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70年代華北石油為什麼會選擇落戶在滄州任丘,放棄了首選地保定高陽
針對華北石油選擇落戶在滄州任丘而放棄了首選地保定高陽的原因,根據資料查詢有以下幾點:
首先兩個縣的資源不同。高陽縣的主要產業是農業,而且高陽縣也沒有任丘縣那麼豐富的石油資源儲備,地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富集, 而且任丘縣的交通區位優勢也要略高於高陽縣。
華北石油選地首先要選擇資源豐富的地方,只有強大的資源供給,企業才能源源不斷的創造價值。這樣才會越來越強。一旦資源匱乏,企業還要繼續經營,將會面對空前的壓力,沒有原料,不能周轉,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樣。而華北石油的選址一定要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只有交通便利,才能更好地發展經營,歷來交通受限的地方發展都被掣肘。而石油的運輸更加要注重安全,防止事故發生,一旦有問題,將會萬分危險。所以在選地方交通一定要方便。以上敘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謠傳很多,但都毫無根據。發個權威的吧!
任丘,位於河北省中部,是滄州地區所屬的一個縣,1986年改縣為市。據《辭海》載:這里「地勢南高北低。趙王河、白洋淀,均可通航,且富水產。解放後,大力進行窪地改造,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高糧、豆類、棉花等。」
以前,任丘除了農業,幾乎沒有什麼工礦業。就整個河北省來說,煤炭、冶金、機械、紡織、化學等工業都有一定的基礎,而石油工業卻是一塊空白。在1975年出版的一本《河北地理》(河北師范大學地理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介紹了這個工業,那個工業,就是沒有介紹石油工業。
這也難怪,因為河北省的石油工業,可以說從1975年才開始起步。在那以前,雖然已經做了二十年石油地質普查勘探工作,而且先後在鳳河營1號井、京參1井、河1井、雄縣高家堡家1井見到了油氣顯示或油氣流,但是並沒有形成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田。到了1975年7月3日,這天凌晨,位於任丘西南辛中驛附近的任4井噴出高產油流,據測試,日產達1014噸。這口井噴油,不僅宣告任丘古潛山油田的誕生,而且也從此結束了河北省不產石油的 歷史 。
任4井是怎樣誕生的?
任4井,1975年2月17日開鑽,擔任這口井鑽進任務的是大港油田鑽井二部3269鑽井隊。當時擔任這個隊隊長的是張志奎,井隊地質技術員是馮澤臣。
在任4井鑽進以前,這個地區曾經打過任1井、任2井,其中任2井曾在第三系沙河街組地層中見到過較好的油氣顯示;還有一口冀門1井,是河北省地質局石油普查大隊3505鑽井隊打的。冀門1井於1973年12月開鑽,1974年9月完鑽,井深為3000.34米。它鑽開了第四繫到震旦系的全部地層。在第三系的東營組、沙河街組中見到了良好的油氣顯示;在從2983米深處取出的岩心中,見到了油斑油跡。
任4井出油以前,在這個地區找油,目的層都是第三層。鑽任4井的目的,本來也是探查第三系的油氣藏,結果在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地層中,陸續見到了各種級別的含油顯示16層共33.9米。按常規,打完第三系的地層以後,它應該完鑽試油了。考慮到這口井距冀門1井很近,相隔不過4000米,而冀門1井從古老地層中取出的岩心,已經證明老地層中有油。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再往下打,搞它個水落石出呢?地質人員的這一建議,得到了當時任鑽井二部副指揮咸雪峰、葉秉三等同志的支持,他們及時作出了「任4井一定要加深,打進灰岩完鑽」的決定。5月27日,這口井在3153米處鑽進震旦系霧迷山組地層(當時認為是奧陶系)。這個隊的地質人員和鑽井工人密切配合,精心錄井,從井深3162米開始,在成千上萬粒細碎的岩屑中,找到了閃爍著油脂光澤的白雲岩含油岩屑。當鑽至井深3177米時,井下出現了漏失泥漿的現象,這是地層中儲集空間良好的反應,說明任4井白雲岩層中縫洞發育,具有一定的規模。
1975年6月4日,任4井鑽至井深3200.64米完鑽。至此,已鑽開白雲岩47米多。根據在任4井發現白雲岩含油岩屑的情況,鑽井二部領導經過反復研究,決定把油層套管下到潛山頂面,對白雲岩井段裸眼完成,用原鑽機試油,結果終於得到成功,噴出了原油。
我國最大的古潛山油田
