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元與黃金、石油的關系
先別太著急兄弟,尤其涉及到錢,容易上火,呵呵。
我也只說個人理解,不求採納,能幫上忙最好。
貶值這個概念,不能只看一兩種貨幣,如果你把那個水杯當成大家都接受的恆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或者說一種理想貨幣)的話,那你的例子挺恰當的——關鍵在於不是一個水杯值的美元更多了,而是一美元買的水杯變少了;按你的例子,你是把水杯/一噸石油/一斤黃金當成了一般等價物,以這些物品作衡量,那你的例子沒問題;但你為啥會迷糊呢,因為你也有一個意識——貶值是在貨幣之間討論的,「貶值」這個詞講的應該是美元和人民幣的關系,而不是美元和石油的關系,換句話說,根本上變化的不是美元和石油的交換比例,而是美元和人民幣的交換比例,而假設人民幣相對於石油不變,才會出現美元買石油變少了對吧。你會發現你第一個問題系列中,原來是1美元——1石油——5人民幣,後來是2美元——1石油——10人民幣,美元和人民幣總是1:5,所以你的例子中美元沒貶值,或者起碼說美元相對於人民幣沒貶值。
第二個系列例子是人民幣升值,美元對人民幣從8:1到了4:1,但是石油的價值沒變,美元與石油的相對價值也沒變,那一日元能換的東西就沒變。你也可以想成,人民幣升值之後,在外國人眼裡咱的一塊錢變成了兩塊錢一張,而在咱眼裡還是一塊錢。所以日本人只需要四張兩塊錢,就和原來八張一塊錢一樣多了。同時,他仍然只願意用一日元換一美元,因為美元沒變。
升值和貶值是相對概念,這你肯定了解,所以上面兩個問題只是一個分析的方法,方便你理解,絕對地說A升值或者貶值,而B沒變是有失偏頗的。
所以關於進出口的問題,就不是你眼中的這個「匯率變化」所影響的了。
石油跟美元、黃金跟美元之間的價格都是有的,理解成負相關也可以,簡單的說就是石油和黃金都是實實在在的好東西,挖地三尺就那麼多;美元是美聯儲自己印出來的紙片子,想印多少印多少。如果是你,你覺得那個靠譜呢,前者吧。但是大家拿著美元很方便、可以換成別的,也可以搞搞投資,所以也就拿著;忽然有一天得知美元不靠譜了(比方說貶值、或者最近標普的信用評級下降),那大家就都把眼光轉向靠譜的東西——可以保值啊——買石油和黃金的人多了,它倆也就漲價了。這個道理樓上的朋友說的更有歷史淵源一些,你可以看看當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那一段,就大概能明白金和錢的區別了。
同時,我個人的看法是,石油和黃金還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消耗品,需求大,彈性小;一個是硬貨幣,保值,但用途不多;所以雖然相對於貨幣的關系差不多,但這兩種關系長期來看相關性應該是越來越小的,你可以說美元和石油關系緊、或者美元和黃金關系緊,但是美元一動,根據石油推黃金或者根據黃金推石油都是不太穩的。
不知道有木有讓你明白點,希望幫得上:)
『貳』 石油與美元的關系
摘要
美元、石油、黃金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也被很多投資人當做經濟的「晴雨表」,這三者間的關系往往也預示著經濟的發展方向,這篇文章,今天第一黃金網跟大家來聊一聊這三者間有怎麼樣的互動關系。
近年來,炒原油和炒黃金都是非常熱門的投資品種,而這兩者又都受到美元走勢的影響,那麼黃金、原油和美元之間都存在哪些關聯呢?
