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埃克森石油什麼時候增長

埃克森石油什麼時候增長

發布時間: 2023-08-10 02:03:09

1. 地球上石油的儲藏量是多少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
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5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

2. 石油的探明儲量和消耗量有什麼關系啊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1.1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1.2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1.3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1.4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1.5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1.6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地下儲藏量和各國的備用儲藏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48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由於每年的開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東、東亞和南美洲的儲藏量有所下降,同時非洲和歐洲的儲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預言今天的世界儲藏量還僅夠用50年。但由於過去就已經有過類似的預言,而且這個預言從未實現,這個數據也被人戲稱為「石油常數」。2003年最大的石油儲藏位於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07億桶)和伊拉克(1150億桶),其後為阿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批評者懷疑這些數據,他們指出出於政治原因許多國家篡改它們的數據,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每年開采大量原油,但其數據始終不變,這說明這些數據已經陳舊了。有些專家認為21世紀初人類將到達哈伯特頂點,這時開采量將達到頂峰,此後開采量無法繼續提高,由於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油價將高漲。

因此許多國家備有短期的儲藏來防止短期供不應求導致的危機。歐洲聯盟的國家必須擁有足夠90天的備用儲藏。

2、世界石油消費

2.1石油進口國家

目前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400萬桶。2003年最大的石油消耗國為美國(2060萬桶每日)、中國(727萬桶每日)、日本(550萬桶每日)和德國(270萬桶每日)。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為2%。

2007年的統計資料

●消費國(以下均為每日消費量)

· 美國:2068萬桶

· 中國:757萬桶

· 日本:501萬桶

· 俄羅斯:282萬桶

· 印度:280萬桶

· 德國:246萬桶

· 巴西:240萬桶

· 加拿大:237萬桶

· 韓國:221萬桶

· 沙烏地阿拉伯:221萬桶

· 墨西哥:211萬桶

· 法國:195萬桶

· 英國:174萬桶

· 伊朗:171萬桶

· 義大利:170萬桶

工業國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國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為26桶,德國為11.7桶,中國為1.7桶,印度為0.8桶,孟加拉國只有0.2桶。

2.2世界石油消費現狀

2.2.1世界石油供需基本處於平衡,但區域性供需失衡

2006年世界石油供需基本處於平衡狀態,石油產量85.3百萬桶/日,消費量84.38百萬桶/日,產量略大於消費量,但區域性供需嚴重失衡。世界上52%的石油產量來自中東、獨聯體和非洲地區,但這3個地區的石油消費量卻只佔世界消費總量的15%。相反,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石油產量只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3%,而消費量卻佔世界消費總量的80%;其中,2006年亞太地區石油需求量24.3萬桶/日,佔世界總需求量的28.8%,而石油產量7.8萬桶/日,佔世界總產量的9.2%,供需嚴重失衡;北美地區2006年石油需求量25.4萬桶/日,佔世界總需求量的31%,而石油產量14.3萬捅/日,佔世界總產量的16.8%,供需失衡也較嚴重。石油產地與消費地的明顯分離,導致世界石油貿易量的不斷增加。

2.2.2世界石油消費集中在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

據IEA的OMR(2007年1月)統計,2006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84.38百萬桶/日,比2005年增長0.95%。石油消費主要集中在北美(佔世界消費總量的30.11%)、亞太(佔28.78%)和歐洲(佔18.31%)地區,這3個地區的石油消費量佔世界消費總量的近80%。

2006年世界前三大石油消費國為美國(佔世界消費總量的24.1%)、中國(佔9.0%)和日本(佔6.0%)。其中,美國和日本消費量較為穩定,而中國正處於需求上升期。

2.3世界石油供需趨勢

2.3.1世界石油產量將保持增長趨勢

據IEA預測,2007-2011年世界石油產量將保持增長趨勢,2007年將達到約800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約9300萬桶/日,2006-2011年年均增長率為1.6%。 2007年OPEC國家石油產量將達到3373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3631萬桶/日,年均增加52萬桶/日(表14)。OPEC國家石油產量增長將主要來自中東地區,中東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將逐年提高,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將更大。 2007年非OPEC國家石油產量將達到5301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5668萬桶/日,年均增加73萬桶/日。石油產量增長將主要來自獨聯體、中南美和非洲地區。

2.3.2未來石油消費量增速將略快於產量增速,供應將趨緊

據IEA預測,2007-2011年世界石油消費量將保持上升趨勢,2007年將達到862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9380萬桶/日,2006-2011年年均增長率為1.8%。

從世界各地區未來石油消費情況來看,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將強勁增長,2007年石油消費量將達到245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2890萬桶/日,年均增加700萬桶/日,亞太地區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北美地區的消費量將繼續保持增長,2007年石油消費將達到256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2740萬桶/日;歐洲地區的石油消費量將略有增加,2007年石油消費將達到2000萬桶/日,2011年將增加到2060萬桶/日。

3、世界石油貿易

據統計,全球原油的日交易量可達4 300萬桶,略多於日產量的一半。石油貿易何以能夠得以實現?由於油輪運送石油的低成本、高效率,特別是其靈活性,國際石油貿易成為可能。全球石油(包括原油與成品油)貿易量的三分之二依賴於油輪在世界各地「流動」著。

石油運送所經由的海路一般都取道於固定的航運航線,由此,油輪航行必然要通過全球數個地理位置上的「咽喉要道」——即連接各個大洋或大水體的通道,如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唯一的水上出口,馬六甲海峽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其它的「咽喉要道」還包括由阿拉伯海至紅海的曼德海峽、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與巴拿馬管線、連接紅海與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與蘇伊士一地中海管線(Sumed)、使地中海與黑海互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這些「咽喉要道」,共同構成了世界石油貿易的「節點」。由於航運石油的貿易量如此巨大,而「咽喉要道」又如此之狹窄,又極易遭受到劫掠者的攻擊以及發生各種航運事故,理論上其在短時期內很有可能被封鎖住,確保這些「咽喉要道」的通暢無阻,是世界石油貿易能夠正常進行的根本保障。

在石油船運貿易中,並不是所有的航線都採用相同規模的油輪,基於航程的長短、港口的規模、油輪所必經地理上「咽喉要道」的各種限制等客觀因素,一般每條航運路線都有其綜合經濟效益最佳的石油運送量。如從中東出口的原油,運送量巨大、航程遙遠,每個航程主要都是通過大型油輪(VLCC)(運量160 000—319 999萬噸)運送200萬桶以上。

