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井口為什麼要取石油
擴展閱讀
林區生活成本有多少 2025-02-13 05:08:40

井口為什麼要取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8-08 12:25:17

A. 石油是怎麼採集到地面上來的

很早很早以前,人們用最簡單的提撈方式開采原油,就像用吊桶在水井中提水一樣,用絞車把原油從油井中提取上來。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油層非常淺、壓力很小、產量很低的油井。如1907年中國延長油礦的延1井,井深81米,日產油1~1.5噸。1911年打的延2井,井深157米,日產油100千克。當時都是用轉盤絞車把原油從油井中提撈上來的。

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產量高、油層埋藏很深的油田被發現,原來那套人工提撈的方法無法在這些油井上使用,所以逐漸被淘汰,自噴採油和各種人工舉升採油的方法應運而生。

一口油井用鑽井的方法鑽孔、下入鋼管連通到油層後,原油就會像噴泉那樣沿著油井的鋼管自動向地面噴射出來。油層內的壓力越大,噴出來的油就越快、越多。這種靠油層自身的能量將原油舉升到地面的能力稱為自噴,用這種辦法採油稱為自噴採油,它常發生在油井開發的初期。

那麼油井為什麼會自噴呢?石油和天然氣深埋於地下封閉的岩石構造中,在上覆地層的重壓下,它們與岩石一起受到壓縮,從而集聚了大量的彈性能量,形成高溫高壓區。當油層通過油井與地面連通後,在彈性能量的驅動下,石油、天然氣必然向處於低壓區的井筒和井口流動。這就像一個充足氣的汽車輪胎一樣,當拔掉氣門芯後,被壓縮的空氣將噴射而出。油層與油井的溝通一般情況下靠射孔完成。射孔是用特殊的槍和子彈把套管、水泥環、油層射開。一旦射孔完成,就像拔掉了封閉油層的氣門芯,油氣將通過油井噴射到地面。

自噴井的產量一般來說都是比較高的。例如:中東地區有些油井每口油井日產油量可高達1~2萬噸。中國華北油田開發初期,很多油井日產千噸以上,大慶油田的高產井日產200~300噸。據統計,目前世界上約有50%~60%的原油都是靠自噴方法開采出來的,特別是在中東地區,大多數油井有旺盛的自噴能力。由於這種方法不需要復雜昂貴的設備,油井管理比較方便,是一種高效益的採油方法。所以,在油田開發過程中,人們都設法盡可能地保持油井長期自噴。到了開發的中後期,油層的壓力會逐漸減小,不足以將地層內的原油驅替到井底並舉升到地面,這時就需要給油層補充能量,如注入水或注入天然氣等,增加油層的壓力,以延長油井的自噴期。

自噴井示意圖當通過注水、注氣仍不能滿足油井的自噴條件時,人們將採用特殊的機械裝置將原油從井底抽吸出來,這就是人工舉升採油方法。

B. 石油是怎樣采出來的

經過了大量的勘探研究,一旦確定油氣田有工業開采價值,就要進行開發、采出石油的工作。

要使石油和天然氣流到地表,首先要打好鑽井。經過地質勘探和開發人員的艱苦勞動和研究,找到了地下的油氣藏,確定了打井的位置、數量和深度,鑽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鑽井。

目前常用的鑽井技術是轉盤(旋轉)鑽井。它由一套地面設備(包括鑽機、井架)和一套提升系統及鑽桿、鑽具和鑽頭等組成。通過提升系統將鑽具提起、放下,靠轉盤轉動帶動鑽具轉動,再轉動鑽頭破碎岩石。被破碎的岩石碎屑被泥漿泵帶入井內的泥漿循環再帶到地面。鑽頭磨損了,就再將鑽具提上來,更換新鑽頭,放入井底再次鑽進,直至目的層(圖31)。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得最廣泛的鑽井方法。

圖35酸化壓裂作業

到了油田開發的後期,當地下的原油所剩不多的時候,為了采出殘留在油層中的石油,還要採用二次採油法甚至三次採油法,比如往油層中注入加熱的二氧化碳或用火燒油層,以提高石油的采出量。

