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慶採油四廠鹽鹼地概況
大慶採油三廠?大慶採油四廠鹽鹼地概況?
鮮花、綠樹、銀橋、金黃色的抽油機,這如詩如畫的景觀,就是大慶採油四廠佔地82公頃的綠化園地。
這是一道空中棧橋,九曲回環,離地2米,寬2米,雪白色的鋼管護欄,蜿蜒2400米,穿行在綠樹濃陰中。人行橋上,綠楊拂面,18萬株綠樹,50多個種類的各色花卉,掩蓋面積為2.5萬平方米。
在人造森林中,27口油水井宛若活動著的雕塑。大慶在貢獻豐厚石油的同時,也把一個荒草甸交給了大慶人。加上幾十年的開采,鹽鹼地、渣滓堆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污水橫流,風來惡臭撲鼻,雪後爛泥四濺……
1998年年底,採油四廠把生態環境的管理歸入可持續開展的大框架統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大慶主要指導3次來調查,評價綠化園地「是大慶生態建立的一個嶄新亮點,是大慶肉體、鐵人肉體的縮影,是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詳細表現,是大慶可持續開展十分具有壓服力的好典型。」
8月26日,記者在綠化園地采訪,對疑慮中的6個問題作了探詢。
一、綠化園地的資金從哪裡來?
82公頃的綠化園地,花掉幾錢?答案是,假如是「花」錢,應該在1.2億元至1.5億元之間,但實踐是1000多萬元。
園地的總設計師和施工擔任人李樹森引見說:「首先,這個園地絕對不能稱為工程,一個造價1億元的工程,設計費就要1000萬元,另外稅收和工程管理費是2700萬元,所謂1億元,只要6300萬元是資料人工費。」
綠化園地至今不被各方稱為「工程」,不只有稅收、管理費方面的經濟要素,更主要的是,園地自始至終就沒有按工程的程序去建,而是按大慶肉體在搞內部環境管理。
根據企業政策,像採油四廠這樣的范圍(年產632萬噸原油,正式員工8000多人),每年有200多萬元綠化費進入本錢。5年下來就是1000多萬元。
園地沒有請專業設計人員,沒有發作設計費;園地靠7000多名員工,均勻每人10多個土方的義務勞動,沒有發作人工費;園地建立根本是應用油田的廢舊物資。空中棧橋的鋼材是廢棄的輸油管線,橋面的水泥板是拆遷樓房時撿回的「渣滓」,園中的各種健身器,從商店買回一個樣品,回來工人們應用廢棄的油管本人做,再刷上油漆……
總之,作為中油股份公司的下屬企業,四廠的綠化園地除了允許的1000多萬元以外,沒給企業增加本錢。
二、建綠化園地的初衷是什麼?
在采訪普通員工和退休員工後,這個問題最後交給採油四廠廠長杜國民。園地建了4年時間,杜國民這是第一次承受采訪。
對「初衷」的概括,杜國民只要6個字:依照民意幹事。
採油四廠地處杏樹崗油田北部,位於大慶長垣中部,有著38年油田開發建立的歷史。這個地域的植被不好,草原的沙化和鹼化對消費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個問題多年來攪擾著歷屆指導班子。現任中油股份公司高級副總裁蘇樹林在當四廠廠長時就做了細致的調查和設計,還做了很多的前期准備工作。1998年大洪水,這里是重災區,人們又一次遭到大自然的懲罰。洪水過後,指導班子下決計改動員工生存條件,穩定員工隊伍,加強企業凝聚力。
三、綠化園地怎樣激起大眾的熱情?
依照民意幹事,但怎樣把好事辦成?艱難多,財力、物力有限。廠黨政指導班子決議用老方法,發揚大慶肉體、鐵人肉體,發起大眾搞會戰。依據樓區東面的土地低窪不平的狀況,發起員工平整土地,每人義務貢獻10立方米土,恢復地表植被和黑土層。1999年上半年,這塊土地栽上了第一批樹。
綠化園地邊建立邊開放邊設計,隨時聽取大眾意見。鹽鹼地栽不活樹,這是個科學上的難題。園地採用「酒糟壓鹼」植樹法,是老員工王曰軍出的主見;園地開放初期,有些員工提出上一些健身器材,施工者馬上製造了200多件運動器材;園地運用的渣滓桶,是大眾從6個預選款式中挑出來的;就連「綠化園地」用什麼字體,組織者也群策群力,列印出32種字樣讓大眾選。思索到園地大,大眾冬天到這里活動時間長可能要凍腳,就建了一個「地火龍」式的閱覽休息室,老年人大多喜歡盤腿坐著,就在室內依牆製造了兩排寬大的條形椅;看到經常有老員工來園里溜鳥,就在樹陰下建了一排鳥籠架;管理者還在湖邊建了一條鵝卵石路,人們在漫步的同時還能按摩按摩腳。
四、綠化園地靠什麼帶動了一個產業的興起?
