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舉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對能源安全產生的不利影響
應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可能帶來的影響舉措有: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減小對外依存,加強高效利用研發技術,革新高能耗企業,減少能源損耗、浪費等。
應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的具體舉措:
1、鼓勵加大海工裝備投資,開發海洋油氣資源。在當前國內工業「糧食」供應過剩且「血液」多靠外輸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措施。一方面,加大海洋工程裝備的投資建設可以拉動國內鋼鐵需求,尤其是高強鋼、耐腐蝕厚鋼板、高強管線鋼、低溫鋼板等高性能鋼材的需求,也有助於鋼企加大技術改進,優化產品結構。另一方面,有利於我國拓展資源開發渠道,通過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來擴大能源供給渠道,保障國內能源需要;
2、加速推進原油期貨上市,爭取油價話語權。目前全球石油定價基準的主要參考是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和紐約輕質原油,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卻在這一重要能源的定價上尚無話語權。盡管近日國內原油期貨的設計草案已公布,上市進程有所加快,但業內認為其真正上市仍需時日。考慮到國際原油市場的復雜多變,隨著國內石油進口量的持續增加,加速推進原油期貨上市,早日爭取獲得我國在石油定價方面的話語權顯得尤為重要;
3、利用國際油價下跌之際,加強戰略石油儲備。隨著我國第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工程的陸續完工,注油工作也在逐步開展,然而2011年下半年起國際市場油價持續上揚,考慮到成本因素,此間並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的戰略石油儲備。而今,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滑,尤其是國際原油價格的連續下調,相關部門可考慮把握時機逐步加大戰略石油儲備的注油工作,確保較低成本下完成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
4、大力發展清潔新能源及節能產品,調整能源需求結構。中長期而言,多方發展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同時積極開發如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等節能環保新產品,不斷調整能源供給與需求結構才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❷ 中國對外依存度過高所帶來的問題
目前中國好多物品需要進口,但必需品糧食、天然氣、石油等依存度過高,對社會發展速度大大限制。
❸ 我國石油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哪些方面
我國石油貿易行業發展及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亞太國家經濟持續發展,亞太地區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筆者通過大量的經濟數據,對目前國際石油貿易的狀況進行了分析,並對我國石油貿易發展態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認為當前我國建立石油期貨及加大石油戰略儲備對於強化我國石油安全戰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國際原油貿易狀況
亞洲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者,佔世界原油進口的47%,美國及歐洲地區原油需求的停滯、萎縮,促使亞洲在全球原油貿易的佔有率上升。預計2011至2016年,亞洲原油需求及煉油能力增長,將推動亞洲原油及油輪的需求。亞洲煉油能力的迅速增強滿足了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煉油能力的提升將推動亞洲原油進口的增長。
