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越南為什麼石油化工市場小
擴展閱讀
盤錦石油化工工資多少 2025-02-08 22:46:22

越南為什麼石油化工市場小

發布時間: 2023-08-26 06:34:38

① 越南的經濟發展優勢是什麼

自從1986年推行革新開放政策以來,越南一直被視為外國投資者的「福地」,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和歐洲的資本紛至沓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投資熱潮。外國投資者為何如此青睞越南?可從如下三個方面看:

首先,自然資源豐富。越南全國土地的1/3為可耕地,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出口型農業;越南的熱帶雨林資源也非常豐富,植被覆蓋率達43.8%;越南礦產資源豐富,至今已發現的有90種以上的礦場有2000多個,其中有120種礦場30種礦產已經設計開采,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及各金屬和非金屬產品。越南的海岸線很長,水產潛能豐富多樣。

其次,人力資源豐富而廉價。越南全國人口(2006年)8410萬,城市人口佔26.2%、農村人口佔73.8%,其中2/3是戰後(1975年之後)出生。上世紀80-90年代,大部分體力勞動工人的月工資只有30-50美元,最近幾年,越南政府一再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資,但仍在60-100美元左右,是東南亞地區最廉價的勞工。由於越南政府一直重視普及中小學教育,因此,越南勞工雖然是東南亞地區最廉價的,但其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卻比較高。

再次,政治法律環境穩定而良好。越南實行共產黨領導的一黨制度,黨內有民主的傳統與風氣,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樹立了崇高的威信,政權的合法性基礎十分牢固,雖然西方一些勢力也企圖在越南推行「橙色革命」,但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越南的黨和政府還十分注重完善法律制度,強調依法治國,越南共產黨十大通過的新黨章強調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法律以及與人民民主的關系,「更新黨的領導方式,其中要集中更新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領導方式要體制化,要具體化成憲法、法律。」「黨在憲法、法律的框架范圍內活動」。「尊重和發揮人民的當家作主權並接受人民的監察」。越南黨和政府在革新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法制建設,從1946年建國以來越南國會一共通過了77項法律,其中有一半以上是1986-2007年新頒布的,另外有20多項是經過多次修訂的法律。例如,《外國投資法》曾經經歷過1987年、1990年、1993年、1996年和2000年一共5次修改和補充,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針對近年來日益猖獗的官員貪污腐敗問題,越南黨和政府加大了打擊和防範的力度。據統計,2001-2006年,越南共產黨以譴責、警告、開除、革職、送交法庭審判等形式處分4萬多名黨員,被懲治的黨員中,有118名是在政治局或書記處管理的領導機構擔任過重要工作的領導幹部,級別包括中央書記處副書記、人民委員會主席、省委書記、部長、副部長等,其中有13名是中央委員,19名是部長或副部長,26名是市委、省委書記或副書記。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上述越南投資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發生變化,有可能從有利因素轉化為不利因素。例如,正因為越南投資環境好,因此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從而形成比較激烈的競爭局面。如前文所述,進入越南的外資已經多達80個國家和地區,居前10位的外國投資國(地區)包括中國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法國、荷蘭、馬來西亞和泰國。這些外國投資者在越南投資設廠的時間都比較長,已形成了較完善的生產與銷售網路,在競爭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如在早期以十分低廉的價格租借了大面積的廠房用地,與越南當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熟悉越南當地的民情風俗等。

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也是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筆者與同去考察越南的學者都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即越南政府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藏富於民」,老百姓比較富裕,私人房屋都很漂亮,而政府每年的預算都是入不敷出,財政赤字約佔GDP的5%左右,政府沒有財力從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地處胡志明市周邊平陽省的工業區,交通道路都比較差,當地投資的台商說,搞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一般由廠商集資出一半,當地政府出一半的錢。此外,越南的地理位置與條件也造成了南北交通的不便,越南的國土從北到南長達1600多公里,像拉長的拉丁字母S。南北兩頭寬,中間窄,加上越南的地形是西高東低,決定了其河流大多是從西到東的流向,因此,給南北陸路交通的建設帶來了許多障礙。迄今為止,越南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鐵路還是當年法國殖民時代修建的窄軌鐵路,速度很慢。此外,越南的電力短缺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大中等城市停電的現象普遍,許多鄉村還沒有通路、通電。另外,軟環境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各級政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貪污腐敗等現象。

目前在越南投資,還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根據越南的國家發展戰略來確定企業投資的重點與方向。