1471490010125796.jpg
黃金與美元的負相關關系
對全球宏觀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把握,黃金的價格以美元計價,受到美元的直接影響,因此,黃金與美元呈現很大的負相關性。
首先,美元的升值或貶值將直接影響到國際黃金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導致黃金價格的變化。從黃金的需求方面來看,由於黃金是用美元計價,當美元貶值,使用其他貨幣購買黃金時,等量資金可以買到更多的黃金,從而刺激需求,導致黃金的需求量增加,進而推動金價走高。相反,如果美元升值,對於使用其它貨幣的投資者來說,金價變貴了,這樣就抑制了消費,導致金價下跌。
其次,美元的升值或貶值代表著人們對美元的信心。美元升值,說明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增強,從而增加對美元的持有,相對而言減少對黃金的持有,從而導致黃金價格下跌;反之,美元貶值則導致美元價格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美元與黃金的負相關性是從長期的趨勢來看的,從短期情況來看,也不排除例外情況。如前段時期便出現了美元與黃金同步上漲的局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兩者同為避險產品,市場避險需求的增加都有可能推動美元和黃金的同步走高。
黃金與石油的正相關關系
黃金與石油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黃金價格和石油價格通常是正向變動的。石油價格的上升預示著黃金價格也要上升,石油價格下跌預示著黃金價格也要下跌。
油價波動將直接影響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因為美國經濟總量和原油消費量均列世界第一,美國經濟走勢直接影響美國資產質量的變化從而引起美元升跌,從而引起黃金價格的漲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削減全球經濟增長率約0.3個百分點,美國經濟增長率則可能下降約0.4個百分點。當油價連續飆升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隨即調低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油價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晴雨表」,高油價也意味著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以及通脹預期逐步升溫,繼而推升黃金價格。
在黃金、石油、美元這三者的關系裡,黃金價格主要是用美元來計價,石油也同樣是。上世紀70年代初,二戰後搭建的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黃金價格與石油價格雙雙脫離了與美元的固定兌換比例,出現了價格大幅飆升的走勢。三者之間既有緊密聯系又相互有所制衡,在彼此波動之中隱藏著相對的穩定,在表面穩定之中又存在在黃金、石油、美元這三者的關系裡,黃金價格主要是用美元來計價,石油也同樣是。上世紀70年代初,二戰後搭建的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黃金價格與石油價格雙雙脫離了與美元的固定兌換比例,出現了價格大幅飆升的走勢。三者之間既有緊密聯系又相互有所制衡,在彼此波動之中隱藏著相對的穩定,在表面穩定之中又存在著絕對的變動。從中長期來看,黃金與原油波動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大小幅度有所區別。
在過去三十多年裡,黃金與石油按美元計價的價格波動相對平穩,黃金平均價格約為300美元/盎司,石油的平均價格為20美元/桶左右。黃金與石油的兌換關系平均為1盎司黃金兌換約16桶石油。這一比例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達到頂峰,1盎司黃金兌換約30桶原油。不過,隨後原油由於供應緊張,價格大幅攀升,同期黃金卻出現相對滯漲,截至目前,1盎司黃金僅能兌換約12桶石油的水平。從目前石油與黃金的兌換比例來看,黃金價格依然有上升空間。
美元與石油的負相關關系
美國經濟長期依賴石油和美元兩大支柱,其依賴美元的鑄幣權和美元在國際結算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掌握了美元定價權,又通過超強的軍事力量,將全球近70%的石油資源及主要石油運輸通道,置於其直接影響和控制之下,從而控制了全球石油供應,掌握了石油的價格。長期來說,當美元貶值時,石油價格上漲;而美元趨硬時,石油價格呈下降趨勢。
『叄』 請問美元,黃金,石油的關系及原因
黃金、美元與石油在世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這三者之間又有內在的聯系,同時這三者也是世界經濟「晴雨表」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三者之間的關系,多數投資者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不少人只是簡單地知道一些表象,並不十分清楚地了解其中的緣由。筆者這里試圖深入分析黃金、美元、原油三者之間關系的由來,以便幫助投資者對全球宏觀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把握。
一、黃金與美元的負相關關系
長期以來,由於黃金的價格以美元計價,受到美元的直接影響,因此,黃金與美元呈現很大的負相關性。
