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北礦產資源信息有那些
一、關於西部地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情況
據悉: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已經 探明儲量礦產130種。在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的鉀鹽、天然氣等13種礦產資源保有儲量佔全國的50%以上,處於絕對優勢。鉛礦、銅礦等9種礦產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儲量佔到全國的30--50%。煤、油等能源礦產豐富,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能源接替基地。此外,還應看到,雖然西部地區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較低,但其新礦產地的潛力確是巨大的。其中礦業產值占其工業產值的比例,有一半省(區)超過25%。可見,礦產資源優勢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二、關於把礦源開發與保護納入法治軌道的問題
面對西部地區如此豐厚的礦產資源,我們如何做到正確處理好依法開發與保護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並使之納入法治軌道呢?
首先,筆者認為可通過進一步加強「礦法」的宣傳聲勢,特別是結合美國西部大開發中「先污染後治理」帶來的嚴重教訓,警示西部人必須樹立大開發中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觀。例如,美國在獨立戰爭勝利後長達100多年的移民拓荒時代,來自美國東部及世界各地和移民們,隨著美國西部邊疆的不斷擴張,先後進行了深層次的開發,美國的西部開發是成功的,為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有益經驗,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發人深省的教訓。美國在西部大開發中發現阿巴拉契亞山石油和煙煤礦產資源以及蘇必利爾湖礦區的優良鐵礦產資源之後,又在大湖平原地區發展了采礦業,並在此基礎上將這一地區建設成了美國新的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基地。雖然美國在其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開發走的是「農業——采礦業——工業」的道路,並都獲得了成功。但我們也應看到,美國在西部開發中因一意堅持「先開發,後環保」的原則,結果造成了開發流域地區內由於過度的開發毀地毀林,加之氣候異常,致使其於1934年春季引發了毀滅性塵暴,摧毀了中西部大平原上20多個州的莊稼,使全國小麥減產達3億蒲式耳(1933年美國小麥總產8.6億蒲式耳)。人為災害與自然災害使得美國田納西河域內七個州的人均收入到20世紀30年代時還不足美國平均數的一半。由於美國在二戰後,特別是進入60年代之後,因過度開發造成的工業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美國國會為此而通過了第十個有關控制污染的法律,建立了環境質量委員會和聯邦環保局,政府和私人企業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用於減少控制污染。事實表明,科學開發與依法保護問題不僅是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其次,要把開發與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即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有必要協調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和林業、國土、環保等各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嚴格按「礦法」第32條的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保法規,防止污染環境」,「開采礦產資源,應當節約用地。耕地、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因地制宜地採取復耕利用、植樹種草或其他利用措施」,以達到對資源和環境實施雙重保護的目的。市、縣(區)兩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嚴格按國務院發布的《礦產資源開發登記管理辦法》第五條、十四條、十八條的規定,嚴格把好開采登記審檢關,對不合符開采條件,沒有安全保障,不利生產環境保護的申請開采者,要在登記審檢時就將其堅決「刷」下來,不為其創造成為采礦權人的條件;對已批准為采礦權人的礦區企業,地礦行政主管部門亦應對其履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環境等法定義務的情況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對有違法開採行為的采礦權人,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按法定許可權,依法對其進行處罰或吊銷其采礦許可證,以使環境與資源雙重保護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❷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各有哪些主要能源資源
華北+東北:主要是煤炭,石油。煤炭(山西的煤炭非常有名),石油(大慶,勝利,華北,遼河,中原油田),也有一些水力能源,主要在東北。
西北:主要是煤炭,水能和風能,煤炭(陝西,內蒙,新疆),風能(新jiang,甘肅),水能(黃河中上游),石油主要在xin將,甘肅的玉門油田。
青藏:主要是水能,太陽能。
南方地區:主要是水力資源,近年來大力發展海洋石油和核能。
❸ 西北地區近年來豐富的資源是什麼
西北地區是指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區,是我國礦產資源種類組合齊全、品位高、開采條件好,並且各種礦產資源的儲量位居全國前列的地區。西北地區的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這一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是西北地區的經濟優勢所在。如何能夠藉助西部大開發這一契機,合理地對西北地區的礦產資源進行開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西北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1.1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的潛在價值大
在目前已發現的171種礦產資源中,90%以上在西北地區發現。礦產資源潛在價值33.7萬億元,在全國總份額中佔36.4%。西北五省區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如表1所示。
1.2主要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和化工礦產等分布相對集中,有利於資源開發
西北地區能源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煤、石油、天然氣富集區帶明顯。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佔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陝西、新疆和寧夏;新疆煤炭預測遠景儲量達到2.19萬億噸,居全國首位。西北地區將是我國煤炭最具有開發潛力的地區。石油儲量為5.1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總量的近23%,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盆地、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和柴達木盆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總量的58.5%,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接替基地。 黑色金屬中鉻鐵礦保有儲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肅和青海3省區;有色金屬和貴金屬是西北地區的優勢礦產資源;西北地區銅儲量佔全國保有儲量的13.4%;甘肅集中了全國61.8%的鎳和57.0%的鉑族金屬儲量。此外,金礦儲量佔全國的14.2%,銀礦佔10.9%。西北地區還是化工原料的重要產地。全國7.1%的鉀鹽、80.9%的鈉鹽均分布在該地區,如表2所示。
