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東石油美元有多少
擴展閱讀
法國香水出廠成本多少錢 2025-02-12 04:59:04

中東石油美元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8-17 00:15:59

A. 為什麼說中東的石油在世界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從蒸汽時代的走向了電氣化時代,燃料從以煤為主到以石油為主。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石油,可以說離開了石油世界經濟將瞬間崩潰。而石油資源的分布極度的不均衡,世界石油的近3分之2在中東地區,而石油消費的百分之95以上在中東以外的地區。這就造成大量需要石油的消費國需要從中東地區進口大量的石油。所以中東地區對於那些石油消費大國來說,一個有保障的中東石油地區是事關他們國家利益的事情。上世界50年代到70年代是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但是這個發展進程卻在73年戛然而止,因為中東石油國家為了抗議西方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支持以色列,宣布石油禁運和暫停出口,造成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從不到3美元漲到了13美元。西方國家的經濟陷入停頓,以致後來除了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再也沒有恢復到73年之前的黃金時期。由此可見中東石油的巨大威力。

B.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

這次石油危機對美國等少數依靠廉價石油起家的國家產生極大沖擊,加深了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1974年的經濟增長率,英國為-0.5%,美國為-1.75%,日本為-3.25%。但發動石油戰爭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此增強了經濟實力,數百億石油美元流向中東據統計,僅提價一項,就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
自從發現石油以來,中東人的命運就開始改變了。特別是經過這次石油危機之後,巨額財富潮水般湧入中東,彷彿一夜間,中東產油國就從赤貧過渡到了暴富。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的政府財政收入,1971年只有14億美元,而石油危機爆發後已超過1000億美元。隨著石油美元滾滾而來,中東產油國過去幾十年間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資金投入和超過尋常的建設規模,開始了全方位的經濟大開發,大幅增加國家福利待遇。這一地區現代工業初具規模,沙漠農業搞得有聲有色,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由於財政收入增加,中東產油國紛紛把財政盈餘用於償還國內債務和建設基礎設施。在沙特和阿聯酋等海灣國家,外國企業參加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繼開工,項目融資的資金需求十分龐大。在沙烏地阿拉伯,單是電力項目,十餘年就需要1000億美元資金。富裕的海灣國家是其它阿拉伯國家出口商的最大市場,也是其它阿拉伯國家資本和投資的主要來源。
這次危機之所以影響大,有多種原因。一是大大出乎美、歐、日政治家的預料。二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過於依賴石油,過於依賴中東石油,經不起風浪。三是時機問題,正趕上戰後又一次西方經濟衰退的來臨,石油禁運、漲價,經濟衰退產生了「復合效應」。
這次危機也使阿拉伯產油國本身受很大損失。減產禁運使他們大大減少石油出口,減少了市場份額。可見,石油武器也是雙刃劍,不可多用。

C. 會成為下一個迪拜嗎甘肅小城發現78.8億噸大油田

現如今,石油代表的就是財富,擁有豐富石油儲量的國家和地區,無疑是坐擁在金山之上,比如頭頂一塊布全球我最富的迪拜。在許多人的眼中,迪拜個個都是土豪,而縱觀迪拜的發展,石油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原本只有4000平方公里的小漁村,最後卻憑借著強勁的石油出口貿易和寬松的金融投資政策,漸漸成為了著名的財富之城,也是中東地區的經濟和金融中心。

其實我國也有這么一個城市,一點也不遜於迪拜,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高達78.8億噸,這個儲存量到底有多牛呢?這個總量直接占據了我們整個國家的1/5,能讓我國用十年還綽綽有餘,那麼這個城市能否成為下一個迪拜?

2022年3月,一項重大的能源勘探結果在 社會 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通過過去一段時間的探測挖掘,在我國甘肅省內發現一座特大油田,在相關專家初步的判定中。這座油田儲量就已達40億噸以上,隨後在工作人員不斷 探索 中,油田實際儲量數據還在不斷更新上漲,據最新數據顯示,已經有78億噸以上。如果這塊油田得到良好的開發利用,不僅能給當地的經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還能成為第二個迪拜。

