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⑵ 最早將石油用於戰爭(古代)是什麼時候謝謝
早
唐代
酒泉守軍曾用石油焚毀敵軍
器具
五代
宋
石油
原料制
猛火油
攻城、守城
水戰
利器
家設專廠
產
清代統治者忌憚石油等先進武器
顛覆力
記載其功能
制
《武經總要》列
禁書
蒙古西征
石油武器帶
奧斯曼土耳其等
始
規模使用石油作縱火物
1453
土耳其攻陷東羅馬帝
都城君士坦丁堡
石油縱火物功
沒
象徵著新
代
縱火物石油
徹底取代
東羅馬帝
傳
秘——希臘火
石油
戰爭
應用
深刻影響
近東、乃至整
舊
陸
政治格局
雖
公元1世紀
班固《漢書》
高奴縣
洧水
燃
早關於石油
信記載
4世紀或更早
才
鑿岩鹽
程
意鑿
油井
所
三
演義
量使用
石油
作
縱火工具
說
需要推敲……
⑶ 已開採的石油資源 絕大部分都用於軍事了
在中國古代戰場上,石油是絕對的大殺器:號稱「猛火油」。有專門噴射石油火焰的「猛火油櫃」,這是戰場上公認攻城略地的無敵神器。到了科技井噴的宋代,這「神器」的花樣更是不停翻新,甚至有了以石油做燃料的「筒櫃」,即宋朝版的燃燒彈,一扔燒一片!
如此神奇武器,當時是誰用都說好,早在五代十國時代,初崛起漠北的遼國就曾不惜繞道,派使者遠赴南吳國通好,就為求得大殺器「猛火油櫃」。而王安石變法時代,北宋就設立了專門生產石油武器的作坊「猛火油作」,這款神器從此批量裝備精銳禁軍。宋軍重創西夏數十萬大軍的兩次平夏城戰役,都是在關鍵時刻祭出石油武器火攻。
因此,可以輸我國古人早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石油,不過那個時候往往是用來取暖,後來用於軍事方面,作為武器來使用了!
其實我國古人就已經知道石油這個東西了!
我國最早記述石油與石油開採的記載也來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那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50歲,出任陝西延安府太守,在西北前線對抗強敵西夏的入侵。他在緊張的軍旅生活中,仍不忘考察民間開採石油的過程,在《夢溪筆談》中他記錄了石油的存在狀態與開采過程。他是這樣寫的:「在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就是過去說的高奴縣脂水,脂水就是石油。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火炬,冒著很濃的煙,帳幕沾上了油煙都變成了黑色。
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根據現有的史料,他是第一個使用石油的人,他將石油燃燒後產生的煙塵製成了墨,他還寫過一首《延州詩》,描述了延州開採石油形成煙塵滾滾的盛景:「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⑷ 石化企業的「七種武器」是指
在石化生產過程中,為了將原料加工成一定規格和用途的產品,往往需要經過原料預處理、化學反應以及反應產物的分離和精製等一系列化工過程。實現這些過程,離不開各種機器和設備。
相信大家都看過武俠大師古龍先生的《七種武器》吧,石化企業加工石油也有七種武器:
第一件武器——「縱橫四海」的化工管道。走進化工管道林立的石化企業,一根根粗細不同、四通八達的管道連接各種設備,彷彿熱帶雨林中獨木成林的榕樹氣根,將各種養分(石油原料、半成品)源源不斷地運送,又把成熟的果實(石油產品)輸送到需要的地方。正是化工管道為我們肩負起輸送石油天然氣原料以及產品的艱巨任務。這些鋼鐵巨龍直徑小至幾厘米,大至西氣東輸的近兩米,是石化企業的主力軍。管道內可以輸送氣體、液體甚至流動的固體粉末。有了這件武器,石油化工產品才可以縱橫四海,大顯身手。
第二件武器——「澎湃不息」的機泵。流淌在化工管道中的「工業血液」——石油及石油產品要有「心臟搏動」來驅動,為此石化企業必須擁有各種各樣的機泵來驅動油品流動。機泵是輸送液體或氣體或使其增壓的機械。機泵把原動機的機械能或其他能源的能量傳給氣體和液體,驅使其流動。機泵的種類繁多,離心泵、往復泵、噴射泵等驅動液體流動,離心式壓縮機、往復式壓縮機、鼓風機等驅動氣體流動。「澎湃不息」的機泵是石油化工企業實現24小時連續運轉的心臟。
第三件武器——「膀大腰圓」的儲罐。在石化企業經常見到一些膀大腰圓的罐體,有像圓桶的原油儲罐,有形如大皮球的球罐,還有方形的儲槽或氣櫃。這些大傢伙擔負著儲存原料、產品的重任,一般被人們統一稱作儲罐。
⑸ 石油如何影響全球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2012年開採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阿拉伯石油國家聯合起來以石油為武器向西方發難,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史稱「石油戰爭」。這場以石油為武器的戰爭猛烈地狙擊了西方,從根本上終止了戰後西方經濟的廉價能源時代,直接導致七十年代末直到八十年代西方經濟的集體「滯漲」,使西方在戰略上遭遇沉重的打擊。從此以後,石油政治成為左右世界政治的重要內容,而石油武器則成為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武器。