石油輸送管線,一般被用以在大陸內部輸送石油。就內陸地區的原油供應而言,當某些敏感性的區域面對供應受阻甚至處於中斷狀況時,與油輪輸送相互補充,輸油管線的作用和意義更是至關重要的。管線輸送石油,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區域性貿易。與鐵路、駁船和公路運送石油相比,管線輸送的成本至少較前者低一個數量級。在諸如美國與加拿大這樣的兩國之間,相互在政治上的沖突對立很小甚至幾乎就不存在,管線輸送更是成為兩國相互間石油供應方式的首選。盡管供應系統以及輸送的距離都相對較小,管線輸送已成為歐洲國家石油供應的重要構成部分。

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隨著世界主要地區間石油需求和石油生產缺口的不斷拉大,1997~2020年世界石油貿易量將大幅上升,從2800萬桶/日增加到6000萬桶/日.OECD三個地區和非OECD亞洲國家,無論從進口絕對量還是從進口依賴度上來說都將增大.石油需求的增長,大部分來自運輸部門,而石油需求增長量大都由歐佩克來滿足.與1997年相比,到2020年OECD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將從54.3%上升到70%,中國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將從22%上升到76%,俄羅斯的石油凈出口量經過一段時間的上升後將回落至1997年350萬桶/日的水平,而巴西有可能從石油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

世界各大產油區,由於區內石油工業布局的不平衡,石油出口和進口往往並存,有的是出口大於進口的凈出口區,有的是進口大於出口的凈進口區

從上述概念出發,根據世界石油貿易的進出口的情況,可以看出,世界有四大石油出口區:

中東、前蘇聯、非洲、拉美依次為世界四大石油凈出口區。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01年石油進口量5.64億噸,佔世界貿易總量的26.1%,美國的凈進口量5.24億噸,佔美國石油消費量8.97億噸的58.4%;歐洲5.70億噸,佔26.4%;日本2.57億噸,佔11.9%,中國8830萬噸。

3. 中東問題!!!!!有獎哦

問題1:阿拉伯國家是如何用石油武器來威脅英美等大國的?

伊拉克要拿石油作武器

巴以沖突已經不能僅僅用中東危機來概括了,全世界都在摒住呼吸關注以色列的下一步行動,原因之一就是石油———這根聯系著中東和世界的神經。4月1日,當耶路撒冷再度發生自殺性爆炸、以色列總理沙龍宣布進入「戰爭」的時候,積蓄多日的緊張情緒終於爆發,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上漲57美分收於26.88美元/桶,並達到2001年9月19日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開始。4月1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呼籲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用石油做武器,並利用一切經濟手段對付以色列和美國,支持巴勒斯坦的兄弟。第二天,伊拉克宣布,准備停止向美國出口原油。不僅如此,伊拉克還向阿拉伯聯盟遞交了一份決議草案,敦促阿拉伯國家行動起來,如果美國依舊偏袒以色列,那就切斷美國的石油供給線。伊拉克還建議,僅僅向巴勒斯坦提供道義上的支持遠遠不夠,應該給他們送去武器、資金。

伊朗外長哈拉齊的一番表態更加重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憂慮。正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伊斯蘭會議組織大會的哈拉齊說,伊朗考慮以石油為武器,迫使美國向以色列施壓,讓其立即從巴勒斯坦領土撤出。很顯然,伊朗政府認為伊拉克的「石油牌」是個不錯的建議。

1973年伊拉克提交給阿拉伯聯盟的決議草案不禁讓人想起了29年前沙烏地阿拉伯的宣言。同樣是因為以色列,同樣是為了迫使美國放棄對以色列的支持,同樣以石油做武器。

石油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血液」,維系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汽車、飛機、船舶,小到塑料、清潔劑,石油的作用無處不在。難以想像,如果沒有石油,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對1973年的石油危機心有餘悸,那一次,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石油的威力———不用槍炮、不用流血,卻可以製造常規武器無法達到的效果。

1973年,中東局勢異常緊張。當年4月,佔中東總產油量35%的沙特首次公開聲稱:如果美國不改變對以色列的偏袒政策,阿拉伯國家就會減產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卡達、敘利亞等國紛紛加入沙特的行列。10月,以色列與埃及之間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11月底,阿拉伯國家召開首腦會議,肯定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所採取的一系列減產、禁運措施。

短短3個月內,原油價格由3.1美元/桶飆升至12.6美元/桶,致使汽油價格猛然上漲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

沙特態度謹慎

但並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積極響應伊拉克的號召,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29年前第一個拿石油當武器的沙特。這一次,這位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國以及OPEC最有影響的成員態度相當低調,沙特外交大臣表示,石油禁運不在沙特的考慮范圍之內。

沙特如此低調原因有多方面。首先,1973年的石油禁運雖然最後迫使美國和西方社會向阿拉伯世界低頭,但勝利的代價是昂貴的。沙特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石油出口,減產使它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國際收支逆差迅速擴大,國民經濟接近崩潰,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破壞。

石油輸出國意識到,石油武器其實是一柄雙刃劍,用不好就會傷到自己。因此,一些阿拉伯國家曾經承諾,不會以「石油作為政治籌碼」。經過30年的苦心經營,沙特在國際石油市場樹立了較高的聲望,為了證明自己是可靠的原油供應者,它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諾言。

其次,如果沙特同意支持伊拉克的計劃,無異於否認沙特王儲不久前提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這個和平計劃呼籲阿拉伯國家恢復同以色列關系的正常化,以換取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領土,同意巴勒斯坦建國。
除了沙特,科威特、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認為伊拉克的計劃是「不可取的」。科威特官員反問道:「如果我們沒有了收入,如何繼續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美國能撐多久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里克在聽說伊拉克提議用石油當武器後,不屑一顧地稱,其他阿拉伯國家是不會接受的。他甚至還嘲笑這是伊拉克的小把戲,它在試圖轉移視線,讓大家忘了武器核查的問題。然而,分析家擔心,如果不能盡快解決中東危機,石油危機也就不遠了。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巴以之間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數。假設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被傷害、驅逐,甚至殺害了,沙特、科威特等國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穩當」?