這座城市就是甘肅省的慶陽市,很多人沒聽說過慶陽這個名字,但是對甘肅省卻很熟悉,甘肅省位於黃土高原,地圖上也不起眼。其實黃土高原並非只有黃土,隨著千萬年的累積,黃土之下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很多煤炭和石油都是在黃土高原發現的,而慶陽這個城市本身就處於黃土高原腹地。據專業人士的 探索 評估,慶陽這塊油田內的石油儲量高達78.8億噸。大家對這個數字的概念可能不是很直觀,只能想像出很多很多石油。為了豐富大家的想像,很多網友特意做出了恰當的比較,這70多億噸的石油約等於575億桶,這么多桶石油如果讓一個人在那數,恐怕這輩子是難數完了。如此龐大的石油儲量,直接讓他一躍成為世界上儲量最大的油田。除了石油資源外,在慶陽地區還發現了很多天然氣資源,這些天然氣同樣也是以億為單位的。

很多人看到慶陽有如此多的能源,認為這個城市一定很發達。其實不然,慶陽作為甘肅省的一個地級市,不僅位置偏僻,而且經濟發展也很一般,城市的主要經濟來源依靠耕地,在發現油田之前,慶陽依靠自身的土地資源豐富以及當地氣候降水量多,在農業種植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農業發展在這座城市深深紮根,但僅憑農業職稱總是缺少些活力。慶陽的瓶頸很明顯,就是經濟產業單一。然而這次特大油田的發現,慶陽可以憑借石油打個翻身仗,之後的經濟發展也讓很多人看好。

油田是發現了,但隨後的石油開采又面臨著一個尷尬問題,面對慶陽油田接近80億的儲存量,很多人歡欣鼓舞,以我國現有的開采技術,開采他簡直是小菜一碟,可是成本卻讓人沉默。我國油田開采成本一直是居高不下,有時甚至會超過石油本身的成本,這也讓很多專家頭疼。一項技術如果無法控制好。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發展,石油也不例外。現在我國每開采一桶石油的成本大約是50美元,如果是海上開采,則成本再增加十美元。我們再對比國際石油價格,很多時候國際石油價格每桶也就50至60美元,成本等於售價。那麼為什麼國外的開采成本這么低廉呢?對於中東石油大國來說,開採的成本都在三至五美元之間。這主要是因為國外的地質條件與我國不同。中東和美國多是海相沉積,而我國多為陸相沉積。打個比方來說,他們的油田就像一瓶汽水,輕輕一擰就自己往外噴,可中國的油田卻像碎成渣的餅干,弄一塊少一塊的,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惡劣的,但也屬於困難模式了。

中國缺少石油, 歷史 悠久,按照傳統的石油地質理論,石油僅僅由海洋生物生成,這也就是海相生油理論。1913年,美孚石油公司組織了一個調查團,到中國的山東、陝西、河南、河北、甘肅、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進行勘探,調查結果一無所獲。據此,美國的一些專家教授給我們下了結論,我們沒有中心生態海相沉積。換句話說,因為中國的地質地貌構成多為陸相,大家都認為是產不出石油的。

但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地質學家和石油勘探專家就是不信這個邪。所以,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一個足以載入 歷史 的時刻,大家喜悅、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標志著當時的中國已經可以開始實現石油基本自給自足,用當時人們的一句話就是要把貧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中國的高速發展對於石油的依賴程度非常高,看看我們周圍的衣食住行,現代化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石油及其副產品。可隨之而來的就是兩難境地,一方面儲藏量不算高,一方面消耗量非常高,所以能源方面的危機讓我們不敢掉以輕心。如今慶陽油田的發現也讓作為石油消耗大國的我們在能源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下面我們來看看迪拜和慶陽相比,它的成功經驗又是什麼呢?面向波斯灣的迪拜給人以十分華麗的感覺,我們經常會在手機上看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林立。各種奇形建築令人驚嘆,老百姓也富得流油,開大奔的可能都是窮人,這些迪拜人平時在家養老虎成風,甚至當乞丐可能都要月入數萬元人民幣。這座阿聯酋人口最多的城市地處中東的中央地帶,是在沙漠中蓋起來的城市。在迪拜早期發展過程中,石油的開采與銷售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後來的迪拜逐漸進行自身的經濟轉型,從依賴石油到現在的全球重要 旅遊 城市、貿易之都和中東金融中心,可以說迪拜的強大已經不再依靠石油,現在的石油產業在迪拜的GDP佔比已經到了5%以下,人民傳統印象中的靠石油換錢的迪拜已經漸行漸遠。面向大海,擁有海岸貿易,處於中東的中央地帶、便捷的海上交通樞紐,這些是慶陽所沒有的劣勢。