油價大幅波動,我國原油定價處於被動狀態。WTI油價從2011年年底的99.65美元/桶提高至109.91美元/桶,2012年6月WTI油價降低為77.69美元/桶。布倫特油價由106.51美元/桶上升至126.47美元/桶,2012年6月降至91.35美元/桶。由於布倫特原油期貨的流動性很好,而場外市場上布倫特原油與迪拜原油的價差交易也很活躍,所以目前WTI原油期貨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已經成為北美和歐洲的原油定價基準,亞洲的原油貿易大多數參照迪拜原油的現貨評估價格,但迪拜原油的價格依賴於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與場外市場交易的布倫特原油與迪拜原油的價差,亞洲地區缺乏一個獨立的、權威的原油定價基準。
我國石油貿易的現狀
我國石油消費年均增長7.3%,20年間石油消費增長近2.8億噸,占亞太地區石油消費年增長量的50%,佔全世界石油消費增長量的35%。石油消費佔世界的比例已經超過10%,消費量和進口量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進口原油是石油貿易的主要方式。2011年中國的石油貿易量達3.33億噸,其中進口3.0億噸,出口0.3億噸;進口中,原油為2.5億噸,占進口總量的83%,出口中,石油產品為0.3億噸,占總出口量的92%。
進口來源呈現多元化態勢,中東仍為主要來源地。1995年我國進口來源地主要為中東、亞太、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方。2011年中東石油來源增加,沙特增長明顯,目前為第一大供應國;來自亞太地區的進口減少,主要受資源增加有限,以及當地需求增長影響;拉美和非洲進口有較大增長。
進口石油產品以燃料油為主,2011年中國進口石油產品5216萬噸,其中燃料油2683萬噸,佔51.4%,地煉原料和船用燃料的增長支撐燃料油需求,液化氣、石腦油、潤滑油、瀝青、石油焦等產品,進口量維持在300-500萬噸的水平。
出口石油產品以汽油、煤油和燃料油為主。2011年汽油、煤油和燃料油出口量占石油產品出口量的69%。汽油出口主要是為了平衡市場供需。
我國石油資源安全系數低,對外依存度高。201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6.5%,首次超越美國的53.5%。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會快速上升。石油對外依存度過高,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油價定價處於被動局面。國際油價去年大幅攀升,布倫特年均油價達到111.23美元/桶,漲幅高達39.9%,創有史以來最高水平。
運輸渠道多元化,主要體現為海上運輸為主,陸上管道運量增加,中俄、中哈、中緬管線將成為我國陸上石油進口的重要來源。
中下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進行石油貿易的關鍵
中下游設施主要包括煉油設施、倉儲設施、物流設施三類。首先,煉油設施。由於交易品種有成品油,因此需要煉油設施對原油進行加工。
其次,倉儲設施。交易的原油和成品油都需要倉儲基地,目前,新加坡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亞太最大的石油倉儲物流和交易中轉基地,新加坡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石油貿易中心和第一大船用燃料港口。在國內,倉儲行業快速擴張,倉儲行業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化,三大集團、地方港務集團、外企、民企、甚至國有投資公司等依託一體化經營、地方資源、資本優勢等紛紛介入,油庫建設規模大型化,石油企業、民企紛紛介入原油商業儲備建設,專業化倉儲企業網路化擴張,同時,由於土地岸線緊張,倉儲項目具有的資源屬性日益增強,吸引了更多企業的進入。造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專業第三方石化倉儲運營商將成為行業主流,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完全獨立倉儲公司,其核心業務是建造、運營碼頭及倉儲設施,為外部客戶提供倉儲中轉服務。第二類是存在「內部業務」的專業運營商,倉儲為獨立運營的業務板塊,但母公司從事石化、運輸、港口等相關業務;第三類是大型石油公司,主要是為自有煉廠配套碼頭及倉儲設施,偶爾也提供對外倉儲服務。第四類是油品貿易公司,為自身貿易活動而參股投資第三方倉儲設施。
最後是物流設施。交易的原油和成品油需要通過完備的物流網路進行配送,亞太地區在這方面比較薄弱。
未來可能發展取向
1.加快推進原油期貨市場建設,提高油價定價的話語權。長遠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國內外石油市場的聯動性將顯著增強,價格風險上升,因此,有必要建立我國石油交易市場,提高國際石油市場的定價權。2.加大石油儲備建設,建立並完善成品油商業儲備和應急供應體系,應對國際油價波動風險和對其資源緊張的能力。
❹ 國際石油階格上漲,對我國的國際貿易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國際油價上漲,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繁榮。簡單的道理,逐利的一般投資者心理!