中東的石油儲量佔全球探明儲量的2/3左右,出口量也佔到了全球市場的26%。雖然俄羅斯等國近年來的石油出口有所增長,布希政府也積極呼籲加大本國的石油開采、減少對國外進口石油的依賴,但目前中東仍是美國石油供應的生命線。僅伊拉克一國的石油就佔美國進口量的10%。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為5.6億桶,較1985年減少50%以上,只能替代53天的石油進口。美國汽油工業研究基金會分析員拉里·古德斯汀擔心地說:「美國已經失去了優勢位置,我們的進口保護能力下降得太厲害了。」

如果阿拉伯國家一致行動實施石油禁運,美國能堅持多久?即使後退一步,不會發生石油禁運,因為畢竟美國不可能為了以色列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但萬一中東發生了其他不可控制的意外,導致石油產量驟減,剛剛擺脫新世紀第一次經濟衰退的美國又該如何應付?到那時,也許又該有人批評經濟一體化了,因為美國經濟倒霉,全球經濟也會跟著遭殃。

問題2:中東各國石油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經濟: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業為沙特的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沙特特別重視農業。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耕種面積360萬公頃。在中東地區各國中,沙特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在發展中國家裡堪稱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石油部門在沙特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貨幣名稱:沙特里亞爾。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阿聯酋通訊社2000年7月1日報道,截止1999年底,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978億桶,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4%,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儲量為5.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國民經濟以石油生產和石油化工工業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財政收入的85%以上。貨幣名稱:迪爾汗 (dirham)。
經濟:經濟以石油為主,所產石油95%供出口,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原油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政府重視發展多樣化經濟,以減少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

問題3:幾次石油價格抬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石油價格漲 全球股市跌

繼9月15日下跌160點後,美國股市像吃了瀉葯一樣,一路下跌。9月18日,道·瓊斯指數跌118點,報10808點;納斯達克指數跌108點,報3726點,跌穿3800點的心理關口。雖然紐約股市全面下挫,但能源股仍是一枝獨秀,艾克森石油上漲1.65美元,以89.65美元作收,再創近1年來新高價。
市場人士指出,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及納斯達克指數大跌。受美股拖累,全球股市幾乎盡墨,其中韓國、印尼、香港股市受到的打擊尤其大。

歐洲股市法蘭克福DAX指數下跌0.41%,巴黎CAC指數下跌0.64%。倫敦股市倖免於難,金融時報指數收市上升0.22%。

9月18日的亞洲股票市場充滿悲觀情緒。市場關注的焦點仍在油價上漲、華爾街股市下跌以及區內政局不明朗這些負面消息。

韓國股市綜合指數跌50.64點,跌幅達8.6%。經紀說,福特公司出人意料地放棄收購大宇車廠,使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影響。

印尼股市自上星期發生導致15人喪生的炸彈爆炸案後,投資者因懼怕恐怖襲擊活動,爭相拋出手上股票,大市全日下跌31.58點,跌幅達7%,跌至17個月來的低位。泰國股市受到泰銖疲弱和區內股市普遍下跌的影響,9月18日也下跌了2.5%。

在日本,投資者沽出高科技相關股票。日京平均指數下跌152.12點,跌幅為0.94%。

菲律賓股市微跌0.7%,主要是受到比索下跌的影響;紐西蘭股市周一下跌1%,成交淡靜;澳大利亞股市下跌52.5點。

台灣加權指數跌143.15點,跌幅為2.03%。經紀說,投資者擔心當局的新經濟政策,更加卻步。

香港股市恆生指數18日狂瀉689點,以15560點收市,跌幅逾4%,為亞太區內18日股市第三大跌幅。創業板指數收市報414點,再跌21點,創下歷史新低位。

(2)高油價可能放慢美國經濟增長速度
在石油輸出國組織9月10日作出日增原油產量80萬桶的決定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繼續攀升,18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一度超過每桶37美元,再創10年來新高。美國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雖然高油價不會引發美國經濟衰退,但可能導致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顯著放慢。

美國總統柯林頓日前表示,盡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但美國經濟「在中短期內」沒有衰退的危險。他認為,美國在抗擊這一次油價攀升的沖擊方面比以前做得好。柯林頓的這番樂觀預測並非虛妄之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日發表的最新預測報告,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2%,比去年的4.2%還高出1個百分點。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日前發表的調查報告也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從5月份預測的4.9%調高到了5.2%。這與此前3次石油沖擊後美國經濟均很快陷入衰退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美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這是此次油價攀升對美國經濟沒有形成嚴重沖擊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5年中,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20%,但石油消費量僅增加了9%。信息技術等使用能源少的新經濟部門的迅速崛起,也相對降低了對石油的需求。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的統計顯示,用於石油的開支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81年的8.5%降至目前的約3%。石油開支比重大大下降,其變動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程度也就隨之下降。由於以上因素,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美國公司很難通過提高價格來轉嫁增加的能源成本,扣除能源和食品兩項商品後,美國的「 核心」通貨膨脹率變化不大,這使美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增長。另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吸取以往的教訓,在應付這一次油價沖擊方面也採取了比較得當的措施。

但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油價仍居高不下,明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會明顯放慢。美國標准-蒲耳氏公司最近預計,如果今年後幾個月油價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明年底降到25美元,那麼,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6%,失業率將從今年的約4%上升到4.5%,通貨膨脹率將為2%。但如果這一期間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2%,失業率上升到4.7%,通貨膨脹率達到2.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由於美聯儲去年6月到今年5月連續6次提高利率對經濟的影響將逐步顯露、以及原油價格上揚和美元實際匯率上升會影響出口,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到3.2%,失業率從今年的4.1%上升到4.4%。

4.  北美地區典型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和石油在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的比例分別是19%和18%。2002年(估計值)北美地區的石油產量為55725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6.88%,天然氣產量為8234.98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32.96%。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加拿大的油氣資源較豐富,是美國油氣的最大供應國。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又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現已成為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美國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美國油氣的產儲量

美國是世界油氣資源大國,到目前為止,美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大體佔世界總量的2.8%,天然氣探明儲量佔3.2%。2003年1月1日美國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5.19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5.02萬億立方米增加了3.39%。2002年底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為30.75億噸,比2001年底的剩餘探明儲量30.07億噸增加了2.26%。2002年其石油產量為2.89億噸(實際值),比上年的2.90億噸減少了0.34%。2002年天然氣的產量為5703.87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5758.48億立方米下降了0.95%。

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趨勢為:從1950年到1999年水電在能源生產中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天然氣從1950年到1980年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天然氣所佔比重先是忽然急劇減少,然後在90年代之後基本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石油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比重從1950年到1999年穩中有降(見圖6-1)。

圖6-1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

2.美國的油氣貿易

美國不但是油氣資源大國,而且也是油氣消費大國。其國內的油氣生產不能滿足消費,需要進口大量的油氣。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進口為11357千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2.2%。天然氣的進口量為1089.1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為667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3.9%。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巨大,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26%。油氣對外依賴程度非常大。

