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什麼時候能擺脫石油進口依賴
擴展閱讀
哪裡有比較好的理財產品 2025-02-09 14:12:46
哪裡有賣耳的工具 2025-02-09 14:10:17
polo汽車常備什麼工具 2025-02-09 14:09:18

中國什麼時候能擺脫石油進口依賴

發布時間: 2023-08-22 01:42:23

⑴ 中國在那一年實現石油自給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甘肅玉門老君廟、新疆獨山子、陝西延長等幾個小規模油田,年產不足12萬噸,國內消費的石油基本上依靠進口。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開發建設了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和青海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氣田,擴大了玉門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幾個大盆地進行的區域勘探取得新的進展。

(1)中國什麼時候能擺脫石油進口依賴擴展閱讀:

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但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6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嚴重困難和巨大壓力,大慶石油會戰就是在這個時期打響的。

經過3年多的奮戰,到1963年,我國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對實現石油產品基本自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組織華北石油會戰。

到1965年,在山東建成的勝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開始出油。華北石油會戰打開了渤海灣地區的勘探局面,在中國東部又開辟了一個新的石油生產基地。

經過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底,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實現了國內消費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人民網-新中國崢嶸歲月|1963年:石油基本自給

⑵ 中國如何跨越石油時代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2018年,中國石油消費高達1302萬桶/天。全年下來,中國進口了4.62億噸原油,佔到全球原油產量的16%。

為應對中國高度石油依賴下的能源安全問題和減少環境污染,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能源基金會中國(EF China)與國內外政府研究智庫、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機構合作,於2018年1月共同啟動了「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項目,以助力中國跨越「石油時代」。


那麼,如何跨越石油時代呢?網頁鏈接對此,傅成玉表示:「跨越石油時代,並不是讓人們不再使用石油,而是把石油從燃料變成原料。這會讓石油的消費量大幅降低。」報告預計,交通部門油耗佔比將從2017年的57.7%下降到2050年的33.3%,化工部門的油耗佔比將從15.3%上升到42.4%,這一升一降之間,中國的石油消費將實現從以燃料為主到以原料為主的重大轉變。


為達成這個轉變目標,報告為中國開出了控油「葯方」,即只能通過5大途徑來實現,即減量、高效、替代、結構優化和清潔利用。


官W:華夏能源網

⑶ 中國石油什麼時候能實現自給自足

5到10年!應該沒有問題 我國在四川已經發現 超級大油田,可以用300年;主要是要不要開采,因為石油是不再生資源...

⑷ 如何降低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性

就目前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正在掘起,經濟以每年8%的速度增漲,而這與能源供應是分不開的。 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1.積極開發和推廣新能源2.加快促進和落實節能減排任務3加強西氣東輸能力

⑸ 中國原油進口將會逐步放緩,怎樣消除石油的過剩供給

由於國際原油供應過剩還將持續,中國原油進口逐步放緩,在國際各個組織的刺激下,各大機構抬高了2020年的原油價格預測值,但多家機構預測的均價仍低於2019年。 因油價下滑,後期中國原油采購成本會下降;同時也有分析表示, 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進口減緩,無助於解決全球燃料供應過剩。


另外由於中國煉油產能持續擴張 ,地方煉廠在近兩年淘汰部分落後產能後,未來產能擴充將加速,同時主營煉廠通過擴建、改建以及收購地煉等方式也在實現產能增長,可以加快未來國內成品油出口步伐,從而改善國內成品油市場過剩局面在,進一步消除石油的過剩供給。

⑹ 我國跨境油氣進口管網初見端倪,解困馬六甲尚需時日

泰納石油管線(泰舍特—納霍德卡)駛入快車道。相比於遲遲未破土的中緬管道和中巴管道,中國「能源突圍」的北方管線鋪設,已經駛入了「快車道」。2007年9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納石油管線)將先通向中國(圖3.6)。泰納石油管線一期工程全長2800km,預計於2008年底如期完工並投入使用,年輸油能力3000萬t,原油供應由西西伯利亞地區油田保障。而二期工程預計在2015年完成,年輸油能力5000萬t,原油供應由東西伯利亞地區油田保障。理論上,泰納石油管線投入使用後,將極大地緩解中國目前原油進口的壓力和風險。日本介入競爭和俄方開價過高的風險趨於消除,中國也將擺脫泰納石油管線建設初期的被動態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樂觀預期在近日也蒙上了一層陰影:俄羅斯自然資源部2008年4月10日宣布,泰納石油管線面臨原油供應短缺問題,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公司不願投入更多資金開發新油田。從現行開發力度來看,今後10~15年內使泰納石油管線輸油能力由3000萬t增至8000萬t的目標難以實現。不過,該部門也表示會敦促各石油企業加大勘探力度,並且可能會在2009年將對歐洲供應的部分石油調到泰納石油管線,以保障每年對華出口3000萬t原油的計劃。

圖3.6 世界主要油氣運輸管道

(據國新圖庫)

中哈油氣管線(阿塔蘇—阿拉山口)成功貫通,但運力有限。我國西部已投入使用的第一條跨境油氣補給線——中哈石油管線,西起哈薩克的阿塔蘇、東至中國新疆阿拉山口,全長962km(見圖3.6)。中哈石油管道向我國輸送的原油中,50%來自哈薩克的扎納諾爾油田和阿克糾賓油田,50%來自裏海地區的俄羅斯油田。但這條管道目前的輸送能力僅為1000萬t,即使在2010年二期工程竣工後,其輸油能力也僅達到2000萬t,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中國原油供應體系大部分依靠海運的局面。