面對古潛山噴油的現實,地質家們在任丘地質構造圖前,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任丘構造可能是下古生界――上元古界基岩風化塊體大面積含油,這里有存在著一個大油田的可能性。據此,他們又在任丘布了五口井:任6井、任7井、任9井、任11井和任13井。前4口井各佔一個山頭,任13井的任務是探邊。這些井在1975年秋末先後開鑽,到1976年初陸續完鑽,結果任6井、任7井、任9並、任11井的日產量都在千噸以上,其中任7井日初產原油高達4600多噸,任9井日初產原油則比任7井還要高,達到5400噸,成為任丘油田 歷史 上初產量最高的一口井;在全國范圍內,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一口井的初產量能超過任9井。
在任丘,這幾口井出油以後,一個高產大油田的輪廓,已初步被勾劃出來了。隨後,在任丘北面的霸縣、文安、永清、安新、雄縣、安次、大興,任丘南面的河間、獻縣、肅寧、深縣、束鹿、荊丘,西面的高陽等縣,也陸續發現了一些油田,並先後投入開發。
根據地質學家的意見,認為任丘油田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古潛山油田。
地質學家指出:在地質 歷史 上,元古代和古生代初期,這里是一片汪洋。當時地殼不斷下降,海盆里沉積了巨厚的碳酸鹽岩地層。到距今45000萬年左右的奧陶系晚期,由於地殼的區域性抬升運動,海底緩慢上升,海水逐漸退去,岩層裸露在地面上。以後,在地質內力和外力的長期作用下,使原來平整的地面,出現褶皺、斷裂、隆起,坳陷和岩石體上許多大大小小的溶洞、裂隙。到了新生代初期,由於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平原地殼下降,於是在古老的岩層上面,又覆蓋上新沉積的岩層。這種潛藏在新地層之下由古老地層組成的山,就是「古潛山」,而一旦古潛山中貯藏了豐富的石油時,就成了」古潛山」式的油田。
尋找油氣藏,按過去的經驗,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幾乎都是在新生代,中生代等比較新的地層中找到的。任丘及其外圍的許多油氣田,固然也有不少是在新地層中找到的,但其中的多數,特別是就產量來說,絕大多數來自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等古老地層構成的古潛山式油田。地質學家們認為,這些古老地層中的油氣,也是在新生代的地層中生成的,現在它之所以出現於古老地層中,是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油氣運移的結果。這種新地層生油,古老地層儲油的情況,被稱為「新生古儲」。
「潛山」這個概念,早在1922年,賽德尼?鮑爾斯發表的《潛山及其在石油地質學中的重要性》一文中就已提及,而「古潛山」、「古潛山油田」及「新生古儲」的概念,則是1975年由當時在任丘地區進行石油勘探的石油地質工作者,根據任丘地區古老地層儲油的特徵,第一次提出來的。
任丘古潛山油田的發現,是繼大慶油田發現以來,我國石油勘探的又一重大突破。大慶、勝利、大港、中原和我國其它許多油田,都是在新生代、中生代陸相砂岩地層中找到的,而任丘及其周圍許多古潛山油田,則是在古老的海相碳酸鹽岩地層中找到的。古老的海相碳酸鹽岩,在我國境內無論是北方、南方、都有廣泛的分布。因此,任丘古潛山式油田的發現,也就為今後找油,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任丘油田出油以後
任丘油田出油以後,消息很快傳播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大家都為石油戰線又抱了這么一個「大金娃娃」而高興。
1975年10月26日,也就是任6井噴油的第二天,就在任6井的井場上,召開了一個慶功大會,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石油化工部部長康世恩及河北省的有關領導,都親臨現場參加大會。康世恩在會上講話,對冀中石油勘探給予很高評價,同時提議把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任丘油田。
1976年1月28日,石油化工部向國務院呈報《關於組織冀中地區石油會戰的報告》。1月30日,國務院批准了這個報告。會戰隊伍共三萬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大港油田,還有一部分來自勝利、吉林、長慶、江漢、玉門和新疆油田。所有參加會戰的隊伍,都成建制、攜帶設備、指揮機關和後勤輔助力量也都配套。因此,一到會戰地區,就能投人戰斗。當時的任務,一方面是開發和建設任丘油田,繼續打一批油井,並建成相應的集輸管網、泵站和注水站工程;另一方面是對任丘外圍的十多個潛山進行勘探,以准各新的戰場。