首先,美元的升值或貶值將直接影響到國際黃金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導致黃金價格的變化。從黃金的需求方面來看,由於黃金是用美元計價,當美元貶值,使用其他貨幣購買黃金時,等量資金可以買到更多的黃金,從而刺激需求,導致黃金的需求量增加,進而推動金價走高。相反,如果美元升值,對於使用其它貨幣的投資者來說,金價變貴了,這樣就抑制了消費,導致金價下跌。
其次,美元的升值或貶值代表著人們對美元的信心。美元升值,說明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增強,從而增加對美元的持有,相對而言減少對黃金的持有,從而導致黃金價格下跌;反之,美元貶值則導致美元價格上升。例如: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迅猛發展,大量海外資金流入美國,這段時期由於其它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遠遠大於投資黃金,投資者大規模地撤出黃金市場導致黃金價格經歷了連續20年的下挫。而進入2001年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美元兌其他主要國家貨幣匯率迅速下跌,投資者為了規避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開始重新回到黃金市場,使黃金的走勢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點。2002年以來,美國經濟雖然逐步走出衰退的陰霾,但受到伊拉克戰爭等負面影響仍使得經濟復甦面臨諸多挑戰。2003年海外投資者開始密切關注美國的雙赤字問題,盡管美聯儲試圖採用貨幣貶值的方法來削減貿易赤字,但這種方法似乎並不奏效,美元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大量資金外流到歐洲和其它市場。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更是將美國金融危機推向了高潮,美元加速貶值,黃金投資的規模也出現創紀錄的高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美元與黃金的負相關性是從長期的趨勢來看的,從短期情況來看,也不排除例外情況。如2005年便出現了美元與黃金同步上漲的局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歐洲出現的政治和經濟動盪:一體化進程由於法國公投的失敗而面臨崩潰的危機,歐洲經濟一直徘徊不前,英國經濟發展出現停滯和倒退,原本應該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的歐洲央行由於美元與歐元利差拉大的羈絆而左右為難,只能勉強維持現行利息水平,英國央行為了刺激經濟而調低利率,歐元和英鎊因此而受到市場拋售,投資者短期內只能重新回到美元和黃金市場尋求避險,推動了美元和黃金的同步走高。
二、黃金與石油的正相關關系
黃金與石油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黃金價格和石油價格通常是正向變動的。石油價格的上升預示著黃金價格也要上升,石油價格下跌預示著黃金價格也要下跌。
首先,油價波動將直接影響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因為美國經濟總量和原油消費量均列世界第一,美國經濟走勢直接影響美國資產質量的變化從而引起美元升跌,從而引起黃金價格的漲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削減全球經濟增長率約0.3個百分點,美國經濟增長率則可能下降約0.4個百分點。當油價連續飆升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隨即調低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油價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晴雨表」,高油價也意味著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以及通脹預期逐步升溫,繼而推升黃金價格。
在黃金、石油、美元這三者的關系裡,黃金價格主要是用美元來計價,石油也同樣是。上世紀70年代初,二戰後搭建的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黃金價格與石油價格雙雙脫離了與美元的固定兌換比例,出現了價格大幅飆升的走勢。三者之間既有緊密聯系又相互有所制衡,在彼此波動之中隱藏著相對的穩定,在表面穩定之中又存在著絕對的變動。從中長期來看,黃金與原油波動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大小幅度有所區別。
在過去三十多年裡,黃金與石油按美元計價的價格波動相對平穩,黃金平均價格約為300美元/盎司,石油的平均價格為20美元/桶左右。黃金與石油的兌換關系平均為1盎司黃金兌換約16桶石油。這一比例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達到頂峰,1盎司黃金兌換約30桶原油。不過,隨後原油由於供應緊張,價格大幅攀升,同期黃金卻出現相對滯漲,截至目前,1盎司黃金僅能兌換約12桶石油的水平。從目前石油與黃金的兌換比例來看,黃金價格依然有上升空間。
三、美元與石油的負相關關系