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據預測,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在未來將穩步增長(見圖6-2)。

圖6-2美國未來石油生產與進口趨勢

(美國石油消費,百萬桶/日)

美國進口石油的地區主要是西半球(指美洲地區)、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見下圖)由於地緣政治和一體化管網的自由貿易協定、能源部門相互投資、分擔的安全義務以及可靠的供應關系等原因,2000年美國石油總進口的55%集中來自四個國家:加拿大(15%)、沙烏地阿拉伯(14%)、委內瑞拉(14%)和墨西哥(12%)(見圖6-3和圖6-4)。

圖6-3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地區分布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圖6-4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10大供應國(單位:千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除了繼續鞏固與美洲國家的關系外,中東將首先成為美國全球能源政策的焦點。

3.油氣消費

(1)美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預測

美國近20多年的經濟增長,使美國消費的石油就佔全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的25%強。從1973~1998年間,美國的能源消費量增長了22.42%,而1998年美國的GDP是1973年的1.93倍。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雖然近期美國經濟增長有趨緩的態勢,但美國的經濟在未來將繼續緩慢增長,因此,其能源消費在未來也將繼續增長,見圖6-5。

圖6-5美國石油總需求量趨勢(百萬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2)美國油氣消費量

美國每年平均消費石油8.97億噸,天然氣6544億立方米。見表6-1和表6-2。

表6-1美國1987~2000年石油消費(單位:億噸)

(據BP.2001)

表6-2美國1985~1998年世界天然氣消費(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3)美國油氣消費結構

從總體上看,美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趨勢基本相同,從1950年到1980年,美國的煤炭消費量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逐漸下降。而石油所佔比重變化不大,天然氣消費量所佔比重卻不斷上升。1980年後,石油所佔消費比重還是基本未變,而天然氣所佔消費比重在突然下降後逐步回升,煤炭所佔比重在1980年之後穩中有升。

美國1999年能源消費總量為8533.6百萬噸油當量,其中石油所佔比重為40.6%,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5.2%,二者合計佔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64.8%。

二、加拿大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加拿大油氣的產儲量

加拿大的油氣資源量也比較豐富。2002年加拿大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246.60億噸,比2001年的石油探明儲量6.63億噸增加了3619%。2003年報道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1.70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1.69萬億立方米增加了0.59%。

加拿大2002年底的石油產量為10975.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074.2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產量2057.72億立方米增加了0.80%。

2.加拿大的油氣貿易

加拿大是石油凈出口國,1998年其進口原油為3830萬噸,進口油品為860萬噸,出口原油6350萬噸,出口油品為1570萬噸。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商品量為1780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1695億立方米增加了5%,其中輸往美國的天然氣上升8.5%,達到了947億立方米,佔美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5%,這主要是1998年末投入運營的管輸能力擴容工程已開始發揮作用。

加拿大是美國天然氣、石油和電力最大的供應國。2000年加拿大石油貿易增長了4%,對美增長了10%。2000年加拿大出口天然氣1016.6億立方米。

3.油氣消費

加拿大1998年的石油消費量為8320萬噸,比1997年的消費量8210萬噸增加了1.3%(見表6-3),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消費量為842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833億立方米增加了1.1%(表6-4)。

表6-31990~1998年加拿大的石油消費量(單位:百萬噸)

(據BP,2001)

表6-41985~1999年加拿大天然氣消費量(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在加拿大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1999年石油所佔比重為36.4%,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8.2%。

三、墨西哥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墨西哥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截止到2001年底,墨西哥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7.29億噸,比上年同期的36.75億噸減少了52.95%。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原油產量年平均約為1.55億噸。2002年墨西哥的石油產量為1.59億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56億噸(實際值)增加了1.69%。

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墨西哥的天然氣證實儲量為2485.1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8354.93億立方米減少了70.26%。2002年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為456.91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1.94%。墨西哥的天然氣儲量在拉美僅次於委內瑞拉,在美洲居第四位。墨西哥開採的天然氣大部分是伴生氣,只有不足25%的天然氣產自非伴生氣田。由於墨西哥在天然氣勘探開發上投資很少,所以產量近5年一直不高。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估計,今後十年墨西哥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增長9%,而天然氣產量卻會不斷下降(王錫華、焦震衡,2003)。

2.墨西哥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墨西哥國土面積為192萬平方公里,人口有9860萬,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4000億美元,人均GDP為4000美元,石油消費量為178萬桶/日,人均石油消費量6.6桶/年,成品油需求量為165.1萬桶/日,其中汽油佔三分之一。1998年汽油消費量為50.7萬桶/日,其中國內煉廠供應量為45.3萬桶/日。目前該國每日進口的13.5萬桶高辛烷值汽油大部分來自殼牌的帝爾帕克合資煉廠,同時也從歐洲進口汽油。該國汽油出口量為8.1萬桶/日,通常銷往美國。另外該國天然氣的消費量也有所增加。一些以燃料油為動力的電廠已經改用天然氣為燃料,新建電廠全部採用天然氣為燃料。

1999年墨西哥的天然氣商品量為35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3%。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石油為1359千桶/日。1999年墨西哥出口天然氣16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出口量4億立方米增加了300%。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1.7億立方米,而從美國進口31.1億立方米。