越南今後10多年的發展戰略重點,是加快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步伐,尤其是要「鼓勵發展競爭性優勢高、出口產品多、吸收眾多勞動力的高科技工業、製造業、軟體業及其他補助工業;發展開放經濟區及經濟特區;鼓勵並為其創造順利條件讓所有經濟成份參與發展的日用產品及出口產品;按照現代化方向生產重要的生產資料;優先吸引經濟集團及跨國公司的投資;盡快吸引國內、國外資金投資煉油、石油化工、冶煉、機械製造、化肥、建築材料、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據越南政府公布的2006-2010年的5年發展計劃,如下5個領域將是鼓勵投資的重點:一是電子工業及高科技投資項目。擬在河內建設一家生產電子醫療設備的工廠,歡迎外商在和樂高科技工業區、胡志明市高科技工業區投資信息、生物化學、新材料、微電子、自動化、光學工藝等領域。二是煉油和化學項目。擬在清化省儀山縣興建一家年產700萬噸石油產品的煉油廠,在頭頓、清化等地興建石油化工企業。三是電力工業,擬招商引資興建5家火力發電廠和1家變壓器生產廠;四是製造業,包括招商引資建設汽車發動機及零件生產廠、造船廠、拖拉機廠等。五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項目包括:興建一條從邊和省到頭頓省全長78公里的鐵路,從同奈省到胡志明市全長49公里的鐵路,胡志明市到同奈和巴地—頭頓省的全長176公里、4-6車道的高速公路,從胡志明市到芹苴市的全長176公里、4-6車道的高速公路。

第二,根據越南各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來確定企業投資的地點與位置。

2004年8月13日,越南政府頒布了有關成立及發展3個重點經濟區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越南將全國分為3個重點經濟區,旨在發揮各個地方的潛能、地理位置優勢、資源優勢等,以加快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速度。

北部重點經濟區。包括河內市、海防市、廣寧省、海陽省、興安省、河西省、永福省、北寧省等8個省及直轄市。該經濟區重點發展的領域包括:高科技行業、高質量服務業,如軟體工業,信息設備、自動化及科技研究成果產品,生產自動化設備、機器人、新材料、高質鋼鐵,造船業、機械製造業等。

中部重點經濟區。包括峴港市、承天-順化省、廣南省、廣義省、平定省等5省市。其中,峴港是越南最大的港口之一。該區的發展重點是要以港口為中心,帶動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將加快廣南省朱萊經濟開發區、廣義省容橘經濟區及真梅菱經濟貿易發展區的建設速度,規劃建設平定省仁會經濟區,使之至2010年逐步發展成為該地區的核心。同時大力推動峴港市、順化市、歸仁市在貿易中心、服務業及國際貿易方面所起的作用,讓該地區成為中部和西原地區的貿易、服務、旅遊中心。

南部重點經濟區。包括胡志明市、平陽省、頭頓—巴地省、同奈省、西寧省、平福省、隆安省及前江省等8個省市,旨在將該地區建設成為經濟活躍、增長迅速而穩固的區域,在全國工業化、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居領先地位,領先融入國際經濟,成為帶動東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根據這個目標,將在胡志明市西北部建立綜合經濟區,包括隆安省、西寧省及胡志明市;在平陽省將發展高質量的培訓中心和醫療中心;在頭頓—巴地省發展高水平的職業培訓中心;興建胡志明市到頭頓、中梁及西寧的調整公路;興建龍城機場。

第三,關注勞資關系。早期,越南的勞工、資本家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中,政府和資本家的關系可能要緊密一些,如果出現勞資糾紛,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資方。近幾年,越南政府先後修改了《工會法》和《勞動法》,賦予了各級工會較多的權力。一般發生勞資糾紛,工會都會站在工人一邊,如果獲得工會批準的罷工,廠方還必須發給工人在罷工期間的工資。有一位曾經在中國大陸工作過的台商管理人員將中越兩國的工人進行比較,認為越南工人雖然工資低廉,但技術素質遠不如中國工人,中國工人很容易訓練成為熟練工人,越南勞工訓練的難度則大得多。原因在於,越南農村土地很多,農民的生活環境與條件都比較優越,大部分農民都把進工廠做工當作是農閑時的一種調節和增加收入的一種補充,因此,他們並不太看重在工廠的工作,滿意就干,不滿意就走,因為回家種田對越南工人來說也是個不壞的選擇。而中國大陸的工人不同,他們往往是無地或是缺地的農民,進城打工是他們唯一的謀生手段,因此,他們往往很看重這份工作,不會隨意辭職。

另外,我們也必須辯證地看待越南豐富的人力資源。近年來,越南勞工到海外打工的人數激增,據越南當局的統計,目前約有50萬越南人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工作,主要在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匯回國內的資金達15億美元。勞務出口是越南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的一個戰略方針,今後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越南投資設廠的一些老闆也擔心,越南今後幾年會發生勞工荒,熟練工和技術工人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的。據筆者觀察,到越南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電子、家用電器等,在最近幾年內可能還有一些競爭優勢,但優勢不會長期存在。

② 南海自然條件那麼惡劣,越南是如何在南海開采出那麼大量的石油中國為何不行

越南沒有自己的鑽井平台,建成那些都是跟別人合作的。2012年5月9日9時38分,我國首座深水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鑽成功,鑽頭觸及南海荔灣6-1區域約1500米深的水下地層。這是我國首次獨立進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深水戰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中國不是沒有滴