海洋採油比陸地採油不但難度大而且成本也高,目前主要有4種採油的方式:從海岸陸地上打斜井,鑽至海底油層,目前最遠的可深入海中3千米以上;在海中建造人工島,在島上鑽井採油。這是兩種適用於海水深度在10米左右的淺水區。第三種是海上鑽井平台採油,即在海上建造一個鋼筋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固定平台,用定向鑽井法在平台上鑽井,同時可以採用多口採油井,還可以用浮動式鑽井船打井、採油。第四種是利用近年來潛水工具的改進與計算機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海底採油裝置進行採油,這是一種較為安全,但技術復雜、難度較大的方法。

C. 石油的鑽井通常都有上千米深,大概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通俗簡單的說吧:

能源是電力,

機械傳動,通過方鑽桿,轉動的力在地面傳給方鑽桿,方鑽桿下面是鑽桿,鑽桿下面是鑽頭,跟我們在地面上用電鑽鑽一個孔原理差不多

不同的是鑽桿之間用螺紋連接,鑽到一定深度,就得擰開中間再加一節鑽桿,這樣一節一節鑽下去,就可以達到幾千米深了。

每鑽一定深度,還得測量,有專門的測井公司,如發生偏差及時修正,

現在的鑽井水平,十分厲害,可以在直著鑽上千米深後再拐彎90度,鑽孔能拐彎這種情況,在其它行業,是完全不可能的,

D. 石油是怎麼樣開採的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體礦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生的油狀液體礦物稱石油,把可燃氣體稱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研究的深入,認識到它們在組成上均屬烴類化合物,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因此把它們統稱為石油。1983年9月第11次世界石油大會提出,石油是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以及少量雜質組成的復雜混合物。所以石油開采也包括了天然氣開采。

測井工程,在井筒中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把鑽過的岩層和油氣藏中的原始狀況和發生變化的信息,特別是油、氣、水在油藏中分布情況及其變化的信息,通過電纜傳到地面,據以綜合判斷,確定應採取的技術措施(見工程測井,生產測井,飽和度測井)。

鑽井工程,在油氣田開發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設一個油氣田中,鑽井工程往往要佔總投資的50%以上。一個油氣田的開發,往往要打幾百口甚至幾千口或更多的井。對用於開采、觀察和控制等不同目的的井(如生產井、注入井、觀察井以及專為檢查水洗油效果的檢查井等)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應保證鑽出的井對油氣層的污染最少,固井質量高,能經受開采幾十年中的各種井下作業的影響。改進鑽井技術和管理,提高鑽井速度,是降低鑽井成本的關鍵(見鑽井方法,鑽井工藝,完井)。

採油工程,是把油、氣在油井中從井底舉升到井口的整個過程的工藝技術。油氣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層的能量自噴,也可以依靠抽油泵、氣舉等人工增補的能量舉出。各種有效的修井措施,能排除油井經常出現的結蠟、出水、出砂等故障,保證油井正常生產。水力壓裂或酸化等增產措施,能提高因油層滲透率太低,或因鑽井技術措施不當污染、損害油氣層而降低的產能。對注入井來說,則是提高注入能力(見採油方法,采氣工藝,分層開采技術,油氣井增產工藝)。

E. 油井的原理是什麼

「採油」這個術語是指所有穿過地表,旨在發現並採集地下石油和天然氣的施工作業。一口鑽井的完鑽和壽命可以分為5個部分,即設計、鑽探、完井、開采和枯竭。鑽井口的直徑為30英寸,可供帶有鑽頭的旋轉著的鑽桿插入。在一口井完成以後,會用一套直徑略小於井徑的鋼管(套管)從地表插入井孔內,在井壁與套管之間用水泥固定。下套管的目的就在於給新鑽成的井壁提供支撐力和保護,以防來自地表和井孔內的高壓可能造成的對井孔的傷害。有了套管的隔離,井孔內的地層就可以得到保護,這樣一來就可用直徑較小的鑽具向更深處鑽進(可以鑽入更加不穩定和劇烈變化的地層)。越深入地下,所採用的套管直徑也會相應地越小。現代鑽井常常進行2到5次下套管作業,每一次的套管直徑都比前一次的直徑略小一些,每一次都用水泥膠結。在鑽井過程中,鑽機的設備可以進行鑽井液的循環,提升並旋轉鑽桿,控制井孔內的壓力,將岩屑從鑽井液中清除,並為這些操作提供實時動力支持。