5. 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發展歷史

埃克森和美孚兩個可溯源到十九世紀末,在1882年,他們在組織石油信賴水準。從1986年起將明顯煉油和銷售兩個組織--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紐約標准石油公司。這兩個公司是20世紀剩下的時間擴展到美國海岸,銷售分公司和辦事處的公司遍及歐亞。
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下令解散標准石油托拉斯,導致附帶34公司:包括標准和Socony澤西,同年,全國煤油產量首次被掩蓋了原先丟棄式的汽油,越來越多的汽車市場,最終產品商標Mobiloil激勵,在1920年Socony登記。標准石油解體後,澤西和標准另行Socony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它們所擁有的資源較少, 無論是公司充分整合。在未來20年中,各公司積極建立企業的每一個環節,從生產、提煉、管道研究。他們還與美國擴大在國外幫助大兼並澤西標准有了50%的石油利益固然科學完善公司、得克薩斯州的石油生產國有興趣購買的45%Socony馬格洛利亞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製糖、管道運輸、銷售,1931年並入Socony真空油公司,開辟了工業發展可追溯到1866年的水平,石油副產品本身。
在1933年標准和澤西Socony-真空將其1950年至1950年在該地區的利益為合資公司:標准真空油公司、Stanvac,在50個國家經營,由東非到紐西蘭1962年才解散。在戰後,美國再度繁榮,幫助重建歐洲的標准,使澤西Socony-真空堅決支持全球經濟增長的軌道,新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發展還帶動了一系列的衍生和石化產品。在未來幾年,埃克森美孚的前身公司煉油廠的改造經驗,許多基本化工產品和許多衍生物, 二戰結束後,這兩家公司均先進技術,擴大業務范圍,並在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市場。
美孚化工公司成立於1960年,截至1999年,主要產品包括基本olefins芳香族、乙烯、聚乙烯乙二醇,該公司生產合成潤滑油和潤滑油添加劑種群基地、丙烯及片包裝器. 在10個國家有生產設施設備。
埃克森化工公司成為全球性組織在1965年和1999年的主要生產和銷售的烯烴、芳香烴、聚乙烯、聚丙烯與特色線路等Elastomers、增塑劑、溶劑、處理液、酒精、Oxo樹脂粘合劑,該公司是一個技術產業領導人metallocene催化劑,使聚合物獨特性能改進. 製造設施設在24個國家。
1999年美孚石油和艾克森石油(標准石油公司後繼者之一的紐澤西標准石油曾先後使用埃索 (Esso)、艾克森 (Exxon)等名稱。)合並為艾克森美孚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

6. 世界十大機油品牌有哪些

機油,即發動機潤滑油,被譽為汽車的「血液」,能對發動機起到潤滑、清潔、冷卻、密封、減磨、防銹、防蝕等作用。現如今,汽車機油品牌也逐漸的多了起來,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市場在售的著名機油品牌。

1、殼牌,市場佔有率43%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簡稱殼牌集團)是由荷蘭皇家石油公司與英國殼牌運輸貿易公司於1907年合並而成的。時至今日,殼牌集團的業務已遍布全球130個國家,雇員總數近10萬人,業務更是涉及勘探和生產、油品、化工、天然氣和發電以及可再生資源,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企業之一。

殼牌集團在中國的經營已逾越百年,在中國的天津,浙江和湛江投資建立了三家汽車機油品牌潤滑油調配工廠,而且積極參與合作的中國大型原油勘探項目,如南海項目。殼牌是在中國投資最多的國際能源公司之一。

2、美孚,市場佔有率24%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石油公司之一,它成立於1866年,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並創造佳績,是潤滑技術的世界領先者,生產了世界最先進的發動機油。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埃克森美孚公司憑借著卓越的標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建立了良好的信譽。

3、嘉實多,市場佔有率12%


嘉實多是世界公認的潤滑油專家,歸屬於全球四大石油化工公司之一的BP。雖然大多數人是通過汽車和摩托車潤滑油而認識它的,但其實它還生產其他對日常生活有著直接影響的潤滑油,例如天然氣開采、發電、運輸業、工程機械車輛、冷凍、金屬加工、塑膠、以及海運和一般工業所用的潤滑油。

4、道達爾,市場佔有率7%


道達爾公司(TOTAL)是全球四大石油化工公司之一,在全球超過110個國家開展潤滑油業務。2003年5月7日全球統一命名為道達爾(TOTAL),總部設在法國巴黎。

旗下由道達爾(TOTAL)、菲納(FINA)、埃爾夫(ELF)三個品牌組成。該公司是1998年11月法國道達爾公司與比利時菲納石油公司(FINA)合並,及2000年3月道達爾菲納石油公司對法國埃爾夫公司(ELF)並購這兩次交易後的產物。

5、福斯,市場佔有率5%


創立於1931年的德國福斯油品集團,總部位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曼海姆市,歷經七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潤滑油製造商,專業研製、生產、銷售各種汽車機油品牌、摩托車油、工業潤滑油及特種油脂。

作為著名的全球性跨國公司,德國福斯油品集團已在世界上80多個國家建立了近100家子公司。

6、康普頓


青島康普頓石油化學有限公司(中外合資)1992年注冊成立,主營COPTON(康普頓)潤滑油,營銷網路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公司產品線涵蓋汽車潤滑油、工業潤滑油、摩托車潤滑油、潤滑脂、齒輪油、防凍液、制動液等七大系列上百個品種,可以為車輛和設備提供全面高效的潤滑方案,並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定向開發特種油品。在納米陶瓷機油、納米抗磨劑和合成工業油等技術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7、BP潤滑油


1909年,BP由威廉•諾克斯•達西創立,最初的名字為Anglo Persian石油公司,現在的BP由前英國石油、阿莫科、阿科和嘉實多等公司整合重組形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團公司之一。BP的太陽花標志是根據古希臘的太陽神命名的。

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天然氣銷售和發電;油品零售和運輸;以及石油化工產品生產和銷售。此外,公司在太陽能發電方面的業務也在不斷壯大。經營范圍涉及油氣勘探、開采、煉制、運輸、銷售、石油化工及煤炭、有色金屬、計算機、海運、保險等多方面。

8、昆侖潤滑油


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是中國石油的直屬企業,集生產、研發、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潤滑油公司。

公司於2000年12月19日正式掛牌成立,公司現有2個研究開發中心、11個潤滑油生產廠、6個銷售分公司,總資產60億元人民幣,固定資產19億元人民幣,員工5000多人,能夠生產28個大類700多個牌號的潤滑油(脂、劑)產品,潤滑油科研開發能力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營銷、服務、信息網路覆蓋全國市場。

9、長城潤滑油


中國石化潤滑油公司是中國石化的直屬企業,於2002年5月29日正式在北京掛牌成立。公司地處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具備120萬噸/年的包裝油生產能力,是國內最大的高檔潤滑油專業產銷集團。2008年,公司包裝油產銷量100萬噸。

公司集潤滑油生產、研發、儲運、銷售、服務於一體。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茂名、湖北武漢、荊門、山東濟南、河南鄭州設有11家分公司,作為專業潤滑油脂生產企業。同時,在北京、上海設有兩個獨立的研發中心。

10、統一潤滑油


殼牌統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由殼牌控股的專業潤滑油生產企業。公司以生產和銷售"統一" 牌潤滑油系列產品享譽國內市場,產品覆蓋汽車用油、摩托車用油、工業用油、工程機械用油及潤滑脂、剎車油、不凍液、汽車護理品等眾多石油化工領域。

殼牌統一北京工廠總佔地400餘畝,加之殼牌統一咸陽工廠和無錫工廠,年綜合生產能力達60萬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車用潤滑油專業製造商。

11、如何辨別機油?