美國經濟長期依賴石油和美元兩大支柱,其依賴美元的鑄幣權和美元在國際結算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掌握了美元定價權;又通過超強的軍事力量,將全球近70%的石油資源及主要石油運輸通道,置於其直接影響和控制之下,從而控制了全球石油供應,掌握了石油的價格。長期來說,當美元貶值時,石油價格上漲;而美元趨硬時,石油價格呈下降趨勢。
四、從三者關系看黃金價格走向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黃金、石油與美元這三者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黃金由牛市轉為熊市尚言之過早,這是因為:
首先,由於資源的稀缺性,黃金非可再生資源,供給的增加呈下降態勢,而需求卻不斷攀升,價格必然不斷上升。
其次,由於石油與黃金價格的同向變動關系,世界經濟對石油的耗費量日益擴大,石油價格的上漲帶動黃金價格同方向變動;另外,從歷史上黃金與石油的兌換關系來看,目前每盎司黃金兌換石油桶數較低,黃金價格應該有上升空間。
最後,盡管近期美元出現反彈,甚至有投行認為美元或將逆轉持續多年的弱勢格局,但美元的反彈是建立在次貸危機擴散到歐洲的基礎之上,美國經濟無論是次貸危機的源頭—房地產市場,抑或是金融市場,都並未出現明顯轉機,滯脹以及雙赤字是擺在美元反彈頭上的一把利劍。目前的市場環境與2005年相似,歐元區經濟陷入困境,美元盡管基本面較差,不排除投資者在拋售歐元的情況下,回到美元和黃金市場尋求避險推動美元和黃金同步走高。
有什麼不懂的可以Q我
『肆』 黃金,美元和原油價格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美元是當前國際貨幣體搭胡系的柱石,美元和黃金同為最重要的儲備資產,美元的堅挺和穩定就消弱了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和保值功能的地位。美國GDP仍佔世界GDP的1/4強,對外貿易總額世界第一,世界經濟深受影響,而黃金價格顯然與世界經濟好壞成反比例關系。世界黃金市場通常都以美元標價,這樣美元貶值勢必導致金價上漲。
美元與石油: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凈進口國,石油價格上漲無疑會州螞給美國的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並導致美元實際匯率的波動。知跡攔從歷史情況來看,歷次石油危機都造成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並且是導致美元實際匯率波動的主要原因。
(4)一盎司黃金能買多少石油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油價的上漲會全面提高生產資料成本和生活成本,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而通貨膨脹又會提高名義貨幣需求從而導致國內信貸需求水平的上升,進而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美國。
2、國外資本的流入將導致美元匯率的上升。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貨幣政策又常常會加強美元的升值過程,聯儲往往在石油價格上升的初期采 取提高利率等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水平,這樣利率水平的升高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流入從而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3、油價的上漲使得石油輸出國的貿易出現盈餘,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增加,產生所謂的石油美元,這些石油美元出於逐利的需要會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大量購買美元資產,進而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4、油價的持續上升會導致世界經濟的衰退,使得石油進口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不確定性,因而這些國家紛紛提高他們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率來維持匯率的穩定,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對美元的需求,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美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原油價格
『伍』 黃金與原油的關系
黃金與原油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原油價格的上升預示著黃金價格也要上升,原油價格下跌預示著黃金價格也要下跌。從中長期來看黃金與原油波動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大小幅度有所區別,一般來說,黃金價格與原油價格正相關。
原油的性質包含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個方面。物理性質包括顏色、密度、粘度、凝固點、溶解性、發熱量、熒光性、旋光性等;化學性質包括化學組成、組分組成和雜質含量等。
(5)一盎司黃金能買多少石油擴展閱讀
一個市場的匯率波動可以迅速波及到其他市場,但每一個市場又都有其自身不同特點,模擬很重要FXCM環球金匯可以做外匯黃金白銀等產品.悉尼黃金外匯市場作為每天全球最早的外匯交易市場之一。通常匯率波動較為平靜,交易品種以澳元、紐西蘭元和美元為主。