今天,綠化園地已成為油田一景。每當人們提起初始,參與過綠地會戰的人們,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幅沖動人心的畫面。那是1999年春寒料峭的初春,每當雙休日,家眷區旁的澇窪塘里,紅旗招展,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從廠指導到基層員工,不分男女老少,幾千人揮鍬鏟土,幾十台設備來交往往,清算渣滓,削高填坑,改進土壤,全廠上萬人整整會戰了一個春天。4年來,他們組織員工應用業余時間組織大型會戰十幾次,處理了大量人工投入。
園地建立需求大量磚石、鋼材等資料。「發揚大慶會戰『回收隊』、『補綴廠』肉體,回收舊料。變廢為寶是綠化園地建立第一法寶。」一位參與綠化園地建立的基層幹部對來參觀的客人說:「整個園地共應用舊鋼材248噸、水泥蓋板2000多塊、毛石料4350立方米、條石1萬多塊、路牙石近5000塊、舊磚20多萬塊。這一切全靠撿廢料。」
過去污水站用的濾料需求定期改換扔掉,既糜費人工又污染環境,員工們組織專業隊伍擔任改換,並把改換下來的幾百立方米的濾料(大小不等的河流石)作為修建園中進井場砂石路的混合料,既節約一大筆本錢,又減少環境污染;他們把人們廢棄的混凝土塊撿回來,粉碎成大小不等的顆粒和塊狀,用作築路用的貓爪石和填充料。僅去年就回收應用1.2萬多立方米,相當於節約資金幾百萬元。
意想不到的是,園地建立的擔任人———四廠消費准備大隊大隊長兼總支書記李樹森,從粉碎混凝土中發現了一個新產業。采訪時,李樹森開車到四廠各地找「寶」:一處處的舊磚瓦場、石灰窯,本是寸草不長、亂石堆積的窮山惡水,李樹森卻說:「這都是寶、是錢。我們要逐個搜集起來,粉碎後鋪進井場路。井場路一下雨就爛泥,車進不去。在大慶買土鋪路很費錢。四廠有7000多口井,大慶有10萬多口井,鋪井場路要幾土?幾錢?我把這些舊石、廢土挖走後,在土地上栽樹、種草、種花,能布置幾人就業?」
這就是說,綠化園地建立帶來了一個產業的興起。在消費准備大隊的石料場,各種廢棄水泥塊,堆放劃一,混凝土砼塊堆積如山。李樹森自得地對記者說:「這是我的財富,是用不盡的資源!」
五、綠化園地為什麼能對穩定作奉獻?
綠化園地建成後,大慶紅崗地域的幾萬居民有了休閑健身處,生態改善,這自不待言。園地對這一地域的穩定作出了奉獻,四廠的指導開端也沒想到。
由於歷史緣由,大慶油田的一切廠、處單位原先都有自辦養豬場,范圍普通數千頭。同時,有些單位還有酒廠、食品加工廠等等。改制重組後,員工生活補貼貨幣化,各單位養豬場紛繁崩潰「黃攤」。採油四廠的養豬場作為存續企業,生存遭到很大要挾。但四廠廠長杜國民勸他們把養豬場不斷辦下去:「分立了,員工總還要吃肉。養豬場的肉我們繼續用,條件只要一個,把豬糞給我們。」
過去,豬糞都用水沖走,又糜費水,又污染環境。一年數萬噸豬糞,如今被四廠用於種樹。大慶數十個千頭養豬場,至今沒「黃」的僅此一家。
同樣,用酒糟改造鹽鹼地,四廠使農工商的酒廠沒有後顧之憂。酒廠也沒有「黃」。
大慶是缺水地域,栽樹、種草、養花都需求水。為了保證有充足的水源,他們把養魚池左近的蘆葦塘修成一個人工湖,把人工湖和養魚池連起來,恆溫庫運用後的循環水在人工湖曬好用於養魚,養魚池的肥水灌溉花草苗木,一水四用,能夠節約一大筆水費。他們應用特製的排水系統,將自然雨水蓄進人工湖,構成合理水系統。天旱了,還能夠直接用養魚池的水灌溉。綠化園地堅持了水土、修養了水源,但地不與人爭水。這在缺水的大慶地域,其作用不可低估。
六、綠化園地為什麼能啟示變革思緒?