但是慶陽如果發展 旅遊 業可能不會比迪拜差,處於黃土高原風景最優地帶之一和有著較久遠慶陽完全有實力去開發 旅遊 ,但是這還需要有關部門進行統籌,拿出魄力去實干。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如何利用好手中的資源去發展不同類型的經濟,對於慶陽這個年輕的資源城市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東北地區也有很多資源型城市,比如大慶油田、鞍山鋼鐵、撫順煤礦、阜新煤礦等等,這些城市都曾經十分輝煌,有的在上世紀50年代還是直轄市,可是後來由於沒有做好經濟轉型,有的變成了資源枯竭型城市,比如撫順和阜新,有的產業相對單一,甚至也面臨坐吃山空的情況,比如大慶和鞍山。慶陽一定要合理的規劃手中的石油和煤炭資源,有計劃開採的同時,卻合理的布局接替產業,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外,石油作為國家的戰略資源,不會大量的開采,比如美國的油田和鐵礦都留有大量的儲備。不去開采,以備不時之需。慶陽手裡這78.8億噸油田也是我國的寶貴資源,一定會被合理的利用。要想成為下一個迪拜,慶陽可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D. 國際原油歷史最高價是多少

已知的原油歷史最高價格是在2008年7月11日,中東局勢持續緊張導致市場擔心全球原油供應不足,紐約油價盤中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
【拓展資料】
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原油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人類正式進入石油時代是在1867年。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40.4%,而煤炭所佔比例下降到38.8%,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建國以來,中國社會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迅速邁進,對能源的需求節節攀升。石油消費量從建國初的100多萬噸猛增到2012年的4.9億噸,後者是前者的近500倍,位列世界第二位。
油氣資源支撐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需求的增長和石油貿易的擴大起因於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使用。一戰以前,石油主要被用於照明,主要產油國美國和俄羅斯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國。在一戰中,石油的戰略價值已初步顯現出來,由於石油燃燒效能高,輕便,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0世紀20年代,由於石油成為內燃機的動力,石油需求和貿易迅速擴大。據王亞棟的統計,到1929年石油貿易額已達到11.7億美元。該時期國際石油貨流的流向主要是從美國、委內瑞拉流向西歐。
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

E. 歷史上哪年油價最高

目前,國際市場原油計量單位一般為「桶」。1桶約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烏地阿拉伯34度輕質原油計算,一噸約合7.33桶。

現代石油工業誕生後的約一個世紀里,美國始終壟斷螞乎著國際石油市場。二戰後,中東石油產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漸從北美轉向中東。這一時期原油價格低且平穩,1945年原油標價為每桶1.05美元,1960年為1.90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採取了減產等舉措,使油價在不到3個月內從每桶約3美元猛升至約11美元,從而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導致全球出現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劇變使其石油日產量從580萬桶猛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市場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飆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對伊朗開戰,油價漲至每桶38美元(按照實際購買力,這一價格相當於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從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

1982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開始實施生產配額制,力求「乎物知限產保價」。但這種做法導致歐佩克成員國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價格戰歲消,油價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瀉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灣戰爭爆發,其間國際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突發,歐佩克由於錯誤地判斷形勢決定增產,導致油價暴跌。1998年底國際油價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

1999年3月,國際油價開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油價進一步攀升。2004年以後,油價漲勢一發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價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F. 國際油價運動軌跡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價格從每桶約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歸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約40美元。從供求關系和油價變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油價運動軌跡,大致可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45年到1959年,國際石油工業恢復發展,中東石油出口地位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波斯灣取代美國墨西哥灣,成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價體系改為以沙烏地阿拉伯輕油價格為基準。
第二個階段:從1960年到1972年,石油輸出國組織初創,產油國團結維護油價。長期以來,俗稱「七姊妹」的西方國際大石油公司低價攫取石油資源和壟斷利潤。1960年,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等國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標價恢復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個階段:從1973年到1981年,產油國奪回石油主權,「石油危機」引發油價暴漲。1971年8月至1973年6月,為彌補因美元貶值給產油國造成的損失,歐佩克與西方各石油公司談判,先後達成兩個日內瓦協議,奪回了油價決定權。1973年以後,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引發油價暴漲。
第四個階段:從1982年到1990年,供大於求引發油價暴跌,歐佩克與非歐佩克建立協調機制。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1988年4月,歐佩克成員國與非歐佩克成員國初步形成協調機制。
第五個階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經濟低迷,歐佩克重新主導石油市場。這個時期,世界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9·11」事件後的經濟衰退,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為防止油價進一步下跌,歐佩克國家達成了從2002 年1月1日起進一步減產150萬桶/日的一致意見。在這一時期,歐佩克的產量政策對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主導作用。
第六個階段:2003年至今,供求關系脆弱,市場進入「亞臨界」狀態。2003年以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加快,世界石油市場供求關系處於脆弱「平衡」或面臨失衡的「亞臨界」狀態。
回顧國際油價發展歷史,石油價格大致可劃分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價、15~20美元/桶的低油價、20~40美元/桶的常規油價、40~80美元/桶的高油價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價等五個區間。

