的。專家分析,如果沒有美國在胡塞武裝背後的支持,他們的無人機,不可能這么強,能夠低空飛行數千公里直接越過了沙特的高炮部隊,連沙特裝備的88個愛國者導彈系統也沒有把它們擊落。

㈢ 真武的石油重鎮

真武地下石油資源豐富,是江蘇油田的初創並發展建設的發源地,也是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自1974年進駐開采,現已在境內設立鑽井、試采一廠等4個處級單位,下屬二級單位若干,駐鎮油田幹部職工在1萬人左右。石油天然氣是該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已有數家耐火材料企業應用,經濟效益非常明顯。此外,還有獨特地熱地下溫泉資源,現已開采使用,出水溫度達75℃。日出水量達2000立方米,可供休閑產業和高科技農業等投資開發利用。

㈣ 沙特石油重鎮遇襲國際油價大漲,背後有哪些利益了

背後的利益牽扯國際上各大利益集團博弈,事情發生在3月7日晚,沙特東部的宰赫蘭市被葉門胡塞武裝,發射了8枚彈道導彈。這么做的主要是,就是摧毀沙特境內的石油和軍事設施。這個地方是世界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總部所在地,附近有拉斯坦努拉港,這里每年會有大量石油從該地出發,向其他國家出口。

目前石油的開發產量,已經進入石油沒落期。開採的成本大幅提升了,新增的石油儲存量,受到地質復雜的地質,自然開采難度比較大。無形當中,提高石油價格。

現在人類意識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為了減少對於石油依賴,開始擴張新型資源。慢慢減少對於石油需求量,雖然說是不能完全擺脫對石油依賴,某種程度上也能夠減少石油的開采量。

為了擺脫石油危機,各個國家也在想著各種解決辦法,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㈤ 九層妖塔的取景地,曾經的石油重鎮,如今卻淪為『鬼城』

世界上有許多未知處人們不曾了解,離開安逸的生活出去冒險是許多人的夢想。好奇是人的本性,遇到未知都想去一探究竟,緊張刺激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滿足。在茶餘飯後聊到這些怪異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找到話題的。

現如今緊張刺激,又有防範措施的項目很多,比如游樂園,密室逃脫,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容易接受。極限運動愛好者們則喜歡特別危險的項目,徒手攀岩,高空跳傘,蹦極等等,這些都是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

現在為大家推薦一個安全,又能滿足好奇心的網紅小鎮——博羅轉井鎮。博羅轉井鎮位於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海拔2800多米,在新疆、甘肅、青海交界處的沖積平原上。

博羅轉井鎮因為電影《九層妖塔》在此處取景,一躍成為網紅小鎮,名叫「石油小鎮」。小鎮上有許多傳說,《九層妖塔》主要的打鬥戲也在這里,吸引了許多遊客過來冒險。

在新中國成立後,有人無意間發現了這里有石油,原來這里是一塊大油田。全國各地的商人們發現了商機,帶來了許多工人過來開採石油。許多工人把家屬都帶來這里,小鎮就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被建造起來。小鎮一時繁榮起來,基礎設施齊全。但好景不長,在90年代許多人出現了 健康 問題。經過調查發現這里放射性物質太多,嚴重超過人類居住標准。一時人人自危,當地政府決定全鎮都搬遷到環境適宜的紅柳灣鎮,這里就被遺棄了,原本繁榮的小鎮變成了一座空城。

時間過得很快,因為電影的拍攝需要,影視人員經過 探索 在這里發現了這座小鎮,這里十分滿足電影的拍攝需求。導演帶來整個劇組在這拍攝電影,因為《九層妖塔》電影的上映成功,小鎮突然吸引許多探險愛好者,沉寂數年的小鎮一時間有了生氣。當探險者們走在小鎮道路上,時間都好似倒退到了幾十年前。破敗的牆磚,不在字跡鮮艷的標語,褪色的壁畫,封閉的監獄彷彿都在訴說曾經的景象。

㈥ 伊拉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115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5%,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伊拉克支柱產業,也是伊拉克戰爭後重整經濟的重要條件。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國際市場高起的油價推動了伊拉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7年伊拉克GDP增長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業近況

伊拉克現有73個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個、特大型油田17個、大油田20個。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魯邁拉油田和北部的基爾庫克油田,目前約45%的石油產量來自魯邁拉,20%多來自基爾庫克。受伊拉克戰爭和國內局勢影響,伊拉克國內油氣勘探成果不豐。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羅斯(Zagros)山脈獲得1個石油發現,其Tawkel井的測試日產量為5000桶油當量,探明儲量約為1億桶,是自1993年以來最大的石油發現。2007年7月又獲得1個陸上天然氣發現,也位於扎格羅斯。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260萬桶,日出口原油210萬桶。由於戰爭及戰後破壞,伊拉克原油生產急劇下滑,平均日產原油僅134.4萬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萬桶。2004年伊原油產量回升至1億噸,平均日產200.0萬桶,日出口量也相應回升至145.0萬桶。受安全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2005年伊拉克原油產量有所下滑,平均日產183.3萬桶。原油出口受其影響,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戰後新低,平均日出口110萬桶。之後幾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國內投資約3400萬美元保護石油生產設施的安全體系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並推動原油產量及出口量持續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240萬桶,出口量達192萬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產量更增至243萬桶,為伊拉克戰爭以來最高水平。