石油作為一個國家的戰略儲備資源,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石油經濟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世界的發展,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儲存量越來越少,隨之而來的是價格上的不斷上漲。「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基辛格
⑹ 「石油禁運」與「石油武器」是什麼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進行抵抗。至10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在這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不但傷亡了幾萬人,而且加沙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均被以色列佔領,100萬阿拉伯人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淪為難民。於是,阿拉伯國家拿起石油武器,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採取石油禁運。
此次禁運的最大量約為每日150萬桶——等於正常情況時運往3個遭禁運國家(美國、英國和德國)的數量。由於損失的150萬桶可以在極短時期內補上,因此,到1967年7月,「六天戰爭」後僅一個月,「阿拉伯石油武器」和「有選擇的禁運」明顯失效。
⑺ 最早將石油用於戰爭(古代)是什麼時候謝謝
早在中國唐代,酒泉守軍曾用石油焚毀敵軍的器具。到了五代和宋以石油為原料製成的「猛火油」,成為攻城、守城和水戰的利器,國家設專廠生產。清代統治者忌憚石油等先進武器的顛覆力,將記載其功能和製法的《武經總要》列為禁書。蒙古西征時將石油武器帶到了當地,此後如奧斯曼土耳其等國也開始大規模使用石油作縱火物,1453年,土耳其攻陷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石油縱火物功不可沒,這也象徵著新一代的縱火物石油,徹底取代了東羅馬帝國的不傳之秘——希臘火。石油在戰爭中的應用,深刻影響了中近東、乃至整個「舊大陸」的政治格局。
雖然公元1世紀,班固《漢書》里的「高奴縣有洧水可燃」是最早關於石油的可信記載。但是4世紀或更早,中國人才在開鑿岩鹽的過程中無意鑿出油井。所以三國演義中大量使用「石油」作為縱火工具這一說法需要推敲……
⑻ 什麼是石油裝備,石油裝備主要包括哪些呢我要詳細的
你這個問題問的太泛泛了!石油裝備:凡是和石油相關的設備都是石油裝備。
具體:
鑽井-鑽井設備,井架、鑽頭、鑽桿、套管、鑽鋌、鑽機、泥漿泵、轉盤、防噴器、另外其他附屬設備
採油-採油樹、油管、抽油桿、抽油機、電潛泵等
另外儲運、石化相關的管道、設備也都算。
⑼ 石油工人的重型武器——石油鑽機
石油鑽井的專用機械設備稱為石油鑽機。當今世界各國廣泛採用旋轉鑽井方法,要求鑽機有一套可旋轉、提升井下鑽具,並維持鑽井液循環的設備。現代石油鑽機主要包括:提升(絞車)、旋轉(轉盤)、循環(鑽井泵)三個主要系統,此外,還要有動力(大馬力柴油機組)、發電(柴油發電機組)、傳動(減速箱、變矩器)、控制(空氣壓縮機、氣瓶、氣開關等)和油、氣、水等輔助設施,以及鑽井液循環系統、鑽井井控裝置和固控裝置等。石油鑽機大都在平原、山地、沙漠、沼澤、海洋工作,自然環境條件惡劣(風、沙、雨、雪等),又需不斷流動搬遷,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高度的運移搬遷性能。
我國自行研製的ZJ-70D鑽機
近年來,我國自行研製的ZJ-70D型鑽機是以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動力機,採用可控硅—直流電動機驅動的石油鑽機,鑽井深度(使用φ114mm鑽桿)為7000米,最大提升重量450噸,絞車額定功率1470千瓦,配備兩台總功率為2352千瓦的鑽井泵,井架底座高度達到9米,鑽機井架為低位(地面)安裝,利用絞車自身動力整體起立井架,鑽機的設計、製造和性能指標均已達到當今的國際水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鑽機為美國製造的超深井電驅動鑽機,理論鑽井深度可達16000米,最大提升重量為1000噸以上。
⑽ 已開採的石油資源 絕大部分都用於軍事了
不是,軍事實際只用了極少一部分,大部分用於民用,比如全球民用汽車保有量有十幾億,軍用車輛連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都沒有,這還不算一些農用車輛和工程車,所以民用才是石油的主要消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