1.3地質找礦潛力大
目前,西北地區比較有前景的成礦區/帶尚有:鄂爾多斯能源富集區、陝甘川接壤地帶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區、柴達木礦產資源富集區、塔里木油氣富集區和阿爾泰有色金屬富集區。包括這些成礦區/帶在內的西北五省區有大量未探明的礦產資源,如新疆煤炭預測遠景儲量達2.19萬億噸,居全國首位,塔河油田預測石油地質儲量達7~10億噸等。但目前,西北地區礦產資源勘查投資僅為0.19萬元,不足東部地區1.03萬元的1/5。盡管西北地區已發現的礦產資源總體豐度高,但礦產資源地質研究和開發程度總體較低,如能加大地質勘查工作力度,西北地區應具有發現新礦種、尋找與評價大型、超大型礦產地的良好前景。
❹ 西部地區有哪些資源
礦產方面: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已經 探明儲量礦產130種。在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的鉀鹽、天然氣等13種礦產資源保有儲量佔全國的50%以上,處於絕對優勢。鉛礦、銅礦等9種礦產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儲量佔到全國的30--50%。煤、油等能源礦產豐富,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能源接替基地。
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區內有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森林、草原廣泛分布,水能資源、旅遊資源等也異常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比較低,因此有人稱西部地區為「貧困的富饒」。
西部地區各種自然資源中尤以能源和礦產資源最為突出,是國內最富有的「兩源兼富」地區。西部地區的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都比較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近幾年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發現許多大中型整裝油氣田。據「八五」期間全國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西部地區擁有全國陸地資源總量43.9%的石油和78.75%的天然氣,估計最終可采儲量達到110億噸當量。西南地區擁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全國規劃中的十大水電基地,有7個分布在西南部。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一些稀有金屬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前茅。按45種主要礦產工業儲量潛在價值計算,截止1998年,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潛在價值44.9萬億元,佔全國的50%左右。在已探明的百餘種礦產中,保有儲量佔全國80%~90%以上的有30多種。尤其是國家急缺的磷、鉀鹽、鎳、石棉等重要資源尤其豐富,在國內佔有絕對優勢,個別礦種儲量佔全國的99%以上。
西部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後備資源潛力較大。西部12個省(區、市)土地總面積675.464萬平方公里,人均102.8畝,為全國人均的2.5倍;耕地面積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38%,人均2.5畝;未利用土地佔32%,可供開發利用的後備資源潛力較大。西部地區農牧業優勢明顯,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和棉花調出區,農業宜用地資源開發潛力大。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是我國四大牧區。西北地區光熱資源豐富,日照時數是中國最長的地區,有利於發展大農業。西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少,但森林資源豐富,有全國木材蓄積量最大的西南林區,其面積雖僅佔全國的24.4%,但蓄積量卻佔全國的45%以上;草山、草坡面積廣闊,水熱條件較好,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越條件,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是形成西南地區畜產品豐富的重要基礎。西南地區水資源也非常豐富,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50%,土壤條件較好。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氣候復雜多樣,光熱水土資源別具特色,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西南地區雨水充沛,林草繁茂,森林覆蓋率達17.28%;生物物種豐富,被譽為世界植物的基因庫。西南地區是我國發展橡膠、甘蔗等南亞熱帶經濟作物不可多得的寶貴地區。西北地區自然環境復雜,氣候條件多樣,為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獨特條件。區內有數十種珍稀植物,如太白梅花草、獨葉草、冬蟲夏草、藏紅花、天山雪蓮等。同時,本區還有上百種珍禽異獸,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野氂牛、白唇鹿等;青海湖的鳥島是我國西部內陸地區最大島類棲息地。新疆帕米爾高原地區和天山、阿爾泰山等地有馬鹿、棕熊、松雞等珍禽異獸。西部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存較好,是我國以及世界生物資源的寶庫,我國已在西部地區建立了多處自然保護區。
西部地區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獨特,民族風情濃郁,形成了眾多獨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旅遊資源方面,有名冠天下的華山、峨嵋山、天山等奇峰峻嶺以及浩瀚的戈壁沙漠、廣闊的草原。人文旅遊資源方面,西部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僅在陝西就有古遺址10,378處,古墓葬4,011處,出土文物100餘萬件,有「人文始祖」黃帝陵、秦始皇陵等古跡,秦始皇兵馬俑被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跡;甘肅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古「絲綢之路」等;四川有峨嵋山、長江三峽、黃龍寺—九寨溝等名勝古跡1,000餘處;雲南四季如春,自然景觀優美,有三塔寺、洱海公園等名勝,而且雲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構成了獨特的旅遊資源;貴州黃果樹瀑布,西藏高原風光、布達拉宮、大昭寺等都是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
總體上看,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但是西部的資源開發程度較低,巨大的發展潛力尚未得到發揮,很多資源的開發程度不足10%,有些甚至不到1%。資源產業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基礎