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德雷克井為什麼成石油
擴展閱讀
一噸鑽石能賣多少元 2025-01-23 04:42:21
石油生意為什麼那麼賺錢 2025-01-23 04:42:19

德雷克井為什麼成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3-15 21:03:27

A. 促進石油大規模工業化開採的原因是什麼

從1859年開始。
1859年,美國人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鑽成第一口具有現代意義的油井——德雷克井,標志著近代石油工業的開始。
最初的石油工業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為煤油時期。一個為汽油時期(動力時期)。煤油時期大約是1860~1900年,這一時期煤的主要用途是照明和民用燃料。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石油工業從勘探、開采、煉制加工、儲運到銷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並迅速發展起來。

(1)德雷克井為什麼成石油擴展閱讀:
19世紀石油工業的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迄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尤其在美國在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發現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波斯、秘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發現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化開發。

B. 最初的石油是怎麼開采 的,比如外國開始發現石油,用什麼方法開採的

最早是中國使用的噻,沈括的夢溪筆談裡面就寫得有,還把它命名為石油
是自噴油,然後收集的
最早的天然氣是在四川自貢,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了,採用頓鑽的方式打井,然後用竹子輸送

C. 「石油」從何而來

現代社會,人們對石油及石油產品已經耳熟能詳了,但對於究竟是何人如此形象地把這一重要的能源稱作「石油」卻依然十分感興趣。

從古時候開始,世界上許多民族就已通過地面油苗發現了石油。在中東地區的伊拉克和伊朗的考古發掘中,人們就發現了屬於石油家族的地瀝青或瀝青曾被用於建築、築路、防水、油漆和堵船縫的記載。在日本的越後、法國的佩謝爾布龍、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蘇門答臘以及德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等地,都有古代油氣苗的文字記載。在美素不達米亞、埃及金字塔、墨西哥阿支特克族等地的藏書以及樺樹皮上的繪畫中,都曾有過關於石油的描述。

中華民族也是最早認識、使用石油的民族之一。我國迄今已發現的關於石油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書中寫道:「高漢,有洧水,可燃」。這里的「高漢」即為現在陝北延安東北一帶的地區;「洧水」就是現在為延河支流的清澗河。「可燃」,是指水面上有可以用火點燃的東西。這段記載,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在此之後,我國古代關於石油的記載就更多了。西晉時,張華對古代酒泉郡延壽縣的石油從形態、性質到用途都作了詳細而客觀的描述,他在所著的《博物志》中將石油稱為「石漆」。晉代范曄的《後漢書·郡國志》、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都引用或出現了類似的記載。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石油曾被許多國家稱為「魔鬼的汗珠」,「普魯米修士之血」、「發光的水」等。在我國,除了西晉張華把石油稱為「石漆」之外,唐代李吉甫在所著《元和郡縣圖志》中把石油稱為「石脂水」。他在書中描述道:「玉門縣石脂水,在縣東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我國古人還有將石油稱為「石腦油」、「猛火油」、「雄黃油」的(圖20)。

圖22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口油井

D. 石油怎麼形成的百科

石油形成的過程是: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

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有機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性質: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膠質含量高,屬含硫石蠟基。其直餾汽油餾分產率高,感鉛性也好。柴油餾分的十六烷值高,閃點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經精製後可生產輕柴油與專用柴油。潤滑油餾分中,有一部分組分的粘度指數在90以上,是生產內燃機油的良好的原料。

有的石油硫含量低,含蠟量較高,屬低硫環烷一中間基。其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也富含環烷烴與芳香烴,故也是催化重整的良好原料。柴油餾分的凝點及硫含量均較低,酸度較大,產品需鹼洗。減壓渣油經氧化後可生產石油建築瀝青。

E. 油氣井是怎麼打成的

石油和天然氣埋藏在地下幾十米到幾千米深度不等的有孔隙、裂縫或溶洞的岩石中,人們為了尋找和開採石油、天然氣,從地面向地下的油氣層之間,鑽鑿出一個通道的過程稱之為石油天然氣鑽井。那麼一口油、氣井是怎麼打成的呢?
鑽井前,首先要在地面確定鑽井的位置(即鑽井井位),然後,在井位處打好安裝鑽機的基礎並安裝井架和鑽機。鑽井作業時,依靠鑽機的動力帶動鑽桿和鑽頭旋轉,鑽頭逐次向下破碎遇到的岩層,並形成一個井筒(也稱井眼),鑽井井眼尺寸的大小是由鑽頭大小來決定的。鑽頭在破碎岩層的同時,通過空心的鑽桿向地下注入鑽井液(俗稱鑽井泥漿),將鑽頭在破碎地層而產生的大量岩屑由循環的鑽井液帶到地面。地面的固控裝置將鑽井液中的岩屑清除後,通過鑽井泵再次將鑽井液打入井內。鑽井液是經過鑽桿內孔到達鑽頭水眼處,再從井壁與鑽柱的環形空間返迴流至地面的。鑽進的過程即鑽頭破碎岩石,及鑽井液通過循環不斷攜帶出鑽屑並形成井筒的過程。
鑽達設計深度後,要在井筒內下入專用儀器進行測井作業,目的是確定井下地層岩性和各個油、氣、水層的位置;然後再下入小於鑽井井眼的無縫鋼管(又稱套管);並在套管與井壁的環形空間內注入水泥漿將套管固定在井壁上;最後一道工序是對油層位置的套管進行射孔,人為的形成一個井下油氣流入套管內的孔道。油氣的地層壓力高時可自行流出地面,這種井我們稱為自噴油氣井;油氣壓力較低時需藉助外力從井下抽吸,這種井我們稱之為非自噴井。鑽井時要有一套配套完整、功能齊全的鑽機,有質量優異不易發生事故的鑽桿、套管和鑽頭,有性能優良和鑽遇地層岩性相匹配的鑽井液等。總之,石油天然氣鑽井的目的就是要鑿穿岩石,發現和保護好油氣層,並形成一個通道確保石油和天然氣通暢地流到地面。鑽井是石油工業中的一個重要工序,是勘探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一項耗資巨大、技術復雜、風險性高的系統技術工程。