(1)用肉眼來辨別。將機油倒在透明的杯子中觀看,如果油品透明度好,無懸浮物,無沉澱,無雜質結塊,則是比較好的油。

(2)聞油的味道。一般機油氣味較為溫和,如果有刺激性氣味,尤其是燃油味重,有可能是再生油。

(3)看油的質量級別標注。根據API標准,質量級別標識中,英文字母越靠後的,使用性能越好(比如SL級別優於SG級別, CF-4級別優於CD級別)。

(4)看油的黏度級別標注。在同等質量級別情況下,黏度級別標注的W前後的數字相差越大,適用的溫度范圍越寬,是更高性能的機油。

12、如何選擇機油?

機油的選擇是很講究的,車主選擇機油時可以結合當地的最高和最低氣溫、車輛的檔次及車況來進行選擇。若選用了粘度過大的機油,會增加運動阻力,影響發動機功率;若選用了粘度過小的機油,保證不了潤滑質量,會加劇發動機磨損。對於磨損已較嚴重,各配合間隙已較大的發動機,可選用高一級粘度的機油,以加強配合件的密封性能。簡單點說,就是新車選擇稀一點的機油,而公里數較高的車使用粘稠度高一點的機油為佳。

選擇機油並不是越貴的機油使用效果就越好,如果你實在是拿捏不準,可以參考汽車的《使用手冊》選用,肯定不會出錯。但有一個原則要必須遵循,就是選擇機油可以提高檔次,但是不能降低。比如原廠裝車油是全合成機油,10000公里換一次油,你不能選擇礦物油,5000公里一換,這顯然是不太合適的。總之,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7. 我想了解自2000年到現在的石油股價漲幅情況

由於美伊戰雲密布,加上委內瑞拉發生罷工,國際油價在元月21日一舉創

出兩年來新高,達到每桶31.21美元,二月原油期貨合約同時飆升,一舉突破

了每桶35美元的大關。而歐佩克前主席曾警告說,如果美國打響伊拉克戰爭而

伊拉克又放火燒毀其油田的話,國際原油價格可能會升至每桶100美元。

油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歐佩克增加的產量不足以填補委內瑞拉出口銳

減造成的供應缺口;二是市場擔心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將影響來自中東地區

的原油供應。只要這兩個因素存在,2月份油價就可能漲到每桶35美元或更高

,而一旦美國對伊動武,油價可能會超過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創下的每桶40美

元。

國內產油股企業股價已經聞風而動,元月21日,遼河油田揭竿而起,一度

漲停,中原油氣和石油大明也緊緊跟隨。元月24日,石化股發力, 上海石化

以漲停報收,揚子石化也有6%以上的漲幅。

那麼,國際油價上漲的時間會持續多久?國內成品油價格會否大幅上漲?

相關上市公司所受影響有多大?

大多分析人士都認為,一季度國際油價將持續目前每桶30元左右的價格。

一方面,歐洲與北美目前正處冬季,原油需要量較大,另一方面,由於伊拉克

問題具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各國都在加大石油儲備量,因此,原油價格短期

內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一旦戰爭暴發,油價很可能出現瞬間沖破每桶40元的情

形。

不過,這種局面不可能持續太久,歐佩克決定從2月1日起,除伊拉克外的

10個成員國將每天增產原油150萬桶,使日產最高限額從2300萬桶增加到2450

萬桶,不過,這對穩定國際油價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現代的戰爭特點是

准備充足,時間不長,比如在海灣戰爭期間,國際油價僅在很短的時間報價達

到了40美元/桶,很快就回落到正常水平,而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戰爭期間,國

際油價也在10多美元/桶之間徘徊。這是因為產油國目前的協調能力很強,能

夠在戰爭期間控制價格。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國際油價目前應處於其波

動周期的頂部。

至於國際油價走勢對國內油價的影響,有分析人士認為,國內油價爆漲可

能性不大,根據以往的經驗,即使美伊戰爭爆發,國內油價也未必跟隨暴漲,

如在海灣戰爭期間,國際油價達到每桶40美元,國內油價也沒有很強的反應,

在伊科戰爭期間也沒有出現國內油價暴漲的局面。

這是因為盡管石油價格已經和國際接軌,但是目前還屬於國家可調控管理

范圍。

翻開近3年來國內汽柴油價漲跌記錄,發現90號汽油零售價最低時為2.29

元,最高時為3.10元。跌幅最大時達兩位數,為10.7%,而漲幅最大時僅為9%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國內已建立分步到位的汽柴油價漲跌調控機制,

且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原油和成品油庫存已控制在1000萬噸左右。如果開

春美伊開戰,國內汽柴油價也只可能跳「小步舞」———逐步、小幅調整。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在相關的上市公司中,原油開采企業將成為國

際油價上漲的最直接受益者,如中原油汽、石油大明、遼河油田,中國石化由

於有70%的利潤來源於原油開采,今年一季度業績也將受益。另一方面,原油

價格上漲,會使國內的煉油廠和石化廠感覺到成本壓力,因為原油是作為原料

,如果不將這種成本轉移出去的話,這些煉油廠和石化廠的利潤空間就會減少

。從這種角度來說,煉油與石化類上市公司所受的影響,充滿了不確定性。

(水 木)(證券時報)

美伊戰爭對油價影響深遠

「美國攻伊」是「打擊莊家」 翻開1979年以來的世界油價走勢圖,可以

發現一個現象,這就是近25年來世界油價的幾次大起大落,都與伊拉克有著直

接的關系。 為了謀求對海灣地區———這個「世界油庫」的支配權,

伊拉克先是在1980年9月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之後又在1990年8月

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危機」。這兩次大規模的戰爭,與目前正在發生的「

美伊危機」,無一例外地造成世界油價的巨幅波動。如果把「世界油價」當作

一隻股票,那麼伊拉克無疑是其中最出名的「莊家」。

今後3年油價重心下移 如果美國戰勝並控制了伊拉克,世界石油市場的

力量對比將發生根本改變,可能形成OPEC、美國利益集團(包括伊拉克、英國

等)與俄羅斯(包括前蘇成員)三強各佔37%、20%與15%的局面。在美國的

控制下,如果伊拉克的原油日產量每增加150萬桶/天,OPEC在世界石油市場的

份額就將下降2個百分點, OPEC成員為了穩定各自的石油收入,可能選擇「價

格戰」。(李 晨)

