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上怎麼會有石油呢
擴展閱讀
nt產檢費用怎麼報銷 2025-02-13 06:04:18
哪裡能保真進口產品 2025-02-13 06:03:32

海上怎麼會有石油呢

發布時間: 2023-08-09 20:10:23

Ⅰ 海底石油通過什麼設施開采出來的

  • 01

    人們最早使用鑽井船來開采,後來發明了鑽井平台。最早的鑽井平台是“自升式平台”,缺點是作業水深受到很大限制。還有一種“半潛式平台”,去掉了復雜的海上平台設施,大大降低了海底石油的開采成本,並提高了海底石油開採的安全性。

    海上油氣開采比陸地上復雜得多,它需要特定的支撐設備。

    人們最早使用鑽井船來開采。把鑽機擱在船上進行作業,船中央開一個洞,架上高高的鑽塔。這種鑽井船的最大缺點是受海況影響太大,風浪、潮汐、海流會使船不停地搖擺、移動,給作業帶來很大困難。中國第一艘鑽井船——“勘探一號”,就是用兩艘貨船拼裝起來的。為了減少船的搖擺,需要用6隻錨將其錨定。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更好的辦法——鑽井平台。最早的鑽井平台是“自升式平台”,即將幾根鋼柱插在海底,再用機械設備把平台升起來,離開海面,這樣就可以防止海浪和海流的沖擊,作業基本不受海況影響。這種平台的最大缺點是作業水深受到很大限制。因為樁腿的長度不能過長,否則平台就會不穩。

    還有一種是“半潛式平台”,靠海面下20米左右深處的幾個大浮箱支持。這是因為在海面下這個深度,風浪總是很小的,沉在那裡的浮箱十分穩定,海面上的平台也不會有太大的搖擺。 隨著海底採油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現在甚至可以將原來安裝在鑽井平台上的井口直接放置到海底,去掉了復雜的海上平台設施,從而大大降低了海底石油的開采成本,並提高了海底石油開採的安全性。

Ⅱ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分布於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屬於海底石油資源的一部分。

40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的統計顯示,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分別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自從19世紀末人們在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既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也包括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在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儲藏量也非常可觀。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為100萬噸~250萬噸,我國無疑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屬於我國首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位於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已被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形成了大量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十分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科學家在南海大陸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為2000米~3000米,有的達6000米~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生油岩層厚達1000米~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罩叢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的石油儲藏量或許可以與波斯灣或北海油田相媲美。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前途非常光明。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採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察粗陸地上的復雜一些,建設物沒櫻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比較流行的是國際合作的方式。

Ⅲ 地球上波斯灣地區盛產石油,這是為什麼呢

石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各個國家重要的礦產資源,石油既是能源,又是資源,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目前,人類社會可以說是離不開石油資源的,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汽油、柴油等燃油,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化肥、殺蟲劑等農葯,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塑料原料,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各類化纖原料,可以說我們身邊的很多產品都是以石油為基本原料的。

Ⅳ 我國渤海再獲億噸級油氣大發現,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海油對外宣布,我國渤海再獲大型油氣發現——渤中13-2油氣田,探明地質儲量億噸級油氣當量,進一步夯實了我國海上油氣資源儲量基礎,對海上油氣田穩產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Ⅳ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

Ⅵ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怎樣形成的

大陸架位於淺海地區,這里是地球上海陸變遷最頻繁的地區。在千百萬年的地質時期中,地殼不斷升降,富含石油的岩層幾歷淪桑,有些上升為陸地。今天,在陸地上找到的油、氣田中,有一部分就是這樣形成的。可見,海洋和內陸湖泊本來就是石油的「故鄉」。所以,在海底找到大量油、氣藏,是毫不奇怪的。

但是,為什麼在偌大的海洋里,只有大陸架區域才有豐富的油、氣藏呢?這是由於大陸架地區的水生生物最豐富。

在大陸架淺海區,由於海浪、海流、潮汐等作用,上下攪動著整個海水層,使整個水層的溫度相差很小,空氣含量也充足,再加上水淺,陽光幾乎可射透到海底,造成了海洋微生物生長的良好環境。又由於這里離陸地很近,從陸上河流不斷送來大量的有機物,為水生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所以,在這里繁殖著的海洋生物,遠比深海區要多得多。大陸架的面積在整個海洋中占的比例雖不大,但水生生物竟為開闊深海區生物總量的15倍。

