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石油安全形勢加劇的成因
一、全球油氣資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權爭奪愈演愈烈,中國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有利空間可能被擠壓
對於石油在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中的戰略地位,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專家漢斯·摩根索曾經有一段較為深刻的描述:「誰能把它們(指石油)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來源,誰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資源,並且以同樣比例剝奪了對手的資源。在這個意義上,對它們的控制一向是強權分配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英國、美國,在一段時間里還有法國,在近東從事那種被適當地稱為『石油外交』的活動,即建立勢力范圍,從而在某些地區得以獨占石油儲藏。」近30年來的世界石油資源較量和斗爭史,以及未來世界石油資源格局的演變趨勢表明,世界能源生產或消費大國,特別是美、歐、俄等國家和地區及其跨國公司,將會繼續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來爭奪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戰略性的油氣資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戰爭盡管有著種種理由,但是與1990年的海灣戰爭一樣,它無論如何都是一場與「石油」有關的戰爭。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並試圖建立親美的伊拉克新政權,是為了達到多重石油戰略目標,其實質是為實現美國全球石油戰略和全球霸權戰略奠定基礎。
可以預見的是,多年來一直作為世界石油主要生產和出口地的中東、非洲、拉美、裏海-中亞和俄羅斯東部地區,必將成為未來世界油氣資源爭奪最為激烈的主戰場。目前,世界排名前20家大石油公司壟斷了全球已探明優質石油儲量的8成以上,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開採的油氣資源有利空間越來越小。而且,中國在海外的石油資源產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經濟不穩定的地區。所有這些都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和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所作的貢獻不相稱。中國必須依託大國外交、經濟合作和一定優勢的海權,在全球范圍參與石油競爭,確保在海外石油市場份額及石油運輸的安全。除了在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和我國南海等石油資源富饒地區參與競爭外,還要參與西非、拉美、東南亞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資源的開發與合作,尋求廣泛的海外油氣資源來源,以拓寬中國能源安全的國際空間。
二、世界石油需求增長中心向亞太轉移,中國將在獲取海外份額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競爭
由於石油所具有的寬沸點、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質,石油日益成為支配世界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在未來20年內石油仍將在世界能源消費中處於領先地位。近10年來,世界石油生產與消費迅速上升且大體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歐洲與10年前大體相同,其消費總量之和在世界消費總量中仍佔50%以上。而亞太石油消費則成為世界石油消費增長最迅速的地區。世界消費增長中心向亞洲地區轉移。1989~1999年,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變化不大,但地區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大戶。10年間,其消費總量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產比重卻下降了2.9%。亞太地區成為了世界能源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10年間該地區能源產量在世界生產總量中只增長了0.5%,但其消費總量卻從19.9%猛升到26.9%,增長了7個百分點,其增速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成為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增長大戶。中國和印度是亞太地區石油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印石油生產在亞太地區總產量中的比重10年中分別下降了0.4%和1.3%,而消費總量卻上升了3.3%和1.2%。
亞太地區這種石油產量比重增長滯後,消費比重卻大幅上升的反差現象,預示著該地區石油供給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對外依存度將持續擴大。這將是中國能源安全不可迴避的矛盾。能源自給能力及其需求對外依存度,是一國能源安全環境好壞的兩個關鍵標志。從1993年開始,中國成為石油進口國。此後中國的石油消費、生產、進口和進口依存度(年進口量占年消費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預測,但其計算結果大體一致,認為中國未來2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2%。
三、中國處在亞太新的能源消費增長中心,面臨著與周邊油氣資源消費大國之間的激烈競爭
近10年來,亞太地區已成為僅次於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費中心。北美洲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其石油消費量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所佔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間亞太地區的石油消費量,卻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個百分點,成為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增長大戶。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作為世界經濟中的強國、大國或增長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都是石油消費大國和凈進口國,其國內生產的石油和天然氣遠遠趕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長,石油需求和消費的自給能力很低,對外依存度不斷增高。目前,北美消費的石油約為每天2400萬桶,亞太為2000萬桶。美國、日本進口石油占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為60%和80%。其中中東原油占進口比重為:美國22%,日本98%,中國44%,其他亞太國家73%。這些國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國日益成為亞太地區新的能源消費中心。其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以及獨特的地緣政治經濟聯系,將不可避免地使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美、日等傳統消費大國之間,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展開激烈的競爭。