③ 越南石油

越南究竟在南海占據了多少能源?
南海油氣總量500億噸,堪稱第二個波斯灣
20世紀70年代以前,南海在世界政治版圖上的地位並非這般顯著,但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擁有豐富油氣資源、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的南海開始成為世界熱點爭議地區。據美國能源信息署估計,南海蘊藏的石油儲量在500億噸以上。中國南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華友介紹,在我國南海傳統疆界線內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達30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達15萬億立方米。美國1998年公布的資料認為已證實儲量值為75億桶,約為10.23億噸,其中馬來西亞最多39億桶,中國10億桶,越南6億桶。
已開采南海石油1億噸,天然氣1.5萬億立方米,獲利數百億美元
據199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南海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已在南沙海域鑽探了1000多口油氣井,找到了97個油田和含油構造,95個氣田和含氣構造,其中位於中國斷續疆域線以內的油田有28個、氣井225個;石油總產量每天達200多萬桶,主要開采國家為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汶萊和泰國。
目前,越南在南沙群島西部主要開發了三個大油田,即白虎、大熊和黃龍。這三個油田已查明的石油儲量分別為2700萬噸、5400萬~8100萬噸和2100萬噸。另一個大油田青龍,與大熊相鄰,估計儲油量達 6800萬~20400萬噸,並擁有數量巨大的天然氣。目前,越南已從南沙油田中開采了逾1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南海年產油量在5000萬到6000萬噸左右,越南年產油量3000萬噸,其中有800萬噸來自南海爭議海域。

爭奪南海是越南「海洋強國」戰略的核心
實際佔領南海島嶼只是第一步
從上世紀60年代末起,南沙群島露出水面的島礁開始變得越來越多,在這個海域的49個島礁中,越南佔有29個,中國只有9個(包括台灣佔領的太平島)。越南自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大肆進行造勢,大興土木,移民,設置行政管轄機構,進行選舉等等。其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要造成主權實際佔領的既成事實。據越南《青年報》報道,這些島嶼的所謂居民主要是漁民和一些「勞改人員」。從2005年以來,越南邊防軍和各種兵種的退役人員開始大量移居,並享受著越南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
拿到油氣資源才是經濟目標也是國際籌碼
石油和天然氣是當今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越南陸地面積狹小,因此視海上為油氣開發重點,富含油氣資源的南沙群島海域成為其覬覦的首要目標。越南從70年代就開始動手,目前南海石油已成為越南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就以2004年來說,越南出口原油的總價值56.6億美元。僅石油這一項為國民經濟帶來的收入,就占當年國家預算的30%。而且越南不僅與中國在南海開發問題上有沖突,和菲律賓、馬來西亞也在爭奪。
但越南知道,憑借一己之力是無法與中國抗衡的,於是從發現石油資源之初他們就把石油開采政治化了。有關白虎油田的估計儲量原是2000萬桶,但l986年變成5000萬桶至1億桶,到1990年,其估計的開采量又上升到5億桶。當然,西方工業國也很看重越南的石油和石油的政治作用。1974年,美國駐西貢大使館武官處的經濟專家吉利弗說:「越南作為石油生產國的前景看來已有保證,……短期內有希望做到的,是利用已經證實的石油蘊藏量來謀求國際援助。……就目前來說,沒有什麼擔保品比石油更有價值了。」也許正是因為這最有價值的擔保品,使得西方國家一直沒放棄對越南石油的勘探。而越南的石油政策也從1974年的堅決反對西方國家進入轉變為80年代後期歡迎西方公司大舉進入。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島爭端國際化,越南的這步棋仍然走得很穩。

越共中央委員、中央思想文化部部長何登曾發表文章說:「成為一個海洋強國是我國的戰略目標,它是以建設和保衛祖國事業的要求和客觀條件出發的。」我們看到了越南海洋戰略的目標:海洋強國。海洋戰略有多種內涵。狹義的以開發海洋經濟為主,越南從1976年越共四大上就是這么說的;廣義的以增強海上力量建設海洋強國為主,而事實證明越南要的是後者。越南真正完成這個戰略的構想經歷了20年。
經濟能源上的利益他們已經拿到了,也通過石油籌碼成功獲取了西方的「支持」,同時更重要的是,越南海軍力量也跟著發展起來,已經成為該地區海上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從地緣政治上來看,越南通過對西沙、南沙的開發在一步步確立和鞏固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制海權。南中國海位於控制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戰略咽喉,扼守這一戰略水道咽喉的中國南沙群島最為突出。南沙群島扼控兩洋交匯處的國際戰略黃金水道。亞洲、美洲的多個世界性大國的海洋生命線都必須通過南沙。隨著國際經濟發展對海運事業依賴 的日益加深。誰控制了南沙群島,誰就能操控新世紀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海洋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