石油鑽井井架群和抽油機

F.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G.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現在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H. 德雷克井為什麼被稱為現代石油工業第一井

這個是有歷史故事啦:
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一流的人才是石油工業賴以發展的三大要素。1783年,新建立起來的美國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較高的工業化程度、大量的游資等為石油工業的興起准備了「良田沃土」。

1864年,以美國律師喬治·比斯爾和詹姆斯·湯森(銀行經理)為首的投資群體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石油公司——賓夕法尼亞石油公司。比斯爾從畫有幾座像鹽井一樣的鑽井塔的葯劑廣告中獲得靈感,試圖把鑿井采鹽水的技術直接用到採油上。公司派遣德雷克去賓夕法尼亞州做公司總代理,主持原油生產。

德雷克把鑽井架設在泰特斯維爾油溪附近一塊有石油流出來的農田上,幾經周折僱到了具有打鹽井經驗的史密斯當鑽工。工程進度緩慢,投資人越來越感到不耐煩,而德雷克卻堅持他的計劃毫不動搖。後來湯森成了投資人當中唯一一個相信他們的投資項目會取得成功的贊助者,而且當計劃投資的資金告罄時,他開始自己掏腰包付賬。到後來他也絕望了,他給德雷克寄去了最後一筆匯款,叮囑德雷克付清賬單就結束鑽探。這是1859年將近8月底的事。

德雷克鑽的這口井井位離石油溪只有150英尺(1英尺=0.3048米),鑽到水面以下後,溪水就往井眼裡滲透,不管泵怎麼抽,水還是不停地滲進井眼。於是,德雷克找來一根10英尺長的管子,用錘子往地下敲打,穿過砂層和黏土層,有效地隔住了水,8月中旬恢復了正常鑽井。這開創了下套管的新方式。

1859年8月27日是個星期六,那天下午油井鑽到69英尺深的時候鑽到一個襲縫,接著又下滑了6英尺。因為已是周末下午,鑽探工就停工休息了。第二天,比利大叔到鑽台時發現有一股黑色液體經管道流到水面上來了,他舀起濃厚的黑色液體看了看,立即欣喜若狂。星期一德雷克來到井台,看到比利大叔和他的兒子都守在盛滿石油的澡缸、臉盆和圓桶旁。就在那一天他收到了湯森寄給他的匯款和囑咐停工的命令。如果匯款單和停工的命令早一個星期收到的話,他是會遵照湯森的命令行事的。德雷克的鍥而不舍在恰到好處的時刻得到了回報,他鑽出了石油,鑽出了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這口井用一台蒸汽機驅動的油泵抽油,井深21.7米,日產原油35桶(約5噸),被命名為「德雷克井」。

油溪一帶的農民涌到泰特斯維爾歡呼雀躍,消息像野火般傳播四方,想得到一塊地盤開井採油的人蜂擁而來。泰特斯維爾這個山村小鎮一夜之間人口猛增、地價飛漲,成為了現代石油工業的發源地。

這是世界上首次以工業或商業為目的鑽探的石油礦脈,它標志著現代石油工業的開端。

I. 油井的原理是什麼

「採油」這個術語是指所有穿過地表,旨在發現並採集地下石油和天然氣的施工作業。一口鑽井的完鑽和壽命可以分為5個部分,即設計、鑽探、完井、開采和枯竭。鑽井口的直徑為30英寸,可供帶有鑽頭的旋轉著的鑽桿插入。在一口井完成以後,會用一套直徑略小於井徑的鋼管(套管)從地表插入井孔內,在井壁與套管之間用水泥固定。下套管的目的就在於給新鑽成的井壁提供支撐力和保護,以防來自地表和井孔內的高壓可能造成的對井孔的傷害。有了套管的隔離,井孔內的地層就可以得到保護,這樣一來就可用直徑較小的鑽具向更深處鑽進(可以鑽入更加不穩定和劇烈變化的地層)。越深入地下,所採用的套管直徑也會相應地越小。現代鑽井常常進行2到5次下套管作業,每一次的套管直徑都比前一次的直徑略小一些,每一次都用水泥膠結。在鑽井過程中,鑽機的設備可以進行鑽井液的循環,提升並旋轉鑽桿,控制井孔內的壓力,將岩屑從鑽井液中清除,並為這些操作提供實時動力支持。

一口井標準的鑽井費用

鑽井位置 標准費用(百萬美元) 淺水區 5~15 高溫和高壓區 35~50 深水區 80~110 極為困難的環境下鑽井 90~140海上鑽井所需費用與井位離岸的距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與那些使用遠離海岸線的深水鑽井設備的項目相比,那些距岸較近的淺水區的鑽井費用就要少得多。比如2007年,在北海中部,一口高壓和高溫井的鑽井費用約為350萬到500萬美元,而在墨西哥灣深水區的鑽井費用就超過1億美元。陸上鑽井相對要便宜一些,尤其在油氣田埋藏深度較淺時,這種情況下的鑽井費用低於500萬美元,若埋藏較深且鑽井難度大,則費用可達1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