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球海底可燃冰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幾倍
2倍以上。可燃冰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的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化合物,預測資源量相當於已發現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兩倍以上,是世界公認的一種清潔高效的未來替代能源,極具商業價值。
因絕大部分埋藏於海底,所以開采難度十分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國都在加緊對這種未來能源進行試開采嘗試,但都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或未達到連續產氣的預定目標。
此次試開采同時達到了日均產氣一萬方以上以及連續一周不間斷的國際公認指標,著不僅表明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開發的核心技術得到驗證,也標志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綜合實力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采一直是一項世界性難題。2013年日本曾嘗試進行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采工作,雖然成功出氣,但六天之後,由於泥沙堵住了鑽井通道,試采被迫停止。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科學家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之後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一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現在,我國已經成為可燃冰開采第一國,開采技術領跑全球。
B. 可燃冰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幾倍以上
2倍以上。可燃冰是一種天然氣水合物,其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甲烷,全球海底的「可燃冰」所含的有機碳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2倍以上。可燃冰之所以被叫做可燃冰,是因為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可以燃燒。
可燃冰特點
可燃冰分布在深海或陸域永久凍土中,燃燒後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和石油、煤等傳統燃料相比,污染較小。
我國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東海海域、青藏高原凍土帶以及東北凍土帶。
C. 可燃冰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幾倍以上
可燃冰是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以上。
可燃冰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可燃冰資源密度高,具有極高的資源價值,是油氣工業界長期研究的熱點。
目前,人們在近海海域與凍土區發現了水合物礦點超過230處,隨後涌現出一大批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區。
形成可燃冰有三個基本條件:
溫度、壓力和原材料。
首先,可燃冰在0-10℃時生成,超過20℃便會分解。海底溫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
其次,可燃冰在0℃時,只需30個大氣壓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個大氣壓很容易保證,並且氣壓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
最後,海底的有機物沉澱,其中豐富的碳經過生物轉化,可產生充足的氣源。海底的地層是多孔介質,在溫度、壓力、氣源三者都具備的條件下,可燃冰晶體就會在介質的空隙間中生成。
D. 全球海底可燃冰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幾倍
全球海底可燃冰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2倍。
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稱為「可燃冰」、「固體瓦斯」和「汽冰」,化學式為CH·nHO。
科學家發現,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0%,其儲量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兩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海底最具價值的礦產資源。
開發難度
可燃冰的開發利用更是世界性難題。科學家指出,開發可燃冰非常危險,由於水化物是在低溫高壓下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0%、二氧化碳20%,一旦脫離地下和海底,氣化造成的「溫室效應」十分嚴重。
且開采時還有可能導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釋放,釋放過程中一旦失控,難免釀成災難。因此有人認為可燃冰成為新能源只是人類的一個希望,在今後幾十年內,它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E. 全球海底可燃冰所含的有機碳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幾倍以上
全球海底可燃冰所含尺春的有機碳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兩倍以上。
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簡稱Gas Hydrate),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Combustible ice)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天然氣水合物在海洋淺水生態圈,通常出現在深層的沉澱物結構中,或是在海床處露出。甲烷氣水包合物據推測是因地理斷層深處的氣體遷移,以及沉澱、結晶等作用,於上升的巧困埋氣體流與海洋深處的冷水接觸所形成。
在高壓下,甲烷氣水包合物在18°C的溫度下仍能維持穩定。一般的甲烷氣水化合物組成為1摩爾的甲烷及每5.75摩爾的水,然而這個比例取決於多少的甲烷分子「嵌入」水晶格各種不同的包覆結構中。據觀測的密度大約在 0.9 g/cm³;一升的甲烷氣水包合物固體,在標准狀況下,平均包含168升的甲烷氣體。
F. 可燃冰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總和的幾倍
可燃冰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總和的2倍以上。可燃冰常見於深海沉積物或陸上永久凍土中,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
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其資源密度高,全球分布廣泛,具有極高的資源價值,因而成為油氣工業界長期研究熱點。人們已在近海海域與凍土區發現水合物礦點超過230處,涌現出一大批天然氣水合物熱點研究區。
G. 可燃冰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幾倍以上
可燃冰是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以上。
可燃冰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的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化合物,預測資源量相當於已發現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兩倍以上,是公認的一種清潔高效的未來替代能源,極具商業價值。
可燃冰詳情:
可燃冰儲量巨大。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全球已探明可燃冰所含有機碳資源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兩倍,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在我國可燃冰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南海、東海海域,以及青藏高原、東北的凍土區。
據粗略估計,僅南海北部陸坡的可燃冰資源就達到186億噸油當量,相當於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油氣儲量的6倍,達到我國陸上石油資源總量的50%。
通過勘查,2016年,在我國海域,已圈定了6個可燃冰成礦遠景區,在青南藏北已優選了9個有利區塊,據預測,我國可燃冰遠景資源量超過1000億噸油當量,潛力巨大。而此次試開采地點,正是位於距離香港285公里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下200米的海床中。
H. 全球海底可燃冰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幾倍
全球海底「可燃冰」所含的有機碳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燃氣總和的2倍以上。
海底可燃冰外形像冰,有極強的燃燒力,可作為上等能源。它主要由水分子和烴類氣體分子(主要是甲烷)組成,所以也稱它為甲烷水合物。
天然氣水合物是在一定條件(合適的溫度、壓力、氣體飽和度、水的鹽度、PH值等)下,由氣體或揮發性液體與水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態結晶物質。
海底可燃冰的開發難度
海底可燃冰一旦溫度升高或壓強降低,甲烷氣則會逸出,固體水合物便趨於崩解。(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溫常壓下釋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及0.8立方米的淡水)所以固體狀的天然氣水合物往往分布於水深大於 300 米 以上的海底沉積物或寒冷的永久凍土中。
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依賴巨厚水層的壓力來維持其固體狀態,其分布可以從海底到海底之下 1000 米 的范圍以內,再往深處則由於地溫升高其固體狀態遭到破壞而難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