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作為能源的。請問是石油取代了電力作為新動力嗎
從發明內燃機後,石油就成了主要的動力能源。電力是在電機出現之後才開始作為動力能源。
電機出現在內燃機之後,且性能更優越,因此趨勢是電力等新能源取代石油,而不是石油取代電力。
② 石油天然氣的利用歷史是
公元前數千年人類就開始利用地表的石油和天然氣,讓我們看看石油和天然氣是如何為古人所應用的吧。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伊拉克和敘利亞)距今5000年的烏爾早期廢墟,人們發現瀝青被用作建築材料。公元前700-600年古巴比倫建造的皇宮、城牆、凱旋門等建築物,廣泛利用瀝青作為粘合劑和裝飾材料。古埃及人利用溶有瀝青的香料來保存古代貴族屍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木乃伊,還將石油用於車軸作為潤滑劑使用。
公元前250年,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軍隊開始在弓箭上綁上浸過「猛火油」(即石油)的麻屑作為火攻利器,守城的軍隊也向敵人攻城的雲梯上潑灑猛火油並點燃來防守城池。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寫道:「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天陝西延長一帶。這是人類關於石油天然氣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
在公元前6000年,中東地區發現了從地表滲出的天然氣。地表的天然氣極易燃燒,崇拜火的古代波斯人因而有了「永不熄滅的火炬」。中國利用天然氣是在約公元前900年。
185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世界第一口油井,標志著石油工業的發端;19世紀末,發明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1908年,福特研製成功了第一輛汽車。汽車、飛機、柴油機輪船、內燃機車等現代工業技術成果,將人類飛速推進到現代文明時代。進入20世紀後,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發重要,被譽為「工業的血液」,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沒有石油都告癱瘓。為此,我們必須了解一些石油產品及石油加工生產知識。
③ 人類使用能源的歷史如 什麼時候使用炭,什麼時候使用
對人類能源的利用史略加考查,可以發現人類對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轉換: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導地位;第三次是20世紀後半葉開始出現的向多能源結構的過渡轉換。
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的歷史。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可分為五大階段:(1)火的發現和利用;(2)畜力、風力、水力等自然動力的利用;(3)化石燃料的開發和熱的利用;(4)電的發現及開發利用;(5)原子核能的發現及開發利用。
火,化石能源(木柴木炭,煤,石油等),電力,新能源(核能,風能,潮汐能等)。
舊石器時代是考古學中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如北京猿人。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洞穴內發現木炭、灰燼等痕跡,說明北京猿人已能利用火。從人類能利用火開始,就是能利用燃料(能源)的開始。
新石器時代彩陶的出現充分說明人類已經能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燒烤食物和燒制陶器。
農業社會開始於約4000年前。農業社會中利用的能源是太陽能系統的能源,植物能源如木材是主要能源。從廣義能源的意義上看,食物也是能源,是一次能源,人體能(人力)是二次能源,是由食物的能量轉化而來。按照同樣道理,畜力也是二次能源。在農業社會太陽能也被利用,光利用(照明)和熱利用(取暖、海鹽製造等);風能也被利用,如風車和帆船。在農業社會,水能和地熱也曾被利用。古時有將水能轉換為機械能的設備,如水輪泵和水磨等,用於提水灌溉和磨面。用溫泉水沐浴是利用地熱的例子。在漫長的農業社會,能源結構幾乎沒有多大變化。
木材的來源是砍伐森林。由於生產發展,人口增加,人類長期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導致自然生態問題,同時引起木材資源的匱乏,導致農業社會的能源危機。
18世紀前,人類只限於對風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長期占據首位。蒸汽機的出現加速了18世紀開始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煤炭的大規模開采。到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能源轉換。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佔24%,1920年上升為62%。從此,世界進入了「煤炭時代」。
煤可以用作燃料,早為人們知曉。但是由於煤又黑又臟,開采又較困難,人們不喜歡使用。14~16世紀木材短缺已嚴重威脅西歐和北歐人民的生活,1700年首先在英國決定以煤代替木材作為能源基礎,以後逐漸擴展到歐美各國。這為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提供了能源條件。工業革命在十八世紀60年代始於英國,工業社會迄今約250年。與漫長的農業社會相比,這是很短暫的。但是,在這250年中,工業生產發展異常迅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段時期,人類使用的能源結構發展變化很快。