哈薩克境內已經建成的石油運輸管道有:薩馬拉(俄)—阿特勞(哈)—黑海新羅西斯克(俄)輸油線;奧爾斯克(俄)—阿特勞(哈)—黑海新羅西斯克(俄)輸油線;阿斯塔納—庫爾泰輸油線;鄂木斯克(俄)—巴甫洛達爾(哈)—阿塔蘇(哈)—希姆肯特輸油線。「中哈線」建成後,將使上述4條輸油管線交織在一起。一旦實現對接,那麼哈薩克、俄羅斯、中國3國的石油管道將構成一個整體。這使建立大中亞及裏海石油管道網路,促進中—哈—俄在石油領域進一步合作成為可能。「中哈線」使裏海石油和西伯利亞石油從西部流入中國市場變成了現實。

中巴石油管線(瓜達爾港—紅其拉甫山口)懸而未決。近年來,有關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的爭議不斷,焦點主要集中在:耗費巨資修建中巴石油管線,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中國的石油進口多元化指數,降低石油進口運輸風險。設計中的「中巴石油管線」的具體路徑是,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達爾港至新疆的紅其拉甫山口之間修建一條石油管線。瓜達爾港距離石油輸出大國伊朗邊境只有72km。如果「中巴石油管線」計劃實現,來自中亞的石油,將從這里直接輸送至中國境內。從經濟成本方面看,如果按中哈石油管線的建設成本推算,中巴石油管線的總里程為7000km,總投資將起碼需要60多億美元。而通過海運將波斯灣石油運往廣州、上海等港口,每噸運價大約10美元,一年2000萬噸運量的運費也僅需2億美元,相比之下,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經濟上極不劃算;從技術角度看,中巴之間橫亘著終年地勢險惡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帕米爾山脈,在這樣的地方鋪設管道,而且要常年維護,中國還未有這方面的經驗;最為重要的是,中巴石油管線並不能促使中國與沙特等中東國家簽署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協議,而巴基斯坦有限的原油產量並不足以支付中巴石油管線的高昂建設費用。

2008年3月20日,舉行了中國援建瓜達爾港工程的竣工儀式,一期工程中方提供了1.99億美元的融資;二期工程,中方的援助預計將高達5億美元,這也是中國迄今最大的援外工程。盡管決策層目前對巴方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的提議不置可否,但援建瓜達爾港的能源戰略布局意圖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事實上,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短期內並不可行。但中長期來看,也不失為一個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辦法。因此,從石油運輸方式多元化的角度來看,開辟其他跨境輸油管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緬輸氣管道(實兌—瑞麗—昆明)項目正式啟動,輸油管道項目呼之欲出。2008年6月26日,中石油宣布與緬甸聯邦政府、大宇聯合體簽署《緬甸海上A 1,A3區塊天然氣銷售和運輸諒解備忘錄》、《中緬韓印六家公司聯合開展天然氣陸上管道可研的合作協議》和《中緬韓印六家公司委託中石油規劃總院開展天然氣陸上管道可研的委託協議》。該諒解備忘錄的簽署是中緬天然氣合作項目的重要里程碑,這標志著中緬跨境輸氣管道項目轉入正式實施階段。

緬甸政府同意通過跨境管道向昆明輸送天然氣,中緬跨境輸氣管道項目正式啟動實施(見圖3.6)。按中緬雙方達成的共識,緬甸每年可向昆明輸送65億立方英尺

1英尺=0.3048m。天然氣,政策維持30年不變。緬甸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10,已確定的天然氣儲量為25400億m3,已確知的原油儲量為32億桶。近年緬甸每年生產原油4000多萬桶和天然氣80多億m3,出口天然氣50多億m3。隨著中緬天然氣合作項目的全面展開,西北有中亞天然氣管道,東有醞釀中的中俄天然氣管道,再加上南線啟動的海上天然氣通道,中國在周邊繪制的海外天然氣網路就相對完整了。

隨著中緬天然氣項目的展開,運送原油的中緬石油管道到底何時啟動,再次提上議事日程。中石油、中石化的有關中緬石油管道具體項目的實施方案和投資計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這標志著討論數年的「中緬輸油管道」設想終於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中緬石油管道主要是把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遠洋油輪從印度洋運至緬甸實兌港輸送上岸,再通過長達900km的輸油管線經過緬甸曼德勒、雲南瑞麗,直達昆明,可能還會延伸至重慶。

在過去幾年裡,關於投資成本和經濟回報的權衡,一直是中緬輸油管道遲遲不能敲定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從能源供應安全的角度來看,修建中緬輸油管道,再多的錢也值得,因為中緬石油管道是中國擺脫馬六甲海峽油運困局的最好解決方案。因此,近年來,中國學術界有關降低進口石油海運風險、開辟陸路運輸管道的呼聲此起彼伏。

中緬輸油管道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國進口石油渠道過於單一的風險。它開辟了中國油運「印度洋線路」,即中國從中東和非洲買來的石油可以直接從印度洋經緬甸過境,進入中國。與之前通過馬六甲海峽運抵廣東的「太平洋線路」相比,要近1820海里,而且相對安全得多。中緬輸油管道建成後,通往中國的油輪可以分流走印度洋路線,這不僅對中國有利,對很多東南亞國家也很有益。

通過對我國石油進口現狀的系統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石油進口無論是進口來源的多元化還是運輸方式的多樣化,都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未來我國石油進口戰略布局任重而道遠。因此,開展中國油氣進口運輸風險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⑺ 中國採取什麼政策,減少進口石油的依賴

一、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
二、拓寬進口渠道,分別從中東、非洲、南美、俄羅斯等不同方向進口石油
三、大力發展「煤變油」技術
四、積極開發綠色能源,尋找替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