大慶油田公司有10萬多名員工,從1999年開端,公司每兩年評選一次勛績員工。穩產和可持續開展,是勛績員工評選的當然規范。2003年,大慶油田公司在10萬名員工中評選出3名勛績員工,其中就有李樹森,他的業績是:以大慶肉體組織施行了綠化園地的建立。
把一個不直接從事油田中心業務的二線基層幹部推選為勛績員工,闡明大慶把可持續開展已進步到了更深遠的視野。採油四廠的綠化園地讓油井走進園林,在鐵人拚命拿下大油田後,人們看到了全力美化大油田,為穩定和可持續開展獻謀獻智的新一代大慶人!
4年多過去了,大慶市委、市政府組成結合調查組到四廠調查。報告稱:「綠化園位置於採油四廠中心村東側,園地由西向東依次是42公頃的綠化區,20公頃的優秀水面和20公頃的濕地,周邊居民7000多戶、3萬多人。這里層林疊障,生氣勃勃,銀中楊挺拔玉立,西湖柳倒映水中,各種鮮花爭奇斗艷,處處彌漫著怡人芳香;在綠樹和花草掩映下,內環、中環、外環3條小路曲徑通幽,架在林中的棧橋若隱若現,風箏園、籃球場、鞦韆場、秧歌園、門球場、閱覽室等裝點其間,似乎置身北國江南;鳥兒在林間歌唱,人們在園中徜徉,這里曾經成為當地員工大眾休閑文娛、學習健身的好去處。」
② 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
寫大慶,怎麼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松遼平原地形像個臉盆,大慶處於盆底,歷史上曾是泄洪區。1960年大慶雨水非常多。4月下旬到9月底,三兩天就一場陰雨。有的地方水深齊胸,車輛行走困難,各種設備和建築材料不能及時運到現場。而沒有房子住,一度是會戰大軍最頭痛的事情。大慶地處高寒地區,一年半年冬,最低溫度零下40多度。僅靠板房和帳篷,會戰大軍難以過冬。如果建最普通的磚房,一平方米也得200元,沒有施工隊伍、大量的建築材料一時也無法解決,資金更不允許。工人們有的住進了牧場廢棄的牛棚、馬廄,有的支起帳篷和板房,搭「馬架子」、挖地窨子,有的幾十個人一起,地上鋪草,用篷布蓋在身上睡覺。
缺糧少菜也是個大問題。因為缺少營養,4595人得了浮腫病。會戰職工挖野菜,搞代食品,同時發揚南泥灣精神,人人開荒種地,像革命戰爭時期那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連獨臂將軍余秋里都親自拉犁。1961年黑龍江省在北安特批10萬畝荒地,職工們披荊斬棘,建起了大型農業基地。到1963年累計開荒17萬畝,產糧2700萬斤,徹底度過了糧荒,實現了蔬菜基本自給。
通過學習毛主席的「兩論」,會戰隊伍中涌現出不少突擊標兵。王進喜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代表。他曾多次對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他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和工友們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王進喜日夜吃住在井場,僅5天零4小時就打完了第一口井,創造了當時的最高紀錄,被當地的老大娘稱為「鐵人」。
余秋里及時抓住這個典型,在1960年4月初油田第一次技術座談會上正式提出要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為大會戰樹立了第一個標桿。4月29日,在「石油大會戰誓師大會」上,鐵人向萬人明誓:「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把我國石油落後的帽子扔太平洋去!」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極大地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會戰職工夏季站在沒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嚴冬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野外堅持生產。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 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鬥志和樂觀主義精神。「天高我們攀,地厚我們鑽,鋼鐵意志英雄膽,不拿下油田心不甘!」
「大慶精神」震撼民魂
為甩掉貧油國帽子,會戰職工以空前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創業干勁推動石油大會戰迅速開展起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會戰工人,以一種撼天動地的壯觀和金戈鐵馬的氣勢,充分體現了毛主席提出的「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拚命」的思想——這正是大會戰最需要的革命精神。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言。他的講話以大慶會戰為背景,以1205隊和鑽井二大隊工作為主線,重點匯報了大慶工人階級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與各種困難斗,終於取得了會戰的偉大勝利。當他在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另外一個很經典的場面:躍入泥漿池裡,奮力揮動著雙臂。
這是一些很經典的話語:「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幹,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使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剎把的英姿,至今看來依然很「酷」。這一切一切的「經典」,逐漸地凝聚升華成了一種「鐵人精神」。
「愛國、敬業、求實、奉獻」,就是這個「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進了大慶人紅色的血液里,繼而溶進了石油這個黑色的「工業血液」中,接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共和國強健的軀體———民族精神的意義,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心靈中,並見諸於人民群眾的行動上。大慶精神的意義尤為如此。
有人這樣比喻:在共和國建設的天平上,大慶是只舉足輕重的砝碼。在大慶開發建設史中截取三個時段就可以一目瞭然。
———十年動亂期間,大慶人統一的「革命思想」是:這亂、那亂,唯有大慶不能亂。與其對應的「革命行動」是:始終堅持生產一天都不停,產量逐年遞增並且幾乎就是在動亂結束那一年,原油年產量躍上了5000萬噸大關。