19世紀70年代,電力代替了蒸汽機,電器工業迅速發展,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逐漸下降。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占居首位,世界進入了「石油時代」。1979年,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比重是:石油佔54%,天然氣和煤炭各佔18%,油、氣之和高達72%。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轉換。
十八世紀末出現的以煤為燃料的蒸汽機,推動了機械化的工廠逐漸代替手工業工場。在十八、十九世紀,煤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能源。十九世紀中葉人類又開發了石油。185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鑽成了第一口現代化的石油井,開發了第一個油田。十九世紀末以後相繼出現用汽油作燃料的汽車、飛機,用柴油作燃料的內燃機火車和內燃機輪船。柴油還用於火力發電。石油逐漸超過煤炭成為二十世紀的主要能源。以後,天然氣的利用也被重視。電能也是在十九世紀被人類發現的。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磁鐵同導線相對運動時,導線中有電流產生,從而開辟了一種新能源——電能,人類利用電力的大門由此開啟。十九世 紀70年代人們發明了直流發電機,1882年建成第一座火力發電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又有人成功建立了水力發電站。從此,電力逐漸成為人類廣泛使用的能源,各部門廣泛使用電力進行生產和工作的電氣化成為經濟現代化的標志。
人類在二十世紀40年代又發現了原子能。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核能的和平利用登上歷史舞台。
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是近現代的主要能源,因此人們把近三百年(從1700年算起)或二百五十年(從工業革命算起)稱為化石能源時代,以區別於原始太陽能時代。
但是地球上石油的儲量有限,石油的大量消費,使能源供應嚴重短缺,世界能源向石油以外的能源物質轉移已勢在必行。世界能源正面臨一個新的轉折點。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已開始從石油為主要能源逐步向多元能源結構過度。新能源包括地熱、低品位放射性礦物、地磁等地下能源;還包括潮汐、海浪、海流、海水溫差、海水鹽差、海水重氫等海洋能和風能、生物能等地面能源;以及太陽能、宇宙射線等太空能源。在這些能源中,核能是最有希望取代石油的重要能源。
④ 煤是史前植物變的,那石油是史前動物變的嗎
煤和石油是人類生產活動中兩種最重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前者被比作工業的糧食,後者則被比作工業的血液。煤和石油都是化石燃料,它們的主要成分都為有機物,這意味著它們最初都應該是由早期地球生命演變而來。那麼,煤和石油具體是怎麼形成的呢?
(2)生物成油理論
由於科學家在石油中發現過很多生命的跡象,所以更多科學家支持生物成油理論。研究表明,石油最初的來源為細菌、藻類和浮游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沉入海底和湖底,它們的遺體被泥土覆蓋,形成泥質沉積物。
由於泥質沉積物會被更多的泥沙所掩埋,這會導致溫度和壓力逐漸增加,泥質沉積物開始轉變為岩石。生物的遺體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慢慢地演變成了石油和天然氣。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油和天然氣向上遷移到沉積岩盆地中,並被困在其中,形成油田和氣田。地球上的每一個油田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像地球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一樣,也沒有兩個油田包含完全相同的液體。
不像煤炭的形成需要特殊條件那樣,石油的形成只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能要數千萬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石油是可再生能源。只是由於人類開采和使用石油的速度大於石油形成的速度,所以石油也會面臨枯竭的問題。
⑤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又是誰最先利用石油做能源的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死亡後的遺體隨著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長年累月地一層層堆積起來,跟外界空氣隔絕著,經過細菌的分解,以及地層內的高溫、高壓作用,生物遺體逐漸分解、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
中國
西漢是我國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時期,煤的顏色黝黑,狀似石頭,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烏金、石黑丹等名稱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約公元前五世紀)的山海經·五藏山經說,女床之山女幾之山多石涅女床之山在今陝西,女幾之山在今四川,說明當時這些地區已經發現了煤,這是我國關於煤的最早記載.