❺ 2018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是多少
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70.9%。
據中石油最新公布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的原油產量預計為1.89億噸,同比下降1.3%,已經是連續第3年錄得下降。而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跌,煉油的利潤越來越少,所以在2016年原油產量跌破2萬億噸後,中國原油產量出現了三連跌。
中石油預計2019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還將上升,也就是說中國還會加大原油進口。
(5)石油對外依存度高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個國家的進口和出口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的比重被稱為該國的外貿依存度。外貿依存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和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經濟發展戰略的許多構成要素,並對其國際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
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激發他國與中國的經貿沖突,並為中國威脅論提供口實。這必然惡化我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需要我們認真應對。
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將加大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和政治風險。當世界經濟發生劇烈波動和國際政治出現重大事件時,中國經濟將會受到事先難以預測的打擊,事態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我國獨立決策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外依存度
❻ 油價上升對國民經濟及股市有什麼影響
與經濟有關聯!能源牽一發而動全身。
高油價與中國經濟
目前中國進口原油已佔總用量的三分之一,國內原油的定價已基本與國際市場同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必將導致國內油價的上升。專家認為,石油價格上漲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是不利的,初步估計今年高油價將拖累GDP下降0.7至0.8個百分點。若我國對國際石油依存度繼續提高,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
據有關歷史資料統計,國際石油價格每上漲1%並持續一年,中國GDP平均要降低0.01個百分點。1999年國際油價上漲10.38%,中國GDP下降0.07個百分點;2000年國際油價上漲64%,中國GDP下降了0.7個百分點,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約600億元。
國際石油價格對中國經濟有如此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對石油和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需求強勁,進口量大,而出口的製成品多為一般的普通商品,市場競爭程度大,價格難以與石油同步上漲,無法將高油價產生的影響轉移出去,只能獨自承擔和消化;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家,但目前中國石油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還不高,在國際石油市場中並沒有相應的發言權和定價權,只是被動地接受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中國正處於向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能源消耗正處於較高水平,單位GDP的石油消耗比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要高,如美國和中國的GDP規模分別為8萬億和1萬億美元時,原油消耗分別是4.8億噸和2.4億噸。因此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較大。
由於國內油氣產量增長緩慢,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3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36%,預計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增至50%和60%左右。資源不足引起的石油價格風險是我國煉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瓶頸。隨著以乙烯為龍頭的石化工業的發展,化工用油短缺的矛盾也將日益突出,預計如果中國原油加工量和乙烯產量之比從目前的40∶1降至20∶1,化工用油的需求量將要增加一倍。石油化工原料自給的難度也將不斷加大,進口部分化工原料油勢在必然。隨著國內石油產品市場按入世協議期限開放,關稅的逐步降低,國際石油價格風險對國內企業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雖然中國把石油開採納入了石油化工一體化產業鏈之中,高油價會使石油開采企業贏利增加。但國家出於保護和合理開采國內有限的石油資源考慮,對石油開采實行了集中和壟斷性的經營,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大企業參與石油的開采。其中中石化的原油加工量要遠大於原油生產量,這也需要大量進口原油。靠石油開采獲利的企業數量只佔整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很小一部分,高油價對行業大部分企業的影響是不利的。
高油價對化工企業的影響還有其特殊性。一方面高油價造成了用石油生產的石化產品價格上漲,而這些石化產品不少是化工企業的原料;同時由於比價效應,石油漲價也造成了煤炭、電力等其它能源價格上漲。有資料顯示,今年9月上旬進口乙烯價格比8月底上漲了30.5%,丙烯上漲了9.6%,丁二烯上漲了8.4%,目前企業拿到的煤炭、電力價格比去年同期也上漲了50%~100%。化工企業是能源消費大戶,能源價格上漲不僅帶來燃料、動力費用上升,還因為能源是許多化工生產的基本原料,化工企業要承受更大的漲價壓力。
❼ 沙特重新成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這將對相關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能夠保證中國石油來源的穩定,同時物禪也能讓沙特有著穩敏螞喊定的利潤收入,除此之外,也能夠讓沙特和中國之間加強穩定的貿易關系。
由於中國和沙特之間關系一直非常的緊密,這使得沙特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因為如果能夠拿下中國這個石油大客戶,那麼沙特的利益必然會實現最大化。
一、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能夠保證中國石油來源穩定。
我國的石油資源主要依賴進口,而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之後,必然能夠給中國的石油供應提供非常多的保障。因為一旦失去橋野中國這樣一個石油大用戶,那麼必然會給沙特帶來極大的損害,甚至有可能會為了保住中國這個石油用戶,沙特會選擇給中國一個很實惠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