———改革開放20年,也是大慶油田穩產高產的20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在5000萬噸以上的穩產高產,無疑是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新紀錄。高產穩產的大慶———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和「中國精神能源」合成的強大驅動力,助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3年,大慶油田提出了「創建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展開的第一項戰略行動就是對原油產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年產量首次下調到5000萬噸以下。
經測算,如果在高含水後期繼續維持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以上,不僅地面設施將無法適應,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嚴峻的局面則是:無法保持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無法保證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
對大慶來說,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就體現在科學的大局觀。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減下去的是當前,加上去的是長遠;減下去的是高成本產量,加上來的是低成本效益,這是大慶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破解這個重大課題?大慶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場「技術換資源」的大戰役。
准確的表述該是,大慶人的技術換資源的行動與理論齊頭並進,更有一支2萬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龐大的隊伍結伴而行,從而迅速創建了一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迅速形成了「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偷不去、溜不掉」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樣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企業不僅僅滿足於做大、做強,還要考慮「做久、做長」。
今天,當你在互聯網上檢索一下,當把中東、伊拉克、裏海、馬六甲、歐佩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中石油收購斯拉夫、泰納線等等這些關鍵詞輸入進去,顯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個國際能源安全嚴峻形勢的新坐標。這時,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擁有大慶,是中國人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幸福的事。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干個「鏈接」: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跡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道,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採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7億噸。
盡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2013年9月10日,大慶油田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舉行生產基地大樓奠基儀式。市長羅志虎,市委常委、副市長白志遠,市政府秘書長陳立新及大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副局長王廣昀,大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副局長、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指揮董煥忠等出席。
白志遠在講話中指出,大慶油田公司進入我市以來,在有效保護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勘探開發,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地區就業。至2013年以來,該公司已累計上繳各種稅費逾17.12億元。希望油田公司能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形成更大產能。市委、市政府將全力支持海塔會戰的快速發展,一體化、一條心、全身心、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企業搞好服務。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有刪節,標題為本報所加)
大慶油田所屬二級單位51個,主要從事油氣勘探開發、鑽井、基建、科研設計、精細化工、機械製造、礦區服務以及水電信服務保障等業務;現有基層黨委(總支)802個,基層黨支部5487個;現有職工225923人,黨員93277人(其中非在職黨員37988人),團員35434人,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83731人,占職工總數的37.1%。此外,油田還有有償解除勞動合同人員70658人,離退休人員59062人,退養家屬36359人。
③ 大慶油田,遼河油田,華北油田,勝利油田,南陽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分別在什麼省區
搜索詞條
大慶油田
[dà qìng yóu tián]
更多圖片(70張)