一口井標準的鑽井費用

鑽井位置 標准費用(百萬美元) 淺水區 5~15 高溫和高壓區 35~50 深水區 80~110 極為困難的環境下鑽井 90~140海上鑽井所需費用與井位離岸的距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與那些使用遠離海岸線的深水鑽井設備的項目相比,那些距岸較近的淺水區的鑽井費用就要少得多。比如2007年,在北海中部,一口高壓和高溫井的鑽井費用約為350萬到500萬美元,而在墨西哥灣深水區的鑽井費用就超過1億美元。陸上鑽井相對要便宜一些,尤其在油氣田埋藏深度較淺時,這種情況下的鑽井費用低於500萬美元,若埋藏較深且鑽井難度大,則費用可達1500萬美元。

F. 石油開采過程

1、鑽油田
鑽井是發現油氣田的至關重要的一步,但鑽地質圈閉是發現油田的最後一步,主要是核實所發現的地質圈閉內是否有石油和儲量。這也是石油開采過程中的第一步。
2、鑽孔取芯和井壁取芯
在鑽孔的過程中,使用一種特殊的工具從地下地層中取出岩石樣品。這種取出來的柱狀岩石被石油工人稱為岩心。
石油開采過程中鑽井取心最重要的工作是確定取心井段。為了便於與鄰鏈檔井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對比,保證油層深度或所需取心井段的准確性,需要進行鑽井取心工作。使用井壁取芯獲取更多岩石分析樣本,以服務於其他地質任務。所以這可以在石油開采過程中起到判斷作用。
3、根據岩慎喚巧心判斷結果確定鑽井方式
最常見的鑽井方式是旋轉鑽井,旋轉鑽井衍生出的鑽井方式稱為渦流鑽井和螺桿鑽井。鑽頭上方連接一個渦輪,向鑽具內泵入泥漿推動鑽頭在井底旋轉,這樣整個立柱鑽具就不會旋轉。
4、採油工程
這個過程就是把油氣從井底舉到井口。此時油氣的上升完全可以靠地層能量的自注入來抬升,同時也可以靠人工補充能量如抽油泵、氣舉來抬升。在油井開採的道路上自注採油最理想,比機械採油和熱力採油簡寬鍵單得多,也便宜得多。但是,只有地質條件和原油性質好、地層能量充足的油田才能自噴採油。我們應該重視和珍惜自噴井的管理,盡可能延長油井的自噴期。