會戰初期,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谷牧等同志都曾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油田視察工作。李先念還帶領國家計委、經委、交通部、冶金部、物資總局等五個部委的負責同志到任丘油田現場辦公室,幫助油田解決某些緊缺物資和設備。其中有設備2700多台,鋼材、水泥20000多噸,木材3000多方,石油專用器材800多噸,使石油會戰得以順利進行。
任丘油田從1975年任4井噴油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生產原油。據統計,當年生產原油1萬噸;1976年原油日產量連上一萬噸、二萬噸、三萬噸三個台階,這一年就生產原油597萬噸;1977年至1986年十年中,原油的產量都在1000萬噸以上。
從任丘油田出油到1986年底,共產油13367萬噸。以上統計數字中,也包括了任丘外圍各潛山油田和第三系油田的產量,而佔主要地位的還是任丘古潛山油田,它的產量一般要佔總產量的80%左右。前些年還要高一些,近些年由於任丘潛山油田已進入中、後期開采,許多油井的含水量急劇增加,產量才逐漸下降。
任丘油田從發現到建成1000萬噸產能,只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在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1949年新中國誕生的時候,全國石油年產量不過12萬噸,其中還有五萬噸是人造石油。當時我國的產油量,在世界上居第29位。以後節節上升,到1978年,我國石油的年產量已達到1.04億噸。這一年,任丘油田產油1723萬噸,佔全國產油量的六分之一。
國家需要石油,就象人體需要血液一樣。任丘油田出油以後,為了盡快地把石油輸向四面八方,以滿足祖國 社會 主義建設急需,1976年4月1日任丘1號聯合站(南大站)建成投產,一條從任丘――滄州的輸油管線也同時建成投產;1976年7月1日任丘2號聯合站(北大站)也建成了,從任丘――北京長達150公里的輸油管線,僅用了三個月就建成投產。就在任丘――北京輸油管線建成後不到一個月,唐山發生大地震,從秦皇島到北京的輸油管線受到嚴重破壞,輸油中斷。北京東方紅煉油廠(現名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油的來源發生困難,情況十分危急。就在這時,任丘油田的油,通過新建成的任丘一北京輸油管線,源源不斷地輸進了東方紅煉油廠,使這個廠順利地度過了難關。
相信整篇讀完就會懂得為什麼華北油田落戶任丘了!
事實是當年華北油田會戰指揮部選址時,霸縣、任丘和河間均在考察范圍內,霸縣距離油源較遠,而河間領導目光太短淺,向考察組提出一連串的困難和條件。而時任任丘縣委書記的李敏同志目光遠大,在熱情接待考察組的同時當即表示:無條件的支援油田建設,立即組織人馬成立支援油田建設辦公室,陪同考察組選址,選中什麼地方就批撥什麼地方。就這樣,一個改變任丘面貌的宏偉藍圖實現了!任丘有今天李敏老書記功不可沒!
非常簡單!第一、當時最高產的油田位於任丘,這是資源條件;第二、任丘位於106國道上,這是交通條件;第三、當時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是人文條件。加之任丘與北京的距離適中,具有吸引力。
因為石油,因為華北油田,任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華北石化千萬噸煉油擴能提升建成中交,單這一項目就可為任丘貢獻500億GDP,任丘在2019年有望跨入千億之列,直接橫掃河北所有縣級市,其他縣可望而不可及。
油田總部,包括職工生活區與生產區是倆會事。會戰最早集結地在霸縣煎茶埔鎮。(華北油田會戰,七五年由天津大港油田組織展開)當時落戶霸縣。一是從天津大港到霸縣交通便利,二是油田專用鐵路庫在天津周李庄(物資運輸也便結)。但霸縣政府考慮佔用優質小麥良田太多,而且油田人口巨增,也影響當地供應。所以挽拒。而任丘丶河間丶高陽則成備選地,其中任丘縣領導最為特別,只要落戶,佔用區域丶佔用面積只要油田需求,任丘縣政府全力配合,沒有額外要求!正是這點,感動了油田領導,最終總部丶職工生活區基本全部落戶任丘。華北油田的順利開發,中央特別重視,國務院總理丶副總理和在冀戰斗過的開國將軍都親臨過任丘。
任丘好嗎?我國石油城大都升為地級市,到現在任丘還是個縣級市!如大慶東營等。其實你們都說錯了,華北石油總部首選地是黃驊!就是為了對抗天津大港油田!現在天津大港油田都到了黃驊和滄州境內!我們地上物人和住宅都是河北省,可是地下石油屬於天津大港!