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落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國家,美孚、亞細亞、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進入中國。洋油「以空前的規模在中國各地傾銷,剛剛開始發展起來的民族石油工業又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1949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破敗攤子。1949年,全國石油產量只有12萬噸,基本靠國外提供,國家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石油產品基本依賴進口,大慶油田是我國1959年9月26日發現的第一大油田,世界十大油田,位於我國黑龍江省大慶市。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
公司名稱:大慶油田
總部地點:黑龍江省大慶市
成立時間:1960
經營范圍: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
公司性質: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
員工數:225923
分享
企業簡介
大慶油田的誕生,離不開全國上下要把貧油國家的帽子甩掉的決心和鬥志,以及為發現大慶油田付出辛勤汗水的科學工作者和來自祖國各地千千萬萬支援油田建設者們的努力工作,其中就包括「鐵人」——王進喜。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
大慶油田
,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檯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歷史變革
大慶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原油55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大慶油田採油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分開分立。2000年1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並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和香港上市。注冊資本475億元,現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公司自2000年成立六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94億噸,天然氣130億立方米,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840億元,利稅總額4795億元,連年榮登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大慶油田景色
圖冊 26張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 」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
「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自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成員單位
大慶油田所屬二級單位51個,主要從事油氣勘探開發、鑽井、基建、科研設計、精細化工、機械製造、礦區服務以及水電信服務保障等業務;現有基層黨委(總支)802個,基層黨支部5487個;現有職工225923人,黨員93277人(其中非在職黨員37988人),團員35434人,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83731人,占職工總數的37.1%。此外,油田還有有償解除勞動合同人員70658人,離退休人員59062人,退養家屬36359人。
企業機關
總經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
人事部(黨委組織部)
黨委宣傳部(企業文化部)
機關黨委
工會
團委
政策研究室
勘探部
油藏評價部
規劃計劃一部
規劃計劃二部
財務資產一部
財務資產二部
生產運行部
土地資源管理部
安全環保部
資產設備管理部
技術發展部
質量節能部
審計部
紀檢監察部
市場開發部
外事管理部
企業法規部
綜合經濟管理部
④ 大慶共有多少個採油廠,每個廠有採油井多少口,每個廠有多少個礦,每個廠有職工
採油一廠到採油十廠 外加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及頭台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共十二個。
第一採油廠位於大慶長垣薩爾圖油田中部,也稱薩中油田。始建於1960年,所轄薩中油田開發區面積161.25平方公里。管理油水井11656口,有聯合站(庫)10座、中轉站82座、計量間610座、注水站39座、污水處理站43座、變電所42座、配電所12座。廠下設12個機關部室,23個礦(大隊)級單位,265個小隊級單位。共有員工14659人。
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成立於1964年11月,是以生產原油天然氣為主的企業,油田開發面積182.85平方公里,管理油水井9200多口。現有員工10000多人, 其中管理、技術人員2185人,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925人。截止2007年底,累計生產原油3.76億噸,原油產量16年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採油廠成立於1966年5月,所轄薩北開發區位於大慶長垣薩爾圖油田的北部,南與薩中開發區相接,北、東到油田過渡帶,西到喇、薩油田儲量分界線。全區東西平均長12.7公里,南北寬9.5公里,管理油田面積118.8平方公里,地質儲量6.129億噸,可采儲量2.728億噸,是大慶油田重要油氣生產基地之一。從1972年開始第三採油廠已連續32年實現原油生產500萬噸以上,1984年原油年產量躍升到830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採油廠成立於1966年5月,所轄薩北開發區位於大慶長垣薩爾圖油田的北部,南與薩中開發區相接,北、東到油田過渡帶,西到喇、薩油田儲量分界線。全區東西平均長12.7公里,南北寬9.5公里,管理油田面積118.8平方公里,地質儲量6.129億噸,可采儲量2.728億噸,是大慶油田重要油氣生產基地之一。從1972年開始第三採油廠已連續32年實現原油生產500萬噸以上,1984年原油年產量躍升到830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大慶油田第四採油廠位於大慶長垣杏樹崗油田北部,1966年10月24日投入開發,油田面積197.9平方公里,原始地質儲量53460萬噸。目前,全廠現有員工8701人,共管理油水井8266口、各類站庫518座,下設礦(大隊)級單位14個,機關部室14個。