一般來說,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決定了黃金的總需求,例如在微電子領域,越來越多地採用黃金作為保護層;在醫學以及建築裝飾等領域,盡管科技的進步使得黃金替代品不斷出現,但黃金以其特殊的金屬性質使其需求量仍呈上升趨勢。
『陸』 原油出口為什麼用桶計量而不用噸每桶是多重
看到這個題目,第一反映就是那個桶貴了的笑話:2008年國際油價140美元/桶時,國內油價6塊多/升,2018年國際油價不到80美元/桶時,國內油價卻要7塊多/升,原因是桶貴了。不過玩笑終歸是玩笑,因為現在的原油出口根本不是裝在桶里的。陸地上的,一般都是通過輸油管道運輸,直接在出入口設置儀器計量(比如中俄原油管道,由俄羅斯遠東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經中國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運輸至大慶油田);而未接壤的比如從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的石油,則是通過油輪直接運輸到我國的各港口,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先一桶一桶灌裝,在運輸的,所以目前現實中根本沒有油桶影響油價的概念。
現實中我們計量一般不是用重量就是用體積來計量,很少會說用到桶,那麼為什麼原油會使用桶來計量呢?這其實是習慣使然。因為在早期美國人的石油是用桶來計量的,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之地的賓夕法尼亞州,1859年,德雷克們用機井打出石油後,倉促間人們直接用各類桶來盛裝石油。不過雜亂的度量衡不單給買家造成困擾,也成為政府立法和課稅的麻煩。根據一般規律,當行業發展到相當程度,統一標准勢在必行。因此最終美國人制定了42加侖制式的桶空重64磅就成為了標准(主要系這個體積大小的桶)適合放置在平板火車上,當時一節火車剛好可以放置20桶,在拉到港口運輸到各地。隨著技術的發展,雖然後來先後誕生了管道運輸以及油輪運輸,但是由於習慣使然,美國人仍然習慣按照桶來計量。
如果說美國不是世界第一強國,那麼桶計量的只會在美國,因為後續發展的很多其他國家並不使用桶計量,比如日本東京交易所的原油期貨目前仍然是按照國際單位千克計價,但是二戰後,隨著美國的崛起以及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之後,美國操控著世界主要的原油出口,世界其他各國也就慢慢被迫接受以桶計量的原油了。
目前標準的1美製桶=42美加侖=158.98公升;至於說多重?這個不一定,因為不同產地的石油密度、品質不一樣,因此在同等的容積下,重量也會出現偏差;目前而言,一桶石油平均的重量大致在0.137噸,也就是說1噸石油大概需要7桶石油。
為什麼說: 原油出口要用「桶」統計而不用「噸」計量,我們中國的原油計量單位是「噸」,那麼,對於西方而言,西方國家的石油計量單位為「桶」,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我個人覺得:對於西方人而言,用「桶」計算原油出口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我個人覺得石油之所以用「桶」作為計量單位的原因是我國進口的大量使用,目前都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手中,那麼,為了方便他們的計量單位,也為了符合他們的交易習慣,他們就把原油規定為桶,而不是噸。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噸是質量單位,桶是一個體積單位,那麼,我們大家都知道,由於不同產地的石油,密度是不同的,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在清朝的時候,山西商人交易的銀子其純度為為99%。但是,嶺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福建地區人們所使用的銀子的純廢可能只有97%左右。
再加之,由於原有的密度,如果用噸算的話,那麼,它的質量可能有些誤差,但是,如果用桶計算的話,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密度上有一個換算公式,所以在這就不用解釋了。
總之,就是對桶這樣單位是體積單位,質量單位與體積單位之間,還有著較為復雜的換算關系,有些是不同產區的油密度不同,所以,為了方便用桶作為計量單位。
也就是說有體量單位作為原油交易的計量單位的因為是一桶油的質量,不同質量、不同的體積是因為密度不同,但是,它的體積也是是相同的。
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 原油這個東西掌握在美國人手裡面,二戰期間,石油的計量單位根據國際上的換算單位並不是用「桶」來計量的,而蘇聯則是用「噸」來計量的,但是,美國人當時為了便於石油的交易用「桶」作為計量單位,為了運輸也為了交易方便。
所以,桶這個單位作為計量單位用著用著就習慣了。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原油可以說用桶計算起來更為方便,但是,為什麼要用桶計算了?
其實, 說白了,桶作為計量單位,對石油貿易交易是十分有利的,因為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裝箱可以大規模的在海域和陸運之間調度,而且計算出售很方便,如果用工作量「桶」作為計量單位的話,由於密度的不同,其交易難度是大大增加。
這是趣事!原油為何統一用「桶」計量?而汽油一般用升計量?
一切源於習慣做法!