圖32-2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伊拉克現有煉廠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萬噸,催化重整能力450萬噸,加氫裂化能力371萬噸,加氫精製能力1330萬噸/年,潤滑油年生產能力50萬噸。其中,最大的3家煉廠為拜伊吉(Baiji)煉廠(30萬桶/日)、巴士拉(Basra)煉廠(15萬桶/日)和道拉(Daura)煉廠(11萬桶/日),3家合計能力占伊拉克總煉油能力的近90%。所幸煉廠在伊拉克戰爭中破壞不大,平均日煉油能力維持在64萬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石油產品日產量2003年為46.4萬桶,2007年平均為48.1萬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煉廠曾遭到海灣戰爭破壞,且大部分煉廠存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急需升級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著手上述煉廠的改擴建工程,尤其是納傑夫煉廠二期工程,以達到日煉油3萬桶的設計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產業存在著輕質產品緊缺、汽油質量差等諸多問題,最突出的還是成品油供不應求的矛盾。煉油能力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進口。由於需求缺口較大,許多生產企業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無油可加。為解決油品供應問題,伊拉克石油部計劃未來幾年在國內新建幾座煉廠,提高現有煉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長宣布,准備出資10億美元,在南部卡爾巴拉及納傑夫兩省交界處建一座日煉油14萬桶的大型煉廠。伊拉克石油部還計劃在其南部納西里耶市新建一煉油能力為30萬桶/日的煉廠及北部阿爾比勒省7萬桶/日的庫亞煉廠。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韓、日等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出邀請,參與伊拉克煉廠的項目競標。同時為保證運輸和進出口暢通,需要大筆資金對遭受破壞的輸油管道和石油終端進行大范圍的修復工作,以恢復並提高運輸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資環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推動下,伊拉克歷經臨時管理委員會、臨時政府時期、過渡政府時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5年以來,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連上演,宗派沖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內局勢日漸混亂,而新政府未能對動盪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經歷了3個月的相對平靜之後,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傷亡,首都巴格達的3起連環爆炸造成數十人死傷,伊拉克再次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說明伊拉克局勢動盪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戰爭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國家機器。戰後美國扶植的幾屆政府雖經選舉產生,但政府內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對重大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大大削弱了執政能力。伊拉克民眾反美情緒高漲,反美活動持續不斷,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草案。草案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管理國內石油相關事務;石油收入上繳國庫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平均分配;油氣資源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合作方式依據產品分成協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獲75%的利潤,待收回開采成本後按20%提取利潤。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資源帶來的利益,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振興伊拉克經濟。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獲議會通過。

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9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穆斯林佔40.5%,什葉派穆斯林佔54.5%,北部庫爾德人大多屬遜尼派。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是影響伊拉克政壇的3個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生活在油氣資源貧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什葉派分布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庫爾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資源的北部地區,雖屬遜尼派,但因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多次與中央政府對峙沖突。石油利益分配問題是派別間沖突迭起的重要誘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一直是外國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區。庫爾德自治區無視中央政府,自行通過法律與一些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15份石油勘探及輸出合同,激怒了巴格達政府,多次強調合同違法,並把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單。

為獲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氣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對石油的控制權,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油氣資源,其中條款明顯有利於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舉國上下一片反對聲。草案法規定,65個油田交由外國公司開發,採用產品分成模式,協議期長達20~35年,兩階段的分成比例高達75%和20%。伊拉克專家認為產品分成協議一般適用於開采前景不樂觀、生產成本高的高風險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況。縱觀中東其他石油生產國,大多採用技術服務或有限產品分成模式。多數伊拉克人擔憂若草案通過,伊拉克石油資源將落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國內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蘊藏在伊拉克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被看做是重新振興這個戰亂國家的最大資本。因此石油工業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緩慢。

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穩定問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等設施的不斷襲擊,使國內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石油生產與出口未能按預期速度恢復。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及人員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來,投資約3400萬美元建設的安全體系對於防止伊拉克境內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襲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原油產量的持續回升,這對持觀望態度的外國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條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穩定,安全生產有保障,外資引進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氣法的遲遲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步履維艱的主要因素。在開放油氣資源吸引外資、與外國公司合作模式上,因無法律依據可依,工作難有進展。伊拉克許多在產老油田超強度開采,又歷經戰亂,設備年久失修,管理技術水平低,急需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維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現有煉廠均建於20世紀70年代,同樣存在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煉油能力低等問題,且大部分曾遭到戰爭破壞,需要注入大筆資金。總之,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估計可能遠超過此數。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具備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等一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經過會議討論,批准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藉助外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人力支持,提高5個在產油田的原油產量,實現2008年300萬桶/日的目標產量。約有150家公司申請參加招標,而伊拉克與英美的幾個石油大公司則舉行單獨談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過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名單,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轉向部分對外開放的序幕。名單顯示有4家中國公司入圍,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國中化。此次入圍將成為中國進入伊拉克乃至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國石油就與伊拉克簽訂了阿赫達布油田開發協議。而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尋找油氣資源的合作機會。在入圍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業占據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中得頭彩,獲得短期服務合同。

與此同時,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國內6座油田和2座氣田面向全球招標,以提高全國石油產量。這6個油田分別是:巴士拉省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省基爾庫克油田、基爾庫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爾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佔爾納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茲氣田和東部的阿卡茲氣田也在開放名單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單中又追加了剛通過資格預審的6家公司,共計41家公司獲准競標。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發布在魯邁拉油田和盧海斯油田兩口深勘探油井鑽井作業的招標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發出招標邀請。

2009年中國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簽署合資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

這一系列的招標活動標志著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向對外開放走出了一步,盡管開放程度有限,合同也僅局限於短期技術服務。伊拉克政府要發展石油工業,外資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時也基於國內安全局勢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別在短期內消除分歧,對石油法草案達成一致,但石油收入畢竟是伊拉克重振經濟的最大資本,最終各方會達成協議,允許外資進入石油領域。

由於伊拉克海岸線很少,在波斯灣海域的油氣基本沒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