第五採油廠成立於1972年5月4日,位於大慶市紅崗區南部,大同區北部,北與第四採油廠相連,南與大同區大同鎮接壤,東與安達市昌德鎮交界,西與大同區興隆泉鄉毗鄰。廠機關設在紅崗區杏南中心村,負責管轄杏南、太北和高檯子油田,全廠含油麵積317.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為33310萬噸,可采儲量16526萬噸。
採油六廠位於大慶長垣北部邊緣,含油麵積100平方公里和氣頂面積32.3平方公里的喇嘛甸油田,能強烈感覺到這個原油持續高產、經濟初具規模、礦區功能配套、社會治安穩定、員工生活富足的現代化石油生產基地的生機和活力。
大慶油田第七採油廠(以下簡稱:七廠)位於大慶油田長垣的最南端,於1975年6月開始籌建,1978年7月20日正式建廠。三十年來,經過幾代石油人的辛勤建設,現已開發了葡萄花、太南、敖包塔油田及台105、肇212、茂801、敖南等區塊,轄區面積達1510.65平方公里。所轄油田動用含油麵積449.77平方公里,動用地質儲量2.033385億噸,可采儲量7177.29萬噸。建廠以來,年年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原油生產任務。截止到2006年末,已累計生產原油4837.4萬噸,累計注水21169.50萬立方米,累積注采比1.39,地質儲量采出程度23.79%,可采儲量采出程度67.4%。目前,全廠有6座聯合站、24座中轉站、190座計量間、189座配水間,現有油水井4183口(採油井2947口,注水井1236口),油、水井數比2.38,井網密度9.3口/Km2,年產油量為145萬噸。廠機關設14個部室,廠下屬14個礦、大隊級單位,現有員工4589人,其中管理人員811人、技術人員390人、操作人員3388人,有女工2070人;有基層黨支部110個、黨員1304名,團支部57個、團員449名。廠生活區位於大同區屬地的慶葡村,面積約4.5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約100公里,所管理的井站分布在大同區和肇源縣境內,處在9個鄉(鎮)、278個村(屯)地界中。廠區內駐有分屬管理局和油田公司的7個單位及16個政府派出機構,居住人口1.4萬人。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八採油廠籌建於1983年,1986年正式建廠,負責宋芳屯、昇平、徐家圍子、永樂、肇州等五個油田和衛11區塊的開發,探明含油麵積938.6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3億噸;油區分布在大同區、安達市、肇州縣、肇源縣境內。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第八採油廠從一個小試驗區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年產百萬噸原油生產規模的石油生產企業。經過近年來的持續改革和重組,到2005年底,全廠共有油水井3915口,計量間180座,各類站庫(所)82座,固定資產和油氣資產94.74億元,凈值53.86億元;全廠共有14個礦(大隊)級單位,93個基層小隊,機關12個部室,在冊員工3749人。
大慶油田第九採油廠1983年3月籌建,1986年10月建廠,承擔著大慶長垣西部外圍油氣田開發生產任務。廠部位於大慶市紅崗區創業庄,現有員工3176人。共設機關部室13個、作業區(大隊)16個、基層小隊77個。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十採油廠管轄的朝陽溝油田,位於肇州縣、肇源縣、肇東市交界處,距大慶市區150公里,距哈爾濱市區70公里。
大慶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成立於1998年9月4日,由原大慶石油管理局採油十一廠和樹2公司合並重組後成立。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與黑龍江省肇東石油開發總公司合資經營。公司現有員工2211人,其中全民合同制員工666人,市場化用工28人,子女工38人,臨時合同工1479人。注冊資金人民幣12.719億元,其中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控股88.16%,黑龍江省肇東石油開發總公司占股11.84%。公司最高決策機構為股東會,下設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下設經理層12人,分管機關11個部室和24個基層單位。公司主要經營業務范圍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石油天然氣生產、石油及其產品銷售、天然氣加工及其銷售等業務。
大慶頭台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頭台公司,成立於1993年12月28日,是國內陸上石油企業實行股份制體制的第一塊試驗田;也是中國石油、大慶油田與地方合資合作開發邊際低產油田的第一次嘗試。公司總股本為51371萬元,有4家股東組成。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投資4.08億元,佔79.45%;肇源縣石油開發總公司投資1977萬元,佔3.85%;黑龍江省油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投資4482萬元,佔8.72%;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投資4099萬元,佔7.98%。截止目前,公司共有員工1200人。公司機關設置油藏管理部、生產協調部、工程管理部、經營管理部、財務資產部、人事監察部、經理辦公室等「六部一室」,基層單位為採油一、二、三、四、五區、輸油工區、維修工區、生活服務區、器材供應站和經保大隊等10個單位以及一個子公司(黑帝廟稠油試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