四、「中國石油威脅論」有所抬頭,中國公平合理參與全球油氣資源的競爭受到少數大國的誤解
近年來,中國能源進口數量不斷增加,這種增加與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及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然而,某些國家對中國日益增長的石油進口量和海外油氣資源的拓展行為表示「高度關注」和「憂慮」,甚至明裡暗裡擠壓中國的海外油氣拓展空間,應該說這不是什麼正常的現象。美國美中防務委員會在2002年呈交給美國國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在世界能源市場上正面臨來自中國日益有力的競爭。同年6月,美國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蘭克·加夫尼(FrankJ.Gaffney)在眾議院國際委員會的證詞中指出,中國能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已構成對美國能源安全的威脅和挑戰,美國與中國爭奪能源供應方面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日本也有人認為,中國未來大量進口石油將引起世界石油市場的混亂,為了維護石油安全,中國可能採取軍事手段,從而威脅地區穩定與安全。近年來,美、俄、日等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有意無意地干擾、排擠中國石油企業的對海外石油開發權公平競爭的幾個實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五、全球石油供應鏈中斷的潛在風險依然存在,國際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難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應鏈是否連續而完整、油價的波動能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仍然具有不確定性。這是未來各國石油安全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國際環境,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各石油消費大國所嚴重關切和擔憂的問題。國內外有關專家研究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國際石油供求態勢大體平衡。除非受到國際政治、地緣戰略等非商業性的劇烈爭奪而偏離正常運行軌道,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全球石油供應鏈應該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然而,全球石油供求總量能夠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價格波幅內實現連續充分的供給,則又是一回事。雖然發生石油危機的幾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別是戰爭因素,會使世界石油市場價格出現波動,增大人們預測油價走勢的難度,動搖石油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進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場格局,阻礙世界石油市場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和上漲,不僅將對諸如航空和汽車運輸等對石油依賴程度較大的行業產生嚴重沖擊,而且將使整個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受到重大影響。如果出現上述風險,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長較快的國家(包括中國),經濟增長將受到極大的打擊。
六、美國石油生產滯後,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將持續增高
美國石油消費佔全球石油消費的1/4,而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則超過50%以上。因此美國石油供給形勢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能源安全環境。美國石油產量和消費總量近10年來出現較大缺口,並且儲量也大幅下降:1989~1999年美國石油產量從4.29億噸下降到3.54億噸,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費則從7.95億噸上升到8.83億噸,上升了11%,佔1999年全球消費總量的25.9%;同期美國已探明石油儲量從336億桶降為286億桶。在已過去的10年裡,美國石油產量下降而石油消費量上升,在美國對進口石油依存度過高以及美國因近年能源生產設施老化而導致生產能力長期滯後的條件下,預計未來10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給,尤其是海灣地區的石油供給,將是美國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標,也是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慮。
2. 中石油反違章六條禁令是什麼
根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反違章禁令》規定,為進一步規范員工安全行為,防止和杜絕「三違」現象,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企業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特製定本《禁令》。
1、嚴禁特種作業無有效操作證人員上崗操作;
2、嚴禁違反操作規程操作;
3、嚴禁無票證從事危險作業;
4、嚴禁脫崗、睡崗和酒後上崗;
5、嚴禁違反規定運輸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險化學品;
6、嚴禁違章指揮,強令他人違章作業。
員工違反上述禁令,給予行政處分;造成事故的,解除勞動合同。
法律依據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反違章禁令》第二條 反違章禁令的內容
為進一步規范員工安全行為,防止和杜絕「三違」現象,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企業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特製定本《禁令》。
1、嚴禁特種作業無有效操作證人員上崗操作;
2、嚴禁違反操作規程操作;
3、嚴禁無票證從事危險作業;
4、嚴禁脫崗、睡崗和酒後上崗;
5、嚴禁違反規定運輸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險化學品;
6、嚴禁違章指揮,強令他人違章作業。
員工違反上述禁令,給予行政處分;造成事故的,解除勞動合同。
3. 疫情以來,為何國內油價久未反彈
近期,因國際油價整體處於下行,跌破了40美元/桶的地板價,國內油價也迎來了新一輪的下調。同時,這也是國內成品油價在今年內的第五次下調,這次下調再度觸及「地板價」政策。
對於有車一族來說,出行成本的下降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對於路面來說,卻是交通承載能力日益嚴峻的問題。因為用車成本的下降不但會導致人們更願意開車出門,還潛在提高了人們買車的可能性,導致汽車保有量進一步上升,從而加劇路面的擁堵。
因此,從短期來說,油價下降於國內以利好為主。但從長遠來看,油價持續走低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