G. 石油開采過程步驟

石油開採的工藝過程:
1、通過抽油機帶動井下深井泵將原油由地下輸送到地面。

2、由地面管網輸到送採油中轉站。
3、一般的中轉站都有沉降罐對站外來液進行初步處理,再由中轉站經加熱爐加溫後由離心泵通過長輸管線輸送到聯合站進行進一步處理。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體礦物。1982年世界石油產量為26.44億噸,天然氣為15829億立方米。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油氣從儲層流入井底,又從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驅動方式。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體礦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生的油狀液體礦物稱石油,把可燃氣體稱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研究的深入,認識到它們在組成上均屬烴類化合物,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因此把它們統稱為石油。1983年9月第11次世界石油大會提出,石油是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以及少量雜質組成的復雜混合物。所以石油開采也包括了天然氣開采。
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石油是重要能源,同煤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等重的石油燃燒熱比標准煤高50%)、運輸儲存方便、燃燒後對大氣的污染程度較小等優點。從石油中提煉的燃料油是運輸工具、電站鍋爐、冶金工業和建築材料工業各種窯爐的主要燃料。以石油為原料的液化氣和管道煤氣是城市居民生活應用的優質燃料。飛機、坦克、艦艇、火箭以及其他航天器,也消耗大量石油燃料。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石油列為戰略物資。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能源消費的構成中,石油已超過煤而躍居首位。1979年佔45%,預計到21世紀初,這種情況不會有大的改變。石油製品還廣泛地用作各種機械的潤滑劑。瀝青是公路和建築的重要材料。石油化工產品廣泛地用於農業、輕工業、紡織工業以及醫葯衛生等部門,如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製品,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1982年世界石油產量為26.44億噸,天然氣為15829億立方米。1973年以來,三次石油漲價和1982年的石油落價,都引起世界經濟較大的波動(見世界石油工業)。
油氣聚集和驅動方式油氣在地殼中生成後,呈分散狀態存在於生油氣層中,經過運移進入儲集層,在具有良好保存條件的地質圈閉內聚集,形成油氣藏。在一個地質構造內可以有若干個油氣藏,組合成油氣田。
儲層 貯存油氣並能允許油氣流在其中通過的有儲集空間的岩層。儲層中的空間,有岩石碎屑間的孔隙,岩石裂縫中的裂隙,溶蝕作用形成的洞隙。孔隙一般與沉積作用有關,裂隙多半與構造形變有關,洞隙往往與古岩溶有關。空隙的大小、分布和連通情況,影響油氣的流動,決定著油氣開採的特徵(見石油開發地質)。
油氣驅動方式 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油氣從儲層流入井底,又從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驅動方式。主要有:①水驅油藏,周圍水體有地表水流補給而形成的靜水壓頭;②彈性水驅,周圍封閉性水體和儲層岩石的彈性膨脹作用;③溶解氣驅,壓力降低使溶解在油中的氣體逸出時所起的膨脹作用;④氣頂驅,存在氣頂時,氣頂氣隨壓力降低而發生的膨脹作用;⑤重力驅,重力排油作用。當以上天然能量充足時,油氣可以噴出井口;能量不足時,則需採取人工舉升措施,把油流驅出地面(見自噴採油法,人工舉升採油法)。
石油開採的特點與一般的固體礦藏相比,有三個顯著特點:①開採的對象在整個開採的過程中不斷地流動,油藏情況不斷地變化,一切措施必須針對這種情況來進行,因此,油氣田開採的整個過程是一個不斷了解、不斷改進的過程;②開采者在一般情況下不與礦體直接接觸。油氣的開采,對油氣藏中情況的了解以及對油氣藏施加影響進行各種措施,都要通過專門的測井來進行;③油氣藏的某些特點必須在生產過程中,甚至必須在井數較多後才能認識到,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勘探和開采階段常常互相交織在一起(見油氣田開發規劃和設計)。
要開發好油氣藏,必須對它進行全面了解,要鑽一定數量的探邊井,配合地球物理勘探資料來確定油氣藏的各種邊界(油水邊界、油氣邊界、分割斷層、尖滅線等);要鑽一定數量的評價井來了解油氣層的性質(一般都要取岩心),包括油氣層厚度變化,儲層物理性質,油藏流體及其性質,油藏的溫度、壓力的分布等特點,進行綜合研究,以得出對於油氣藏的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油氣藏研究中不能只研究油氣藏本身,而要同時研究與之相鄰的含水層及二者的連通關系(見油藏物理)。
在開采過程中還需要通過生產井、注入井和觀察井對油氣藏進行開采、觀察和控制。油、氣的流動有三個互相聯接的過程:①油、氣從油層中流入井底;②從井底上升到井口;③從井口流入集油站,經過分離脫水處理後,流入輸油氣總站,轉輸出礦區(見油藏工程)。
石油開采技術
測井工程 在井筒中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把鑽過的岩層和油氣藏中的原始狀況和發生變化的信息,特別是油、氣、水在油藏中分布情況及其變化的信息,通過電纜傳到地面,據以綜合判斷,確定應採取的技術措施(見工程測井,生產測井,飽和度測井)。