我我就是任丘人。題目所說!因為70年代的任丘還不是一個發達城市。而當時高陽就屬於城市了。物價自然要高,而任丘可以說算是一個鎮級別的地方,物價相比高陽要低的多!加上當時國家的政策,幫助落後地區,幫助城市發展,所以就選擇了任丘!
而以後任丘的發展證明國家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相信雄安新區的建立會是任丘又一次的發展!
附上任丘公交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都不知道回答者都是從哪粘貼過來的。華北石油最開始是要建在雄縣的,因為雄縣的石油很豐富,此前做過勘測。由於地方目光不是很長遠,要價太高,把華北油田拱手相讓。
這件事情我清楚:
當時高陽縣主要負責人劉錫珍的意見是佔了高陽的土地,將來我縣28萬農民吃什麼?並要了很高的條件。
華北油田只好遷往任丘。
㈡ 滄州市石油二部罐腸在哪
你問的是滄州市石油二部在哪吧。在北環東路。
查詢地圖顯示,滄州市石油二部罐腸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區北環東路9號。
滄州市指滄州。滄州,河北省轄地衫蘆級市,地處河北省辯塌森東南部攜畝、河北平原東部的黑龍港流域。
㈢ 中國石油 總部 廊坊
中國石油管道公司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區分公司,主要承擔中國石油內部大部分油氣田油氣外輸管道的建設組織及運營管理任務。其前身即1970年始建的東北「八三」管道工程及1974年成立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1998年石油石化系統重組,成立南北兩大石油集團,管道系統同步重組;1999年中石油系統進行第二次大重組,以核心業務組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公司作為其地區分公司,以核心業務與管道局分開分立。
多年來,在國家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管道公司逐漸發展成為在國內佔主導地位的建設和運營長距離、大口徑、高智能、多種介質管道的專業化公司。特別是重組以來,管道公司抓住管道業務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先後組織建設了澀北-西寧-蘭州、蘭州-成都-重慶、滄州-淄博、新疆和田、大連石化、忠縣-武漢、阿拉山口-獨山子、大港-濟南-棗庄、蘭州—銀川等8條總長達5300多公里輸油氣管道。目前,公司管理管道共有24條干線、18條支線。其中原油管道主要包括東北華北地區的大慶-鐵嶺-大連、鐵嶺-撫順、丹東-朝鮮、鐵嶺-秦皇島-北京、大連石化、任丘-北京管道,西北地區的馬嶺-惠安堡-中寧-銀川、輪南-庫爾勒、庫爾勒-鄯善、阿拉山口-獨山子管道;成品油管道主要包括西部地區的蘭州-成都-重慶管道和大港石化—濟南—棗庄管道;天然氣管道主要包括華中地區的忠縣-武漢管道,西北地區的鄯善-烏魯木齊、青海澀北-西寧-蘭州、蘭州—銀川管道以及東部地區的濮陽-滄州、滄州-淄博管道。年輸原油能力7200多萬噸,年輸成品油能力800多萬噸,輸氣能力80多億立方米。自2000年至今,已累計輸送原油2.99億噸,成品油2034萬噸,天然氣137億立方米。
伴隨著管道事業的快速發展,公司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公司總部機關共有15個職能處室,另有一個生產指揮派出機構;下轄大慶、長春、沈陽、大連、錦州、丹東、秦京、中原、長慶、塔里木、烏魯木齊、蘭州、蘭成渝、華中、濟南、廊坊油氣儲運等16個輸油(氣)分公司及管道工程項目經理部、管道科技中心、廊坊調控中心、搶修指揮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管道封堵中心、基地服務中心等單位,運營管理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北起大慶、南到川渝、西至阿拉山口、東達鴨綠江,共9900多公里。目前公司現有員工6155人。下屬單位和人員分布在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