另外,大陸架保存生物遺體的條件比較好,也是這里易於形成油、氣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深海中,生物屍體向海底沉降的路程漫長,在下沉途中常被氧化或被其他生物吞食,能沉到海底的所剩無幾。但在大陸架淺海區,水深只有幾米到200米左右,僅及深海的1/50~1/100,生物屍體可以較快地沉到海底,不致在途中被氧化或被吞食。同時,由於河流、風、冰川的作用,從陸地帶來大量泥砂,會把生物屍體掩埋起來。例如我國的渤海,每年從黃河、海河、遼河注入的泥砂總量高達16.6億噸左右;長江每年輸入東海的泥砂也約5億噸。而且攜來的泥砂中還富含大量有機物,更為大陸架區域形成石油的原始材料錦上添花。泥砂的掩埋,使生物屍體與空氣隔絕而不易被氧化,從而造成了有利於有機質分解變化的還原環境。所以,在大陸架沉積物中,有機質含量一般為2%~3%,而在深海中僅1%。

再者,大陸架地區貯油條件也十分優越。這是因為這里地殼長期以來下降的快慢不同,所以從大陸河流輸來的沉積物在這里沉積的顆粒大小也隨之變化。某一時期沉積了細小顆粒的黏土,它們會形成緻密的難以透水的頁岩或泥岩層,是良好的生油層,另一時期可能又會堆積粗粒砂,而成了孔隙眾多的砂岩,構成了理想的貯油層。隨著這里的地殼升降變化,地下也就形成了粗、細不同的岩層。

大多數大陸架是典型的「三層結構」,即表層、中層、底層。底層是大陸架的基底,它們都是古老的火成岩或變質岩,一般也把它叫做「岩盤」。表層是覆蓋在上部並一直出露在海底的沉積物,多是近代的沉積,又不受高壓,所以形不成岩石,仍是砂、淤泥、生物碎屑等鬆散物質。中層是覆蓋在表層之下,座於岩盤之上的沉積岩層,油、氣藏就在這層之中。這層主要是新生代的沉積層,有的地區也包括中生代的沉積層,這些沉積層由於受到上覆巨厚沉積物長期壓力的作用,成為固結或半固結狀態的岩層,如砂岩、頁岩、泥岩、泥灰岩、石灰岩等等。世界上各地大陸架的中間層差別很大,這種差別取決於各大陸架地區地殼運動的情況。現代大陸架及其附近地區,又叫大陸邊緣,它們的地質活動歷史都可分屬於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一種是穩定的,另一種是活動的。在長期穩定的大陸邊緣地區,沉積物不多,中間層很薄,這里不大可能形成油、氣和油、氣藏。對於活動的大陸邊緣,又有長期上升和長期下降兩種情況。在那些長期上升、處於長期侵蝕環境、至近期地質時代才下降為大陸架的地區,常常中間層缺失或很薄,因此這里也難以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氣藏。而那些長期處於連續下降的大陸邊緣,中間層則非常厚,有的幾千米,還有的達萬米以上,由於輕微的構造作用,在這些中間層里又富有各種貯油構造。所以,這里是真正的「海底油庫」。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大陸架區域不但有豐富的生物條件、良好的還原環境,還有理想的貯油構造,所以它得天獨厚,蘊藏了大量的油、氣。據分析,1立方千米的沉積物中所含的原油多者可到25萬噸以上。由此可以推想大陸架區域油、氣資源是何等豐富。在全世界大陸架中,沉積盆地佔了1/2以上,約有150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希望含油、氣的面積有500多萬平方千米,估計貯量佔全世界石油總貯量的1/3以上。

上面只是大陸架的情況。在大陸坡區域,由於坡度較陡,條件不如大陸架優越,但是,從生物條件、還原環境、貯油構造等各方面看,大陸坡也是有希望的地區,並且,海上石油勘探的實踐已證明,在這個區域確實有油、氣存在。

綜上所述,可知大陸架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油庫。另外,如果和陸地的油、氣藏相比較,海底油、氣藏更有它特殊的優點。主要是油層厚度大,埋藏深度淺,岩性比較單一;又由於貯集油、氣的多是比較新的中生代到第三紀的地層,所以比較疏鬆,宜於鑽進;還由於形成貯油構造時,所受的構造作用力主要是海底擴大的張力而不是擠壓力,因而地質構造也比較完整,受的破壞不大;更由於地表為海水所淹沒,所以,油層能量一般較大。

Ⅶ 為什麼在海底也會有石油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
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
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為人類提供50%的原油。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