盎司; 黃金重量單位(1盎司=28.3495克)。一般人熟悉克的概念,對盎司感到生疏,但黃金玩家不會混淆。
克拉 ;鑽石重量單位(1克拉=0.25克)。不少人誤以為克拉是計算鑽石大小(體積)的單位。但鑽石玩家不會混淆。
英尺; 長度單位,一英尺=30.48厘米。(據說;十三世紀初,英國尺寸長度混亂,引起交易糾紛不斷,英國約翰國王召集大臣們討論一尺應該多長?沒扯出結果。約翰王憤怒跺了一腳,指著他的腳印說;「這就是一尺」,於是,英尺長度就確定下來了。
英碼; 長度單位,一英碼=91.44厘米=3英尺(據說,碼的長度確定與英尺長度確定類似,亨利國王伸直手臂,豎立大拇指說,從他的鼻尖到他的大拇指尖的距離就是一碼!於是大臣們趕快小心翼翼丈量並確定下來)
米(公尺) ;法國人玩法。法國科學院將從北極點到赤道經線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規定為1米,並於1799年在法國法定使用。奠定了今天國際長度公制(十進制)基礎。
公斤(千克) ;法國人玩法。法國定義了「米」的長度,就按「十進制」定義了分米。法國規定在4℃時,1立方分米純水的質量為1公斤。並用鉑銥合金制了一個高度、直徑都是39毫米的圓柱體代表這個質量。這個「金屬疙瘩」至今是公斤(千克)的基準物。
這是美國人的玩法,由於美國控制了世界原油買賣,原油用桶計量成為通行做法。
例如;買一船原油,船輪的油倉體積固定不變,一口氣灌滿了就知道體積是多少立方米,快速折算出是多少桶。若要實際稱重是多少,則比較繁瑣。
1升90號汽油平均重0.72公斤:92號重0.73公斤; 97號0.737公斤。看來,價格與重量還是呈正比關系。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都很懵,今天我來向大家解答,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桶(Barrel)是目前幾乎所有最重要的原油期貨計價單位,如布倫特(Brent),美國德克薩斯西部中質原油期貨(WTI)以及OPEC一攬子參考價格(OPEC Reference Basket)都是基於桶這個計量單位。三種期貨合約交割量幾乎占據了全球全部份額。當然還有一些區域性的原油期貨不是按照桶計價,如日本東京交易所的原油期貨是按照國際單位千克計價,但是成交量和前三種沒法比。所以這里要說的是原油按桶計價雖然不是國際強制規定,但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標准。
最大的誤區是有些人覺得原油的實物交易是用桶裝的,這個是最大的誤解。現在原油主要靠管線運輸,從油田運到煉油廠或者出口港;
在石油開采中,最早用來盛石油的工具就是桶。不過那個時候的桶僅僅是一個工具,並不是用來測量體積的。後來,久而久之,大家就漸漸形成了用木桶裝載石油的習慣。最初的石油交易也是以桶為單位來計算的,漸漸的桶就成了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石油計量單位了。
當然,這是全球所有國家都是用桶這個單位,用於計量石油的。我國就是個例外,使用的是噸。官方在發布相關數據的時候,也是使用噸這個單位,比如我國去年一共進口的原油46190萬噸。
要准確記住1美製桶=42美加侖=158.98公升,並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為0.137噸,對於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連前蘇聯和中國這樣習慣採用公噸計量原油的國家,參與國際交易也不得不屈從「美製桶」的強大傳統。不同地區開采出來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樣的,例如國內大慶油田開採的石油7.31桶一噸,而勝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較高,6.93桶就可以達到一噸。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評論員小韓;通常情況下,中東的一桶原油約為為42美加侖或35英加侖,即158.9升。而1噸原油大約為7.35桶。桶」是西方國家的石油計量單位,「桶」不僅方便石油的運輸,也便於石油交易,因此被廣泛接受。
首先要說明一點,噸是質量單位,而桶是一個體積單位,與集裝箱一樣。由於不同產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樣。。