鑽井工程 在油氣田開發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設一個油氣田中,鑽井工程往往要佔總投資的50%以上。一個油氣田的開發,往往要打幾百口甚至幾千口或更多的井。對用於開采、觀察和控制等不同目的的井(如生產井、注入井、觀察井以及專為檢查水洗油效果的檢查井等)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應保證鑽出的井對油氣層的污染最少,固井質量高,能經受開采幾十年中的各種井下作業的影響。改進鑽井技術和管理,提高鑽井速度,是降低鑽井成本的關鍵(見鑽井方法,鑽井工藝,完井)。
採油工程 是把油、氣在油井中從井底舉升到井口的整個過程的工藝技術。油氣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層的能量自噴,也可以依靠抽油泵、氣舉等人工增補的能量舉出。各種有效的修井措施,能排除油井經常出現的結蠟、出水、出砂等故障,保證油井正常生產。水力壓裂或酸化等增產措施,能提高因油層滲透率太低,或因鑽井技術措施不當污染、損害油氣層而降低的產能。對注入井來說,則是提高注入能力(見採油方法,采氣工藝,分層開采技術,油氣井增產工藝)。
油氣集輸工程 是在油田上建設完整的油氣收集、分離、處理、計量和儲存、輸送的工藝技術。使井中采出的油、氣、水等混合流體,在礦場進行分離和初步處理,獲得盡可能多的油、氣產品。水可回注或加以利用,以防止污染環境。減少無效損耗(見油田油氣集輸)。
石油開采中各學科和工程技術之間的關系見圖。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的大規模開采和應用,是近百年的事。美國和俄國在19世紀50年代開始了他們各自的近代油、氣開采工業。其他國家稍晚一些。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與數學、力學、地質學、物理學、機械工程、電子學等學科發展有密切聯系。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內燃機的出現,對油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這個階段技術上的主要標志是以利用天然能量開采為主。石油的採收率平均只有15~20%,鑽井深度不大,觀察油藏的手段只有簡單的溫度計、壓力計等。
第二階段 從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以建立油田開發的理論體系為標志。主要內容是:①形成了作為鑽井工程理論基礎的岩石力學;②基本確立了油藏物理和滲流力學體系,普遍採用人工增補油藏能量的注水開采技術。在蘇聯廣泛採用了早期注水保持地層壓力的技術,使石油的最終採收率從30年代的15~20%,提高到30%以上,發展了以電測方法為中心的測井技術和鑽4500米以上的超深井的鑽井技術。在礦場集輸工藝中廣泛地應用了以油氣相平衡理論為基礎的石油穩定技術。基本建立了與油氣田開發和開采有關的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體系。
第三階段 從60年代開始,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科學技術廣泛用於油、氣田開發為標志,開發技術迅速發展。主要方面有:①建立的各種油層的沉積相模型,提高了預測儲油砂體的非均質性及其連續性的能力,從而能更經濟有效地布置井位和開發工作;②把現代物理中的核技術應用到測井中,形成放射性測井技術,與原有的電測技術,加上新的生產測井系列,可以用來直接測定油藏中油、氣、水的分布情況,在不同開發階段能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③對油氣藏內部在採油氣過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現象及在多孔介質中的多相滲流的規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根據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對這些現象由定性進入定量解釋(見油藏數值模擬),試驗和開發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新技術;④以噴射鑽井和平衡鑽井為基礎的優化鑽井技術迅速發展。鑽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種特殊類型的井,包括叢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優質泥漿,使鑽井過程中油層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⑤大型酸化壓裂技術的應用使很多過去沒有經濟價值的油、氣藏,特別是緻密氣藏,可以投入開發,大大增加了天然資源的利用程度。對油井的出砂、結蠟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見稠油開采,油井防蠟和清蠟,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⑥向油層注蒸汽,熱采技術的應用已經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開發;⑦油、氣分離技術和氣體處理技術的自動化和電子監控,使礦場油、氣集輸中的損耗降到很低,並能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
海上油氣開發海上油氣開發與陸地上的沒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建造採油平台的工程耗資要大得多,因而對油氣田范圍的評價工作要更加慎重。要進行風險分析,准確選定平台位置和建設規模。避免由於對地下油藏認識不清或推斷錯誤,造成損失。60年代開始,前瞻中國油田服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海上石油開發有了極大的發展。海上油田的採油量已達到世界總採油量的20%左右。形成了整套的海上開采和集輸的專用設備和技術。平台的建設已經可以抗風、浪、冰流及地震等各種災害,油、氣田開採的水深已經超過200米。
當今世界上還有不少地區尚未勘探或充分勘探,深部地層及海洋深水部分的油氣勘探剛剛開始不久,還會發現更多的油氣藏,已開發的油氣藏中應用提高石油採收率技術可以開采出的原油數量也是相當大的;這些都預示著油、氣開採的科學技術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H. 油田採油分為哪三個階段