西漢時,我國開始開採煤礦並將煤用作燃料,史記·外戚世家記 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後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 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進山採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 下百餘人盡壓殺,說明採煤的規模已經不小.解放以後,在河南鞏縣 鐵生溝和鄭州古滎鎮等漢代冶鐵遺址中,又發現了用於冶煉的煤塊以及用煤末摻合粘土石英製成的煤餅,照一般情況看,煤用作冶煉燃料 應該比一般燃料晚,使用煤餅又要比使用煤塊晚,可見西漢使用煤已有較長的時間.
北魏酈道元水經·河水注引釋氏西域記中,有我國古代用煤冶鐵的最早記載: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屈茨即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內,那裡冶煉的鐵,可供當時新疆一帶的36個國家使用,足見採煤冶鐵的規模相當可觀.
北宋末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開采和廣泛使用煤,煤已較為普遍地 用於冶鐵和制瓷的燃料,有的地方煤還代替了柴草,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宋代的煤礦開采,已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明代的採煤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已出現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礦井塌陷 的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國家.在歐洲,公元315年才有關於煤的文字記載,比我國的文字記載晚了約800年;英國在公元13世紀才開始採煤,比我國晚了約 1400年.
我國最早發現、開采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要從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經》中有「上火下澤」、「澤中有火」等記載,說明可燃的天然氣在地表湖沼水面上逸出氣苗.
1900多年前,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商奴,有洧水,可蘸」,是說在陝西延安一帶的洧水(即清澗河)水面上有像油一樣的東西可燃燒.
公元267年,晉朝張華著《博物志》記載:「酒泉延壽縣南山泉水中漂有石油,採集後用作潤滑車和燃燒照明.」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關於歷史中我國人民認識、利用石油、天然氣的記載有很多.
自魏晉以來到唐宋(公元7?13世紀)的史籍中的記載;在甘肅酒泉、新疆庫車以及准噶爾盆地南緣等地都發現了石油,其古稱為石漆、石脂水、火油等.
「石油」這一名稱最早見於900多年前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的著作《夢溪筆談》.書中曰:「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脂水即此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大約距今2000年前,在中國西北地區人們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然(燃)之極明」,遂收集盛入容器,用以點燈.北魏酈道元(公元466/472?527年)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車及水碓釘甚佳」的記載(註:、車轂中鐵也,即車軸.此句意為:用原油塗在車和水碓的軸承上,甚好).唐、宋以來,用石油製作「石燭」和墨.北宋時,京城開封出現了煉制「猛火油」的作坊,所產的猛火油主要用於軍事.
最早的採油井也是在宋代就已出現.據元朝初期的《元一統志》記載,「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
我國四川人民最早利用天然氣煮鹽是聞名於世的.晉朝常璩(音「渠」)在《華陽國志》中記載了2200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四川臨邛縣勞動人民鑽井開采天然氣煮鹽的情景:「有火井,夜時光映上眼.欲其光,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光躍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終日不滅也」.四川自流井氣田的開采約有2000年歷史.據統計,在古代文獻中至少記載了四川盆地有20個縣發現和利用了天然氣,在古代中國有19個省市有發現天然氣的記載,發現地域遍布全國.發現天然氣之早,數量之多稱著於世.
到公元13世紀,人們開始對四川自貢、富順和榮縣一帶的淺層天然氣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突出的是自流井氣田的開發,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開採的天然氣田.到明朝中期(16世紀中葉),自流井天然氣的開發規模已相當龐大,而且用竹筒和木頭製作了輸氣管線,總長達二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