G. 美國如何控制石油價格

【 網路文庫】: 2008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石油價格最低跌至33.87美元/桶,而2009年初,石油上漲至70元/桶,國際石油翻番僅僅花了不到半年;更為稀奇的是,2011年石油價格最高到達127美元/桶,而2012的價格只有95美元左右。可想而知,石油價格的變動速度之快。

那你們認為石油價格的變動是由什麼決定的? 經濟學認為價格的變動是由供需決定,但是我們發現中東是最大的石油地區,那你們試想一下決定石油價格的主要應該是中東地區了,或者說是歐佩克,可是很遺憾的是他們根本沒有價格的制定權,這還有個數據,2008年12月15號,歐佩克看到當時油價跌到40美元/桶,他們想拉抬油價,就一天聯合減產420萬桶,減產的當天,油價不漲反跌,跌到37美元/桶。我也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們,真正掌握這個價格控制權的是美國。
那美國又是如何掌握石油價格呢?

我們先看看我們國內要控制價格是怎麼樣控制的?我們就簡單說說,「豆你玩」吧(圖解) 第一, 建倉;第二,控制經銷商;第三,輿論製造;第四,對敲。

當你明白我們國內炒家控制價格,你就很容易明白美國是怎麼樣控制石油的,美國同樣具備了四個條件,第一,資金雄厚,石油存量巨大。第二,控制中東石油出口,甚至許多國家的出口,這方面是比較難做到的。第三,輿論製造。第四,通過期貨市場又大賺一筆,在這點上中國,甚至俄羅斯,還有許多大國不知道吃了多少虧。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石油的出口應該是有歐佩克來決定的,可是我們都錯了,美國憑借他的霸權主義,控制了大部分的石油,相信大家都了解伊拉克戰爭的真實目的吧,當然是為了石油,但是美國為什麼不去打其他國家呢?很大一個原因是伊拉克在石油上不服從美國的管理,伊拉克生產大量石油他不按美國要求的出口,而是自己儲存起來,所以美國就很不爽,找各種借口征服你,讓你變得聽話。2011年,中石油取得了伊拉克油田的一個大合同,可以有開采權。

但調研後發現,這一切都是美國在後面的主導。過去伊拉克開採油田都是拍賣,拿到之後可以隨便開采,然後該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自從美國拿下伊拉克之後,不是這樣了。中國、英國或者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想開採石油的話,必須和伊拉克的南方石油公司合作,而其背後就有美國。怎麼合作呢?比如這次中石油去開采,他只給你加工費,殼牌要求7.98美圓一桶,南方拒絕;中石油和英國石油公司合作提出3.99美圓一桶,南方照樣拒絕;最後我們只有以開采一桶2美圓的價格接受。中石油變成了打工仔,也就是說你的利潤不可能超過2美圓一桶,幾毛錢了不起了。中國雖然拿到了開采權,但是最後等於是以2美圓一桶賣給南方石油公司,他們連開采成本都省了,然後美國再從南方手裡賣,至於價格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迪拜危機,迪拜危機主要是迪拜還不起債務。迪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一,並且是第二大國家,他們關系就是國與省的關系,而阿聯酋最大的省是阿布扎比,很有趣的是,美國製造迪拜危機只是項庄舞劍,意在阿布扎比,迪拜有個國企叫迪拜世界,在債務危機發生前,它被稱為「日不落企業」,在2010年,資產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城市,到處買港口,在國際收購大量股權,但是,這個企業在2008年,總收入才30億美國,純利潤只有兩億美元,可是迪拜世界卻借了美國等銀行的3000億美元搞建設項目,並且還用了阿布扎比的大油田做為抵押,最後迪拜的虛假繁榮終於消失,還不起債,所以就把阿布扎比大油田拿去抵債。從而,美國就又控制了一大油田。這個過程比較復雜,所以在這也不多講。

其實還有好多油田都是通過這些方法取得控制權,還有大部分的油田都是跟美國合作的,這就控制了石油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