石油石化股聞風而動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李晨

慎買石油股

歐美市場石化股的走勢,不會簡單重現於國內股市。

從市場環境分析,國內股市目前尚處於熊市之後的平衡市,整體略微偏弱

;與此同時,國際石油價格高於30美元/桶,繼續大幅上漲的空間有限,因為

就算上漲到40美元/桶以上,價格變化率也就30-40%,根據對英美市場的歷

史表現分析,在「高位上漲段」買入石油股,就算油價仍有30-40%的漲幅,

油股指數的收益率水平也比較低,並且風險比較高。所以,在目前原油價格處

於3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時,應慎買石油股。

石化股影響各異

中原油汽、遼河油田、石油大明作為原油開采企業,將直接受益於油價上

漲,其近期的股價也有提前反應的跡象。但由於原油價格上漲,中下游石化產

品的價格亦會上漲,其對石化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原油價格與中下游石化

產品的價差變化上。

數據顯示,原油價格高時,價差水平未必低;而原油價格低時,價差

水平未必就高。

目前,國內石化企業基本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單純煉油的企業,如茂名

煉廠、石煉化、錦州石化等;一類是純化工業務的企業,如齊魯石化等;還有

一類就是綜合石化,即有煉油又有化工,比如上海石化、揚子石化等。

對於單純的煉油企業而言,影響其效益的關鍵是,原油與成品油價格的價

差,一般可以通過將成品油出廠價,按不同油品產量進行加權平均,減去原油

成本,得出煉油價差。國內煉油價差在2002年逐季走高,預計2002年煉油股業

績將有明顯提升,大煉廠將更為明顯,比如茂煉轉債,2002年中期為-0.044

元/股,三季度為0.06元/股,全年預計為0.20元以上,上升態勢明顯。值得注

意的是今年1月份,由於原油價格上漲,而國內成品油價格未作調整,煉油價

差環比下降明顯,可見油價上漲對煉油企業的影響可能較為負面,當然煉油業

同比仍增長了18%,可繼續謹慎看好。

對於純化工業的企業,影響其效益的關鍵是石腦油與中下游石化產品的價

差,石腦油,又名化工輕油,是煉油的產品、但卻是化工的主要原料。各主要

石化產品與石腦油的差價在2002年下半年以來,逐季增長明顯,2003年1月,

繼續保持明顯增長的態勢,所以,目前可看好純化工業務的盈利前景。值得注

意的是,齊魯石化主營產品聚乙烯(HDPE、LDPE等)的化工價差在2002年2季

度沖高後,3、4季度持續下降,預計2002年公司業績將可能出現虧損,但是

2003年1月,聚乙烯等產品的價差水平迅猛增長,預計公司2003年盈利將有明

顯改觀。

對於綜合類石化企業,2002年主要得益於煉油價差的上漲,業績普遍出現

大幅增長,2003年,預計將主要憑借化工毛利的提升,來推動盈利水平繼續增

長。2002年,上海石化與揚子石化,分別大幅擴張了煉油產量與乙烯產量,大

幅增長的產能,不僅會帶來商品量的增長,而且降低了單位成本,提升了毛利

水平。所以,上海石化、揚子石化等綜合類石化股今年的盈利前景可繼續看好



西方經驗油價升不一定帶動股價升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李晨

為了研究油價上漲對石油股的影響,我們選取20年內3次油價主要的上漲

階段:「1990年6-10月」、「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與最近的「2002年1月

-2003年1月」。

我們將上述三個時間段按照原油價格漲幅的中間值,分別分為「低位上漲

段」與「高位上漲段」兩段,例如,將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的持續大幅上漲

階段,以漲幅中間值23美元/桶價格分為「低位上漲段」(即從11美元漲到23

美元)與「高位上漲段」(即從23美元再漲到35美元)兩段。

現將這6個上漲階段的原油價格漲幅,以及英國與美國市場石油股指數的

絕對收益率與相對收益率水平,分別列於下表。我們認為上漲中的石油價格與

石油股價格存在以下兩條簡單的規律,即推動石油股價格的是「原油價格變化

率」而非油價本身,此外,不同的市場環境下,石油價格對石油股價產生的影

響也會不同。

原油價格變化率決定石油股價

在上述三個油價上漲階段中,不論英國市場,還是美國市場,不論是絕對

漲幅,還是相對漲幅,「低位上漲段」對應的石油股指數表現,均優於相應的

「高位上漲段」。此結果表明,影響石油股指數收益率的主要是———「原油

價格的變化率」而非實際的原油價格數值。這一點,在比較石油股指數的絕對

漲幅中更為明顯,比如在上表的2組中,低位上漲段與對應的高位上漲段相比

,前者的原油價格漲幅是後者的兩倍,與英美石油股指數絕對漲幅對應的比例

相近,均為2倍左右。

當油價高於28美元/桶以上,英美市場石油股指數普遍出現「滯漲」。比

如1990年的8-10月,以及2002年的11月至今,均出現原油價格在30美元/桶以

上繼續沖高的過程中,石油股指數卻出現「滯漲」的情況,如果原油價格高位

震盪中出現階段性回調,出現負的變化率,石油股指數將會隨之下跌。

市場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市場環境,石油股跑贏大盤的表現也不同。

牛市中,油價大幅上漲,輕易的推動石油股跑贏大勢,以2組數據為例,

其中「低位上漲段」由於更高的變化率,石油股指數相對漲幅是「高位上漲段

」的3倍(超過變化率倍數);

在熊市或弱平衡市中,只有油價處於「低位上漲段」時,才能有效的推動

石油股跑贏大盤。以1組與3組數據為例,「低位上漲段」對應的油股指數相對

表現,要遠遠強過「高位上漲段」的表現。

只有在「低位上漲段」買進石油股,才能更有效地跑贏大勢。也就是說,

在平衡市或熊市中,就算預期油價將大幅上漲,在30美元/桶以上高價區買進

石油股的收益率也比較低。

海灣戰爭時期油價與英國油股表現

不論從任何角度衡量,與目前「美伊危機」情形最具有可比性的,無疑是

12年前的那次「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前後,正是歐美市場的熊市,美國市場標准普爾500指數,

從1990年6月的370點左右,一路下跌至1991年1月海灣戰爭爆發時的310點,半

年跌幅16%,這一點,不僅與現時歐美股市相近,而且也與中國股市相近,國

內證券市場亦從2002年6月的1700多點,下跌至目前的1450點左右,跌幅也在

16%左右。

所以,分析1990-91年間的那次「海灣戰爭」前後石油股指數的收益率情

況,對中國市場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為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們選擇英國的石油股指數作為研究對象。

