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原油運輸為什嗎大部分業務交給國外油輪(中國的原油進口運輸量大,但90%的份額都需要國外的船隊運輸)
一方面是歷史原因形成的
我國原油大體上應該是1995年左右才開始有一定規模的凈進口,當年原油產量1.5億噸、消費量1.6億噸,1000萬噸左右的進口規模,2000年凈進口突破5000萬噸、2003年突破1億噸、2006年突破1.5億噸、2010年突破2億噸,後期增長速度更快
另一方面受到行業特點的影響,海運這個行業是個退出很難的行業,上一波航運高峰前(2004年前),運能供給存在過剩。
現在應該沒有90%這么高的份額由國外船隊運輸了
中國的中遠、中海、招商輪船、長航幾大油輪船隊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了
⑵ 中國油氣進口過度依賴外籍油輪運輸,受制馬六甲海峽
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我國原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和非洲。2008年上述兩個地區的進口量約占我國原油進口總量的66.98%。由於地域的原因,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渠道是海上油輪運輸,其中90%左右要依靠外籍油輪運輸,而且80%的進口量要通過世界上最不安全的馬六甲海峽。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輪船約60%是為中國服務的船隻。本國船運公司承擔的10%左右的運輸任務還大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目前承擔中國90%份額的外國航運公司包括歐洲、北美洲、亞洲等各大航運巨頭。如丹麥的馬士基,日本的日本郵船、川崎汽船、商船三井,以及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地的航運公司。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所承運的份額更少。而這兩條航線所在地區局勢一直不太穩定,恰恰又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航線;從供應鏈的角度而言,也是風險最大的航線。
我國兩大石油進口商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沒有自己控制的油輪船隊,大部分運輸任務是由外國公司來承擔的,船型多為蘇伊士型油輪。從能源安全形度來看,國內航運企業承擔的能源運輸比例太低,石油運輸極易受制於人,一旦戰爭爆發或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時,石油供應安全將面臨極大威脅。
為了抵禦現在的海運風險,中國正在積極地尋求在俄羅斯、中亞的陸地運輸管線和印度洋的入海口。俄羅斯和中亞的陸地運輸將實現我國石油進口方式的多元化,而獲得印度洋的入海口,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國的海運風險。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周邊很多潛在的運輸線路先後受到關注,其中包括中哈石油管線、俄羅斯遠東泰納石油管線、中緬油氣管線和中巴石油管線等方案。
⑶ 我國石油運輸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從中東運來的是靠海洋運輸,從俄羅斯運來的是管道運輸。鐵路運輸是沒有的。
⑷ 中國跟俄羅斯那麼近,為什麼不全部原油依靠俄羅斯進口,反而還要遠赴重洋到中東輸入石油
因為人家俄羅斯也不傻,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會讓你中國控制俄羅斯的出口市場的。所以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要出口歐洲、出口日本韓國,不可能全賣給中國的。
當年中國修築「安大線」,希望把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油田的油全運輸到中國,人家俄羅斯寧願繞遠路,也要優先鋪設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的石油管線(安納線)——因為安納線的石油不僅可以出口中國,還可以出口日本和韓國。
可以看看安納線比安大線繞了多遠——但是俄羅斯寧願多繞路,也不願意只修安大線——就是對中國不信任,更不願意把石油全賣給中國。
當然,這裡面還有日本鬼子在搗鬼,日本人願意把修安納線的錢全出了,也絕不願意俄羅斯修安大線。
所以,你想完全依靠俄羅斯市場來解決能源問題,實在是太一廂情願了。
⑸ 石油輸出港為什麼要建在在海灣地帶有哪些地理優勢
海灣地區風浪小,利於船舶的停靠;海灣地區位置大,適合建港口;海灣地區對外海運交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