美國使用「桶」作為單位是為了運輸方便,在最初的時候石油確實是使用桶來裝運的,油桶也就成為美國石油的計量單位。
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國之一,並且石油貿易是跟美元直接掛鉤的,石油價格也是由華爾街操縱的,因此其他國家被迫接受「油桶」這個單位。
很多人認為,在全球化貿易時代,使用「油桶」作為計量單位對於石油貿易是十分有利的。因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裝箱,可以大規模的在海域和陸運之間調度,而且計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實現在的石油早就已經不再使用油桶來運輸了,現在的石油都是通過管道,直接從產地出來直接輸送到港口裝船,然後在運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儲存罐。我們平時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運油的油罐車,但從來看不到拉著油桶運輸的大貨車
文/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該問題比較普遍,本人正好在該行業,這里就給大家解釋一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澄清幾個問題,或者說誤解。
說了這兩個問題之後,我們接下來看為什麼原油進出口要用桶來計價,其實不僅僅是進出口,北美地區的油田產量都是以桶為單位。
最早開始使用「桶」來計量原油的是美國,准確的說是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1859年美國的第一口油井在賓夕法尼亞州完成,之後就迎來了19世紀60年代的石油開采熱潮。
當時的原油產量不斷增加,但是卻沒有標準的容器來裝這些原油,因為當時美國的石油工業剛剛起步。所以當時的石油開采者便用盛裝其他產品的桶來裝石油。這些桶的形狀大小不一,用處也不同,酒桶、魚桶還有裝糖漿和松節油的桶,總之五花八門。桶的容量也不同,這就給當時的原油交易帶來跟大的麻煩,因為計量困難並且造成很多爭端。
到了1866年,賓夕法尼亞石油生產者注意到了這問題,並開始著手推行統一的標准。最後他們將目光投到了裝威士忌的酒桶上,並決定將威士忌酒桶作為原油交易的計量單位。威士忌酒桶容量40加侖(151升),但是為了有利於賣方(因為用桶運輸途中會有損失),也就是石油生產者,他們決定在實際交易中將計價容量增加2加侖(實際油量還是40加侖),也就是最終計價容量為42加侖(159升)。 最終該標准在1872年被通過,一桶等於42加侖成了美國原油計量的基本單位 。
以「桶」計量原油在全世界的推廣是與美元地位的上升是同步的。 原油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個具有國際統一定價的商品,並採用美元計價 。這當然和美國國家和石油工業的強大有關,現在石油工業的絕大部分標准和 科技 來自美國,而且美國又是全球第一石油消費大國,當然具有強大的話語權。當然更重要的是美元作為全球准備貨幣,有其他貨幣難以比擬的穩定性和信用,大家都知道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破產性極低,貨幣也穩定。所以原油採用美元計價也就理所當然,而對於石油行業美國也就順便推行了自己的標准。
上文已經提到 一標准桶原油等於42美製加侖,也就是約159升 ,這個只是容積。但是不同品質的原油一桶的重量有差別。高品質原油,也就是我們說輕質原油由於密度低其一桶的重量要比重質油(密度高)輕。
原油的密度在0.87 ~ >1.0 g/cm3, 因此一 噸原油約等於7.2~7.35桶 。
以桶計量原油最早始於美國,用桶不用噸是因為美國的影響,原油的美元計價也助推了該標准在全球范圍的推行。
主要的原油期貨交易都以桶為單位。
一標准桶原油等於42美製加侖,也就是約159升;
根據原油的密度,一噸原油約等於7.2~7.35桶,也就是1桶原油等於136~138千克。
原油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個具有國際統一定價的商品,也就是說全球任何國家只要你在國際市場上買石油,面對的都是統一的標准。
我是漂流的亞特蘭蒂斯,下次見!