我們假設分別在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前的一周、半個月、一個月

或是三個月、半年等時點買入英國石油股指數,並且分別持有到1991年的1月

10日或者1月24日,即在戰爭爆發前後各一周的時點上,賣出石油股指數。

研究上表,有兩點參考較有價值:買入時機宜早不宜晚。只有在開戰前6

個月以前,即在1990年7月底前,買入石油股指數,可以獲得相對大盤為正的

收益率,而在戰前3個月到戰前一周買入石油股指數,其絕對與相對的收益率

均為負數;介入時,油價水平宜低不宜高。

伊拉克的產量增長將改變世界石油供需關系 單位:萬桶/日

平均增速%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82-01 92-01

世界需求 1.14 1.46 7750 7860 8050 8250

世界供給 1.16 1.47 7600 7720 7950 8080

伊位克產量* 150 300 500 750

預計世界供給富餘* 0 160 400 580

美伊戰爭三種預期對油價的影響 單位:美元/桶

情形 概率 未來3-5年油價運行區間 油價中樞

A 戰爭沒有發生 25% 18-24 21

B 戰爭了,但美國沒贏 5% 22-28 25

C 戰爭了,但美國贏了 70% 17-21 19

平均期望 17-21 19.8

2002-2006年布倫特原油均價預測 單位:美元/桶

2002F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原油均價區間 24.9 20-23 17-21 16-20 18-22

四家採油股基本情況

名稱 代碼 簡要點評

遼河油田 000817 公司總股本11億,流通股本2億,年原油產量在80萬噸左右,所

產原油油質偏低,國際參考油價為印尼杜里原油.2001年EPS

為0.32元,2002年預計為0.38元,同比增長18%,由於目前油價

水平遠遠高於2002年1季度的水平,預計公司今年1季度業績

同比仍有明顯的增長

中原油氣 000956 公司總股本8.16億,流通股本2.04億,年產原油60萬噸左右,

所產原油油質較高,國際參考油價為印尼米納斯原油.2001年

EPS為0.624元,預計2002年基本與上年持平.預計公司今年1

季度業績同比明顯增長,而全年業績同比下降

石油大明 000406 公司總股本3.64億,流通股2.66億,年產原油約40萬噸,所產

原油油質適中,國際參孝油價為印尼辛塔或米納斯原油。

2001年EPS為0.55元(送股攤薄後),預計2002年基本與上年持

平或略低.1季度與全年判斷同上

中國石化 600028 公司總股本867億,流通股A股28億,年產原油3800萬噸,而且

具有1.3億噸/年原油加工能力.原油總體品質中等,國際參考

油價為印尼辛塔原油.2002年業績預計為0.165元/股,2003年

預計將受益於化工毛利的上升,業績同比增長10%左右

近20年內油價漲幅較大階段英美油股指數的表現

組別 時間階段 原油價 油價 英國市場指標漲幅% 美國市場指標漲幅%

格起止 漲幅% 大盤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盤 油股指 油股指

數絕對 數相對 數絕對 數相對

1低 90.6-90.8 15to28 81 -6.9 8.3 15.2 -7.5

1高 90.8-90.9 28to41 46 -9.7 -8.7 1 -5

2低 99.1-99.10 11to23 110 4.8 25.4 18.6 -4.4 12 6.7

2高 00.1-00.9 23to35 55 5.8 11.2 6.5 5.5 6 2.5

3低 02.1-02.5 20to26 30 -0.6 7.9 8.3 -6 6.2 12.5

3高 02.5-03.1 26to32 23 -27 -29 -2 -16 -17 -1

注:以上六個時間段,最近20年來主要的幾次油價上漲階段,其中時間階段1

和2為海灣戰爭時期;原油價格指布侖特原油價格,油價漲幅指對應時間階段內

的漲幅

買入點 開戰後一周賣出 開戰前一周賣出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盤指 油價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盤指 油價

數絕對 數相對 數變動% 變動 數絕對 數相對 數變動% 變動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戰前一周 -4.5 -3.5 -1 -22

戰前半月 -9.2 -2 -7 -23 -4.9 -3.8 -1.1 -1.3

戰前1個月 -7 -3 -4 -25 -2.7 0 -2.7 -4.7

戰前3個月 -8.5 -8.5 0 -46 -3.9 -5 1.2 -27

戰前6個月 -12.1 2.6 -15 18 -6.7 7.6 -14.3 52

注:上表假設在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前不同的時間點買入英國石油股指

數,並分別在開戰爭前後一周賣出石油股指數,對應的指數收益率水平,並且包

括石油股的分紅

8. 為什麼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石油

從網上找來的,希望對你有用~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

世界原油主要分布地區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一、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三、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四、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地下儲藏量和各國的備用儲藏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48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由於每年的開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東、東亞和南美洲的儲藏量有所下降,同時非洲和歐洲的儲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預言今天的世界儲藏量還僅夠用50年。但由於過去就已經有過類似的預言,而且這個預言從未實現,這個數據也被人戲稱為「石油常數」。2003年最大的石油儲藏位於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07億桶)和伊拉克(1150億桶),其後為阿聯酋、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批評者懷疑這些數據,他們指出出於政治原因許多國家篡改它們的數據,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每年開采大量原油,但其數據始終不變,這說明這些數據已經陳舊了。有些專家認為21世紀初人類將到達哈伯特頂點,這時開采量將達到頂峰,此後開采量無法繼續提高,由於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油價將高漲。

因此許多國家備有短期的儲藏來防止短期供不應求導致的危機。歐洲聯盟的國家必須擁有足夠90天的備用儲藏。

石油開采國家至今為止人類一共開采了約0.9兆桶石油。大多數儲藏是在1960年代發現的。2005年的年開采量為304億桶(相當於每天0.833億桶)。

消費

石油進口國家目前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400萬桶。2003年最大的石油消耗國為美國(2060萬桶每日)、中國(727萬桶每日)、日本(550萬桶每日)和德國(270萬桶每日)。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為2%。

2007年的統計資料

●消費國(以下均為每日消費量)

美國:2068萬桶
中國:757萬桶
日本:501萬桶
俄羅斯:282萬桶
印度:280萬桶
德國:246萬桶
巴西:240萬桶
加拿大:237萬桶
韓國:221萬桶
沙烏地阿拉伯:221萬桶
墨西哥:211萬桶
法國:195萬桶
英國:174萬桶
伊朗:171萬桶
義大利:170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