從採油的階段和技術手段上劃分,石油開采分為三個階段。即一次採油、二次採油、三次採油。

在石油界,通常把僅僅依靠岩石膨脹、邊水驅動、重力、天然氣膨脹等各種天然能量來採油的方法稱為一次採油;把通過注氣或注水提高油層壓力的採油方法稱為二次採油。

把通過注入化學劑改變張力、注入熱流體改變黏度,用這種物理、化學方法來驅替油層中不連續的和難開采原油的方法稱為三次採油。

一次採油——讓油自己噴出來

在一次採油階段,在地層里沉睡了億萬年的石油可以依靠天然能量擺脫覆蓋在它們之上的重重障礙,通過油井流到地面。

這種能量正是來源於覆蓋在它們之上的岩石對其所處的地層和地層當中的流體所施加的重壓。在上覆地層的重壓下,岩石和流體中集聚了大量的彈性能量。當油層通過油井與地面連通後,井口是低壓而井底是高壓。

在這個壓差的作用下,上覆地層就像擠海綿一樣,將石油從油層擠到油井中,並舉升到地面。隨著原油及天然氣的不斷產出,油層岩石及地層中流體的體積逐漸擴展,彈性能量也逐漸釋放。

總有一天,當彈性能量不足以把流體舉升上來時,地層中新的壓力平衡慢慢建立起來,流體也不再流動,大量的石油會被滯留在地下。就像彈簧被壓縮一樣,開始彈力很強,隨著彈簧體積擴展,彈力越來越弱,最終失去彈力。

它的優點是投資少、成本低、投產快,只要按照設計的生產井網鑽井後,不需要增加另外的注入設備,只靠油層自身的能量就可將原油采出地面。缺點是天然能量作用的范圍和時間有限,不能適應油田較高的採油速度及長期穩產的要求,最終採收率通常較低。

二次採油——用水把油頂出來

在二次採油階段,人們通過向油層中注氣或注水來提高油層壓力,為地層中的岩石和流體補充彈性能量,使地層中岩石和流體新的壓力平衡無法建立,地層流體可以始終流向油井,從而能夠采出僅靠天然能量不能采出的石油。

但是,由於地層的非均質性,注入流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途徑流向油井,處於阻力相對較大的區域中的石油將不能被驅替出來。有的原油在地下就像瀝青一樣,根本無法在地層這種多孔介質中流動。因此,二次採油方法提高原油採收率的能力是有限的。

油田注水開發的原理就是通過打注水井向油層注入水,在整個油層內建立起水壓驅動方式,恢復和保持油層壓力,從而減少鑽井口數,提高採油速度,縮短油田開發的年限,提高油田最終採收率。由於注水工藝容易掌握。

水源也比較容易得到,因此油田注水開發的方式迅速推廣,成為一種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注水開發從注水時間上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超前注水、早期注水和晚期注水。

三次採油——靠科技把油洗出來

在三次採油階段,人們通過採用各種物理、化學方法改變原油的黏度和對岩石的吸附性,可以增加原油的流動能力,進一步提高原油採收率。三次採油的主要方法有聚合物驅、化學驅、氣驅、熱力採油、微生物驅等。

聚合物驅是指在注入水中加入水溶性的高相對分子質量的聚合物,增加水相黏度和降低水相滲透率,改善油水黏度比,從而擴大體積波及系數,達到提高原油採收率的方法。

(8)井口為什麼要取石油擴展閱讀:

油田開發階段劃分應當遵循如下原則:

①正確展不各開發階段的基本地質開發特徵;

②便於暴露各開發階段中的主要矛盾和帶傾向性的問題。

以上兩條原則也是劃分開發階段的目的所在。對於一個具體油藏,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認識,可以做出不同的開發階段劃分,但任何好的開發階段劃分應當能夠滿足上述原則;相反,不能滿足上述原則的開發階段劃分,即使源於任何經典任何理論,也只能歸於「不足取」之列。

劃分開發階段是油藏開發過程解剖和油藏開發診斷治理研究的基礎,准確的開發階段劃分對油藏既往開發史的解剖研究具十分重要的意義,應該重視這項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採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