這是西方國家先入為主的一種計量方法。一桶容量是53加侖,一加侖為4.546升,如果盛水的話,是240公斤,油比水要輕,這就是比重。質量差的石油比重在0.8以上,如某些國產及委內瑞拉的石油,中東產石油最好,比重都在0.8以下,人們開玩笑說那兒開採的石油可以直接加進油箱。就是因為比重不同,液體要用容積來算,早期開採石油都是用大桶,習慣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油桶」是目前歐佩克和歐美等西方國家原油計量單位,同時也是全世界主流的石油計量單位。
首先要說明一點,噸是質量單位,而桶是一個體積單位,與集裝箱一樣。由於不同產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樣。通常情況下,中東的一桶原油約為為42美加侖或35英加侖,即158.9升。而1噸原油大約為7.35桶。目前紐交所一般都是使用北海布倫特原油和德克薩斯輕質原油作為標准,計算每桶石油的價格。
西方世界早在幾千前就使用木桶去運送葡萄酒,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中東地區的人是用陶罐去裝葡萄酒,但是陶罐的密封性並不好,而除了中國以外,其他的民族又沒有搞出瓷器,而即便是搞出了瓷罐,瓷罐也太容易碎了,於是中東的民族就用木桶儲存和運送葡萄酒。
由於木桶是圓柱狀,因此非常便於運輸,因此越來越多的液體商品都是使用木桶運輸,例如橄欖油。後來石油被發現後,人們開始用鐵皮圓桶去裝載石油。
最先使用鐵桶裝石油的國家就是美國,在二戰之前,石油的計量單位並不統一,美國使用「桶」來計量,而蘇聯則是使用「噸」來計量。
美國使用「桶」作為單位是為了運輸方便,在最初的時候石油確實是使用桶來裝運的,油桶也就成為美國石油的計量單位。
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國之一,並且石油貿易是跟美元直接掛鉤的,石油價格也是由華爾街操縱的,因此其他國家被迫接受「油桶」這個單位。
很多人認為,在全球化貿易時代,使用「油桶」作為計量單位對於石油貿易是十分有利的。因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裝箱,可以大規模的在海域和陸運之間調度,而且計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實現在的石油早就已經不再使用油桶來運輸了,現在的石油都是通過管道,直接從產地出來直接輸送到港口裝船,然後在運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儲存罐。我們平時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運油的油罐車,但從來看不到拉著油桶運輸的大貨車。 (今天的油輪不再是使用油桶運油了)
(咱們日常使用的液化天氣和汽油、柴油都是由這種油罐車運輸的)
看到這想到了一個笑話:
為什麼國際油價一直呈下跌趨勢,但是國內的油價並沒有隨國際油價下跌而相應下跌,反而不斷上漲,一度每升價格達到了7元。究其原因是:油價確實下跌了,但是油桶的價格上升了。
一直以來國際貿易或者國內商品總量的結算中都是以噸、升、立方米(主要是天然氣)
、公斤來計算,大家都能有明確的概念商品的重量,但是唯獨是石油非要以「桶"為結算單位,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根本就不知道是多大的桶、什麼材質做的、一桶多重。
那為什麼石油出口非要用桶計量呢?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石油資源逐漸被發現並開發出其用途後,大批資本家加大了石油的開采。但是,石油開采後並沒有合適的容器去盛裝這些容易泄露的液體。恰巧歐美國家都有喝葡萄酒的習慣,就像中國的酒壇子一樣。大量的木質酒桶就被就地取材做了盛裝石油的最合適不過的容器了,後來經過不斷改進用鐵質的圓桶代替了運輸過程中容易破損且製造工時長的木桶。就這樣,用桶盛裝石油的傳統就這樣延續下來了。
那一桶石油重量是多少呢?
國際原油交易以桶作單位,而普通消費者又習慣的成品油計量又是以升為單位。「美製桶」是容積單位,與公制的升、立方米格格不入,與公噸等重量單位更是根本搭不上。要准確記住1美製桶=42美加侖=158.98公升,並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為0.137噸,對於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連前蘇聯和中國這樣習慣採用公噸計量原油的國家,參與國際交易也不得不屈從「美製桶」的強大傳統。
但是,用桶作為原油的計量單位有其一定的劣勢:
不同地區開采出來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樣的,例如國內大慶油田開採的石油7.31桶一噸,而勝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較高,6.93桶就可以達到一噸。
石油是一個由多種重金屬混合物體以烴類為主組成的碳氫化合物,在常溫下以黏稠的液體狀態存在。經過加工後,以其沸點和比重,燃點和熱值的不同,而分為輕質油和重質油。成為現代工業,國防, 汽車 ,火車,輪船,飛機的重要燃料,助力添加劑,催化劑,防腐劑,保溫材料,潤滑油等等。
更是現代 社會 ,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比如各種塑料製品,各種化學用品,各種化肥,農葯,殺蟲劑,消毒劑……等等。當今世界各國早已將石油列入國家重要的戰略能源物資,進行嚴格的管控。
原油出口以桶計算,除了方便,簡潔,更主要是為了交易的精確,誤差和損失減到最小。因為這個已經是國際慣例,所以就共識了。
由於原油比重的不同,所以,一般原油一桶的重量范圍大概在138~148kg之間。一噸油按普通老百姓的概念應該是1000kg。但實際計算是這樣的:比重重量為860~880kg之間,體積重量為1000立方單位。喜歡的人可以查看中國石油產品標准規范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